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春秋战国史之男人的鸡汤-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毒叻ā贰>菟怠暗痢笔乔址覆撇姆缸铮兜练ā肪褪俏げ撇腥ǎ头G址覆撇姆缸锏姆伞!霸簟敝饕侵肝:λ说娜松戆踩姆缸铮饕巧比恕⑸巳说茸镄小!对舴ā肥潜;と松戆踩ΨG趾λ巳松淼姆缸锏姆伞!锻ā酚殖浦肚舴ā罚枪赜谇艚蜕笈凶锓傅姆晒娑ā!恫斗ā罚枪赜谧凡兜猎艏捌渌缸镎叩姆晒娑ā!对臃ā罚遣骨懊嫠钠牟蛔阒耙挪谷敝谌菹嗟迸釉印5诹毒叻ā罚枪赜诙ㄗ锪啃讨写忧岽又氐确稍虻墓娑āO嗟庇诮傻淖茉虿糠帧!

  据说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两篇列为起首,而“盗贼须劾捕”,因此接着就是《网法》《捕法》两篇。在盗、贼以外的犯罪种类繁多,就统一以《杂法》来命名。最后为了正确定罪量刑,设定《具法》来“具其加减”。可见《法经》力图要以完整的逻辑结构来制定法典,尤其是在末尾设计规定定罪量刑的总原则和通例的“具法”,说明立法技巧已经相当的高明,远远超过了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典设计水平。《法经》在编纂体例上开创了编纂完整成文法典的新体系,改变了过去单项诏令、法规重叠不齐、规范不一的局面。根据史书记载,以后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时,就将《法经》带到秦国,作为创建新刑法典的蓝本。因此《法经》直接影响到了秦律的制定,而秦律又为后来的汉朝所继承,所以说,《法经》为我国古代法典的编纂体系确定了基本模式。  

  魏文侯视李悝为心腹之臣,经常问政于他,让他参与国家机密大事。一次,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文侯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李悝快步走出去,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就凭耳目的所见所闻,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对内地最忧虑的是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克说:“您向您的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徘徊后拜两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

  李悝死后十年,又一个法家思想代表人物诞生了,他就是郑国人申不害。

  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郑国京县(今河南荥阳)人,约公元前385…公元前337,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术”著称于世。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韩昭侯发现一个叫申不害的贱臣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有着卓越表现和独到的见解,是个难得的治国之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5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法图强。

  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这是指国君公开用来选拔、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具体说,就是君主要依才能委任官吏,然后考察其是否称职,是否忠诚,据此决定赏罚。二是君主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这是驾驭臣下的权术。具体说,就是国君要“去听”、“去视”、“去智”,让臣下猜测不到国君意图,无从讨好取巧。这样君主就能像明镜一样,“静观”臣下的一切,真正做到“独视”、“独听”和“独断”,进而采取出其不意的办法,使臣下慑服。申不害还强调:“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意即各级官吏既不许失职,也不许越权。凡不属于职权范围的事,即使知情也不能讲。其目的还在于维护君主专制。这虽然对防止臣下篡权有一定作用,但势必使国君了解不到下情,听不到真实意见。所以,后来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批评说:这是“申子未尽于法”的表现。

  申不害还反对立法行私。“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道常正,是以清明。”认为国君既要掌握驾驭群臣的“术”,又要做到正直无私,这样臣下才能忠于职守。他曾对韩昭侯说:“法者,见功而行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然而,在《战国策》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哪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对申不害“请仕其从兄官”这件事,史家历来多有微词,说其虚伪投机,推行“法治”不够坚决彻底。但也不难发现韩昭侯确是一位有作为的贤明君主,随之也就坚定了申不害变法革新的决心。

  申不害为韩相十九年,尽管被韩非指出有许多不足,但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他“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河南新郑)。其著作《申子》,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只有《群书治要》卷三六所引《大体篇》。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作茧自缚的商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视,闻得秦国孝公雄才大略,公元前361年刚继位便颁布了求贤令,于是携同李悝的《法经》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时,条令已经完备,但是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通过“立木建信”老百姓相信了商鞅,于是公布了法令。

  商鞅变法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他前后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从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第二次变法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并迁都咸阳。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只好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又称《商子》,为战国商鞅一派法家著作的汇集。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

  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在秦国彻底的执行了下去,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想看书来

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 ,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 ,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晚年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 。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 “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 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后来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他的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晓梦迷蝶的庄周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子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