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商演义-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王陵产生。

  一座大墓便是一支氏族祖先的居所。一支氏族兴旺起来了,用“羌,牢”交足了费用,安阳的巫中心便为这支氏族制作一座祖先大墓,这样的大墓自然没有尸骨。这样,这支氏族的祖先有了接受拜祭的住处。巫中心又为这支氏族建造一座祖庙。在祖庙中陈列祖先的名字,应用了全部的绘画,塑像,文字的手段,对祖先的事迹加以颂扬。

  空棺的习俗在蒙古族以及北方氏族中很通常。蒙古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敖包。那是用石头堆起的象征物。在草原上遗留下来的墓,冢也没有尸骨。又据说,草原人将尸体埋进地下,填平土,再驱赶马匹践踏一直到看不出模样为止。

  在殷墟一共发掘了一千二百个杀殉坑,达到了几万人。殷墟的范围是东西5-6公里,南北3-4公里,这样大的地区上几百年间自然死亡的人数也达到了几万人。书作者做这样的联想,是因为,在商时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智力和文明程度。到商时代的晚期,古中华有了(从万年前算起)六千年的社会历史。像安阳这样大规模人殉的情况,在安阳以外的地区没有发现,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和深思,不忙草率结论。

  制作大墓那是很费时费力的,商时,只有叫做木耒的挖土工具。一座大墓要常年的投入人力。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个来。还有祖庙的建造,维修,管理,主持祭祀,对各地氏族送来的奇物珍兽的饲养,对工匠的管理,等等,是很不简单的业务。

  “炼铜和铸铜的遗址,遗物在殷墟分布得相当普遍,在小屯区发现一块重十九公斤的孔雀石铜矿。有一个铸铜作坊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残铜范3-4千块。司母铜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需70-80个坩锅同时融铜浇铸。有一处保存了五千多件骨料和半成品。”

  大商的贵族各自为政。没有行政的中心,只有一个巫祠中心在安阳,安阳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势力较大的,地区较稳固的氏族往往建立起自己的祭祀中心叫做亳。亳这个名字并且流传在今天的地图上。亳字,亘字在地图上分布的地区在山西的南部,河洛,古河道,河南的东南,与商的中心地区十分吻合。

  殷墟就是这样的巫祠中心,巫师们在这里记录和整理大商氏族祖先的“档案”,是氏族祖先,而不是氏族。各支氏族带了祭品到这里来朝拜。安阳的都又制作氏族间交流,赠送的礼品。礼品有青铜器,玉器,和其它的精美的工艺品。巨大型的铜鼎制作出来,氏族“买”了,供在自己祖先的宫殿里。至于殷墟与各地还有什么联系,从遗址中看不出来。

  “奴隶们居住的地方是从地面向下挖的土坑,在二侧的坑璧上,掏有许多脚窝。这些土坑跟关闭牲畜的围栏差不多。一些人头的牙齿多半磨平,多有齿病。这显然是食物粗糙和营养不良。”

  这一段真实的表现了大商人的生活环境,一般的劳动群的生活环境也是这样。从遗址看到的住房并不是劳动群的居住条件。在殷时代,大商氏族的生活也是很简朴的(准确说是很低下的)。在遗址中墓葬最能够显示社会的物质程度和差异程度。在大商时代,物质的程度低下,差异不明显(参考唐政权的二里头遗址)。商人花费巨大的财富营建祖先的椁室,祖庙。不惜杀牲人祭来满足祖先的要求,用心可谓良苦。

  丛书上面的判断是不是失误?须知,在商时代,还是石器工具的时代,种植的土地生产还没有开始。社会的等级并不明显,不同于今天意义的奴隶制。氏族首领身份的“王”并不显赫。在大商时代,只有对帝的崇拜,没有对王的崇拜,甚至没有对社会人包括巫的崇拜。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出现王陵,岂不怪哉?

  “殷墟出土的带字的甲骨共十六万片。在小屯发现的一个窖穴里,保存有一万七千片,合成整版的有三百多片。”

  甲骨文&;#8226;卜辞

  (资料出自郭沫若)

  甲骨文是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数量很大,有字的骨片计十六万片,全部是占卜的记录,叫做卜辞。

  卜狩猎的原文:

  丙戍卜丁亥王阱鹿网鹿允网三百………四十八

  壬申卜………贞圃网鹿丙子阱鹿允网二百又九一………

  获鹿二百

  ………田禾余+往来亡丝御……二百五十………雉二

  丁卯卜贞王狩正………网获鹿六十二………百十四猪十兔一

  ……王卜贞田禾余往来亡灾王固曰吉丝御获………百四十八兔二

  种植方面:圃,囿,果,树,桑,栗,丝帛

  耕稼方面:田,畴,禾,啬,粟,黍,来,麦,酒鬯

  卜受黍年的原文:

  庚申卜贞我受黍年三月

  乙酉卜贞年有正

  为禾稼卜风雨的极少:

  庚午卜贞禾有及雨三月

  贞今其雨不佳穑

  以下为父卜:(罗,王以为阳甲,盘庚,小辛。辞为武丁所卜)

  贞帝(示帝)多父

  庚午卜………贞告于三父

  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

  以下为母卜:

  祖乙之配曰妣己,又曰妣庚

  祖丁之配曰妣己,又曰妣癸

  武丁之配曰妣辛,又曰妣癸,又曰妣(女旁)戎

  (三十一帝十七世,直接传子者,不到十三)殷的敌人有:土,(工口)狗,井,人,马,羊,林,孟。

  八十年来,发掘了遗址一万多处。早到公元前二千年出土的文字,殷墟是唯一的。我们不必再等待新的发现了。中华史是由汉语讲述的,早期的文字是古汉字(甲骨文)。古汉字是安阳巫的工具。直到殷灭亡以前,文字没有在社会上流传。包括大商的首领在内,都不识字。各氏族的巫祠从安阳那里领回来天干地支的天书文字,将这些天书文字供在自己的亳里。为了得到这祖先的名字,不知花费了多少羌,多少牢。

  周易爻辞

  周易的最后定型在春秋末。周易取材于历史而不是“现实”。卜辞多反映“王室”的生活,爻辞多反映氏族即下层的生活。依附人在社会之外。周易一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条爻辞。爻辞中没有关于粮食农业的生产。畜牧少狗,少鸡,多吃草的牛,羊,猪。文字经过了周时代的整理,显得比卜辞的时代晚。

  鱼猎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是鹿,别害怕,但鹿入林中,也得不到。)

  田有禽,利执言。(田,供猎用,非农田。执,捉,抓。言,语气词)

  履虎尾,不咥xi人。(踩着了虎尾,但虎不咬,原来,是一只死虎。)

  贯鱼,以宫人宠。(网得了鱼,家人高兴。)

  噬干秭(月旁),得金矢。(吃干肉,吃出来一个铜箭头)

  良马逐。

  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田无禽。(意收获无望)

  于南狩,得其大狩。(大狩,大收获)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一齐到高坡去射鹰)

  包有鱼,包无鱼。(包,葫芦)

  公戈,取彼在穴。(戈在穴,一齐去拿。)

  畜牧

  畜牝牛。(养母牛)

  羝羊触藩,羸其角(羝,公羊。羸,瘦弱。意折断。)

  丧马勿逐,自复。(马跑了,不用找,自己回来。)

  见猪负涂(猪在泥中打滚)

  包荒,用冯河。(用葫芦过河。)

  穴居

  需干皿,出自穴。(穴,居处)   

  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来之坎坎,检且枕,入于坎穴。(?)   

  困于石,据以棘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宫,与穴铜)

  婚姻

  枯杨生荑,老夫得其女妻。   

  枯杨生华,老妻得其士夫。

  乘马班如,求婚媾。

  战争

  公用享于天子。   

  王假有家。   

  王用享于帝,   

  王用享于岐山。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利建候行师。  

  武人为于大君。   

  ………在床下,用史巫纷若。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有征字十四处,有孚字三十三处。)

  岐山,据古书,周起源于岐山。岐山一词在这里出现,据行文,象是商人的祭祀圣地。

  殷都怎样墟下来?

  关于殷墟遗址的探索就是这些。掩卷沉思:殷都怎样成了殷墟?对于殷都,古书为什么就没有记载?说到这里,想到了:“门前有一个奴隶,三十六头家畜”,“宫殿前,埋有一个奴隶,二百一十九头牲畜”,“有看门的侍卫,携带戈,盾”,“有2-3个女奴仆”,“埋有五辆马车,西侧一匹马”,这不是一幅幅生活画面吗?

  一个辉煌的巫祠圣地蒸发一样的消失了。本书不能不这样想象:殷墟不像是遗弃的废都,也许是发生了突然的灾难,猝不及防的埋在了地下。

  在古书墨子中精心描述了一场地震灾难。说,(天,或帝)命令颛顼去消灭它。于是,禹执行命令将灾难(有苗)平息了。颛顼,禹,有苗出现在墨子书中。颛顼是卫河神,可知这是发生在安阳地区的地震灾难。

  据史记,从盘庚以后,巫祠的地位日渐衰落,武乙时,发生了驱逐巫祠的事件。这是公元前1500年的事情,殷墟不晚于这个时间。

  殷都毁于地震灾难,这是可能的。殷都毁于地震,洛阳二里头毁于地震,殷都和二里头结束的时间相同,都在公元前1500年。这是从时间的推断。下面从文献记载角度考察:

  规模宏伟的古建筑有:

  甘肃秦安公元前3000年。西辽河红山文化公元前3000年。这两个古建筑年代久远,而且又不在古汉语地区,但是在古书中留下记载。殷都公元前1500年。二里头公元前1500年。这两个古建筑年代晚得多,又在古汉语地区,但是,古书却没有记载。

  上面的统计实在是太反常了。怎样解释?怎样认识?

  公元前1500年,在短的时间里,在黄河流域,连续发生大地震。殷都的古建筑毁灭了。二里头的古建筑毁灭了。经历灾难的古人面对废墟瞠目结舌。灾难以后的几代人时间里,这里都是无人区。几代人过后,当古人重建家园的时候,灾难被忘记了,没有人再传说。历史的遗忘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大商的衰落,殷的衰落却不是一次灾难能够决定。我们看到了殷墟的大型建筑和大墓遗址,殷巫祠超出了当时大商氏族的生产能力。我们看到了殷都辉煌后面的危机,这是殷都衰落的根本原因。演义宁可相信大商的衰落象历史上历次政权危机那样。但是,殷都和二里头的古建筑确实是毁灭于大地震。 。。

成汤
成汤

  章丘地区建立起来以古城为标志的氏族中心。汤氏族开始了向西方的迁徙。(古河道是人工生产的摇篮,古济水是古汉语氏族的母亲河。但是,汤氏族还是离开古河道向西方迁徙。这是因为黄河改道的原因。古黄河不是走今天的河道,而是从河套向东,从桑干河直接入海。今天的黄河是冲破龙门,南下与渭河汇合转向东流。从济水入海。黄河改道以后济水水流大增,河水泛滥,古河道不再适宜生存。)

  关于汤的故事记载于史记。在史记中,汤是被当作氏族的首领讲述。

  “天乙立,是为成汤。”

  商谱的名字是天乙,古书和故事的名字是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做帝诰。”

  成汤,就是汤。成是对汤的尊称,好像今天说“伟大的”。

  自契至汤八迁,是指商谱的前八个名字。

  始居亳,是说汤从古河道分支出来迁徙到亳。大商流传下来的亳有好几个。今天的地图上标记了两个。史记注解有南亳,西亳,景亳。景亳在黄河北,卫河边,可能是殷墟。这样的话,殷都就是景亳。南亳在安徽北部,商丘南。伊洛的西亳在偃师,二里头。“亳”是商族祭祀祖先的地方。从殷都,二里头和商丘三个亳看,是都市规模的中心巫祠。

  从先王居,先王是指“帝喾”。喾崇拜曾经传播到伊洛,传说在伊洛建亳。这是可能的。汤氏族迁徙自然选择喾崇拜传播到的地方循着喾传播的方向。事实上,汤氏族的后代唐政权确实在伊洛建立起来。

  帝诰:向帝报告,说汤来到了祖先住过的地方。帝诰是大商重要的礼制。氏族的重大事情要向帝报告(和请示)。帝实际上是中心巫祠的巫和巫祠首领。如果是向崇拜和祖先报告,则是以祭祀的形式。这里是指请安阳的中心巫祠向帝占卜,求得帝的指示。巫祠崇拜帝,氏族崇拜祖先,随着氏族力量的增长和巫祠力量的衰落,帝便有了天和祖先的双重意义。大商的崇拜很复杂。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做汤征。”

  汤征诸侯:诸侯指伊洛地区的非古汉语氏族,汤氏族迁徙到伊洛与伊洛氏族的斗争。汤氏族从古河道向西迁徙,一路上发生了多次的氏族斗争。一群氏族人与另一群氏族人相遇,于是,打起来了。结果,弱的群被赶跑了,或者弱的群向强的群依附。斗争结束了。汤时代所谓的“征”不过如此。

  诸侯,这是周春秋以后的语言。在汤时代,就是商族以外的氏族,非古汉语氏族。读者不要忘记,成汤时代仍然是“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的氏族时代。

  不祀,不向大商的帝祭祀,那就是异族,对大商不依附。

  “伊尹,名阿衡,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汤氏族的巫祠。伊是巫祠机关,尹是职务,就是巫。这一代的“尹”叫做阿衡。

  国政:政权机关。

  据周易,大商的氏族首领是王和侯。王主持政务,侯是战争时的军事长官。巫字在周易中出现。伊和尹是早于巫时代的名字。这样看,汤是汤氏族组织的总称,包括氏族首领王侯和巫祠首领伊尹两个部分。前文,天乙立,是为成汤。天乙是(安阳)中心巫祠对汤氏族的“编号”。

  汤的历史是周以后制作的。周以后,在政权里,不再有巫祠的机构。巫祠只是主持宗庙的祭祀,宗庙的管理。巫祠已经在政权以外,(例如,周的镐京,后人当作周都,其实,镐京是周人的祖庙)。这一段,就是将伊尹当做汤的臣下。实际上,巫祠的伊(从行文看)权力很大,而且十分独立。

  在史记中讲述了3次汤对氏族的斗争:对葛伯的斗争,对夏桀的斗争,对昆吾的斗争。汤的领地在伊洛。葛伯在伊洛南,夏桀在伊洛北,昆吾在伊洛西。下面是对夏桀和昆吾的斗争。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作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

  告令师:告是文告,师是军队,汤誓是文告的标题。

  这一段话讲述了两次氏族斗争,对夏桀的斗争和对昆吾的斗争。

  依据上面的记载,能够知道:汤氏族从古河道进入伊洛。伊洛是伏羲人的领地,葛伯就是伏羲人的后代。葛伯对大商不祀,汤始伐之。结果呢?伏羲人在伊洛的最后一支氏族消失了。汤氏族进入伊洛以后,对夏桀和昆吾的斗争实际上是汤氏族的两次扩边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