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试说西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柴荣带着带着他“大一统”的梦想走了,可是他却留给了后周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国无长君。柴荣之所以能继郭威位是因为郭威自己的儿子被刘承祐杀了,而伴随着郭威一家被杀的还有柴荣一家老小,虽说后来郭威又从李守贞那抢了一个符后来给柴荣,可是到柴荣驾崩,他最大的儿子柴宗训也只不过是“幼儿园大班”刚毕业而已。在五代那样混乱的年代里,“国无长君”是一件绝对令各方节度使感到兴奋地事,于是他们开始行动了,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那个人就是柴荣生前无比信任的后周国防部长——赵匡胤。
公元960年元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导演了一出和当年郭威如出一辙的好戏,在距京城汴梁不远的陈桥驿发动军事政变,“万般无奈”之下被众军士将黄袍披在身上。因为这个赵将军以前当过宋州节度使,所以他把新朝定名为“宋”,仍然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年号建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闹剧——“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对于看惯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的夏州来说,这场发生在他们千里之外的“闹剧”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所要的只不过是中原政权对于夏州的承认,于是乎我们夏州那位叫李彝殷的地方长官,赶紧改了个名字叫“李彝兴”,为的就是避讳老赵同志的老爹赵弘殷的大名。赵大皇帝一看,心里那是十分的高兴啊,当即封了李彝兴太尉之职。要知道这个“太尉”可是位列“三公”的,在北宋建立之初,能封为“三公”的,除了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以外,藩镇之中只有一个李彝兴,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于夏州的重视。
老赵皇帝对于夏州的重视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老人家的皇位来的有点不地道,天天提防着有人把他赶下下去。现在刚刚建立的宋王朝,内有怎么看怎么不服气的李重进兴兵作乱,外有北汉和强大的后台契丹在那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夏州李家跑来归顺,赵匡胤能不高兴吗?
内乱赵匡胤并不太在意,那个李重进还不放在老赵皇帝的眼里,他真正忌惮的是那个盘踞在山西的契丹“侄皇帝”——刘钧和他身后强大的契丹。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汉皇帝刘钧趁北宋立国未稳,勾结契丹和代北诸镇兵马兵陈黄河西岸,这一下不但踩了赵匡胤的尾巴,也*了那个基本从来不主动出击的李彝兴。你刘钧跟大宋怎么过不去我不管,老赵让我去勤王我也没准不出力气,但是你别进我的地盘,要不咱俩就要较量较量了。夏州李家向来是把“定难五州”看作立身之本,可是这次刘钧的兵居然出现在了麟州境内,李彝兴再也不能看着不管了。夏州李家又一次以“勤王”的名义出兵了,李彝兴亲派字的堂弟率重兵抵达麟州,这可是李家的天下,北汉军队只有撤退的份,很快北汉就撤军了。自己的地盘保住了,一向出兵就得捞点便宜的李彝兴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在新主子面前卖弄的机会,赶紧派人去汴梁报告这个好消息。老赵皇帝当然很高兴,对李彝兴大加赞赏。可是另一方面,老赵对于夏州的戒心也与日俱增。建隆二年四月,赵匡胤派出五路节度使到了延州——灵武一线,死死地盯着了夏州。
李彝兴对这些举动看在心里,可是也没办法,“小胳膊干不过大腿”,只要你不吃掉我爱干什么干什么。为了向老赵皇帝表忠心,建隆三年,李彝兴向大宋朝廷进献良马三百匹,这下可又是讨了老赵皇帝的欢心。要知道,自从唐末以来,产马之地几乎尽落入“胡人”之手,每个中原王朝对于战马都有一种特殊的渴求。尤其是像现在大宋王朝立足未稳,赵匡胤要想继承柴荣“开拓天下”的理想,必须进行多年的统一战争。而他的对手除了南方那几个“文弱书生”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北汉及它身后的契丹,所以马是赵匡胤最想得到的东西之一。这次李彝兴投其所好,献上三百匹战马,足以让老赵皇帝笑开颜了。这三百匹马可比当初改名讨皇帝欢心多了,为了表达对李彝兴的感谢之情,老赵皇帝决定对其进行嘉奖,可是却在拿什么嘉奖上犯了难。当初李彝兴改名老赵皇帝给了他个“太尉“,现在他又献战马表忠心,该给他点什么呢?正犯难呢,老赵皇帝突然想起来了,自己不是正在做腰带呢吗,干脆也顺便给李彝兴做一条不就得啦。当然啦,皇帝要送的东西肯定不是一般的物什,他打算送给李彝兴的是一条玉带。中国人对于玉历来有一种特殊的偏好,要是皇帝送条玉带给臣子,那也是不小的奖励了。可是老赵同志从来没有见过李彝兴本人,对于他的身材相貌当然是不知道了,为了送的玉腰带人家能用,他赶紧把夏州来使给叫来了,问道:“汝帅(指李彝兴)腰围几何?”使者估计也没量过李彝兴德腰,估计能量他腰的只有裁缝了,只说了一句:“彝兴腰腹洪大,如合抱之树。”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李彝兴他老人家的腰得两个人合抱才能抱的过来,我真的很怀疑李彝兴是不是日本相扑的祖先。当时老赵肯定没想到这些,他能想到的最多也就是”心宽体胖“了,你继续胖下去吧,只要你“心宽”别找朝廷的事就行了,所以听到这个以后不禁笑着对夏使说:“汝帅真福人也!”玉带制好之后,老赵就派人给彝兴送到了夏州,彝兴见到礼物后是相当地高兴,几乎天天戴着,顺便也就感激一下老赵皇帝的皇恩浩荡了。
话说赵匡胤为什么对于李彝兴那么放在心上呢?其实他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经过这几年的征战,宋朝的疆土有拓展了不少,摆在赵匡胤眼前的只有幽云十六州和定难五州了。幽云十六州丢了以后,中原王朝是如鲠在喉啊。可是就是打不过契丹,一点办法都没有,柴荣如果不早逝的话,也许有希望,可是现在老赵同志只能看着它叹气了。再说定难五州,地处偏僻,再加上李家在那里经营多年,要硬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老赵同志工作中心全部在南边那几个死不归顺的小朝廷上呢,对于表面上归顺大宋的夏州,采取这样的“羁縻政策”也无疑反映了老赵皇帝的长远眼光啊。
虽然李彝兴是个少数民族人,可毕竟也是见过大世面的,对于礼尚往来的道理是很懂的,人家老赵送咱一条玉带,咱老李也得回个礼啊。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李彝兴又派人到汴京献上了犛牛一头,这个犛牛其实就是牦牛,是西北一带以及青藏高原的主要力畜,当时也是一种很珍贵的礼品和祭品?优5牡嚼匆沧攀等美险愿咝肆艘话眩墒钦馐堑美险栽趺匆蚕氩坏剑驮诶钜托烁谞优G暗牧礁鲈拢歉鲈淳┏谴砝钜托吮碇倚牡睦罟赓驳谋Ρ炊映錾恕U钦飧龊⒆樱沟靡院笏瓮醭纪滩⑾闹莸钠笸蓟嘶医舱钦飧龊⒆诱酱迪炝讼闹菡ㄏ蛑性醭サ暮沤牵飧龊⒆泳褪且院笪飨目实劾钤坏淖娓福飨奶胬罴糖ā?
这时的李继迁还是个只能在无定河畔待乳的婴儿,他不能对宋王朝构成任何的威胁,所以宋王朝和夏州的日子还是在一片友好声中一天天的过下去了。就在这一片祥和之中,夏州那位已经送了七个皇帝进棺材的李彝兴终于自己也扛不住了,倒在了他伺候的第八位皇帝面前。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之后,李彝兴的身体就每况愈下了,当年的九月某日,李彝兴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了,夏州又一个杰出的领袖就这么走了,他的离世是夏州人民无法弥补的损失,夏州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老领导的哀思。同样,李彝兴离世的消息也让赵匡胤感到无比的悲痛。不管怎么说,他老李也是在我老赵生意刚开张的时候帮衬过一把的啊。为了缅怀李彝兴,老赵皇帝追封其为夏王,辍朝三日以示哀悼。估计这是夏州政权建立以来,夏州领导者享受的最高级别待遇了。可是哀思归哀思,国不可一日无主,夏州也不能一天没有主事的啊。朝廷很快让彝兴的儿子行军司马李光睿代理他老爸的工作,十月正式的任命就下达到了夏州,李光睿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正式成为夏州新一代的领导人了。
第十章 突现危机(2)夏州的天要变了
在赵匡胤刚刚夺得政权的时间里,在李彝兴的审时度势之下,夏州紧紧地依附在北宋政权的身上,继续顶着他那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定难节度使的名号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而北宋政权一方面需要夏州来牵制虎视眈眈的北汉政权,一方面夏州真的也没给北宋朝廷一个剿灭他的理由,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再给自己树立一个本来已经归顺的敌人。在北宋王朝建立的前二十多年里,中央王朝与夏州政权的关系处于一段“蜜月”的甜蜜期,虽说偶有摩擦,但都是小打小闹,无碍大局。
李彝兴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李光睿把他所有的封号又一个不拉的挂在了自己脖子上,继续执行他老爹的“和平政策”,对中原朝廷保持着形式上的绝对依附和恭顺,可是这时候却出了岔子。五代后期,党项羌人就已经有点儿看不起中原朝廷了,后来柴荣在的时候,恩威并用,使得他们收敛了不少。后来赵匡胤抢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这群人更是对老赵看不起了。可是当时有李彝兴在上头压着,凭他那“合抱”的吨位,还没人敢闹出什么大动静。如今李光睿刚当上夏州行政长官,还不能完全服众的时候,这群人终于耐不住寂寞了。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十月,夏州所属的几个蕃部开始在北宋与夏州的边上做起了打家劫舍的老本行,一时间把边境搞得是乌烟瘴气。李光睿看在眼里,表面上虽然也派兵剿了几次,但也是点到为止而已。一方面,夏州从来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现在宋刚刚建国,大便宜捞不着,怎么也得捞点小便宜吧:另一方面,夏州政权虽然是拓跋氏当家,但是其余七部也不是好惹的,李光睿不能为了这点小事就得罪了他最忠实的同盟者。所以在夏州的李光睿对于边境抢匪横行一事,也就等于是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态度。李光睿可以不管,可是在汴梁的赵匡胤可不能就这么放任自流了。熟悉老赵皇帝的人都知道,他老人家是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主儿,现在放着夏州不动那是因为自己还有用得着他的地方,那里容得下你们一群小毛贼在眼皮底下胡作非为啊。老赵皇帝一声令下,当时的通远军使董遵诲带兵就把这场小*给平了。说到这我们插一句,宋这个朝代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一种孱弱的感觉,这和赵匡胤推行“以文治国”是分不开的。但是,赵匡胤那也是在马上得的天下,宋朝建立之初凭着后周的老底子那也是兵强马壮的,对付小小的几个蕃部叛乱那也是手到擒来的事。
要说这夏州治下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怎么说也得治夏州战区司令李光睿个管教不严之罪吧。可是李光睿就是号对了赵匡胤的脉,老赵现在还不会为了这么点事和夏州翻脸。看老赵没有追究,李光睿也就装模作样地向皇帝表示了感谢,感谢朝廷出兵帮夏州平定了叛乱。这一波是平了,可是又一波起来了。这回乱起来的不是夏宋边境,而是夏州政权的内部——定难五州中的绥州。
这是咋回事呢?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绥州刺史李光琇病逝了。这个绥州啊,历来是个“骚乱者的天堂”,境内的羌人向来是不怎么听话。后来李光琇来了以后,“缮完城堡,训约戎夷”,加上李家在党项羌人中的声望,才把这群狂热分子镇住,保绥州一方平安。如今李光琇死了,权利造成了短暂的真空,这群狂人又开始行动了,这下绥州百姓可就遭殃咯。李光睿可以不管夏宋边境的匪乱,可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家里也招贼啊。他必须给绥州选一个可以再次力挽狂澜的人,他选中的这个人就是已故李光琇的儿子——李丕禄。要说这李丕禄还真的没让李光睿丢脸,上台就采取了雷厉风行的“铁血政策”,派兵逮捕了带头叛乱的羌族首领,并将其枭首示众,这群叛匪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一看当头的死了,一下子就“树倒猢狲散”了。就这样,李丕禄完成了权利的更替。绥州的事情了了,李光睿同样是像模像样地为李丕禄向老赵皇帝请封,赵匡胤一看人家在那都坐实了,自己反对也没啥用,也就送了个顺水人情,亲封李丕禄为绥州刺史。
李光睿为什么那么在意绥州呢?不但是因为绥州是自己的老窝,更重要的是他怕赵匡胤趁着绥州内乱之机,以平乱为名占领绥州,那样李光睿可就有苦说不出了。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怕,还得从赵匡胤说起。
但凡学过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老赵同志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于手下拥兵自重的藩镇们总是充满了忌惮。话说他老赵当初“黄袍加身”的剧本就是从他的老首长郭威那学来的,万一哪天手下也来这么一出那自己可怎么办啊?另一方面,赵匡胤也看到,自唐末以来,之所以天下刀兵四起,王朝轮转,就是因为各地方藩镇手中掌握着强大的兵权。老赵同志是个“手不释卷”的好同志,自然懂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他必须在一统天下之前先为自己解决这个危机,这时候,我们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同志又出面了。要说这个赵普虽说学问不咋地,但是绝对不是一个等闲之辈。想当初老赵还是一支蓝筹股的时候,赵普就看到了他成为绩优股的潜力,跑去凭着给老赵的老爹老老赵当男护士和老赵结下了“伟大的友谊”。随后赵普作为总导演,亲自导演了“陈桥兵变”的历史闹剧,成了大宋的开国首功之臣,位列三公。赵普看出赵匡胤的担心,便向老赵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削藩政策,同时提出了“以文治国”的主张。要说这赵普真的是没有啥学问,目光短浅啊。他提出的政策,虽然是解决了赵匡胤的一时之急,却给大宋进三百年的江山埋下了无穷的祸根啊。这与我们的故事无关,不做深表。老赵一听赵普的计策,好似“太阳出来照四方”啊,赶紧就安排演出了另一出闹剧“杯酒释兵权”。
老赵皇帝拿着开国功臣石守信等开了刀,在夏州的李光睿心里也有点不踏实了,老是怕皇帝哪天看他不顺眼,也一口给吃了。于是宋开元五年(公元972年)三月,李光睿想亲自入朝觐见赵匡胤,可是老赵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没让他来。到今天我们不能知道老赵当时为什么没让李光睿入朝,但是我们知道当时的赵匡胤压根就没有要吞了李光睿的念头。老赵同志当时战略的重心全部在南方,对“幽云十六州”也就是摆个守边的架子。貌似老赵皇帝这个“守功';练得还不错,对契丹的几次用兵还都取得了小胜。可是老赵皇帝光顾在那守了,对于“攻”——收复“幽云十六州”却没了啥兴趣。不但对“幽云十六州”,还对非其治下的各藩都失去了兴趣,一斧子在地图上把不属于自己的地盘砍了下去。我们李光睿的心算是白担了。
其实老赵留着夏州还有别的用意,因为这个时候北方还有一个北汉王朝呢。这时的北汉换了一个新皇帝刘继元,他也和他前面两位一样,总想着把后汉的江山给夺回来。于是他派人跑到夏州和李光睿商量共谋天下的大计来了。李光睿这正发愁赵匡胤削藩的事呢,哪还敢把北汉这把火往自己身上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