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商演义-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河情 山顶洞人 
山河情

  诗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人物还看今朝。

  (这是一篇气壮山河的诗篇。它表达了中华人的山河情怀。表达了同样思想感情的另一篇诗产生于千年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时代不同,诗人的视野也就不同。后一篇诗是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前一篇诗是说“数*人物还看今朝”。但是这二篇诗所表达的山河情却是相通的。)

  这两篇诗把我们带到了气壮山河的抗日烽火中去。日寇的铁蹄踏上了东北的土地,于是反侵略的斗争便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大半个中国落进了日本人的手里,东北沦陷区成了日本人的战略后方。几乎是自发的抗日志士在无外援,无后方的条件下,肩负了沉重的负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其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热血之歌:

  八位女战士在日本军队的追击下,退到了一条江边,这八个人一步一步的向江心走去,她们的生命被江水吞噬,没有人做俘虏。江边的日本军人目睹了整个的过程。那是极残酷的斗争环境。八女投江的故事被中华人记住。她们的精神永远不被灰尘蒙蔽。

  在辽东半岛流传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两个名字叫作邓铁梅和苗(何)秀。这两个人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举起抗争的刀枪。

  在东北的抗日斗争中,最为动人的事迹莫过于杨靖宇的事迹。杨靖宇从关内去了东北,做组织抗日的工作。在弹尽粮绝,独自一人被包围的绝境中,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日本人解剖了杨靖宇的尸体,在杨靖宇的胃里,只有草根和树皮。他是在失去了外界联系的情况下,独自的带领他的部队同敌人斗争。日本人用封山并屯的办法将杨靖宇的部队同村民隔离起来。他穿过了敌人的封锁,但最终死于村民的告密。

  当外敌入境以后,并不是发生遍地反抗的事情,更多的人是做了顺民。在东北,被日本人占领的十四个年头的日子里,广大的城市和乡村较少发生对日本人武装抵抗。这就显出了杨靖宇精神。当年的杨靖宇完全可以选择放弃武装斗争的道路,可以做地下工作,也可以退回到关里去。他选择了武装对抗的方式。在今天,后人不忘记杨靖宇是因为他的精神与中华人的山河情相联系。

  发生炽烈的抗日烽火的另一块土地在太行山。是太行山打响了向日寇武装对抗的第一枪(平型关大捷)。从此以后,抗日的烽火便在太行山上燃烧起来。当日寇的占领区扩大到武汉,广东时,太行山的抗日大旗屹立不倒。可知这里经历着怎样残酷的斗争。

  正象杨靖宇的精神可贵一样,太行人的精神也是可贵的。

  南京沦陷以后,一,二个月的时间里,遭到了灭绝性地屠杀。最后,只有埋尸体的人活着。在遭到屠杀的过程,听不到对抗的声音。被屠杀者温顺得像被赶进屠场的猪羊。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揭露出来,人们注意到了敌人的灭绝人性的一面,是否有人想到被屠杀者缺少反抗性的一面?将太行山的炽烈的烽火同南京的温顺的屠杀相对照,便看出来太行精神。

  太行山的抗日斗争有共产党的发动固然是重要的原因,可是,共产党的影响所及不止太行山一处。可知太行山的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着抗日的烽火燃遍华北大地的时候,从太行山传出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慷慨悲歌,五位穿了军装的农民,也许是拿起了刀枪未穿军装的农民,为了掩护大部队将敌人引上了叫做棋盘坨的山崖,这五位战士打完了子弹,面对蜂拥上来的敌人,跳下了山崖。这五位壮士中死了三位,活着两位。活着的两位壮士叫葛振林和宋学义。后世后代不会忘记他们。

  上面说了几个“典故”,为了唤起读者的历史联想。在抗日的歌曲里,“黄河大合唱”无论是从思想性,艺术性,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高峰。这一部合唱曲就谱写在太行山。歌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太行精神:

  “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太行精神来自哪里?杨靖宇精神来自哪里?是天上掉下来的?像陨石降落那样,降落到哪里,哪里便有陨石?是头脑里生出来的?说到民族战争,就有了民族精神,说到阶级斗争,就来了阶级精神?

  太行精神来自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爱是历史的过程,历史的积淀产生对土地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无形的,可是其蕴藏的能量却是极大的。

  太行山,一块古老的土地,起伏连绵的地貌向我们讲述着。

  太行山,北接阴山,燕山,南到黄河边,南北走向,绵延千里。如果从北京到邯郸划一道直线,今天的河北分作两个部分,西面的部分直到山西境,便是巍巍太行山。这条直线以东是太行山脚下的平地。这块平地在今天是广阔的华北平原,但是在万年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曾经是一片海水和海边的湿地。

  巍巍太行,流水向东:

  在北面,桑干河流经燕山脚下。远古的北京人生存在桑干河南岸,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延续了百万年。在中部,滹沱河水域,河北徐水的南庄头人是距今万年的古人,是山顶洞人向南迁徙的后代。山顶洞人的又一支迁徙后代向东到达了渤海岸。南庄头人向南迁徙进入滹沱河水域。从滹沱河水域再向南,又一道水流向东。这道水流叫作漳河。漳河水哺育着南庄头人的后代。南庄头人的后代叫作磁山人。磁山人是距今8千年的古人。

  到了磁山人时代,古人的名字记载进了古书。直到今天,我们中华人奉“炎帝”为祖先。在古书中有“娀”和“狄”两个名字。从这两个名字能够确知,大商人是从娀人和狄人分支出来的后代。炎人,娀人,狄人从漳河走来,走进了卫河。

  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从沁水到卫河,这是一块不很宽阔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芮城人的后代汇合进了娀狄人中。娀狄人是太行山的土著,叫作太行人。

  太行山,在中华土地的大山大川中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是,它在古中华的地位却是大山大川不能替代的。公元前6千年以前,太行山以东的平地上,还是低湿的沼泽。太行山的大山深处远古人也不能到达,太行人生存在在大山和沼泽之间。太行人起源了古汉语氏族。

  从古汉语氏族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岁月悠悠……到了近代。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开始了百年的贫弱时期。然而,我们民族从贫弱中站起来。为什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明古国,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的祖先汇合起来古汉语氏族。古汉语氏族创造出来大商辉煌。大商辉煌是我们祖先登上的第一个历史峰巅。

  历史上有一个商朝,说到商朝这段历史,读者一定知道“汤”,知道“纣”。汤开创了商朝,纣是商的末代帝王。关于商朝有商汤灭夏的故事,有武王伐纣的故事。故事写在古书“史记”里面。史记有一篇“殷本纪”,讲商的历史。后人编写了封神演义的故事。后代对商的认识依据于史记的记载。

  商是今天的名字,在史记书中叫作殷。商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大商。周时,商的后代称祖先“大商”。

  大商的历史,据商人自己的讲述不晚于距今八千年。商的范围很大,不是故事里的“朝歌”那么一小块地方。中原有多么大,商的地域差不多那么大。这样看来,汤和纣的故事不过是大商长河的两朵浪花。

  大商结束了,周兴起了。大商的后代在周春秋的社会里保持自己氏族的独立,建起了诸侯国。大商后代的氏族中心和诸侯国有:

  郑,宋,卫,啵拢恚埽疲荨�

  大商的文化极其辉煌,象一颗明珠皙皙发光。著名的商青铜器,这是读者知道的。也许读者没有想到,至少以下四部书从大商时代传下来:

  山海经,道德经,易经,诗经。

  山顶洞人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关于大商起源能够上溯到山顶洞人。本演义从山顶洞人说起。

  (以下【】符号文字为考古报道,本演义当作资料使用):

  【】中国北京郊外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1933年有新人阶段的化石人骨出土。称此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米﹐女性为米。 

  【】山顶洞人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有人推测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穿孔兽牙最多﹐有125枚﹐除1枚虎门齿外﹐馀者为獾﹑狐﹑鹿﹑野狸和小食肉类动物的犬齿﹐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有的因长期佩带﹐孔眼已磨光变形。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3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精巧的是7颗小石珠﹐原料为白色石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相近﹐最大的直径为毫米﹐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它们都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为头饰。石坠系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制成﹐两面扁平﹐其中一面经人工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1件鲩鱼的眼上骨和4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摩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样﹐显然是为了接系其他饰物特意刻出来的。 

  【】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于其间。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兔和数百个北京斑鹿个体的骨骼﹐应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在遗址里还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著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的提高。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最近采用科学家新的测定结果,将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由以往的距今约一万八千年改为距今约三万年。人类学家根据新的测定数据推断,早在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缝衣御寒,用穿孔贝壳满足审美要求,并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研究人员说,在距今万年至万年,地球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温暖的亚间冰期,而距今3万年则是这段亚间冰期的最高温期。)

  北京人的后代山顶洞人是距今18000年的古人。山顶洞人的遗址在北京周口店地区。考古报道说,山顶洞人的年代是距今3万年。有报道又说,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母系制阶段。可是,母系制是距今万年以后的事情,不可能在距今3万年出现。怎样解释?很显然,如果说山顶洞人是距今3万年(或18000年)的古人,那么,进入母系制的古人就是山顶洞人的后代。就是说山顶洞人连续在山顶洞生存了万年以上。这可能吗?可能。著名的北京人不是在北京人山洞延续了几十万年吗?

  山顶洞人的时间(又一说)是距今一万八千年,这个时间差不多是末次冰期最寒冷的日子。山顶洞在北京周口店,与著名的北京人在同一个地区,遗址在北京人山洞的上面。到了山顶洞人时期,北京人山洞已经淤积为陆地,华北平原正在形成。

  山顶洞人留下了遗骨,遗骨上撒有赤铁矿粉。这赤铁矿粉一定不是天然的遗落,意味着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对死亡的思考。这是很高度的意识。我们看重山顶洞人,因为它是最后一批动物人,显示了走进社会的信息。从山顶洞人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