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商演义-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契氏族从黄河的北岸经由安阳,向南进入古河道。进入古河道的契氏族人口并不多,而且分布在黄河的南岸。从契氏族的领地向南是大片的炎人的领地,向西是大片的蚩尤人的领地。蚩尤人在考古上叫作大汶口人。在契氏族进入古河道以后,先后有冥,振,微几支氏族也进入了古河道。

  初到古河道的契人不过是从安阳地区分支出来的始族群,母亲群,采集群。契人找到定居的地方,住下来。从考古知道,在安阳地区早到公元前四千四百年就有了对巫师的崇拜。契人也将这种对巫师的崇拜建立起来,这是一些巫祠。可以说,商社会从商巫祠开始。巫祠实际上是商社会的政权机关。契人与大汶口人为邻,大汶口人与契人同是山顶洞人的后代。海水入浸的时期,大汶口人的祖先停留在水湿土地上,向南,到达了山东,叫做东山经人。契氏族时期,大汶口人还在始族阶段。他们只有始族巫,始族巫是始族和村落内部的巫,没有巫祠。从生产方面看,契氏族已经开始了人工生产,古河道的土著还停滞在采集阶段。

  在公元前四千年契氏族不过是几百个娀狄始族中的一个,契氏族能够成就千年的大商事业,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生产氏族”。在天然的食物严重枯竭的时期,率先实现了人工生产,走出饥饿。

  契人来到古河道地区,这里是大片的荒草地和水草地,食草动物在荒草间出没,可吃的食物不是很多。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秦汉时的匈奴人唱的歌,契时的古河道也象这个样子。在今天的大草原上,牧草连小腿也盖不上。

  契人带来了猪和狗。这是二种最先饲养的动物。从出土的遗物看,先是狗多,后是猪多。羊少,鸡少,在早期,没有马和牛。契人崇拜猪神。猪不是放牧动物,直到今天,猪仍不适宜放牧。契人用木耒挖出壕沟,围起一块土地,将猪,羊,鸡放进去。契人只能用这样的方法防止野兽的袭击和动物的逃逸。在猪,羊吃光了野草的土地上,契人便撒上粟的种子。一块一块的粟田就这样的开发出来。

  契人有挖土的工具木耒。木耒是一块木板,为了能伸进土中去,便在木板的中间去掉一块,做成了木叉一样的东西。契人使用用石和蚌壳做成的镰,用来收取粟穗,还有去掉粟皮用的石磨一类的工具。这些工具土著人都没有。

  从人工生产开始,就发生了生产的分工,出现了生产的组织者和生产者。一定是这样,不这样,社会的生产就不能进行。在今天,生产者和组织者以个人为单位,在契时代不是这样,而是以“族”为单位,叫做贵族和依附氏族。在政权以前,这种关系表现为纯生产的关系。

  土著人使用始族和村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流通的范围很狭小,人们不得不用手势来补充。契人的语言要丰富得多,使用的范围也很大。对契人的语言,凡是来自太行山的人都会说,都听得懂。契人说话不加手势,十分的流利。说到语言,就不能不说娀狄人的巫文化。从磁山到濮阳,地下的遗址显示了高度发育的巫文化。娀狄人的巫文化超前了一个时代。所有这些对古河道的土著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契氏族的优势,还表现在巫祠的高度的组织能力。读者还能够记得,娀狄人在母亲始族时期,走出母亲始族的成年男子集合在巫祠的组织中。这是一支组织起来的力量。这一支力量对于开发古河道地区(的人工生产)发挥了优势的作用。

  契人的到来,改变了土著的生活方式。一些人愿意到契人这边来,给契人打工。不再漫山遍野的去拣食,又一些人开始建立起自己语言的巫祠。土著语言的巫祠被契人称作蚩尤,九黎,三苗,等等。契人与土著的关系表现了二种习俗,二个发展阶段。太行语在古河道普及起来,代替了土著语。古河道契人使用的语言叫做古汉语。古汉语的形成打下了汉语的基础。如果从古汉语算作汉语的开始,汉语的连续的历史不少于6千年。

  契人到古河道时,已经进入氏族阶段,土著还停留在始族阶段。因为土著向契人的依附,契氏族包括了商氏族和依附氏族两种成分,开始了依附的生产关系。古河道的生产还是很低下的,但是,有了依附生产,生产的剩余能够积蓄起来。这些积累能够供养巫祠的存在和发展。我们看不到古河道地区的人工生产,看不到依附生产的积累,但是能够看到巫文化。史诗时代的巫文化便是对古河道人工生产的反映。在契氏族时期(史诗时期,古汉语时期),古河道走在了社会进程的前面。

  据史记记载,从契到汤有过“都的八迁”。实际上,这是大商祖先的分支后代。

  贵族关系建立了起来,氏族关系向贵族关系转变,发生了社会关系的“飞跃”。这是千年的人工生产发生的生产关系的转变:新的生产关系从旧的氏族关系破茧而出,贵族的生产关系在商殷地区普遍建立起来。新的生产关系诞生在古河道土地上,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大商的大一定大在这里。贵族关系存在到春秋的晚期,在大商时代度过了它的辉煌岁月,春秋学者充当了文化总结者的角色。

  在契人的领地,依附的氏族为商族生产。这是怎样的生产?有管理的,有生产的,生产的运动实现了。实际的情况并不这样轻松。经济的(生产)运动不同于政治的运动,不同于文化的运动。经济的运动经历着更加严重的困难。由商族组织起来的生产还很软弱。气候的变化(灾荒),管理的能力,家畜的瘟疫死亡,与依附氏族的关系,等等。一下子压在了商族的头上。契人(的首领)就不得不求得巫祠的支持。商族与巫祠的关系差不多存在到商时代,存在到商氏族成长为独立的生产氏族。

  生产的组织者,商族对巫祠的依赖是大商的特征,打开大商的历史,我们看不到对商族的讲述,看到的是一部巫祠的历史,看到的是帝的故事。说明从事人工生产的契人还处于很软弱的时期。契氏族,依附氏族,巫祠几乎是相依相伴的整体。

  从巫祠到生产氏族

  前文说到公元前3千年巫祠文化达到了高峰时期,先后出现了5个巫文化的中心地区。这5个中心是:渭河上游的秦安中心,渭河下游的华山中心,伊洛的负中心,古河道的安阳中心和渤海岸的红山文化中心。秦安中心留下了秦安建筑遗址。华山中心发源了女娲崇拜,整理了昆仑巫文化。负中心起源了伏羲崇拜,接受了禹崇拜。安阳中心在整理山海经工程的同时进行殷墟的建设。红山中心出土了神庙和祭坛的遗址。

  本文探索古河道地区从巫祠向生产氏族转化的过程。

  前文说到,契氏族,依附氏族和巫祠是相依相伴的总体。随着人工生产的发展,契氏族从巫祠独立出来。独立出来的契氏族独立的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生产的积累不再集中到巫祠而是由氏族自己支配。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因为生产关系的转变,支配地位的巫祠转变为契氏族的附属结构,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出现了。因为资料的原因,无法知道细节,想象冥,振,微几支氏族也发生了同样的转变。

  因为生产关系的转变必然引出生产力的高速度增长。契氏族的领地扩大,人口增多。古书没有向我们提供更多的资料,一件有趣的事情为契氏族的生产作了证实。

  公元前3千年,古河道迎来了黄金季节:古河道的生产氏族扩大领地,几乎遍布了古河道。生产的积累养育着巫文化。古河道的炎巫祠向南和向西大范围传播。这样我们就从古书中看到了喾有四妃的趣话。喾崇拜传播到黄淮和伊洛。

  我们知道,巫祠崇拜是母系制的产物,也是母系制的支柱。从喾巫祠退出古河道我们就不能不想到,古河道的母系制向着父系制转变。从母系制向父系制是一次历史的变革。男子走出巫祠走进生产。人工生产的关系确立起来。

  随着人工生产关系的确立出现了服务于相当关系的新型的巫祠。著名的崇拜颛顼的高阳巫祠就是其中的一个。传说颛顼是一位管历法的神。可知在契氏族时期开始了对历法的制定。

  古河道是人工生产的先进地区,也是最先确立父系制的地区。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汤氏族从契氏族分支出来。这时候,古河道的剩余土地已经不多了。新生的生产氏族分头向东方和西方迁徙去开拓新的领地,标志从巫祠到生产氏族的转变完成。

  在汤氏族向西方迁徙的时间里,有生产氏族向东方迁徙。向东方迁徙的生产氏族到达了山东丘陵的北坡。这里是黄河与丘陵之间的一块平川沃土。这里发生的事情在下一章探索。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古城领地 从古城到安阳 殷都巫祠 
古城领地

  前回说到古河道氏族发生了两支迁徙分支:一支是向东的分支,一支是向西的分支。向西的分支叫作汤氏族,汤氏族建立了伊洛政权,叫作唐。向东的分支建立起古城领地。本文探索古城领地。

  公元前2500年,在泰山以东的章丘,临淄地带建起了四座古城。这四座古城的遗址有城墙的轮廓,一段一段的残墙露在地面上。古城的面积很小,不象周春秋时的城那么大,既不能屯兵也不能居住。当然,更不是为了防野兽。四座古城集中在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古城存在到公元前2千年。古城出土了四座,其中,章丘古城的遗物与安阳遗址的文化特征相同。由此知道不晚于公元前2千年,古城的主人已经与安阳的氏族相汇合。

  但是在古书中没有留下关于古城领地的记载。对于古城领地是从考古遗址知道:非常可惜,翻遍了古书,找不到古城领地的信息。在今天能够知道这个氏族中心是由考古的发现。

  古城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事件,在相同时间里,在内蒙古南部,在长江边有多处古城遗址出土。这说明从黄河到长江,在大片的土地上开始了古城的建设。古城的建设表达了一个历史时期。

  在古城时期,建设古城一定不是军事的设防,这是因为军事组织还没有出现,打仗了就“全民皆兵”,不打仗的时候又恢复生产的组织。在古城时代,没有“国界”,无国可守。就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也没有国界。“城”便是国的标志,叫作城邦之国。只要城在,国就在。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国与国之间来往。古城早了春秋城一千多年。显然,古城还不是“国”城。

  在古城时代,人工生产至少进行了千年,人工生产不同于自然的采集,人工的生产有剩余积累,有贮存。这积累和贮存就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需要“防卫”。古城用于对社会财富的防卫。在今天,无法知道商时代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一旦判断了古城用于对生产品的防卫,那么,这生产品就一定是谷物类,肉类以及能够保存的采集物,麻和毛皮。

  关于历史的分期,习惯上以政治的变革为依据,政治的变革鲜明,准确。但是,在古城时代,政治的形态模糊,用做分期很难,只能叫作领地和中心。本文以生产的关系为依据。古城的出现,表明出现了占有土地的氏族和使用土地的依附氏族,土地从“自然资源”转变为“社会财富”。就是说,人工生产的关系确立起来,有积累产生出来。古城的资料透露了宝贵的信息:包括契氏族分支在内的古城人成功的实现了人工生产,他们终于结束了漂泊迁徙的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地区内生存下来。

  从古城到安阳

  从古城氏族与安阳氏族汇合又可以知道,古城氏族还没有完全从巫祠独立出来。这是因为早期的人工生产还不是今天的农耕种植。生产的积累以古城的方式保管。而积累的保管者是巫祠。这是从巫祠向生产氏族的过渡时期。公元前2千年以后,古城在大范围里消失,标志生产氏族完全的独立出来,古书称作“商朝”的时期开始了。商朝以后,不再需要古城的方式,大小生产氏族或联合或自立,各自有了自己的贮存能力。公元前2千年以后,古城消失。各自独立的4支氏族统一起来,古河道,安阳和古城联成了一大片土地,以安阳为中心的殷政权建立起来。这3块土地的氏族就叫作殷氏族。

  古城领地的主人从古书的角度叫作殷氏族。殷氏族的中心在安阳,叫作安阳殷都。殷氏族从考古的角度叫作龙山文化。著名的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在章丘县龙山镇,也就是古城的遗址地区。这里的遗址与安阳的遗址属于同一类型。这两个遗址构成了龙山文化的基础。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二千年的时间里。西从安阳东到章丘这一片土地上,传播着同一类型的龙山文化。这个地区的龙山文化叫做山东龙山,伊洛地区的龙山文化叫做河南龙山。关于龙山文化,依据相关的资料,有以下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描述了古城氏族的生产和生活。

  古城氏族采用了新的制陶方法,制作黑陶。黑陶是是龙山文化的重要特征。黑陶的制作沿着黄河向西普及到渭河。古城人使用的挖土的工具叫做木耒。木耒是一块与木把连起来的木板,木板中间挖去一块以减少挖土时的阻力。古城人有了打井技术,这使得古城人不局限在水边居住。在房屋建筑上,出现了双室的房屋。在古城人的领地留下多处的冶铜的遗迹,但是没有发现铜器,是铜器的试制时期。这个时期,“找铜”的热潮遍及大小巫祠。

  在文化方面,以安阳为中心达到了巫文化的顶峰,始族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诗经过了系统的整理。巫祠的塑像和绘画开始进入绘画文字阶段,像天干地*样简单的文字已经产生出来,这是文字的准备阶段。

  另据关于龙山文化的考古:

  “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后岗发掘出来一个上下重叠三层的文化遗址。下面一层是仰韶文化,上面一层是商朝后期的小屯文化,中间一层和(龙山)城子崖发掘出来的遗址相似。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工作者做出判断,认为这个文化是在仰韶文化以后,小屯文化以前的一种文化。因为是在龙山镇第一次发现的,就按照考古学的惯例,定名为龙山文化。”

  这一段考古报告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告诉了我们历史的变革。

  太行文化的漳河磁山人来到这里,公元前四千四百年,安阳以南的濮阳出土了龙虎图案的巫师墓。这是漳河巫文化的继续和发展,留下了墓葬遗址。

  仰韶文化的沁水人来到了这里,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渭河的仰韶文化经由沁河传播到安阳,留下了仰韶的特征。

  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古城人来到这里,为殷政权打下了物质基础,留下了“中间一层”的遗址。小屯文化也就是殷政权。

  从人口成分讲,殷都的人口包括了来自渤海岸的相土,来自漳河的娀狄,来自沁河的昌若,曹圉以及来自山东的古城人。

  古城时期(龙山文化)是古中华的重要时期,大商的早期。一部大商的历史正在拉开序幕。商的前期的历史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十分的零碎。周人制作了汤以来伊洛地区的商史,安阳地区和古河道地区的历史却没有人整理。后人不知道殷族的历史在哪里,以致到了今天,仍在寻找殷的起源。

  殷都巫祠

  对于安阳殷都,古书没有记载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