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二百多里地了,蹋顿才得知消息,慌忙与袁尚、袁熙兄弟及辽西乌桓单于楼班、右北平乌桓单于乌延等人聚合了数万骑兵迎敌。
八月间,曹军越过白狼堆,到达山下的凡城时,突然同蹋顿的联军相遇。当时蹋顿人马众多,而曹军辎重都在后面,身上穿有铠甲的人很少,面对这种情况,不少人害起怕来。曹操命部队先稳住阵脚,暂勿进攻,自己登上高处观察敌军阵势。只见敌军人数虽多,但因是临时凑合,仓猝应战,阵容很不整齐。张辽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劝曹操立即出击。曹操当即将自己指挥作战的旌旗交给张辽,命他充任先锋,率众出击。
张辽得令,立即组织部队,一马当先,向敌发起冲锋。士兵受到鼓舞,个个奋勇当先,排山倒海般向敌军冲去。蹋顿联军受到猛烈攻击,不能抵挡,顷刻四散。曹军乘胜追击,杀敌伤敌无数。蹋顿在逃跑时,被曹纯的部骑截获,当即斩首。曹军继续扩大战果,等到战斗结束,不仅彻底打垮了敌军,而且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二十余万人投附、归降。二袁兄弟、楼班、乌延、苏仆延及辽西、右北平两郡的许多乌桓酋豪无法再在本郡立足,带着数千骑兵逃往辽东郡,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去了。
此前,辽东太守公孙康自恃远离中原,不服从朝廷管辖。其父公孙度在世时,曾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曹操企图拉拢他,表荐他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侯,谁知公孙度不领情,说:“我要做的是辽东王,封我个永宁侯干什么!”把印绶放到武库中去了。建安九年(204),公孙度死,公孙康即位,把永宁侯的爵位让给了其弟公孙恭。这时,有人劝曹操乘打败乌桓的势头,远征辽东,捉拿袁氏兄弟。曹操回答说:
“我要让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首级斩了给我送来,用不着再劳动大军前去远征了!”
曹操下令部队在柳城稍事休整。部队情绪热烈,曹操也很高兴,将蹋顿的头颅拴在马鞍上,自己骑在马上鼓掌舞蹈。
九月,曹军从柳城班师南还。南还时,同时把被乌桓掠去和逃亡塞外的十余万汉人带回内地,把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一万余落、十余万户乌桓人迁入关内。还挑选了一些壮健的乌桓骑兵编入军中,由他们的侯王大人率领,随同到各地打仗。这些乌桓骑兵后来在战争中作出了很大贡献,赢得了“天下名骑”的称号。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迁入内地的乌桓人,包括乌桓骑兵在内,逐渐与汉族融合。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不久即被鲜卑人征服。
三“东临碣石有遗篇”
不出曹操所料,曹军自柳城班师南还不久,公孙康就杀了袁氏兄弟及苏仆延、楼班、乌延等人,并特地派人送来了这几个人的首级。部下不少人对此大惑不解,忍不住问曹操:
“您刚从柳城撤兵,公孙康就把二袁的头斩了送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曹操微笑着答道:
“公孙康一向对袁尚等人心怀疑惧,假如我们攻得急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进攻,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起来,二袁被杀也就势在必然了。”
大家听了,恍然大悟,无不表示佩服。事实确如曹操所分析的那样。当袁氏兄弟逃到辽东时,公孙康担心曹操来攻,就暂时接纳了二人。后见曹操并不来攻,而且在攻占柳城后很快撤军,顿时感到对自己的威胁不是来自曹操,而是来自近在咫尺的袁氏兄弟。他担心袁氏兄弟夺走自己的地盘,决定设计将其除掉。这天,他邀约袁氏兄弟前来赴宴,准备就在席间动手。袁尚自恃手下还有数千骑兵,自己又颇有些勇力,并不把公孙康放在眼里。行前他与袁熙密谋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一章远征乌桓(5)
“今天我们到公孙康那儿,可以在席间当场把他杀掉。然后占据辽东郡,再慢慢发展势力。”。
双方可谓“不谋而合”。来到公孙康客厅门前,袁熙有些迟疑,不敢进去,袁尚强拉着一起走了进去。还未落座,公孙康一声断喝,预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将两人按住,用绳子紧紧地绑了,扔在地上坐着。袁尚冻得浑身发抖,忍不住对公孙康说:
“我人还没死,冷得实在受不了,能不能给我们拿张席子垫在地上?”
公孙康冷笑一声:
“你脑袋都要被割下来送到远处去了,还要席子干什么?”
于是下令将二袁斩首,将首级割下送给曹操,以表示归附。曹操即任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
曹操平定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又不战而使辽东归附,表明他在中原地区进行的兼并战争已经取得最后胜利,除关陇地区外,北方已处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自董卓之乱以来,中原地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曹操统一中原,结束了长期纷争混战的局面,使人民重新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这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支援后来曹操所进行的统一战争,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从柳城班师,回来走的是南线。归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全诗共分五个部分,最前是“艳”(序曲),下面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四章。四章或称四解,均可独立成篇。“艳”云: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云行雨步”,意指大雨滂沱,语本《周易·乾·文言》:“云行雨施。”“九江”,原指洛阳夏门附近的九江。《水经注》:“大夏门,故夏门也。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阳山,山之东旧有九江。”这里泛指各处江河。“皋”,水边高地。“临观”二句,谓亲自前往观察水势地形,对于大军或进或退的不同意见,一时难以定夺,心中不免犹豫起来。“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秦皇岛市区西南四十五公里,现东距渤海仅约十五公里。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登上主峰,犹如身临霄汉,举目环顾,海光山色,尽收眼底,为古今观海胜地。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先后东巡,均曾在此登临。“东海”,古代所指不一,这里即指渤海。这个序曲,概括地叙写了北征乌桓途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此时登临观海的心情,为下面进一步展开叙写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第一章《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二句交待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予以大笔勾勒,构成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极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最后两句,为入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以下各章都有。本篇是建安诗中通篇写景的唯一作品,也是我国诗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或山水诗)。此前,虽然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但涉笔所及,大都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钟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61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多,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最后终于由曹操站出来完成了“集大成”的历史使命,为开启后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十一章远征乌桓(6)
第二章《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送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时间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乐府正义》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
第三章《土不同》:
乡土不同澌,河朔隆寒。流浙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籁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篇又题作《河朔寒》,描写河朔(黄河以北)地区隆冬季节的景象,在写作时间上又比前首要晚。结构与前首大体相同。前八句写景:黄河以北的地区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开行;地冻得锥扎不进,田地荒芜满地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再流动,河面上坚冰覆盖,人可以在上面行走。曹操回师进入冀州地区后,天寒且旱,连续行军二百里都没有碰到水,军粮也所剩无几。部队只得杀马充饥,共杀去数千匹马;同时打井取水,结果凿地三十余丈才将水找到。诗中所描写的,正是这一极其艰难的情景。中四句叙事兼抒情:“士隐者贫”,有识之士所忧痛的是贫困(一说,“隐”为隐居之意);“勇侠轻非”,而勇武好斗的人却不把犯法当成一回事。诗人常常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行军艰苦,诗人只是轻轻带过;而河北地区割据势力虽已被彻底消灭,但民生凋敝的情景却依然如故,民风好斗,社会秩序也还很不安定,却使诗人感到心情沉重,情不自禁形诸笔墨,体现了诗人“忧世不治”的情怀。
第四章《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篇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很可能即为组诗的压卷之作。表现手法与前三首很不相同,前三首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这首诗却是运用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通过对具体、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评价,达到述理、明志和抒怀的目的,使哲理与诗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前四句连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人生不免一死。“神龟”和“腾蛇”都是传说中的神物,“神龟”以寿命长见称,典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以本领大著世,典出《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蝇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连传说中的灵长之物都不免有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的死亡也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了。次四句,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老骥”,指已衰老的千里马。千里马因衰老而蹲伏在马棚中,但它形衰而志不减,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就象积极建功立业的志士虽然到了老年,但其雄心仍然不会消沉一样。四句莽莽而来,突兀而起,笔力劲健,句挟风雷,使横槊架赋诗、激昂慷慨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胸襟、抱负和豪情得到了充分的披露,鼓舞了后代无数英雄志士,引得他们为之击节赞赏不已。最后四句,以娓娓道来、如叙家常的文字,倾吐善自保养以延年益寿之意。“盈缩”,这里指人寿的长短;“养怡”,犹养和。曹操这年五十三岁,已渐渐进入了“暮年”。他虽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写出了《龟虽寿》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襟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乐章。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远征乌桓(7)
组诗抒发了曹操班师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是丰富的,情感是复杂的。1954年夏,毛泽东在他所写的《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曾提到曹操这首诗: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由于所在的地望,所面对的沧海、秋风都与当年曹操相同,因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曹操北征乌桓这件事,以及曹操在归途中留下的这一组诗。不难看出,毛泽东对曹操远征乌桓、完成北方的统一大业,是给予了历史的肯定的。但曹操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文治武功不能同今天无产阶级所创造的伟大业绩相比,时代毕竟不同了,所以又说“换了人间”。
慑于远征乌桓的声威和影响,这年十一月当曹操班师到达易水时,代郡乌桓代理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代理单于那楼率领手下名王前来拜贺,表示归附。从此,绝大多数乌桓都臣服于曹操,对形成北方边境的安定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班师途中,也出现了一件使曹操十分伤感的事,这就是他的重要谋士郭嘉病死了,年仅三十八岁。郭嘉病重时,曹操派去看望的人往来不绝,死后,亲临吊唁,十分悲痛。他对荀攸等人说:
“你们的年纪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的年纪最小。我本来打算等天下平定后,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他,却没料到他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接着,曹操上表献帝,请求给郭嘉增加封赏:
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思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敖,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贤君殷勤于清良,圣祖敦笃于明勋也。故军祭酒洧阳亭侯颍川郭嘉,立身著行,称茂乡邦,与臣参事,尽节为国。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臣今日所以免戾,嘉与其功。方将表显,使赏足以报效,薄命夭殒,不终美志。上为陛下悼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昔霍去病早死,孝武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业,世祖望柩悲恸。仁恩降下,念发五内。今嘉殒命,诚足怜伤。宜追赠加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表文开始说,奖励忠臣,尊崇贤士,不一定限于本人,追念一个人的功绩,恩惠可以加给他的后代,并援引了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死后,楚庄王以寝丘四百户封给其子,东汉时光武帝的大将岑彭死后,光武帝将其长子岑遵和次子岑淮均封为侯的史实为例。接着,褒扬了郭嘉德行的卓异,智慧的渊深,品性的美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