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诸葛亮大传-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葛亮南征班师凯旋,走到汉阳时,就听说魏新城太守孟达有叛魏降蜀之意。此时的新城,已经没有了当初诸葛亮跨有荆益、打通汉水时的重要地位。那时候,蜀汉跨有荆、益二州,荆州一路军队,担负着北攻襄樊的任务,而占领新城打通汉水,循汉水东下,南可附襄樊之背,有着配合荆州军的意义。那时候,曹魏的首都还设在许昌,从新城沿汉水东下,越过襄樊,再东北行可直指南阳,进围许昌。而现在,荆州已不再归蜀汉所有,进攻襄樊的荆州军已全军覆没,曹魏的政治中心也已经从许昌移到洛阳,不论从哪一方面讲,新城的战略地位已今非昔比。更何况,孟达是个反复无常之人,他最早追随刘璋,后又叛离刘璋归附刘备,以后又背刘备投降曹魏,如今又要背魏归蜀。很多人都认为孟达不足信,劝诸葛亮不要理他。然而,诸葛亮仍对此消息感到振奋不已,这倒不仅仅是因为蜀汉之重得新城和孟达,而是因为诸葛亮通过这个消息看出了曹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正是蜀汉北伐曹魏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还听说,如今曹魏的关中守将是大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这个夏侯楙与曹氏关系特殊,他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为妻,是曹操的女婿。不但如此,他还与曹丕关系很好,所以,曹丕一即位,便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但是,夏侯楙性无武略,怯而无谋,军事上没什么本事,但为自己营置家产私财却有一套。不但如此,他还喜好女色,蓄养了很多妓妾,为此,清河公主常常与他闹得不可开交。可以说,曹魏关中守将任非其人,而这正是蜀汉北伐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蜀汉建兴四年五月,曹丕病逝,死前遗命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共同辅佐新即位的明帝曹叡。曹丕生前十分信任曹真,有意提拔他主持朝廷军务,所以因人设职,特意为他设置了中军大将军名号,以向大将军过渡。这种做法引起了曹氏宗族另一个人的不满。这就是曹休。他对曹真地位高于自己很不服气,当然,曹魏最高统治层中的这种矛盾诸葛亮当时不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但经验告诉他,一个新皇旧主交替之际,常是各种积压已久的矛盾爆发的时期,也是对这个政权进行征伐的好机会。
  

上表披心(2)
虽然忙碌,诸葛亮的一系列举措仍不失大谋略家的潇洒风度。
  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进行,诸葛亮转任李严为前将军,让他从永安移屯至江州,处理后方事务。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他亲自给曹魏新城守将孟达写信,信中说:“我去年南征,年底才返回成都。在当阳遇到李鸿,从他那知道足下仍怀有效命蜀汉之心,不禁慨然长叹。想足下平生之志向,岂是只为名声荣华而背叛蜀汉之人!唉,孟君,这全是刘封欺负您,损害先帝宽厚对待人才所致。此外,李鸿还叙述了您不信王冲挑拨离间之谎言的情形,说明您知吾心。品味您表###迹之言,追怀我们共辅先主之谊,我真是依依东望,思念不已。仅以此信表吾心迹。”为了进一步争取孟达,诸葛亮又让李严也给他写信。李严给孟达写信说: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诸葛亮、李严是蜀汉政权最有权力的两个辅佐大臣,他们分别给孟达写信,使孟达感到了诸葛亮对他的重视,促使他早下决心,背魏归蜀。自从接到诸葛亮和李严等人的信后,孟达便多次与蜀汉秘密通信,图谋叛离曹魏。
  为了取得孙吴对蜀汉北伐行动的配合,诸葛亮又给孙权写信,约他从东线出兵,信中说:
  汉室不幸,王纲失纪,曹贼篡逆,蔓延及令,皆思巢灭,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书不尽言,万希昭鉴。
  有人认为,诸葛亮这封信是写于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出祁山之前袁钟仁《诸葛亮文选译?与孙权书》题解。。其实,从文中的情调看,应该是写于建兴五年第一次出祁山之前。细细品味这封信的思想感情,与建兴五年所上《前出师表》有许多相似之处。
  《前出师表》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种不负先帝重托,完成兴汉使命的思想感情,与信中“亮受昭烈皇帝寄托之重,敢不竭力尽忠”是一致的。诸葛亮第一次出师,情绪是高涨的,信心是十足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这种战则必胜的情绪,与信中“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的表达是相同的。
  为了使曹魏在自己###前陷入被动,诸葛亮甚至把工作做到了曹魏的后院。
  曹魏的北方及东北方,居住着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曹魏政权对他们的政策远不及诸葛亮对南中那样开明,从曹操时就对乌丸进行征伐,在用武力将他们征服后,又对他们实行强制性的统治。曹操时,陈郡柘县人梁习任并州刺史。梁习到任后,对于太原乌丸的上层人物加以笼络,举荐他们到军府中去任职。对于下层群众,则选其强壮为士兵。每当大军出征时,这些少数民族部众不是当兵就是做苦力。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梁习还把这些士兵的家属送到曹魏当时政治中心邺城(治今河北临漳西南)作为人质。“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在梁习任并州刺史期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从汉中撤军,回到长安。曹操在离开长安时,为了防备卢水胡人,便把太原乌丸王鲁昔留在了池阳(治今陕西泾阳西北)。鲁昔的家乡在晋阳(治今山西太原西南),跟曹操远征汉中已经吃够苦头,如今又被留在池阳,回家的日子变得遥遥无期了。鲁昔有个漂亮的妻子,留在晋阳家中。鲁昔想家,更思念爱妻,他恐怕今生今世再难见到爱妻了,便不顾曹魏森严的军令,带领五百手下骑兵,偷偷溜回晋阳,准备将妻子偷出去,一同逃走。快到晋阳时,鲁昔为了不使目标太大引起曹军的注意,便把五百骑兵藏在山谷中间,自己单骑潜入城中,回到家里,把妻子带了出来。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寻找马匹,鲁昔夫妇便骑在一匹马上。尽管二人已改了装扮,但两人骑一匹马毕竟容易引起注意,出城时,有的人看出了这一骑上的二人是鲁昔和他的妻子。鲁昔善射箭,他的箭法在晋阳地区是有名的,曹兵畏惧,不敢去阻拦,更不敢去追击,只能眼看着他出城后再向梁习报告。梁习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命从事张景带着招募来的鲜卑骑兵随后追赶。鲁昔两人一匹马,骑重行迟,追兵一人一骑,风驰电掣。鲁昔还未来得及与山中五百骑兵会合便被追上,一阵乱箭之后,鲁昔夫妇双双中箭身亡。……
  

首战受挫(1)
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上,在汉水北面的阳平(关隘名,在今陕西勉县西郊)、石马(城名,在今陕西勉县东)扎下大营,屯兵于汉中。
  汉中,位于益州北部边陲,西通陇右,南控巴蜀,北屏秦岭,东抵荆襄,进可借山径达秦陇争关中,退可凭山险安于“独守之国”。故顾祖禹说:“巴蜀之根本,实在汉中”,“巴蜀之重在汉中”。
  这里有发达的农业生产。这里山环水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丰富。早在刘邦做汉中王时,就令萧何开堰建塘,兴修水利设施。刘邦与项羽争战时,汉中成了刘邦供给军粮的后方基地。至今,汉中还存有当年萧何修建的“山河堰”、“流殊堰”、“王道池”、“小道池”、“顺池”、“草池”、“月池”、“南江池”等水利设施。
  这里地处北伐曹魏的前线。有几条道路可达关中陇右:进入秦岭,沿子午谷道向北行六百六十华里,便可到达长安以南。进入秦岭,沿褒斜谷道向北行四百七十华里,便可到达陕西扶风以南。西出阳平关北上,经故道、散关,便可进入陇东。西出阳平关西北行,经略阳、成县,便可到达祁山。
  从哪方面看,汉中都是屯兵北伐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到曹魏,立刻在曹魏朝中引起强烈的反映。很多人主张派大军征讨蜀汉,魏明帝也想下诏出兵。唯独孙资不同意,他对魏明帝说:
  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疲弊。
  孙资这番话语,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意思,不要理会诸葛亮屯兵汉中,只需分据险要,休养将士,等待敌人自疲。显然,孙资这番话是劝明帝继续坚持“先求文治,后建武功”的方针。由此看来,曹魏并未发觉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战略意图。
  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积极准备北伐之际,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另一条战线——新城孟达方面却出了问题。
  自从孟达决定重回蜀汉怀抱后,就一直做着起事的准备工作。诸葛亮原来的布置是:让孟达举事与自己出兵同时进行,借孟达的力量配合自己北伐。诸葛亮知道,越是举事的日期临近,越需要小心谨慎。他写信嘱咐孟达,要小心从事,尤其要警惕屯驻宛城负责南部事务的司马懿。不料孟达却满不在乎,他给诸葛亮回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我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知道我举事,首先要请示魏帝,等他得到批示再发兵到我这里,起码要用一个月。一个月内,我城已固。况且,我所在深险,司马懿不可能亲自前来。若是别的将领来,我一点也不害怕。”就在诸葛亮屯兵汉中这年年底,孟达谋反之事败露。司马懿星夜兼程,仅用了八天便赶到新城,又用了十六天将新城攻克,诛杀了孟达。
  对于孟达之败,诸葛亮没有采取积极挽救措施。史书上说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孟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细想起来,诸葛亮不救孟达的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
  诸葛亮从汉中北伐,当然需要东线的配合,但东线配合的重点是孙吴而不是新城孟达。因为此时,蜀汉早已放弃了从荆州出兵的打算,在经过修改后的战略计划中,新城一线的战略地位一下子变得无足轻重了。只要孙吴在东线加以配合,新城孟达的意义只不过是对魏军的钳制多一点少一点的问题。事实上,自从诸葛亮准备北伐以来,孙吴在东线就采取了配合的态度。曹魏黄初七年(226)八月,孙权率兵攻打曹魏江夏郡(治今湖北云梦西南),守江夏郡的是曹魏大将文聘。当时大雨滂沱,城栅崩坏,百姓散在田野,来不及修补。在这种情况下,文聘决定用潜默之计疑惑孙权。他下令城中人全部藏匿起来,使孙权看不到城中有人,自己则卧舍中不起。孙权果然疑惑,对其部下说:“北方人都说文聘是忠臣,所以把江夏郡交给他镇守。如今我来而他不动,这不是他有密谋,就是有外兵相救。”便止兵不前。恰在此时,曹魏派出慰劳边境的治书侍御史荀禹来到江夏,他调发了所经县的兵力和随从自己的步骑乘山举火,孙权见了,害怕中计,急忙退走。与此同时,孙权还派诸葛谨、张霸等人进攻襄阳、寻阳等地,魏明帝急派司马懿、曹真等分别率兵抵御。孙吴对曹魏发动的这些进攻,正是诸葛亮屯兵汉中的前一年。这些进攻虽未取得胜利,却表明了孙吴与诸葛亮东西配合的态度。诸葛亮认为,有了孙吴的配合,自己就要集中全力北进关陇,不能再分出兵力去东援新城。这也是诸葛亮不救孟达的一个原因。
  

首战受挫(2)
诸葛亮不救孟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自从建安二十三年(218)蜀汉与曹魏在汉中发生激战以后,十多年来,蜀汉一直没有和曹魏发生过军事冲突,特别是刘备去世后,蜀汉闭关息民,寂然无声。诸葛亮屯兵汉中,也没引起曹魏在西线部署的变动,说明曹魏并不了解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战略意图。这正有利于诸葛亮出其不意对曹魏发动攻击。不救孟达,示魏军以弱,装出一副闭关自守的样子,这更有利于北伐的出奇制胜。
  对待盟友见死不救,这从人情上讲是残酷的,但从军事角度看又是正常的。
  《晋书?宣帝纪》记载: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指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复,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为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
  这个记载,说诸葛亮为了促使孟达举兵,竟派人故意将孟达欲反的消息泄露给司马懿,这显然是曲解了诸葛亮。……
  

三载征战(1)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也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当年的八月,东线孙吴却在石亭(今安徽潜山东北)与曹魏的战斗中打了一场大胜仗。
  吴魏之战发生在八月,但实际这场战斗在五月就开始酝酿了。
  太和二年五月,镇守扬州(治今安徽寿春)的曹魏大司马曹休听到一个消息:孙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打算投降曹魏。这消息使得曹休异常兴奋。作为抗吴前线的一个将领,周鲂的投降可以使他得到获取孙吴土地和人口的机会,可以立下令人称羡的战功。
  曹休需要立功,身为辅政大臣,自从被明帝派到淮南前后,至今寸功未立。曹休急于立功,还有一个不便说出口的原因。他一贯看不起曹真,他常想:曹真算什么!他根本不是我们曹家的正宗说:“真本性秦,养曹氏。”!只不过是太祖收养了他,文帝与他关系很好,所以才有比自己高的地位。然而,正是这个曹真,前不久在关中打败了前来进攻的蜀汉军队,为朝廷立了大功。自己若不立功,怎能显得比曹真高明,又有什么资本看不起人家!
  然而,曹休毕竟不是容易受骗的白痴,单凭别人一说,他是不会轻易相信的。不久,周鲂投降曹魏的消息就变成了事实。周鲂的亲信董岑、邵南来到曹休帐下投降,并带来了周鲂的亲笔信,信中说:“周鲂久闻大司马英名,有幸成为您辖区内的一员。现终有机会得遂平生之愿,不胜翘首企盼,万里托命。谨遣亲信董岑、邵南等托叛奉笺。变故由来,当别纸奏明。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远民之趣,永令归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