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艺丛谈-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五百钱。分明暗两种:明手拿其一穴,控制全身,又称大手,多在技击时用之;暗手则在与人握手、拍背、递烟、搂抱、拉扯之际施之。受伤后只有下手人才能解救。若不解救,重者顷刻吐血而亡;轻者数日、数月、数年而亡。其法以指尖发劲,有「点、拍、摸、闭、拿」等阴阳手法之分。按下手轻重、穴位位置、时间长短不同,而产生不同之证状,去医院检查也查不出。解救后,伤处仍会呈现犹如铜钱般的紫色手指印。江西民间习此技,有三十六大穴、七十二*之说,但黄茅的郭仪师傅用的是五十三穴,这是他那一派的独得之秘。家父说的凤阳婆传技,或是讹传,或是凤阳另有传承,亦未可知。
字门别有符法,说是可以止血止痛。弟子拜师时,用刀刺手,以符止痛止血来证验。又有脱绳术、五雷定身术、九龙化骨水等。化骨水可以当场吞筷子和绣花针,然后喝水化之。画五雷字,亦可以把蛇定住,号称真武定蛇技。不过我没见过,不好乱说。
当然,这类医武奇术,台湾也多的是。但我觉得好奇的,是为何大陆经历过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动,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几乎整体出现断层,而乡村小区俗民代表或传承的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竟能存活下来?例如真正的道教茅山派科仪道法,几己断绝;而民间的茅山术,什么寄打、退煞、青龙过江、隔山打穴、翻天印、铁板印,却仍在民间用自己的方式流传。许多江湖门派,也是如此,*后一一恢复,且有掌门人等授受谱系。为何如此?这个问题,有时比那些术法更让人觉得神秘。
改革开放后的新社会,好像也没让他们适应不良,反而活得更畅旺。过去依口传心授,现在是光盘、函授,教材教具更胜学堂。过去仅在乡里秘传,今于通都大邑遍设分部坛口。过去只知闭门苦练,现在有各种特色培训,完全针对现代生活之节奏与需求来设计,而且推陈出新,根本不限于传统的门派窠臼。
比方我知道有个华山派,竟然有「密传华山紫霞功」和华山九剑。紫霞功跟独孤九剑?那不是金庸《笑傲江湖》里掰出来的吗?不要紧,现在真有个华山派了,而且真有紫霞功和华山九剑了。紫霞功发为紫霞掌,双手便亦出现金庸所形容的紫色,据称可以隔物碎砖、切碑断石,你怕不怕?
哈哈,别忙,还有厉害的。金庸《天龙八部》不是说有个逍遥派吗?今我在河北邢台也访到了。其逍遥迎风掌,据云可以隔山打牛、隔空削砖、百歩之外击人。其纯阳内功,修习百日,即能开碑裂石,一头撞倒砖墙;再练,更可飞身上屋、踏雪无痕,胜过铁掌水上飘。就是不知跟天山童姥丁春秋相比如何。
另有一个河南石佛镇的五毒门,号称仙剑合炉,颇令人联想到畅销电玩「仙剑奇侠传」。但该派讲移魂出窍,不仅可呼风唤雨,更能驱动僵尸。练的是五毒夺魂掌,中者七日之后溃烂至死。此外,它还传一种迷魂药、催情功,乃古代房中术、拍花门之流裔。
对这些奇里古怪的新旧功法数术,我或信或不信,但都无碍我查访着好玩。有时蓄疑已久,忽然觅着头绪,如前面说的五百钱,就更是高兴莫名。
如我小时曾练铁沙掌,故对一位铁沙掌前辈顾汝章与江湖奇侠柳森严的故事,深感好奇。此事又牵连于大侠杜心五,而杜心五是自然门的武功。自然门功夫,万籁声书中可见端倪,但我在台湾却未见其传承。其来历尤其模糊,连万氏都说:「本门渊源,不得详考」。后来我作过一篇考证,查到赵避尘的《性命法诀明指》,知其道脉本于了空了然,武技本于徐矮子。可是仍不晓得徐矮子究竟是谁。方今之世,更有谁见过杜心五万赖声,可以从容叩问?不想,某次在成都,逢金筋门王庆余先生,谈起来才知他不但见过,且由杜心五介绍,拜在青城山欢喜道人李杰门下。听他讲述杜心五袖短剑走镖,徐矮子作羌人装束,飞身立在桌角上等事,不胜企慕。武林旧事,一霎纷来眼底。访寻奇门秘技,其乐往往如此。
南拳北腿(1)
南拳北腿,久成通称。但这种通称有无道理呢?那就还得考上一考。
先说南北。
南北看来最不成问题,南方北方之分,在我国早有成例,如禅宗即分南宗北宗,画家在明末亦分南宗北宗,书法则有北碑南帖之说。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曾著《南北文化不同论》《南北文学不同论》,详细介绍了南北在学术文化及文艺上的这些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会形成此类区隔,一点也不意外。犹如论行则南樯北马、论食则南茶北酪,南人北人之性行体气也多有不同。这种差异,表现在武术上,自然也就形成了南拳北腿不同之风格。
可是,南北虽然可分,南北究竟指什么,各个朝代却并不一样。
秦汉以前,所谓“南风不竞”的南,讲的是荆楚;而荆楚所包涉的地区,就北及山东河南的南部。南北朝时期,南北之分,则指的是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故所谓南北,乃相对之词,古代岭南尚未开发,江淮一带便可称为南陲。不似现今讲到南拳北腿,我们脑子中想到的南拳典型都是闽粤拳术那样。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徐震《国技论略》一书谈到南北,南仍指的是长江流域,谓:“今世通语,谓长江一带拳术,架式小而势紧促者为南拳,亦曰南派。以豫鲁一带拳术架式大而势宏敞者为北拳,亦曰北派。”可见当时论南北,仍以江淮为南。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时岭南不是早已开发了吗?
原因是现在岭南练拳的人恐怕不爱听的:因为当时岭南武术在全国并没什么声望。
闽粤武术当然源远流长、门派众多,技艺亦各有其特点,但当时并无特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全国性的知名武师。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两大系统中均没什么闽粤武术教练即为明证。这也大大限制了闽粤武术的推广,使其终究只能局限于一地。
我看《精武》月刊二○○八年二月号,有《黄达生答记者问》一文,记者问:“洪拳今日有些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否与上世纪二十年代万籁声、傅振蒿、顾汝章、万籁鸣、李先五等著名的北派拳师联袂南下广东传拳有关?”这个问题问得未必恰当,因为洪拳“今日”未必门庭冷落,但在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岭南武术确实在声望上不如北方。
北方这些武师,如顾汝章、万籁声等均具有全国性声望。他们能南下,而南方拳师无力北上,即显示着这样的声望差距,其拳术是不会有人拿来与北方武术相提并论的。反而是北方武术在南方大力拓展,颇有成果。像我少习螳螂拳时,主要参考资料就是黄汉勋先生在香港所编的螳螂拳一系列丛刊。黄氏乃广东青年,裁成甚众。此南人而濡染北风者也。北人而习广闽拳术,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
现在一讲南拳,就说洪拳、咏春、黄飞鸿。实则洪拳为全国性拳种,并不只流传于闽粤;黄飞源在广东固然是大人物,今日经媒体渲染,尤其声名显赫,无与伦比,但当时则历数风云人物时却几乎名不见经传。因此徐震才会说:“今世通语,谓长江一带拳术为南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拳北腿(2)
当时长江一带拳术之特征为何?此或可于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振民编辑社出版《少林宗法图说》见之。
此书大部分篇章与《少林拳术秘诀》相同,后来国术统一月刊也予重刊。其内容据徐震所考,乃是“兼采南北各派,实以湘派武术为本”。因为“湘中既为红帮盛行之地,其拳家则几乎皆称少林派。红帮起源本与明室遗老有关,此派少林拳史事之传说,当由武术家之在帮者所演成也。又红帮以湘、黔、蜀、陕、鄂等省为盛,此书所述拳派,常及此数省”。可见当时所谓南派少林也以洪拳为主,但基本上是以湘中武术为代表,兼及黔、蜀、鄂和江西。徐震说“书中所述,湘派而外,于江西关中二派所取较多”,即指此。不过,因该书也兼采关中之法,可知其术本不限于所谓南派,唯于此可见当时长江一带流行的洪拳概况罢了。
另外,徐震说当时在江南一带有专学短打的四家:“许氏,即许云南,祖长手,有上飞、无下杀,用开足直立八字步,操手为操对打。谭氏,谭国泰,祖中手,下杀为主,上飞为附,其屈膝水平八字步,单踵举起丁字步,皆上下相应,其操手有携还、携打、还打之名。杨氏,未详。祖短手,手面上不过眉,下不过膝,脚步视水平为尤低,世称为短手之圣手。曹氏,曹凯,祖中手,手腕多扬手,脚步操手,与谭氏略同。此皆江南各家短打之家法也。近世有朱庆余,从南通张氏、湖南李氏习南方短打,传至其孙鸿寿,着有《拳艺初步》及《拳艺指南》。”
这些江南的短手,用八字步,操手对打,拳不上眉不下膝,略似现今南方咏春一类打法。但终究仍是江南之拳,非岭南之技。而且若据此以说“南拳”也不恰当,因为北方如弹腿就也有六路短打。
以上是就地域说南北,并解释早期所谓南多指江淮流域,与现今以闽粤拳术为南拳之代表者不同。
其次要讲的是南北还不只是指地域,也可能是指内外家。此说之主要代表人即前面提到的徐震。
徐氏《国技论略》大倡此说,谓:“南派之名,系专指太极八卦等尚柔一派者。北派则通指长拳短打各家而言,凡尚刚猛者,皆北派也。”徐氏不赞成内家外家之分,认为太极拳等只能称为内功拳,因它们与古代的导引术关系较密切,而又跟黄宗羲父子所记载的内家拳内容不同(见其《太极拳考信录》诸书)。因此为了避免仍用内家外家名词产生混淆,乃改以南派来称呼太极八卦等较偏于柔和、炼养之拳,而以北派来称呼一般搏击之拳。
为何把太极八卦形意称为南派呢?他一是说此派源于武当之张三丰,二是说黄宗羲父子曾传王征南之拳法六路,又为十段锦歌诀作注,故太极为南方之学。
但此说与他自己的考证是相矛盾的。前面讲了,他认为王征南所说之内家拳跟今传太极拳本不相干。他又对太极出于张三丰的传说花了许多气力去驳斥。孰料为了建立南派的统绪,他竟然重回张三丰创拳的老路,说太极拳创自武当丹士张三丰,传王宗岳、张松溪等等,一直传到王征南、黄宗羲。这样自乱其说,诚可谓心有蓬塞,故不自知其妄谬也。
南拳北腿(3)
另外,前面已提过的另一本书:尊我齐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则称武当张三丰为北派,说:“张全一,名君宝,号三丰。……于少林师法,练习最精,后遍游于川蜀荆襄沔汉之间,其技更进,……着力于气功神化之学,晚更发明七十二穴点按术,为北派中之神功巨子。”
为何张三丰竟是北派呢?他说因张氏本是北方人的缘故。然既以张为北派,南派又是谁?他说:“有李东山者,与张同时,亦以技术显,为南派中之巨子,且精风角奇门六壬推步之学,《明史》未有传。”
这李东山也名不见经传,以之为南派巨子,纯是尊我斋主人瞎编出来的。尊我斋主人这本书东拉西扯,编凑而成,徐震、唐豪都有辨正,而其说南说北也一样妄诞不经。
陆师通《北拳汇编》则又以少林为北拳,云:“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始祖也。……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以少林为外家,早见于《王征南墓志铭》,但说少林源于赵太祖,乃是因闽中号称少林拳的多是太祖拳之故。以此为北派,亦令人不知所云。
于此即可见南派北派,一旦深考起来,便多不可究诘。至于南是否以拳胜,北是否以腿击见长,那就更不好说了。
前面讲过,徐震以外家为北派,而北派之中他就又分为长拳、短打、地蹚三种。长拳包括太祖、二郎、迷踪、八极、番子、批挂、查拳、红拳、弹腿、掇脚、少林等门。短打包括绵张短打、弹腿门之六路短打、江南之天罡手、对打之红操等,“其架子紧而手法密。粤地通行之拳术,亦属此类”。此外,“今长江一带流行之拳术,其跌扑之法,虑无不出自猴拳、醉八仙,而又与短打相混合者”。
这是把长拳短打一并归入北派,故与俗称“南拳北腿”完全不符。唯其中论及广东拳术,认为属于短打,似乎可说明闽广重短手而不重腿击之特点正在于此。早期广东洪拳拳架步较高,以短桥手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这种短桥窄马的风格,确为短打特征。现在练洪拳的朋友,长桥大马,倒不好说它是不是仍属于短打了。
徐震又说:“粤中之少林拳术,传自蔡九仪。……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法,能飞跃寻丈以外,疾如鹰隼,人不易防。其及门弟子以莫氏麦氏为最,二人皆顺德人,不知其名……为粤东技击之泰斗。”讲蔡家拳之渊源,大抵采诸传说;对麦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见徐氏囿于见闻,对粤中武术颇有隔阂。此或当时粤中武术尚少流传于北方之故。因此说到蔡氏精于腿击,便拿北方的轻功超距、飞跃寻丈去想象,其实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仪。但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这一支,广州泮塘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蔡九仪、麦绳武、莫清娇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徐震于此,殆为失考。
南拳北腿(4)
蔡氏莫氏以外,刘家拳纯用短手,高不过眉;李家拳亦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鹤双形”之狭桥短马亦极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谓黄飞鸿无影脚,实不过是洪拳中的后撑腿。以在手搏时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无影脚”。早期广东拍黄飞鸿戏剧,对此尚不离矩矱。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或演出的一些戏,于此也不离谱(刘氏之父刘湛曾拜林世荣弟子吴少泉为师)。另外,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女士直到八十年代才过世,并在香港开办武馆,网上还可以找到她演练洪拳的资料,再结合林世荣编写的一些拳谱图录,均可证明上述说法。可惜近年由练长拳套路的李连杰、赵文卓演黄飞鸿,而令黄飞鸿从一地方型武师变成了全世界华人家喻户晓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钢丝悬空连续踢击为无影脚,尤为无稽,造成了不少误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访问八极拳家韩起,记者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韩氏答:“不光是八极拳,近百年来,影响力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为主流,姑且不谈,我这里选择八极拳的名家意见来谈,就是表示北方拳种其实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踢来踢去。
以徐震所说的长拳门类来看,太祖二郎、迷踪、八极、劈挂、番子(也就是鹰爪),踢腿都是极少的。弹腿以腿法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弹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脚胫骨为目的。稍高一点踢膝,再高则踢心窝。高腿、二起脚(所谓鸳鸯脚、连环腿),不过一二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