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花之语-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山茶中的上品。北宋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中说:“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自注:“坐上见白山茶,格韵高绝。”又宋·陶弼《山茶》诗:“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千叶多心茶,不详,但与后来明人《群芳谱》所记“千叶红”、“千叶白”(“千叶”,今称“重瓣”)可能有渊源关系。
仅此数品察之,已见当时山茶不限于红紫之姿了。故从宋代起,吟颂白山茶花的诗文多了起来,如曾巩《以白山茶寄吴仲庶》、范成大《玉茗花》;黄庭坚《白山茶赋》等。物以希为贵,忽闻世有白山茶,遂尊崇有加,也是人之常情。正所谓“丽紫妖红,争春而取宠,然后知白山茶之韵胜也”。(黄庭坚《白山茶赋》)
山茶异品,宋吴自牧《梦梁录》尚有惊人的一笔。据他说,临安附近一处名叫马塍(今属浙江余杭县,在钱塘江西北)的地方,山茶花经艺匠之手的嫁接培育,竟然在一本上可花开十种颜色:“东西马塍色品颇盛,栽接一本有十色者,有早开,有晚发,大率变物之性;盗天之气,虽时亦可违。……顷有接花诗:‘花单可使十色黄,果夺天之造化忙。’”果然巧夺天工!按清《嘉庆一统志·二八四·杭州府》记云:“在钱塘县西,有东西马塍,在溜水桥北,以河分界。……吴越时为蓄马之所,故名。土细宜花,南宋时,都城花卉皆出于此。”马塍具有悠久的植艺传统,历历可查,不能不让人信服。足见当时我国的园艺技术已达到令人咋舌的水平。
二十五、山茶花开春末归……宋·曾巩(2)
宋元以来,山茶品种之多,难以胜计,品名之雅,竞呈风流。诸品以颜色论,艳红有月丹、一捻红、照殿红、千叶红;粉红有真珠茶、串珠茶、正宫粉、赛宫粉、杨妃茶。紫红有鹤项茶,产于云南,大如莲花,猩红如血,中心塞满,好似鹤顶;有宝珠茶,产于川蜀,花大心繁,千叶攒簇,其色殷紫。红白相间有玛瑙茶,产于温州,白粉为心,大红为盘。而纯白则有白菱茶、茉莉茶、千叶白。最希见的是黄色,即近年才发现的金花茶,花朵为金黄,产于广西,云南也有发现。诸品又各以形胜,如焦萼白宝珠,花为重瓣,白色之蕊聚成一寸大的小球,形似宝珠,有清香,九月开花;踯躅茶,花开如山踯躅,娇小可爱;南山茶,花大如碟,叶薄有毛,结实大如梨;石榴茶,花瓣排列三四轮,少数蕊瓣于花心汇成菊花状花冠;更有鹦鹉茶,形似一头鹦鹉,花中两瓣合而为腹,左右两瓣展而为翅,花须下垂似足,花蒂横生似首,且两面黑点各一,竟如同双目,此一品明代正德年间有人见于青山一寺院中,惜后世不传。
细辨起来,山茶中确实以云南山茶风韵最胜。云南山茶(又称云茶、滇茶、滇山茶)特产于云南,起源于滇西南的腾冲,花形之伟,海内称最,因而民间特呼为“大山茶”,以与色浅瓣单的野山茶和花朵偏小而呈灌木的华东山茶(古称中州山茶)相区别。人们曾归纳出“大茶花”的十大特点:花好、叶茂、干高、枝软、皮润、形奇、耐寒、寿长、花期经久、适于瓶插;并给予它“云南山茶,奇甲天下”(《云南府志》)的美名。明冯时《滇中茶花记》云:“茶花最甲海内,种类七十有二。冬末春初盛开,大于牡丹,一望若火齐云锦,烁日蒸霞。南城邓直指有茶花百韵诗,言茶有数绝:一、寿经三四百年,尚如新植;二、枝干高竦四五丈,大可合抱;三、肤纹苍润,黯若古云气樽罍;四、枝条黝纠,状如塵尾龙形;五、蟠根轮囷离奇,可凭而几,可藉而枕;六、丰叶森沉如幄;七、性耐霜雪,四时常青;八、次第开放,历二三月;九、水养瓶中,十余日颜色不变。”基本把它的优点概括了出来。
云南被认为是世界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在省境有广泛的露地栽培,尤其是滇中一带,无论是山水名胜、亭台寺庙还是公私庭园都栽植有滇茶。诸如昆明的西山、金殿、黑龙潭,晋宁的盘龙寺,宜良的宝洪寺和靖安哨,凤庆的群岳寺,近海的透山,武定的狮子山以及丽江、巍山等地都有三五百年的大茶花树,大理甚至有一棵树龄已上千年的茶树,老干粗壮,数人也搂抱不过来,开起花来,满树数也数不清,都叫“万朵茶”,十分珍贵。
山茶花始开于冬季,人们视它为冬花,但它又能延至春末不落,人们自又把它与春天紧密相联。在云南,山茶更是与春天须臾不可分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山茶是云南春天的灵魂,是云南春天的象征。隆冬时节,在滇池之滨、洱海之畔,滇茶已盈盈盛开,到了三春莅临,在春城昆明、花城大理,滇茶更是应景舒荣,占尽春光。对此,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就有着深切的体会。他曾于二月游历云南的昆明,后在一篇《茶花赋》中这样写道:迎春而开的如梅、白玉兰、迎春等,“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的廓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春深似海,以茶见性,真是一语中的,说得太好了。
山茶花大形胜,雍容华贵,有牡丹之姿,却始开于初冬,这与牡丹迥然有别。山茶并不是十分耐寒的花,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因气候严寒,都不适宜于它的生长,它能于冬季开放,不过是在南国相对温煦之地逞逞能罢了。只是话又说回来,毕竟冬花为少见之物,就算是江南之域,寒流一至,也是风雪交加,凛冽逼人。所以,人们仍然夸它说:“腊月冒寒开,楚梅犹不奈”(宋·梅尧臣),“散火冰雪中,能传岁寒姿”(宋·苏轼),“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明·沈周)。然而山茶更能引以为贵的特点是,它的花期甚是漫长,能放廿余天,连开数个月,经冬不衰,历春而盛,令人啧啧称奇。大诗人陆游曾吟道:“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题为《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着花不已》,颇能说明问题。曾巩《山茶花》诗:“山茶花开着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将山茶花跨春而开的特征生动地揭示出来,尤见韵致。至于李笠翁,抓住这一点,更是大作文章:
花之最不耐开,一开辄尽者,桂与玉兰是也;花之最能持久,愈开愈盛者,山茶、石榴是也。然石榴之久,犹不及山茶。榴叶经霜即脱,山茶戴雪而荣,则是此花也者,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清·李渔《闲情偶寄》)
单就花期长短来看,山茶称雄于诸花,所以,李笠翁赞它美艳胜似桃李,品格如同松柏,算得上形象内涵俱佳,秀外慧中了。
二十六、得水能仙天与奇……宋·刘邦直(1)
春节前后,桌案上的水仙清姿绽露,如同凌波仙子。
每至寒冬腊月,人们喜欢从市上买回水仙鳞茎球,置于盆盎中,加些清水,置于窗台、几案之上。只见它萌芽吐翠,春节前后即可观赏到绽开的花朵了。在古代的花历著录中,水仙被列为殿岁花之一,它“前接腊梅,后迎江梅”(《学圃杂疏·花疏》),其时万木萧瑟寂寥,唯松、竹、梅等数物可以为伴,因而被赞为“岁寒友”,是传统的岁朝清供之一。
水仙是石蒜科中的代表花卉。根似蒜头而大,叶似蒜叶而厚,中空的花茎于叶根间抽出,茎头具数花,六裂而色白,中有黄色副冠,状如浅杯,白冠黄心相映成趣,因此水仙在古代又有金盏银台的称呼,不过这是专指水仙中单瓣的一类。此外还有重瓣(古称千叶)的一类,花瓣卷皱,下部淡黄而上部淡白,无杯状副冠,又称玉玲珑。
明文震亨《长物志》说;“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按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已认识水仙了。然而这话尚未加以证实,姑且存而不论。较为可信的倒是同时代的著作《太平清话》(明陈继儒撰)中的讲法:“宝庆人呼水仙为雅蒜。”宝庆是南宋理宗的年号(1225~1227),宝庆元年朝廷升邵州为宝庆府,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市、新邵、邵东、新化等县,因而又是府名,《太平清话》所指当为后者。这就可以肯定,南宋水仙己有了雅蒜之名,其名出自湖南人之口。《太平清话》的记载是比较符合历史实情的,这里指的是,历史上,湖南与水仙确实有不同寻常的联系。
原来,我国的两湖(湖北湖南)在宋时是水仙的著名产地。宋刘邦直有诗云:“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荆州即禹贡九州之一,汉代起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范围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两域。此前的黄庭坚,亦在逗留荆州(治所江陵)时,创作了三首水仙花诗,其诗篇篇俱佳,不妨移录如下: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奇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时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釄倒,只比寒梅无好枝。(《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上题其二)
水仙别名凌波仙子,其典即出自黄诗。他总共写了四首水仙花诗,三首均作于荆州一地,显非偶然。而按宋人的考证,水仙原先就是荆州的土产,此说见《南洋诗注》,其云:“此花……本生武当山间,土人谓之天葱。”武当山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古代属荆州之域。既然如此,荆州盛产水仙,自是情理中的事了。
不过,说到水仙在我国的起源、问世,宋人的见解是值得商榷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一段话必须注意:“奈祇出拂林国,根大如鸡卵,叶长三四尺,似蒜,中心抽条,茎端开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籽,冬生夏死。”所述分明就是水仙。从词源上考,奈祇与水仙的波斯语Nargi,阿拉伯语Narkim,英语Narcissus及植物分类学上的属名Narcissus均相谐音,而水仙仅存一属,可见,奈祗非水仙莫属。今天,我们已知,水仙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北非、西亚也有分布。中国水仙是西洋水仙的一个变种,这在现代植物学中已有定论。段氏文中的拂林国,即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今土耳其境内),其国自唐贞观十七年(643)至开元十年(722)曾五次遣使访问长安,水仙很可能就是在这期间输入中土的。《花史》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十二盆,盆皆金玉七宝所造。”用这么贵重的花盆来供奉水仙,说明当时水仙在宫廷中尚属于希罕物。由此看来,宋人的水仙“本生武当山间”,不过是引进的水仙后来可能首先是在武当山落户而造成的误会罢了。水仙在武当山的引种和传布也许与宗教界人士的努力有关(武当山是道教名山,自东汉起就有道士在山中修炼),因为据考,历史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都有水仙的野花分布,而多以寺庙为中心。这里所说的寺庙,事实可能还应加上道教的宫观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六、得水能仙天与奇……宋·刘邦直(2)
今存最早的水仙诗为五代入宋的道士陈抟所作,前此尚未发现有咏水仙花诗的。(陈抟早年曾在武当山的九室岩隐居,这是道教以及道教圣地武当山与水仙有着奇特的不解之缘的又一个证据)宋代,特别是自南宋起,写水仙的作品多起来了,显然水仙很快在各地有了较广泛的栽培。例如,宋人杨仲囦,一次就从萧山“致水仙一二百本,极盛”,他还特意为此写了一篇《水仙花赋》。水仙不仅传布到江南的萧山,而且从此一直到清代,江南都成了著名的水仙盛产地,其中尤以嘉定、苏州、南京享有盛名。今天,大家都知道水仙是“闽南名产”,出福建漳州,其实这个名头只是近一二百年才响起来的,不过必须承认,它是后来居上了。
水仙与水石同供,翠叶亭亭,花白香幽,风姿的确是清奇俏雅。人们历来喜欢将它比作不染风尘的天仙美女。宋人高似孙《水仙花赋·后赋》这样描写道:
仿佛睹一美人于水之侧……其状也,皓如鸥轻,朗如鹄停;莹浸玉洁,秀含兰馨。清明兮如阆风之翦雪,皎净兮如瑶池之宿月。其始来也,炯然层冰出皎壑;其徐进也,粲然清霜宿琼枝。沉详弗矜,燕婉中度,不秾不纤,非怨非诉;美色含光,轻姿约素;瑰容雅态,芳泽不污;素质窈袅,流晖媥娟;抱德贞亮,吐心芳蠲;婉婳幽静,志泰神闲……
此后赋家如元任士林、明姚绶、清龚自珍等的水仙花赋竟清一色地以神女作比。而继陈抟、黄庭坚后,诗人词客亦同样多不能例外,先看诗:
醉拦月落金杯侧,无倦风翻翠袖长。
相对了无尘俗态,麻姑曾约过浔阳。(元·袁士元《水仙》)
罗带无风翠自流,晚风微亸玉搔头。
九疑不见苍梧远,怜取湘江一片愁的。(明·文征明《水仙》)
湘魂懒上木兰舟,沦落江南草莽丘。
澹色幽香羞自献,江空岁晚若为俦。
素罗微步盈盈月,翠袖寒分寸寸秋。
隔竹似闻灵瑟语,吴云楚雨不胜愁。(元·吕诚《双清诗二首)其二)
再看词:
凌波天子袜生尘,水上步轻盈。种作寒花愁绝,断肠难与招魂?天教付与,含香体素,倾国倾城。寂寞岁寒为伴,藉他矾弟海兄。(宋·林正大《朝中措》)
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春葱一簇荐金杯,曾记西楼同醉,角声残。袅袅凌波浅,深步月来。隔纱微笑恐郎猜,素艳浓香依旧,去年开。(宋·无名氏《南歌子》)
在神话传说中,水仙花与女子的文思才情颇有缘分。《内观日疏》说,有位姚姥住在长离桥,十一月夜半,梦见观星坠地,化为一丛水仙,甚是香美,就取来吃了,醒后生下一女。此女长大,贤惠能文,因而取名观星。按,观星,古代星名,又称女史星,故水仙一名女史花,又名姚女花。《花史》说,谢公梦一仙女赠与水仙一束,次日生一女,长而聪慧能诗。《集异志》说,河东人薛藔,幼时在窗榻间,窥见一上着白衣、下踏珠履的女子徘徊于庭中,叹说丈夫在外游学,难于相会,对此风景,能不怅然,并从袖中取出一幅兰花画卷,对之微笑,复又垂泪吟起诗来,后发觉有人声;于是在庭院里的水仙花下不见了。一会儿,又看到一男子从丛兰中现身,说妻子与自己分别既久,必发相思,两人虽阻于几步路之间,却好似万里之遥,说罢也吟了两首诗,隐入丛兰中。薛藔从此文藻异常,传诵一时。故事中水仙与兰花被配为夫妻,道理并非全然没有,它们的外表确有那么一点形似,古人大概正是看到这一点,遂把它们拉扯在一起,结以秦晋之好。水仙别名俪兰,不知和这则故事有没有瓜葛。
明人张丑在《瓶花谱》中运用九品九命升降法,将水仙定为最高的品级……“一品九命”(九命:周代官爵的九个等级。这里指第九命,即最高等级),与兰花、牡丹、梅花等同列,可谓推崇备至。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眼中,水仙是纤尘不染的凌波仙女,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