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卓当初阴怀野心,积极发展个人势力,拒绝朝廷征召,曹操肯定是有所了解的,因此他反对召外将、特别是召董卓进京,是有着阻遏董卓野心、维护政局稳定的考虑的。董卓来到洛阳后的所作所为,曹操更是耳闻目睹,并抱有自己的想法。曹操本来也是董卓拉拢的对象,董卓上表朝廷荐举他为骁骑校尉,并想把他引为心腹,共同商议大事。但董卓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曹操料定董卓虽然得势一时,但必然很快归于失败,因此不肯同董卓同流合污,于是毅然改名换姓,逃出洛阳,走上了同董卓公开决裂的道路。
二首举义兵
曹操只带了几个亲随骑兵,溜出洛阳城来,抄小路朝东边家乡谯县方向急驰。出了虎牢关,路过成皋时,到故友吕伯奢家借宿,发生了杀吕伯奢一家数口的事情。对这件事,史籍记载各有不同。
王沈《魏书》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伯奢不在,他儿子和几个同伴抢劫曹操的马匹和财物,曹操发觉后,亲手将这几个人杀死。
比王沈《魏书》稍为晚出的郭颁《世语》,所记则大不相同。说曹操到吕伯奢家时,伯奢外出了,在家的五个儿子热情接待曹操,礼节很周到,但曹操因为是违抗董卓命令偷逃出来的,疑心主人要害他,于是趁着天黑用剑杀死了八个人逃走了。
比《世语》还要晚出的孙盛《杂记》,在《世语》记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产生误会的细节。说曹操到吕伯奢家后,听到食器相碰发出的声响,以为是兵器相击发出的声响,进一步以为是吕伯奢的儿子要杀害自己,于是决定抢先下手,趁着天黑将其杀死。事后还凄怆地说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后出门逃走。
第三章讨伐董卓(3)
上引三说,哪一说更接近事实,已难断定。如果第一说是事实,曹操属于自卫,是锄奸除害,其行为是无可非议的。如果第二、三说是事实,曹操的行为属误杀,有可理解的地方。因为曹操是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逃离洛阳的,随时有被捕杀的危险,心情极度惶迫,神经高度紧张,加之食器相碰的声音确实很象兵器相碰的声音,在那种瞬间就可能丧失性命的情况下,又来不及作冷静的思考和调查,于是就发生了不幸。可能曹操杀人后马上就发觉是杀错了,而错杀的又是故人之子,不免有些后悔,有些悲伤,于是产生了“凄怆”的感情,这种感情很难说是装出来的,是虚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云云,则是曹操发觉杀错人后一种强词夺理的自白和强自慰解,暴露了曹操自私残忍的性格,成为后来一些独夫民贼信奉的格言,是不足为法的。曹操多疑的性格,也在这里得到了初步的展示。
曹操继续东逃,经过###时,遇到了一次真正的危险。大概由于形色匆忙,一个亭长怀疑曹操是逃犯(这时曹操本来也是个“逃犯”),把他逮捕,送到县里关押。这时县里已经得到董卓通缉曹操的文书,只是还不知道被捉的这个人就是曹操。只有一个功曹认出了曹操,但他认为世道正乱,不应当拘捕天下英雄,实际上恐怕也是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心怀不满,因此不仅没有揭发曹操.相反去对县令说情,把曹操放走了。
经过一番周折,曹操来到距谯县不远的陈留、襄邑一带,就在这里停留下来,散布家财,募集义兵,准备###董卓。
曹操还未回到谯县,就在陈留停留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陈留郡太守张邈是曹操少年时代的朋友,又是反对董卓的,在这里招募军队能够得到张邈的多方支持。陈留郡属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也是反对董卓的,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曹操在襄邑还得到了孝廉卫兹的全力支持。卫兹字子许,其人颇有谋略,讲究节操,曾为车骑将军何苗征召,司徒杨彪再加旌命。卫兹对曹操的才能十分了解,曹操刚到陈留,他就对人说:“平定天下的,肯定是这个人。”曹操也很看重卫兹,多次登门拜访,共商大事。卫兹说:“###延续很长时间了,不用武力是平定不下去的。”又说:“要起兵,现在就得开始!”于是拿出家财来帮助曹操,对曹操尽快起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曹操在谯县的宗族、宾客、部曲也纷纷赶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堂弟,从小就喜欢练武打猎。曹洪字子廉,也是曹操的堂弟。夏侯惇字元让,是西汉名将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时,从师学习,有人侮辱老师,他把这人给杀了,从此以有烈气闻名当地。夏侯渊字妙才,是夏侯惇的族弟。他们都成了曹操的心腹将领,后来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积极准备起兵,甚至亲自参加做一些具体工作。一次,曹操正同工匠师傅一起作卑手刀(一种军用短刀),被来看望他的做过豫州刺史的孙宾硕看到了,讥笑他说:“你应当考虑大事,怎么竟跟工匠一起做刀呢?”曹操回答说:“既能做小事又能做大事,有什么不好呢?”反映了曹操的实干精神和既抓大事、也抓小事、正确处理大事小事之间关系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曹操共招募到士兵五千(一说三千)人,这是他建立自己武装力量的开始。当时本来还有可能招募得更多一些,但曹操自我限制,不想多招,原因是怕兵多了,目标大,意气盛,与强敌相争,可能成为祸根。这是曹操在当时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考虑,反映了他的明智、冷静和不急于求成的个性。
中平六年(189)十二月,曹操在己吾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大概一直在与曹操互通信息,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互为呼应。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毅然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高潮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三章讨伐董卓(4)
三汴水失利
初平元年(190)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关东诸军分驻各地,袁绍同王匡驻河内,韩馥驻邺城,孔伷驻颍川,袁术驻南阳,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驻酸枣。驻扎酸枣的诸军,设坛盟誓,由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宣读誓词。臧洪声讨董卓暴行,辞气慷慨,涕泪交流,在场的将士无不深受感动。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在消灭宦官的行动中又出过大力,同董卓闹翻后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对董卓,因此在盟会上大家遥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得知消息,欣然领受,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由于曹操当时没有地盘,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须争取陈留太守张邈的帮助,起兵后在给养等方面也须仰仗张邈的接济,因此起兵之初在行军作战的指挥上也不得不接受张邈的节制。曹操就是带兵随着张邈来到酸枣前线的,到后被命代理奋武将军的职务。
曹操前往酸枣途经###时,该县主簿任峻率众前来投附。任峻字伯达,###人。董卓之乱发生后,该县县令杨原忧愁恐惧,打算弃官逃跑。任峻劝他权且代理河南尹的职务,起兵###董卓。杨原听从了任峻的意见,即命各县坚守城池,###重卓。正在这时,曹操率兵进入###县境,在大家不知所从时,任峻独自与同郡张奋商议,将全郡献出归附曹操,并集合自己的宗族、宾客及家兵数百人加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非常高兴,任命他为骑都尉,并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他。
骑都尉鲍信和他的弟弟鲍韬也在这时起兵响应曹操。鲍信是个颇有识见的人,董卓刚到洛阳时,他就劝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心怀不轨,如不早想办法对付,将会被他控制。应当乘他新到疲劳的机会,发兵袭击,可一举将其擒获。”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兵。鲍信见袁绍不能成事,便回到家乡泰山,招募了步兵二万,骑兵七百,辎重五千乘。曹操刚在己吾起兵,鲍信便起兵响应,同时来到酸枣前线。曹操和袁绍推荐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当时袁绍的势力最大,不少人趋奉他,独鲍信对曹操说:
“谋略在世上找不到第二个,能统率大家拨乱反正的,只有您一个人。不是那么个人,即使一时强大,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于是同曹操倾心交往,曹操从此也把他当作知己看待。
董卓针对讨卓联军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把弘农王刘辩毒死。接着,为了摆脱关东诸军从东到南摆开的夹攻态势对洛阳造成的威胁,也为了解除由郭太领导的正转战太原、河东等地的黄巾余部十万余人南渡黄河截断同西北联系的潜在危险,董卓动议迁都长安,并将坚决反对迁都的伍琼、周珌杀死。此外,还杀害了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自太傅袁隗以下共50余人。二月,挟持献帝西迁。董卓将洛阳的豪富一一逮捕,随意安上个罪名杀掉,然后将其财物没收。并把洛阳的宫殿、官府和二百里内的房屋全部烧毁,洗劫一空,鸡犬不留。又强迫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在军队的驱赶践踏和抢掠之下,死伤不计其数,还有不少人因缺粮而饿死,尸体铺满西行的道路。董卓还派他的部将吕布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盗取墓中的珍宝。董卓的暴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洛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这场灾难,曹操特地写了《薤露行》一诗加以反映: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第三章讨伐董卓(5)
“二十二世”,汉从高祖刘邦到灵帝刘宏共二十二代。“所任”指外戚何进。曹操说何进“诚不良”,说他象穿戴跟人一样但却没有人的智慧和本事的猕猴,智虑短浅却要谋划大事,反映了曹操对于何进的基本评价。曹操反对横行不法的宦官,但象何进这样的外戚他也不感兴趣,无论宦官还是外戚,他都不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所以他反对宦官专政但又不同意尽诛宦官,愿为窦武、陈蕃申冤却不肯替何进说上一句好话,在尽诛宦官的行动中始终不与何进同商共谋,从这里不难找到一些答案。“贼臣”指董卓,一个“贼”字,也反映了曹操对于董卓的基本评价。“微子”,相传是殷纣王的哥哥。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灭殷以后,一次微子路过殷朝的故都,看到宫室毁坏,到处长满了禾黍,心中十分悲痛,就作了一首《麦秀歌》,来抒发自己对于故国的哀思。这里曹操以微子自比,感叹故都洛阳的残破,表达了对于暴国殄物的董卓及招致董卓之乱的何进的痛恨之情。
董卓迁都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住在毕圭苑中,派部将徐荣到洛阳东面的荥阳一带抵御关东诸军。这时讨卓联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一来因董卓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愤恨,###董卓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来因袁绍在洛阳的亲属被董卓杀害后,激起了人们的同情,不少人就是以为袁家报仇的名义起兵的。但关东诸军大都是新招募的队伍,论起战斗力来远不及董卓的西北军。更重要的是,关东诸军虽然打的是###董卓、解除国难的旗号,但却各有各的打算,都想拥兵自重,保存实力,因而等待观望,不肯率先与董卓的军队对阵交锋。曹操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他对诸将说:
“我们发动义兵诛除暴乱,现在各路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了,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如果我们在起兵之初,董卓倚仗王室,占据洛阳、长安附近的险要,东向以临天下,尽管他残暴无道,但还是够让人操心的。可现在他居然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弄得举国震动,人心惶惶,天怒人怨,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时机。一战就可以使天下归于安定,这个时机可千万不能失去啊!”
但关东诸将对曹操的意见不感兴趣。曹操决定单独采取行动,希望以此影响和带动关东诸将。但结果并不理想,除鲍信兄弟积极响应外,其他诸将仍然无动于衷,连张邈也按兵不动,只派一个卫兹带了部分士兵随同前往。
曹操率领部属从酸枣出发,准备攻占成皋,董卓部下的大将徐荣率兵迎战。双方在荥阳汴水岸边相遇,旋即展开激战。由于徐荣率领的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曹操军队多由新兵和宗族宾客组成,缺乏训练,数量又少,因此在激战一天之后被打败,士兵死伤很多,鲍信受伤,卫兹和鲍韬战死。曹操自己也被乱箭射中,坐骑受了重伤,再也跑不动了。在追兵将至、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不同意,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却不能没有您!”曹操也就不再推辞,赶紧跳上了马。相传这匹马名叫“白鹄”,是一匹骏马,跑起来飞快,马蹄好象不着地,只听见耳边呼呼风响,当时人称为乘风而行,有“凭空虚跃,曹家白鹄”的谚语。当下曹操、曹洪乘着夜色来到汴水岸边,见水深不能涉过,曹洪又沿着河岸上下寻找,终于找到一只小船,两人乘船渡河回到酸枣。徐荣见曹操兵少,加之激战一天后部属已很疲惫,同时估计酸枣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轻易攻下,也就未再挥师穷追,带兵回到防地去了。
四“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回到酸枣后,见各路义军十余万人,每日只是宴饮作乐,不思进取,感到非常愤慨,忍不住加以指责,并就诸军如何调动安排谈了自己的建议,说:
“勃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驻守孟津,酸枣诸将驻守成皋、敖仓、轘辕、太谷,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丹水和析县,并开进武关以震慑三辅地区。大家深沟高垒,不同敌兵交战,多虚设疑兵,以显示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以正义之师###叛逆之敌,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现在大家以###董卓的名义起兵,如果心怀疑虑不敢进兵,会使天下的人感到失望。我实在为大家的行为感到羞耻!”
第三章讨伐董卓(6)
孟津、成皋、敖仓、轘辕、太谷、丹水、析县、武关大都是形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些地方驻兵,不仅可以对洛阳形成半包围的态势,而且还可以震慑三辅,动摇驻守长安的西北军的军心。这是一个可以遏制敌人、进而寻找战机、打败敌人的方略。而且,这个方略只要求布为疑兵,并不马上出击,在一定程度上也照顾到了关东诸军企图按兵不动、保守实力的心理。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施行这个方略应当说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曹操虽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到了言辞激切、义形于色的地步,张邈等人还是我行我素,对曹操的建议置若罔闻,不予理睬。
曹操感到,要想达到###董卓的目的,光指望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