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褚先生,你赶快回去吧,报喜之人还等着你赏喜钱哩,这样的时辰不可错过。”
  得中的举子本来就已经欢喜异常,又听说当今皇帝要亲自主持闻喜宴,不禁喜极而狂。
  那些日子,京城中每每有衣服光鲜之人傲首游历,周围人油然而行侧目。
  能得到这种殊遇者,不用问,自然是新中的举子。
  转眼冬去春来,已是贞观二年的春天了。
  老天爷似乎要接着和李世民过不去,春节过后,久旱无雨,田亩中因干旱裂着大大的口子,无水滋润的禾苗渐渐干枯,乃至枯死。
  贞观元年时因天旱加上蝗灾,秋收仅有往年的六成。
  百姓虽不用缴租赋,然家中存粮难以支持到来年,所以大地渐暖之后,北方受灾严重的诸州百姓已经断粮,又见天旱春播无望,遂背井离乡,结伴向南方乞讨活命。
  李世民闻讯忧心如焚,他一面诏令南方诸州不许拒绝灾民流入,一面诏北方诸州刺史设法安抚本州百姓,立刻设立赈灾粥棚,并想法补种以实行自救。
  闲暇时候,他常常绕庭院漫步,遥望晴朗的天空祈祷早日下雨。
  一日,他忽然想要举行祈雨仪式,遂派人召李淳风、袁天纲前来。
  原来李淳风、袁天纲这些年一直在外游历名山大川,闻听李世民登基即位,二人结伴来到京城求见。
  李世民见这二名异人来投奔,非常高兴,当即授李淳风为太史丞,袁天纲为太常寺少卿。
  太史局掌察天文,稽历数;太常寺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李淳风通群书,明步天历算;袁天纲通《周易》,善阴阳之术。
  李世民让他们二人在这里任职,可谓知人善任。
  片刻间,二人入宫觐见。
  李世民劈面说道:“天遭大旱,苦无雨水,朕欲行祈雨之事。
  二公精于历法天文,晓以阴阳五行,你们以为用何法最为灵验?”
  李淳风任职以来,见每至春天即遭大旱,正在琢磨这件事儿。
  为了排定天文历法及弄清星际规律,他这些日子一直忙于制造浑天仪。
  浑天仪最早由东汉时的张衡造出,后遭战乱,张衡浑天仪的制法及图样已湮灭无存,仅存其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7)
李淳风搜索古来资料,凭借自身智力,终于完成了浑天仪的模型。
  他见李世民眉头紧皱,显然忧思良深,抢先答道:“天旱亦即天时,非凭人力也。
  陛下,臣近日做成一件小玩具,以此来说明天象宇宙,很是简略,请皇上能够御览一番。”
  李世民知道李淳风虽口头上说得轻松,定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物件,遂唤人去取。
  其实李淳风来的时候已经将浑天仪带至宫外,出门取物的太监片刻即回。
  他们小心翼翼将浑天仪放在殿中间,然后揭开蒙在上面的丝绢,一架用黄铜制成的精致仪器顿时映入众人的眼帘。
  李淳风躬身道:“陛下请移步到近前一观,容臣细说究竟。”
  李世民起身过来,边走边说道:“看此模样,似与书中描绘的浑天仪差不多。
  该物湮灭已久,难得李卿将它又造了出来。”
  东汉之后,晋代的葛洪所著《抱朴子》书中曾引有《张衡浑仪》的片段,梁朝的刘昭也引有一段,其中介绍了浑天仪的形状及天地的关系。
  李世民近来读书不辍,对张衡的事迹也有涉猎。
  袁天纲赞道:“皇上好眼光,这的确是浑天仪。
  淳风兄大体上依张衡浑天仪模样而造,又穷尽心力,将天体演变做得更为细致,较以往更进了一大步。”
  李世民走到浑天仪面前仔细观赏,只见居中的黄铜球体两端用轴固定着,上面显示黄道、赤道、北极、南极等位置;球体周围,横亘着数条轨道,上面嵌着固定的青铜小球,代表月亮、北斗星等星体。
  下面的球座亦用黄铜造就,不是整体一块,而是采用水车的原理,做成了相连的齿轮系统。
  浑天仪的旁边,另立着一座巨大的漏壶。
  李淳风说道:“陛下,且看臣开始演示。”
  说罢,他唤人取水注入漏壶中。
  漏壶中的水滴入斜槽中,水带动其中的叶片开始转动。
  这时,只听浑天仪轻微作响,就见上面的大球和小球开始缓缓转动。
  李世民看到现在,已经非常明白了浑天仪的原理,不由得赞道:“妙。”
  李淳风微微一笑,说道:“陛下刚才问臣的话,这个物件其实已经帮臣说得很分明。
  ”    李世民不解:“浑天仪和天旱又有什么关系?”
  “天地一静一动,皆有常式;地上风云变幻,并非无常性。
  譬如雨水,一年中可见其多寡,然将之放入宇宙之中观察,则相对稳定。
  简言之,去年与今年少雨,明后年必定雨多。
  天造万物,须使诸物大致平衡。”
  “依卿所言,这雨水早晚就会下来,其实不用祈雨,是吗?”
  “雨还是要祈的。
  方今天下大旱,皇上亲自祈雨,能定民心。
  听说数日之后,皇上还要亲耕籍田。
  祈雨与籍田仪式,其义共通,皆有示范天下之意。
  臣这样说,无非请皇上宽慰圣心,不可因少雨而忧劳。”
  李世民若有所思,缓缓点点头,既而问道:“袁卿,这祈雨仪式就由你主之,你以为何时为吉呢?”
  袁天纲道:“陛下,往年春分之时祭祀于东郊,其中有祈雨的成分,毕竟仪式短促显得一般。
  今年欲定民心,祈雨仪式须盛大一些。
  臣想好了,可在京城朝日坊之东置九宫贵神坛,以祭祀太一、天一、招摇、轩辕、咸池、青龙、太阴、天符、摄提等九神,祈其降伏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以期嘉谷岁登,灾害不作。
  至于吉时,臣以为后日寅时为宜。”
  祈雨的日子一定下,太常寺上下就开始忙碌起来。
  袁天纲被钦命为仪式的主事者,自然最为忙碌。
  这日到了祈雨的时辰,自宫城至春明门的街道两边,宫中宿卫手持火把以为警戒。
  李世民身着大裘冕,率领文武百官缓缓东行。
   。 想看书来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8)
这里对诸种繁复的祭祀仪式不一一细表,李世民在袁天纲的导引下完成了仪式,此时东方的太阳已经高高升起。
  李淳风的一番言语,使李世民明白了天象的平衡。
  然到了正式祭祀的时候,李世民亲临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心里油然生出圣洁及虔诚的祈祷,把李淳风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他默默地祷祝九神,乞求他们伸出神灵之手,早日降下甘霖来。
  到了最后,李世民的眼眶中竟然含满热泪。
  数日后,袁天纲又主持了籍田仪式。
  还是在京城东郊,李世民亲祭先农,此后立于千亩之甸。
  就见耕根车载耒耜到了身侧,司农卿取之跪送至面前。
  李世民取耒耜就耕位南向而立,既而耕三推。
  此时,京中百官及京城百姓皆围观,将耕籍之地围得密不透风,他们看到李世民开始耕作,顿时跳跃欢呼起来。
  李世民耕作之后,三公、诸王、尚书、卿等依顺序入田耕作。
  天子亲耕籍田仪式已被废弃数百年之久,李世民此次力主恢复,以此提倡举国上下尽力农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日之间,李世民亲自主祭祈雨仪式和亲耕籍田仪式的消息传遍天下,当此受灾之际,他的行动给百官和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忙于农事,力图自救以求有所补益。
  北方诸州毕竟歉收太多,地方官吏虽努力赈灾抚慰,然百姓家中无隔夜之粮,倒有一大半人出外逃亡乞讨。
  像受灾最重的蒲、虞二州,因接连几年少雨,去年粮食颗粒无收。
  这里的官府虽设了不少粥棚,无奈人多粥少,百姓依然饥饿,最后还是选择出外乞讨活命。
  年关之后,这二州的百姓基本上出外殆尽。
  只见千村万户萧瑟寂静,等闲难闻鸡犬之声。
  这二州的刺史眼见辖下百姓越来越少,再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李世民的诏令甚为严厉,地方官吏须照顾好辖下的民户,不得令其星散,并以此作为年底考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眼下百姓纷纷逃散,田地无人耕种,到了年底考功之时无法向吏部交代。
  其间若被人奏上一本,也许不到年底,自身的官职肯定保不住。
  这二名刺史虽远隔数百里,然心有灵犀,不约而同收拾行装,沿着流民逃散的路线去寻找他们的踪迹。
  二人所行道路不一,然沿途所见情景大致相同。
  只见道路两旁刚刚冒出青芽儿的漫坡上,每每有着一堆堆的新土,不用问,那里面自然埋葬着因饥饿而倒毙的流民。
  愈往南下,坟堆愈多,二人的心境也日日沉重起来。
  他们眼望前方的萋萋蔓草,心想这些流民最终要逃归何处呢?    数日后,他们几乎同时到了邓州的地界。
  流民到了这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踪迹,道路两旁再也见不到新修的坟堆。
  他们急忙寻来当地人询问,来人答道:“本州陈刺史仁慈为怀,已令官府和民户腾出住所,收纳流民,并给予饮食,他们不用到别处流浪了。”
  蒲州在邓州的偏西北方向,虞州在邓州的偏东北方向,两州距离邓州皆有八百余里。
  二位刺史不禁纳闷,邓州也同样遭遇灾年,何以就五谷丰登能接纳流民呢?他们二人不约而同换上官服,前去拜见邓州刺史陈君宾。
  原来陈君宾去年所施行的数条措施果然收到奇效。
  邓州去年虽遭遇天旱,陈君宾下令百姓依水边耕种,以便于汲水。
  为了对付连日的干旱,陈君宾又令各县征集能工巧匠,统一到各县衙前集合,然后就地取材,让他们日夜赶造水车。
  水车甫一造成,立即被分往各乡安装,既而开始车水。
  这种水车可并排站立十人,他们蹬动脚下的叶片,大轴开始转动,带动了伸入水中斜槽里的桨叶向上扯动,即将下面的水不绝地车入渠中以灌溉土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9)
那些日子,邓州境内热火朝天,田亩中每隔不远即有一架水车在那里不停地工作,场面煞是壮观。
  男人们换班休息,不让水车闲着,女人们做好饭菜,将之送到田亩旁男人的手中。
  陈君宾在最酷热的日子到各县巡视,看到嫩绿的禾苗在茁壮地成长,心里很是舒坦。
  到了南阳县,他又把县令刘铁立夸赞了一回:“本州人丁兴旺,皆赖你当时发现的大粮仓。
  如今本州人丁短短半年之间,已经增加了两倍,若没有那些粮食吸引,是难见成效的。
  有了这些人,荒芜的田亩可以开垦,抗旱之时,车水也无缺人之虞。
  嗯,你的这件功劳,本官会牢记在心的。”
  陈铁立一直怀着心事,怯怯说道:“陈大人,粮仓的事儿按例应该向朝廷禀报,我们私自瞒了下来,万一上面怪罪下来,下官怕吃不消啊!”    “不妨。
  只要今年秋收大熟,我们将等量的谷物再贡献给朝廷就是,上面不应该再怪罪我们。
  毕竟,仓中的粮食未入你我的私囊,而是入了百姓的口中,就是当今皇上知道,想他也不会说什么。”
  此后北方诸州有蝗灾起来,陈君宾闻讯加倍小心。
  他令各县组织男丁到河汊沼泽等地,尽去其中丛生的芦苇和杂木,尤其对北境一带最为小心。
  男丁们手持柴刀,在其间拉网剥离,使蝗虫没有栖息之地,这样修成了一道阔大的隔离带,以与蝗灾之地相绝。
  是岁,邓州境内因防范缜密,果然蝗灾不起。
  秋收之后,邓州全境大熟。
  百姓收获之后感谢官府之恩,加倍将原赊欠之口粮和种子归还官府。
  一时间,各县的义仓及南阳县的官仓皆储满了粮食。
  尽管这样,百姓家中的粮食仍然充足,因无法妥善收藏,甚至发生多起储藏不善使谷物霉变之事。
  此年,方圆诸州以邓州的谷物最便宜,外州的商贩纷纷来这里收购粮食。
  陈君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不允许将谷物卖给他州流散天下。
  因李世民下诏给复天下一年,陈君宾不敢采取租赋形式征收谷物,思索了数日,终于想出了一条好计。
  他将州、县中的衙役们尽数遣出,令他们全力搜索商贾,每抓住一名,即令其退出钱粮之后方能离开。
  他又派人在交通要道上设立卡子,严厉查处私自贩运粮食之人。
  邓州这样一闹,一下子遏制住了粮食外流的势头,这样又带来了一个后果,即是粮食价格更贱。
  如此过了数日,邓州全境内贴出了陈君宾刺史的告示。
  其中言称官府为了解决百姓储藏粮食难的问题,特议价敞开收购百姓手中的余粮。
  其所定收购价格为当时邓州境内的市价,比国内的市价要低上一半。
  百姓看到有处卖粮,且是自己感恩戴德的官府出面收购,他们留足口粮和种子之后,纷纷踊跃卖粮。
  陈君宾获得粮食之后,先是设法储藏了一大半,再将剩余的粮食悄悄运往外地贩卖,这样赚回来的钱正好弥补了因购粮而垫支的官银。
  陈君宾在那些日子高兴异常,眼瞅着自己手中如今有钱又有粮,他连睡觉都觉得分外踏实。
  年关之后,春旱依旧。
  陈君宾一面下令各县继续抗旱搞好春播,一面不停地到各地巡视。
  他现在比起去年来显得踏实多了,然而不久,各地灾民纷纷前来乞讨。
  面对此情况,陈君宾对其属下说道:“邓州能有今天,虽是官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追根溯源,南阳县的粮仓使邓州受益匪浅。
  如今天下灾民流离,我们能看着不管吗?可令州、县、乡衙逐级设立粥棚,所需粮食由官仓拨给。
  另说服百姓依据自身能力,分出房屋并给食四方流民。
  我们这样做,也算是为国家尽一份心力吧。”
  

开科举学子竞才 抗天灾刺史立功(10)
流民们听说到了邓州有房住、有饭吃,顿时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扶老携幼前来,其中以蒲、虞二州灾民最多。
  蒲、虞二州刺史一前一后来到邓州府衙前,投递名刺求见陈君宾。
  就见州衙里冷冷清清,仅有三人在那里支应。
  一名主事来回他们:“事情真是不巧,陈大人这会儿正在田亩里劳作,至晚间方回。
  这样吧,请二位大人先到驿中歇马,等陈大人回来之后,小人立即通报。”
  蒲州刺史姓张,虞州刺史姓皇甫。
  二人听说陈君宾在田亩中劳作,不禁面面相觑,脸现古怪之色。
  他们刚才在堂上等候的时候,彼此已经互相道过台甫,得知对方来邓州也为寻找辖下流散的民户,不禁哑然失笑,又不免脸现尴尬之色。
  他们显然急着要见陈君宾,皇甫刺史问主事道:“不知陈大人耕作的地方,离这里远不远?”
  “不远,就在州衙北面的湍河边上,离此仅有六里。”
  “如此就相烦引路,我们有急事请见陈大人。”
  陈君宾去年所种的庄稼也喜获丰收,所获谷物足够全家二年之用。
  小女儿养的牛又诞下了两头小牛犊子,加上养的大群鸡鸭,陈君宾的家里可以说是“五谷丰登,鸡鸭成群”。
  小儿子参加了去年的会试,喜中明经科第二十七名。
  陈君宾现在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