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花之语-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粟兰花茶
  清高士奇《北墅抱瓮录》:
  鱼子兰
  花类粟颗,初时色青,以变而黄,香气乃发。采花置竹箔上,以绵纸覆之,上铺新茶,经一宿后纳入瓶中。淪茗能作兰香,清供第一。
  ◎桂花茶
  明顾元庆《茶谱》:
  木樨花,须去其枝蔓,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浚蹋牍靥乐笾H〕龃洌弥椒夤没鹕媳焊墒沼谩
  ◎腊梅花茶
  清顾仲《养小录·餐芳谱》:
  腊梅
  将开者,微盐挐过,蜜浸,点茶。
  明代,花茶可能尚未商品化,许多嗜茶成癖的茶家往往是自己动手制作花茶,如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行文洒墨之余,亲自制作花茶,他的方法是,“取梅、兰、桂、菊、茉莉、玫瑰、蔷薇之属,杂入茗中,盛锡瓶内,隔水煮之,一沸即起”。当时每年立夏,江南的杭州一带还形成一种风俗,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载:“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细果赠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室竞侈,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而香茶名目若茉莉、林檎、桂蕊、蔷薇、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仅供一啜而已。”立夏日所以有此风俗,与气候炎热有关。茶性寒凉,能够很好地止渴、消食、解毒、去暑,有百利而无一害,自是消夏的“良朋益友”。
  到了清代,步入兴盛时期。北京一带的人们喜用兰蕙、茉莉、玫瑰自己制作花茶,与前人方法不同的是,他们用生石灰一块,研碎放在瓷坛底,再在上面铺两层竹纸,把采下的花朵摊在竹纸上,然后封口。因石灰能将花中的水分吸于,取出来的花易于存放而香味不减。需喝茶时,将花与茶叶放在盏内一块冲饮。清代,最俏的当然是茉莉花茶,清代中后期,苏州已开始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它是由茉莉花与茶叶拌和在一起窨藏获得的带有浓郁茉莉芳香味的花茶,通称“香片”,北方京城、天津及南方福建、广东等地最受欢迎。今天,茉莉花茶仍是最重要的花茶。福建、江苏、浙江、台湾是主要的生产基地,其成品茶汤色淡黄清亮,滋味醇厚鲜爽,香气纯正高雅,在国内享有有很高的声誉。
  

十四、见说寒英能愈疾……元·曹之谦(1)
以花为药,治疗疾病,原本就是花的重要用途之一。
  以花入药,疗病养生,其历史与我国的医学史一样悠久。
  传说我国在太古时代有个司农业、医药的神叫神农,又称炎帝神农,曾遍尝百草,辨明平、毒、寒、温种种赋性,用为药品治病。古人所说的百草不单指草类,而是花草、花木(即草本、藤本、木本)甚至灵芝之类寄生的菌类植物均可囊括其中,统而呼之,这个传统反映了我国先民在很早的时候已对我国大地上生长的各种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进行了探索,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
  神农后来被民间百姓奉为药王菩萨,而以神农的名字命名的《神农本草经》则是一部我国有着最古老渊源的药物学专书,它汇集了先秦及秦汉时期我国的药物学成就,所载植物数百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功用和主治,并根据它们的药物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三品,上品无毒为君,中品微毒称臣,下品毒性剧烈号佐使,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这些植物中,许多属于显花植物,我们的祖先或用其根,或用其茎,或用其皮,或用其子,或用其叶,或用其花,作为药材,救死扶伤,疗病养生。
  在《神农本草经》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记述:
  “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按,鞠华,即菊花的古写。菊花,古人发现它具有清热明目的功用,还认为它能养生延年。
  “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黔,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按,辛夷因其花苞初生如荑而味辛,故名。取其花蕾未开,毛茸黄绿,无枝梗者入药为佳。
  “款冬花,味辛温,主欬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病寒热邪气。”按,款冬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其花蕾含款冬醇、植物甾醇等物质,入药有镇咳的效力。
  “旋覆花,味咸温,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按,旋覆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其花入药可止吐、祛痰。
  “羊踯躅,味辛温,主贼风在皮肤中淫淫痛,温虐恶毒诸痹。”按,羊踯躅其花有毒,须慎用,作祛风,止痛药,亦作麻醉药。
  “芜花,味辛温,主效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庙瘕痈肿。杀虫鱼。”按,芜花又名闷头花。头痛花,其花有毒,入药可以泻水、逐痰。
  《神农本草经》中的这些花药,一直作为我国传统的验方,在对症医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经典,它同《神农本草经》相似,托名上古帝王,通过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的对话形式阐述中国古代对医理的系统认识。这部专门讨论理论问题的著作还记载了十三种著名的处方,其中可用以除陈气的汤剂“兰草汤”,以菊科的兰草为药材,也属于一种花药治疗。
  汉代张仲景,史称“医圣”,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杂病的部分《金匮要略》,运用君臣佐使理论组方,详细介绍了大量的汤、丸、散、膏、丹等方剂,代表了当时医药学的最高水平。书中以花入药,例子颇多。如“侯氏黑散”。以菊花为主药,辅以白术、细辛等十余种药材,可治风癫病;“旋覆花汤方”,以旋覆花为主药,可治肝脏气血郁滞;“红蓝花酒方”,单用红蓝花一味,可治妇女腹中血气刺痛;“大黄牡丹汤”,以大黄、牡丹为主药,可治肠痈;“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以芍药为主药之一,分别可治妊娠腹痛和产后腹痛;“桅子大黄汤”、“桅子豉汤”,以桅子为主药,分别可治酒黄疸和利后虚烦。此外,以款冬花入药的有“射干麻黄汤方”,芫花入药的有“十枣汤方”,等等。不过以上诸方须作些区辨,芍药是取其根茎,牡丹是取其茎皮,桅于是取其种子,而菊花、旋覆花、红蓝花、款冬花、芫花等才是取其花蕾,配药组方。
  汉末名医华陀,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而外科尤为擅长。他当时为病人施行手术,已使用了一种麻醉剂一一麻沸散。《后汉书·华陀传》载,华陀在给患者治疗时,“若疾发于内,针药所不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割破腹背,抽割积聚。”可惜此方当时没有记载下来。但据后世研究者认为,此方所用主药既是曼陀罗花。曼陀罗花,又名风茄儿,原产热带和亚热带,我国西南至东南有分布,花、叶、种子入药,花名“风茄花”、“洋金花”,种子名“风茄子”,花或全株有剧毒,长期以来外用可治风湿痹痛,内服可作麻醉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曼陀罗花……花、子辛温有毒,主治诸凤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又主惊痛及脱肛,并入麻药。”又说:“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于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为末。热酒调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曼陀罗花所以有此功效,按现代科学讲法,是因为它为阿托品属,含有莨菪碱,能麻醉人的中枢神经及末梢神经,抑制腺体分泌,扩大瞳孔以及驰缓胃肠和气道等平滑肌的痉孪。后人有验方“麻醉散”,其配方为:曼陀罗花三钱,川乌素七分,草乌素七分、赡酥二分,淀粉适量。此方相传即为华陀留传之历史最古麻醉方。而西方迟至公元1847年才发明麻醉剂,两相比较,东方文明开化之早,令人惊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四、见说寒英能愈疾……元·曹之谦(2)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不属于医籍,但这部问世于晋永兴元年(304),为我国现存最古的植物学专书,却不乏对植物药理的研究,其中并有花疗的记述,兹举二例。一曰:“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保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281),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一曰:“山姜花,茎叶即姜也。根不堪食,于叶间吐花,作穗如麦,粒软红色,煎服之,治冷气甚效。出九真交趾。”医书认为,豆蔻一般以种子人药,花亦可用,但力较薄弱;山姜则根、种于和花均可入药,皆有疗效。
  汉唐以来,随着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的丰富和提高,医学著述不断涌现,历宋元明清,遂蔚为大观。这些医书中多有关采制鲜花组方入药的记述:
  ◎桃花疗
  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桃花散
  桃花一两,葵子一两,滑石一两,槟榔一两。
  主治:产后大小便秘涩。(“主治”一项,为笔者据原文统一概述于后,下同)
  ◎辛夷花疗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六:
  辛夷散
  辛夷花一钱,黄芪一钱,人参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白芍一钱,川芎一钱,白芷一
  钱,细辛八分,黄芩酒炒,一钱,甘草六分
  主治:鼻中流臭浓水。
  ◎芫花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主治,脉沉而弦,胁内引痛。
  明《虚实辨疑示儿仙方》:
  芫花莪术丸
  芫花一两,半夏一两,南星一两,莪术一两。
  主治:脾痞胁痛,用建脾散。
  ◎羊踯躅花疗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二:
  蔓荆子膏
  蔓荆子一分,生附子三十枚,羊踯躅花四两,葶子四两,零陵香二两,莲子草一握。
  主治,头风白屑痒,发落生发,头肿旋闷。
  ◎松花疗
  明倪朱漠《本草汇言》:
  治酒毒头痛方
  松花一两,陈皮五钱,黄连三钱,甘草二钱
  主治:酒毒发作。
  ◎密蒙花疗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密蒙花散
  密蒙花一两,羌活一两,菊花一两,石决明一两,杜蒺藜一两,木贼一两
  主治:两眼昏暗,多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久患偏头疼,两眼渐觉细小昏涩。
  ◎玫瑰花疗
  清凌晓五《凌晓五医案精华》:
  育阴潜阳汤
  西洋参二钱,甘菊蕊三钱,丹皮四钱,玫瑰花二钱,制首乌五钱,当归身三钱,石决明八线,冬桑叶三钱(炒),蔓荆子三钱,东白芍四钱,硃茯神五钱
  主治,头痛。
  ◎荷花疗
  明搂英《医学纲目》
  丹溪莲花蕊散
  莲花蕊一两半,当归半两,红矾少许,黑牵牛一两半(头末),
  主治:长年痔疮。
  ◎红蓝花疗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红花散瘀汤
  当归尾一钱,红花一钱,皂角针一钱,石决明一钱,连翘一钱,穿山甲一钱,苏木
  一钱,殭蚕一钱,乳香一钱,贝母一钱,大黄三钱,牵牛二钱
  主治:入房忍精,强固不泄,以致精浊血凝结两胯,或小腹之傍,结成肿痛,小便涩滞。
  ◎扁豆花、忍冬花疗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新加香薷饮
  香薷二钱,厚朴一钱半,扁豆花五钱(鲜),银花四钱,连翘四钱,
  主治:暑温初起,形寒发热,身重疾痛,面赤口渴,汗不出者。
  ◎葛花疗
  金李杲《东垣试效方》:
  葛花解醒汤
  砂仁半两,葛花半两,白豆蔻半两,白术二钱,泽泻二钱,干生姜二钱,神曲二钱,茯苓一钱半,陈皮一钱半,猪苓一钱半,人参一钱半,木香半钱,青皮三钱
  主治:长期饮酒中毒。
  ◎槐花疗
  宋许叔微《本事方》:
  槐花散
  槐花一两,柏叶一两,荆芥穗一两,枳壳一两(炒)
  主治:内痔出血。
  ◎旋覆花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主治: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犀角旋覆花汤
  犀角二两,旋覆花二两,桔皮三两,茯苓三两,生姜三两,紫苏茎叶一握
  主治:脚气肿满,或行起涩弱,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食呕不下。
  ◎桂花疗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十:
  桂花饼
  桂花一两,孩儿茶五钱,诃子六个,甘草五分
  上对末,桂花水为饼,每嚼一丸,滚水下。
  主治,清痰降火,止咳生津。
  ◎菊花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
  候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凳郑栖呶宸郑惫槿郑山郑喝帧⒐鹬θ
  主治:风痛。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
  ◎款冬花疗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九:
  崔氏熏法
  款冬花
  主治,久咳不瘥。
  宋严用和《济生续方》:
  百花膏
  款冬花、百合等分
  主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腊梅花疗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二:
  千里梅花丸
  楷把叶、干葛末、百药煎、乌梅肉、腊梅花、甘草各一钱
  上俱为末,用蜡五两,先溶蜡开,投蜜一两,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噙化一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
  花是我国中草药药物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展示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十五、浴兰汤兮沐芳……楚·屈原(1)
以香花沐浴,是一种享受,也曾是一种宗教礼仪。
  在浴盆的澡水……古人称作“汤”……中加入香料,用此香水沐浴,是我国古代符合卫生健康的一种习俗。古人认为,在浴汤中泮和某些香料,不仅能提神醒脑,洁身去嗅,还可以祛除邪气,疗疾养生;因为这些香料多取材于香花香草,它们馨香而无毒,对人体不会造成过敏反应,且由于其中具有芳香物质及药理成分,还能防病治病,有益健康。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月令《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的遗书,这部按十二月顺序,记录大自然包括天上星宿、大地生物的相应变化,形象反映上古人民对时令气候认识的书,最早提到了一种花草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这就是著名的、有着悠久传统的兰汤浴。
  五月,古代中原地区一直认为是不吉利的“恶月”、“毒月”,这在汉以来的著述如《史记·孟尝君传》、《后汉书·礼仪志》、《风俗通义》、《论衡》等都有具体事例反映出来。夏历五月,恰处在芒种、夏至、小暑三节气之际,烈日炎炎。地气上蒸,是各种疾病多发的季节。而兰草,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它具有“味辛平,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详”(见《神农本草经》)的功效,在“恶月”间,用它伴水沐俗,正是一种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手段。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