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花之语-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一至端午,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茭、粽、时果,当门供养。(见《梦梁录》)因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谓之“女儿节”。(见《帝京景物略》)
  端午节、端五、端阳、重五、重午、午节、蒲节、浴兰令节、沐兰节、解粽节、天中节、地腊节。蓄兰,为沐浴。(见《大戴礼记·夏小正》)造朮羹、艾酒,以花丝作楼阁插鬓。(见《玉烛宝典》)踏百草,玩斗草之戏,采艾为人悬门户,龙舟竞渡。(见《荆楚岁时记》)以菰叶裹粘米、粟、枣,做成粽子,又名角黍。(见《风土记》)以菖蒲切成缕或屑以泛酒。(见《千金月令》)刻菖艾为小人或葫芦形佩戴。(见《岁时杂记》)家家供养葵花、榴花、栀子、艾草、菖蒲,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吴自牧《梦梁录》)鬓簪艾叶、榴花。(见《吴中岁时记》)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或采百草以制药。(见《西湖游览志徐·熙朝乐事》)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见《清嘉录》)
  十三日,竹醉日。(见《清闲供》)
  芒种至夏至。雨谓之“黄梅雨”;田家初插秧,谓之“发黄梅”。(见《风土记》)
  十五日,中元节、鬼节、祀祖先,作盂兰盆会,泛荷花灯。(见《津门杂记》)
  二十日,棉花生日。(见《瀛儒杂志》。参前一月二十日,亦为棉花生日)
  六月:
  月内水发,谓之“山矾水”。(见《宋史·河渠志一》)
  六日,崔府君诞辰。士女炷香拜祀,登舟泛湖,作避暑之游;时茉莉最盛,妇女簇戴可多至七插。(见《乾淳岁时记》)
  廿四日,观莲节、荷花生日。夫妻互相馈赠莲子。(见《内观日疏》)画舫游冶最盛。(见《吴郡记》)
  七月:
  立秋日,妇女儿童剪楸叶或花样簪戴。(见《四民月令》)男女皆戴楸叶,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插鬓边。(见《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七日,七夕节、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女节。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蜘蛛喜子织网于瓜果上,则为吉利。(见《荆楚岁时记》)未开荷花,拆开做成假双头莲,取玩一时。(见《东京梦华录》)
  八月:
  月内雨谓之“豆花雨”。(见《风土记》)成都举办桂市。(见《成都古今记》)
  八日,竹醉日,据说此日种竹易活。(见《山家清事》。参见前五月十三日亦为竹醉日。)
  十四日。以锦彩为眼明囊,互相馈赠。(见《荆楚岁时记》)
  十五日,中秋节、月夕。为牡丹生日。(见《清闲供》)据说此日牡丹移栽必旺,因又称“移花日”。(见《曹州牡丹谱》)赏桂花,观浙江潮。食月饼,花样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见《梦梁录》)
  九月:
  九日,重阳节、重九、上九、素节、登高节、茱萸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见《西京杂记》)禁中与贵家皆以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买一二株菊花观赏。(见《梦梁录》)(见插图24)各家以粉面蒸糕相赠,上插剪彩小旗,糁饤果实,如榴、栗、银杏、松实之类;酒家以菊花缚成洞户。(见《东京梦华录》)簪菊花,引茱萸酒,又以苏子微渍梅滷,杂和蔗糖、梨、橙、玉榴小颗。名曰“春兰秋菊”。(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立九花山子,用数百盆菊花,垒在架上,四面堆积成山状,谓之“九花塔”。(见《燕京岁时记》)
  十月:
  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
  十一月:
  成都举办梅市。(见《成都古今记》)
  冬至日。纸上画一技素梅;上有八十一个花瓣。冬至日起,每日染色一瓣,瓣染尽而九九出,则已是春深,谓之“九九消寒图”。(见《帝京景物略》)
  三十日,煮赤豆作糜以祭门,用以禳疫。(见《玉烛宝典》)
  十二月:
  八日,腊日、腊八。夜令人持椒卧井旁,不与人说话,纳入井中,可除瘟病(见《养生要论》)以诸果煮粥,谓之“腊八粥”。(见《风土记》)
  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奉灶君,以槽草秣灶君马。(见《帝京景物略》)〃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见《上海县竹枝词》)
  三十日,除夕、除夜、除岁夜、岁夜、岁夕、年夜。钉桃符,换春牌。见《梦粱录》)以暖室之中提前开放的唐花如牡丹、桃花等互相馈赠;用松柏枝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见《燕京岁时记》)用橘子、荔枝(取其谐音〃吉利〃)等果品置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见《清嘉录》)
  一年各节,有了花草的点缀,更显节目的氛围。甚至有的节日,就是为花而设,岂可错过。要知道,人生惜取嘉年华,人生难得芳菲节。中国人重情趣,可见一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花朝月夜动春心……梁·萧绎(1)
春光最盛时节,应当在百花丛中,庆贺百花的生日。
  花朝,又称“花朝节”,一般定于农历二月十五日,因值仲春之际,春花争荣吐艳,最是繁盛,故又俗称为“百花生日”。
  “花朝”一词,诗中多有咏及。南朝梁元帝萧绎诗“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南朝陈张正见诗“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方干诗“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钟”,司空图诗“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元朝汤显祖诗“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等等。古人以八月十五日为“月夕”,与二月十五日“花朝”并举,泛指佳日良辰,典出《旧唐书·罗威传》:“威伏膺儒术,招纳文人聚书至万卷。每花朝月夕,与其佐赋咏,甚有情致。”
  然而历史上各地花朝节之日期并不完全一致,还有定于农历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二日两种情形的。《翰墨记》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正音撮要》亦日:“花朝,即二月二”。不过,有关二月二日为花朝的记载不多,看来并不通行。不通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日自有佳节,相重相混,人们难以适从。所谓“自有佳节”者,主要有二:一是上文所说的“挑菜节”。挑菜节,唐宋时期民间乃至宫廷均甚重视。如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宋周密《乾淳岁时记》则记载了上流社会在聚宴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挑菜酒令”游戏,专于此节玩乐:“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王官贵邸亦多效之。”一是“踏青节”,更是著名,不必赘言,在此略过不表。此外,还有一些各具地方特色的节俗定于二日的,如河北、江苏、安徽的龙抬头节等。
  二月十二日过花朝节,清人顾铁卿《清嘉录》曾有考证:“《翰墨记》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诚斋诗话》东京(今河南开封)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崑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镇洋志》以十二日为崔元微护百花避封姨之辰。故剪彩条系花树为旛。”而顾氏所居住的苏州,也以十二日为花朝。今再作一点补充:清代京师(顺天府)以十二日为花朝,此外,据方志记载,浙江桐卢、陕西临潼,也均以十二日为花朝的。可见,其流行地域之广,几可与以十五日为节者相抗衡了。
  下列古代花朝风俗一览:
  ◎南宋临安(今杭州)花朝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塘门外,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
  ◎明杭州花朝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是日,宋时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磐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麕至,犹其遗俗也。
  ◎清苏州花朝
  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二:
  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占花枝上,谓之“赏红”。虎邱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清京师(今北京)花朝
  清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
  孝铁后宫中之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孝钦后至颐和园观剪彩。时有太监预备黄红各绸,由宫眷剪之成条,条约阔二寸,长三尺。孝钦自取红黄者各一,系于牡丹花,宫眷太监则取红者系各树,于是满园皆红绸飞扬,而宫眷亦盛服往来,五光十色,宛似穿花蛱蝶。系毕,即侍孝钦观剧。演花神庆寿事,树为男仙,花为女仙,凡扮某树某花之神者,衣即肖其色而制之。扮荷花仙子者,衣粉红绸衫,以肖荷花,外加绿绸短衫,以肖荷叶。馀仿此。布景为山林,四周山石围绕,石中有洞,洞有持酒尊之小仙无数。小仙者,即各小花,如金银花、石榴花是也。久之,群仙聚饮,饮毕而歌,丝竹侑酒,声极柔曼。最后,有虹自天而降。落于山石,群仙跨之,虹复腾起,上升于天。
  值花朝之日,中国人或是“争先出郊,谓之探春。画舫轻舟,栉比鳞集”,热闹非凡;(见《杭州府志》)或是“士人每于花朝,挈槪巧剑脊壬钥闻┦隆保唬锻êO刂尽罚换蚴蔷傩衅说幔硌萜说瑁ㄈ绯啥肌⒙逖簟⑼ㄉ剑牖ㄍ玻灰嗬趾酢H嗣腔挂哉庖惶斓囊跚缯嫉贝喊倩ǖ拿耍喝羟纾颉鞍倩ǔ伞被蛩怠爸诨苎蕖保蝗粢酰蚍瘛9湃擞纱讼氲剑巳占饶苤靼倩ǖ拿耍敲词欠褛ぺぶ杏猩窳槭谷唬恳虼擞行┑胤接纸鞍倩ㄉ铡彼党墒恰盎ㄉ裆铡保读黉刂尽罚┙谄谠蜓菸曰ㄉ竦姆铎肭斓淞恕
   。。

五、花市香飘漠漠尘……唐·韦庄(1)
花开满城,人花相拥,好个花市,好个繁华美梦……
  中国人与花为伴,自然少不了售花的花市。春风来时,花市里百花飘香,人来人往。韦庄有诗曰:“才喜新春已暮春,夕阳吟杀倚楼人。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见《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说的就是唐时期城里的花市。
  在唐代,最为繁华热闹的大概要数京城长安的牡丹花市了。白居易《买花》诗反映了当时花市的一些情景:“京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花朵,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可以看出,买花者有的乘着车马,派头很大,是富豪士宦之家无疑了。这也难怪,在唐朝,五匹生帛称为“一束”,不过是百朵红牡丹,竟抵二十五匹生帛的价,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缴纳的赋税,除他们又有谁买得起呢?自然,白居易说的这红牡丹应属花中上品,故贵重得很,其他等差的牡丹便宜的还是有的。由于售花利润丰厚,城中百姓多有从事此业的。每至花时,他们在街面上辟出空地一方,周围护以篱栏,上面张以幕布,从市郊城外的花农那里买来含苞待放的花卉,移植地上或盆中,精心护持修剪,叫市待买,形成特有的街市景观。
  宋代开始,卖花行业更有长足的发展,集售点除了称为“花市”外,还有“花团”、“花局”、“花行”诸名色。有些可能还是官办的。如《都城纪胜》“诸行”条载:“官巷的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古所无也。”且买家明显地趋向于平民化。
  下举古人所记花市:
  ◎北宋洛阳花市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日“花”;凡园皆植牡丹,而独名此曰“花园子”,盖无他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坦遗灶相望矣。今牡丹岁益滋,而姚黄、魏花,一枝千钱,姚黄无卖者。
  ◎北宋汁京(今开封)花市
  宋孟###《东京梦华录》卷七: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
  ◎南宋扬州花市
  宋王观《扬州芍药谱》:
  扬之人与西洛不异,无贵贱皆喜戴花,故开明桥之间,方春之月,拂旦有花市焉。
  ◎南宋临安(今杭州)花市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
  暮春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棠、木香、酴釄、蔷薇、金纱、玉绣球,小牡丹、海棠、锦李、徘徊、月季、粉团、杜鹃、宝相、千叶桃、绯桃、香梅、紫笑、长春、紫荆、金雀儿、笑靥、香兰、水仙、映山红等,种种奇绝。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当此之时,雕梁燕语,绮栏鸟啼,静院明轩,溶溶泄泄,对景行乐,未易以一言尽也。
  另该书卷十三:
  四时有扑带朵花,亦有卖成窠时花、插瓶把花、柏桂、罗汉叶。春扑带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扑金灯花、茉莉、葵花、榴花、栀子花。秋则扑茉莉、兰花、木樨、秋茶花。冬则扑木春花、梅花、瑞香、兰花、水仙花、腊梅花。更有罗帛脱蜡像生四时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扑卖。
  ◎清苏州花市
  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六:
  珠兰、茉莉花来自他省,薰风欲拂,已毕集于山塘花肆、茶叶铺,买以为配茶之用者。珠兰,辄取其子,号为“撇梗”。茉莉花,则去蒂衡值,号为“打爪花”;花蕊之连蒂者,专供妇女簪戴。虎邱花农盛以马头篮,沿门叫鬻,谓之戴花。零红碎绿,五色鲜浓,四时照映于市,不独此二花也。至于春之玫瑰膏子花,夏之白荷花,秋之木犀米,为居人和糖、春膏、酿酒、钓露诸般之需。百花之和本卖者,辄举其器,号为“盆景”。折枝为瓶洗赏玩者,俗呼“供花”。蔡云吴歈云:“提筐唱彻晚凉天。暗麝生香鱼子圆。帘下有人新出浴,玉尖亲数一花钱。”又蒋宝龄《吴门竹枝词》云:“蘋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
  春日里,百花应着花信含蕊舒荣,先后上市,真是忙煞了花农花贩。而那班散走于街头巷尾的卖花女,她们动听的唤卖之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