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朕明白这个道理,然四夷蛮荒之人又有几人能明白呢?这个弃宗弄赞看来还是明白事理的,然其后人呢?朕若不能采取制衡手段,使吐蕃势起遗祸后人,朕心中实在不愿。”
  马周心中暗赞李世民深谋远虑。
  二人相对沉默了片刻,李世民忽然笑道:“要说贪婪,以熊瞎子最为有趣。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禄东赞巧遇马周 麴文泰启衅西域(7)
朕听说熊瞎子入玉米地掰玉米棒之时,左掌掰下一枚棒子塞到腋下夹住,再用右掌掰下一枚棒子夹到腋下,到了最后,它仅取两枚黍棒,身后却落下了一地。
  以人之智力,不该像熊瞎子这样,然一些人号称英武,其攻城略地难挡其锋,其实最后做的还是熊瞎子一般的事。”
  马周点点头,叹道:“此为两败俱伤!其攻打之后难得其地,又使当时百姓遭殃,实乃祸害。”
  他又语气一转,接着说吐蕃话题:“吐蕃国居于高原之上,那里气候高寒,地广人稀,若行征伐之事,其实太难。
  臣又仔细观察过,吐蕃人似乎依恋故土,其对外征战之时,往往大掠一把即回故土,不图谋他国土地。
  这一点,弃宗弄赞倒与颉利有些相似。
  若从此点来看,我朝似与吐蕃交好,两国勿相侵扰,是为两利。”
  “不错,朕明白这个理儿。
  以我国之强盛,终朕一生,吐蕃不敢来犯我国,然以后呢?万一有不肖子孙自毁国家,国势渐弱,吐蕃定会来犯边。”
  马周心里暗暗叹口气,心想要使千秋万代保持盛世就太难了。
  以秦始皇横扫六国之能耐,其满心想着千秋万代皆是自己家人的天下,孰知秦二世当政不久,强大的秦朝即灰飞烟灭,以此为例,现在怎么敢断定身后之事呢?想到这里,马周宽慰道:“陛下定下抚民以静,视华夷为一家之国策,如此传承万代,即可保证祚运长久。
  臣以为,陛下要防不肖后辈难,然现在着手制定各项国策,成为定式,使后辈遵之行之,还是可为的。”
  李世民沉吟半天,点点头道:“马卿所言,甚是有理。
  将各项国策形成定式,使后辈遵之,朕将努力为之。
  可是呀,历代圣贤有多少大道哲理,若后代君臣能遵之行之,定能成为大器。
  然何以有许多昏君庸臣呢?看来能成大器者,须自身勤谨修养乃成,非是谨守成规即可。
  好了,马卿,我们不可扯远了,还是谈谈眼前这个话题。”
  马周明白李世民目前所思的非是与吐蕃和亲与否,而是从此点引起的全盘大计。
  他就顺着李世民的思路回答道:“陛下是否答应与吐蕃和亲,其实为一种手段。
  若不同意和亲,还有其他保持和睦的途径。
  总而言之,国家四周能否安定,关键还在于自身是否强盛。
  正如魏征所言,中国强盛,则四夷皆安。
  国家强盛之后,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征伐不已,而以德化之。
  弃宗弄赞以武力称雄高原,现在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其有了与我国和亲的心思,就有了以德化之的基础。
  只是他现在一门心思与我国和亲,若另寻他途可能要大费周折。”
  “是的,此人专注于此,朕岂能不知?将来就是将宗女嫁往吐蕃,也不能走义成公主的老路,一定要寻一个温婉识大体的女儿。
  唉,马卿,要说这治国一事,惟邦交事务最为劳神,一着不慎,即容易招致两国交恶。
  唐俭这些年来劳心于此,委实不容易。”
  “唐俭能操持邦交之事自如,还是陛下宽仁待人的结果。
  臣这些日子细究我国的邦交之道,陛下对待异族可谓仁义有加。
  异族来归,陛下不强迫其同化,而是顺其自然,此为一;不掠取俘虏分散为奴婢,此为二;不使杂处通婚,此为三;不排斥各族不同之宗教,任其自主信奉,此为四。
  如此,中土之文化固然铺开比较迟缓,然终不至于因暴躁冒进而换取异族之深恨。
  弃宗弄赞渴慕中土文化,相信德化更能深入其心。”
  李世民喜色上脸,赞道:“马卿最知我心!朕处置邦交之道,认为自信最为重要。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这个道理。
  大丈夫立于世上,有了自信即是立身行事的根本。
  

禄东赞巧遇马周 麴文泰启衅西域(8)
这让我想起两个人来,一个是逝去的如晦,其身材瘦弱,然谦逊成风,待人诚恳,言语礼貌,人皆敬之;而敬德身材高大,动辄拳脚相加,人人远避之。
  由此来看,人若想靠武力来获得他人的尊敬,那是万万不可的。
  再深入此二人内心,如晦胸中有韬略机变,自信能超凡人,所以虚怀若谷,以德服人;而敬德离了战场还想以勇猛来威慑他人,就失了计较,说明其心中不自信。
  凡人如此,国家也是这样。
  如你刚才所言,朕对待异族任其自由,中土文化被其接受的过程很缓慢,然朕以为,他们终究要接受中土文化!朕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土文化历时数千年,其内涵博大精深,任何族人短期难为,这正是朕自信所在。
  有了这种自信,我们何必再计较异族的眼前之事呢?”
  马周心悦诚服,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人莫能及。”
  李世民哈哈一笑:“深谋远虑?非也。
  朕在朝中推行清明政治,对外宣示德化之道,皆使人不行阴谋诡计,而以推诚相待。
  说起来,朕若有一日之长者,惟此种不设防的胸怀而已。
  马卿,朕不敢与上古圣贤相比,自秦汉以来,似朕一样胸怀之君主,恐怕难出朕之右吧。”
  “不错,秦始皇暴虐专横,汉武帝一任武力,隋文帝心思狭窄,他们难与陛下相比。”
  “要说北魏孝文帝之胸怀还算博大,其致力鲜卑人汉化,这份胸怀非常人能及。”
  北魏统治了北方以后,各种矛盾尤其是族群矛盾渐渐激化。
  孝文帝即位以后,其迫于时势,力图摆脱鲜卑贵族的保守思想,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
  他先将都城从代北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以汉服代替鲜卑旧服;朝廷上禁用鲜卑语通用汉语;规定迁洛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沟通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婚姻关系;改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规定鲜卑人和汉人贵族姓氏的等第并使鲜卑贵族门阀化。
  孝文帝的这些措施,说明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鲜卑拓跋部,自己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
  在这个征服过程中,鲜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获得传播,由此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涵。
  孝文帝的这些举动,推动了本部族的进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作为一个异族君王,其有着不凡的胆略。
  马周答道:“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盖因形势使然,不像陛下这样有意为之。
  如此差别,更能彰显陛下之胸怀。”
  “哈哈,马卿,你什么时候也学会说好听话来着?”
  “臣不敢奉承陛下,只知实话实说。”
  “嗯,朕其实也喜欢听好听话儿,只是魏征你们,平素说的好听话儿太少了。”
  马周躬身谢道:“谢陛下称赞。
  臣与魏征等人都是一样的心思,即是辅佐陛下得成大道,竭尽心力用尽才智。
  若说好听话儿,比逆耳之言更好说出,且惠而不费。
  臣所以不说好听话儿,盖因陛下励精图治,难忍奸佞之言所致。
  臣私下里想,若当场取悦陛下,陛下可能心喜,然过一段时间,陛下定然醒悟,心中会恼怒臣献媚惑主。
  如此,臣还是说些忠心之言最好。”
  “哈哈,有句话叫做‘明哲保身’,你所谓的忠心之言,大约是你的保身之道吧?”
  “臣不敢。
  臣只知遇上旷世开明君主,又欣逢清明盛世,所作所为因势而已。”
  “瞧你,简直和魏征一样的脾气。
  马卿,朕近几年觉得事愈办愈顺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朕现在想明白了,皆因朕手下有一帮能干的文臣武将,且能才辈出。
   。 想看书来

禄东赞巧遇马周 麴文泰启衅西域(9)
朕想不到的地方,你们随时建言;朕未做对的事,你们及时举谏。
  有了你们这帮臣子,朕也可顺势而为,倒是省心省力。”
  君臣二人本来谈论邦交之事,谁知谈着谈着就岔开了话题。
  李世民盛赞臣下能干,马周衷心恭颂皇上英明。
  尽管二人皆是衷心之言,惜无外人听见,否则定会有互相吹捧之嫌。
  最后还是李世民率先回到原来的话题上:“如卿所言,朕若不答应和亲,这个禄东赞有国难回,就要长期在京城里待下去了?”
  “臣观禄东赞架势,确实如此。”
  “嗯,禄东赞此举,看来非是莽夫之举。
  他判断形势,知道两国交往现状若非交恶,和亲是箭在弦上之势,他也知道朕非小肚鸡肠之人,所以就与朕耗上了。”
  马周听言辨音,觉得李世民此时有了接见禄东赞的意思,遂赶快接言道:“陛下向来遇强则强,以坚毅英武传扬于世。
  且陛下处置军国大事,向来权衡利弊,取势定夺。
  弃宗弄赞为求和亲,或以武力相迫,或以温言相乞,若是不相干之人,他再施百般伎俩,终归无用。
  臣以为,我国现在与吐蕃交好,为两利之事。
  再观弃宗弄赞和禄东赞,非庸陋之人。
  若顺势答应与其和亲,是为大势所在。
  否则,因小事而使两国交恶,使我国陡增一强敌,实为不值。”
  “朕早就说过,为使边境平安,何惜一女子?朕非不明大势之人,如此大节,还能把握。
  马卿,依你所言,朕近日似应传召禄东赞为好?”
  “臣以为可行。”
  “哈哈,如此,倒真是勾起朕的好奇之心了。
  禄东赞到底有何神奇之处?数日之间,咬金、敬德、志玄相继来说项,今日你又来陈说利害,他莫非从高原之上带来神奇之草,使得你们颠三倒四了?”
  “此人到底如何,陛下一见便知。”
  “好吧,你替朕向唐俭传达谕旨:三日内,朕接见禄东赞。”
  “臣奉旨。”
  然而三日之内,李世民还是未能接见禄东赞,缘于西域又起祸端。
  泥孰可汗得大唐支持,龟兹、焉耆等国纷纷来归,其势力渐强,将肆叶护可汗逐向西去。
  焉耆国不久向大唐请求开辟新路,李世民照准,引起了昔日独霸道路的高昌王麴文泰深深不满。
  以麴文泰的本身势力,他断断不敢单独向大唐叫板,他又不甘心失去昔日的尊崇地位,遂决心与大唐反目,暗暗派人去联络肆叶护可汗。
  西域诸国中,除去西突厥汗国以外,就数高昌国的势力最强。
  肆叶护可汗此时的心情也很矛盾,一方面,面对得大唐支持的泥孰可汗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对失去东方的地盘又极不甘心。
  麴文泰现在主动来投怀送抱,让肆叶护可汗大喜过望,其雄心渐起,决定与高昌国联手,逐步使其势力东移。
  泥孰可汗这些年得大唐支持,下面又有若干属国,不免志得意满,犯了颉利一样的毛病,对其部落疏于笼络,往往简单地发号施令,时间长了,族人渐生怨心。
  肆叶护可汗知道,要想扩张势力,须以本族人为本,靠统领外族人来侵占地盘,那是很不牢靠的。
  他现在起了东扩的念头,就派人到泥孰可汗辖下的突厥部族中去了解情况,得知这些部落对泥孰可汗有怨愤之心后,遂开始了动作。
  肆叶护可汗封阿史那步真为叶护,令其带人开始东进。
  阿史那步真为一骁勇之人,他带领三千马骑出发,越过天山,前方即是突厥族处月、处密等部落,这些部落现在受泥孰可汗节制。
  阿史那步真单骑来到处月部落帐前,求见部落首领。
  他鼓舌说了自己的来意,一席话说得部落首领率部归附肆叶护可汗。
  

禄东赞巧遇马周 麴文泰启衅西域(10)
在此示范下,处密等部落相继来归。
  如此,肆叶护可汗不费一刀一兵就轻松控制了天山东路。
  阿史那步真带领手下一路东行,直抵可汗浮屠城设立牙帐。
  可汗浮屠城在高昌城的正北方,两城相间三百余里。
  麴文泰得知阿史那步真在可汗浮屠城建牙帐,顿时喜动颜色。
  他令人准备好一应珍宝礼物,亲自去可汗浮屠城面见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步真倒是一名颇识礼节之人,闻听麴文泰到此,急忙出帐迎接,口称:“鄙人正准备这几日前往贵国拜见国王,不料国王今日大驾来此,使鄙人有些手足无措。”
  麴文泰说道:“鄙国与贵可汗通使多次,举国臣民得知贵可汗欲图东进,早已望眼欲穿。
  叶护如今在可汗浮屠城建牙设帐,坐拥雄兵数万,即让鄙国有了依靠。”
  阿史那步真躬身道:“不敢。
  鄙人来到可汗浮屠城,人地两疏,今后仰仗国王的地方还多着哩。
  请,请,请入帐内叙谈。”
  麴文泰入帐后,即让手下人将带来的珍宝诸物献给阿史那步真。
  众突厥人看到眼花缭乱的珍宝,心花怒放,觉得肆叶护可汗决意东进实在英明,西域之地多产毛皮等物,哪儿有这般精美的器物?     阿史那步真推辞道:“国王陛下,鄙人今后仰仗高昌国的地方甚多,岂能反客为主,反受礼物?鄙人万万不敢受,或者陛下将此珍宝散给高昌国百姓,那也是好的。”
  麴文泰哼了一声,说道:“宝物赠贵人,岂是猪狗似的百姓能享受的?叶护,请勿推却,高昌国现在正有借重汗国的地方?”
  “陛下欲求何事?”
  “叶护携铁骑东来,一举降服处月、处密诸部落,势力大增。
  举目西域,能与叶护可匹敌者,惟泥孰可汗而已。
  依孤估计,若叶护携累胜之机,再与我国联手,泥孰可汗未必能敌。
  孤以为,叶护再向东进,即到了大唐边境,现在西域未稳,不宜与大唐发生冲突,惟今之计,叶护似可南下,削弱泥孰可汗势力。”
  “好呀,鄙人正有此意。
  陛下今出此语,更添胜算。
  然泥孰可汗建牙西南,道路太远,我们欲削其势力,不知先从何处下手?”
  “先攻焉耆!”麴文泰恨恨地说道。
  “为何要先攻焉耆?”
  “焉耆与我国相邻,届时叶护从西包抄,孤领兵自东向西攻击,即可一举攻下。
  拿下焉耆之后,其西面的龟兹诸国即会望风而降,如此就切断了泥孰可汗的爪牙。
  我们稍作整顿,可以无羁绊全力对付泥孰可汗。
  如此,西域大局从此可以定矣。”
  麴文泰口中这样说,心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是焉耆国倚仗泥孰可汗与大唐的关系,向大唐请开西域通路,如此就打破了高昌国垄断西域通路的专权,使高昌国在大唐君臣心目中的地位大为降低。
  追根溯源,麴文泰认为,焉耆国是自己与大唐交恶的始作俑者,他因而要先收拾突骑支。
  麴文泰恼怒突骑支日久,只是以前自己势单力薄,不敢与大唐贸然翻脸。
  现在来了强助,正是扬眉吐气的时候。
  碍于要顺利说通阿史那步真,麴文泰不敢将自己的私心全盘托出。
  阿史那步真现在正是志得意满之时,此次东进,肆叶护可汗要求他全力削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