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光绪之死大揭秘-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翁同龢在日记中曾经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事情:
  光绪九年正月初八日,翁同龢来到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向慈禧太后奏事。他看到光绪皇帝也在里面坐着。当时,军机大臣宝洌д诮阜葑嗾鄢矢噬稀
  皇帝披阅非常认真,从头至尾,每一页都仔细读过。
  光绪每看完一份奏折,就由太后降旨,军机大臣将慈禧太后的旨意,在光绪面前复述一遍。然后,太后把醮有红颜色的毛笔,递给坐在旁过的光绪,由小皇帝在奏折上圈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黄海波涛(2)
正月十二日,翁同龢又来到养心殿西暖阁,看到光绪正在那里批阅奏章。这次奏折较多。小皇帝很细致地阅读了御史刘瑞祺的条陈。
  十三四岁的孩子,能够整日阅看官员们用类似于八股式的固定文体,写成的枯燥无味的政治性文章,确实非常不容易。
  不过正是从这大量的奏折中,光绪渐渐了解到了宫墙以外发生的事情,从中看到了朝廷政治的腐败,外国侵略势力的步步逼近。
  光绪十年三月的一天,在早朝时,14岁的皇帝,面对大臣们叹息道:“现在边防不宁静,封彊大臣敷衍,国库空虚,海防不实,我辈将无颜面对祖宗。”
  奏折中反映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激发出光绪拯救清朝,御抗外辱的雄心。
  就在当年瀑发的中法战争中,光绪第一次正式发表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战争起缘于法国对越南的侵略。
  从19世纪70年代起,法国即不断地对越南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光绪九年时,终于迫使越南政府签订了所谓的《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
  越南是中国南方的邻国之一,长期与清朝保持着臣属的关系。清朝在越南也驻有相当数量的军队。法国侵犯越南,清朝不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示。
  而法国进占越南的最终目的,是要继续向北扩展势力,从中越边境,打开进入中国的大门。
  战争瀑发的时候,清廷掌握朝政大权的,仍然是慈禧太后。她这时奉行的是一条妥协求和的政策。
  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慈禧太后对西方列强深含畏惧之心,不敢与他们交战。她此时只想通过谈判的方式,以牺牲越南、准许法国在云南通商的条件,换取侵略者不把战火扩大的中国本土。
  慈禧太后命身为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总理中法事宜,执行她的妥协求和政策。
  光绪十年四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谈判,签订了《中###议简明条款》,又称中法《天津简明条约》。它的主要内容为:
  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军队从越南境内撤回;法国商品可以从越南输入中国。
  当时光绪皇帝虽然没有主宰朝廷的权力,但是多次发表了他的抗战主张。
  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得知法越签订了《顺化条约》的消息之后,光绪在朝廷上明确表态:
  法国胁迫越南签订的这个条约,我们绝不能予以承认。
  当法国舰队不断在福建沿海向中国水师挑衅的时候,光绪皇帝更加加气愤了,极力主张向侵略者开战:
  如果法国从越南撤军,尚可同他们讲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应该立即发兵镇南关外,向越南进击。
  当时在年轻的皇帝周围,团聚着一批诸如奕、翁同龢、张树声、张之洞、曾纪泽等主张抗战的中央和地方官员。在朝廷中,形成主战派集团。他们对于慈禧太后的一意孤行,客观上起着极大的牵制作用。
  事实证明,光绪的主张是正确的。
  法国侵略者并没有因为清政府的退让妥协和签订《天津简明条约》,而放弃侵略中国的计划。
  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公元1884年8月23日),法国舰队在事前没有向中国宣战的情况下,突然向福建的马尾军港内停泊的清朝水师发动袭击。
  这一仗太惨了。
  仅一个多小时,清军11艘军舰,19艘运兵船,全部被击毁、击沉,官兵伤亡700余人。军港内的一个规模不小的军用造船厂,也被法军轰毁。
  花费近20年时间组建的福建海军,一朝覆灭。
  只是到了这时,慈禧太后迫于朝廷内外以及全国舆论的压力,才不得不向法国宣战。
  广西军民协力作战,在爱国将领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击毙法军1 000余名,重伤其统帅尼格里,扭转了整个战局。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此而倒台。
  然而,慈禧太后却借此机会,向法国提出了求和谈判的建议。
  光绪十一年四月,由李鸿章出面,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又称《中###订越南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给予法国在中国广西、云南特殊的通商权。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充分体现了慈禧太后妥协投降的对外政策。
  因此,光绪在举行亲政典礼的时候,他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清朝百孔千疮的烂摊子,同时还潜藏着他与慈禧太后之间治国方略与关系的矛盾和危机。 。 想看书来

黄海波涛(3)
光绪同慈禧的亲密时代,由于“亲政”的开始而结束。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冲突的根缘,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治国方略迥异。
  两人虽然在维持清朝封建统治这一点上,目标一致,但是具体的政策方针,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慈禧太后政治上倾向保守,一切按祖宗成例施行。对外则奉行妥协政策。光绪皇帝政治上力图做一些局部的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形势。外交上,则力主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这种治国方针的差异,在中法战争中已初见端倪。
  第二,争夺朝廷统治权。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惯例,年幼的皇帝长大成人,临朝监国的母后,即应归还朝政。但是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早在同治年间,在归政的问题上,就曾同她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发生过非常尖锐的矛盾。及至光绪成年,她依然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
  为此,在为光绪举行亲政典礼之前的几年里,慈禧就已经开始加紧策划和实行架空皇帝权力的各种活动了。
  她的一个主要措施是,调整军机处班子。
  军机处自雍正年间设立以来,一直是清朝权力机构的中枢,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辅佐皇帝行使君权的高级秘书班子。
  因此要夺皇帝的权,就必须首先控制住军机处。
  光绪十年三月,慈禧找出种种借口,将在中法战争中站在光绪一边,主张抗战的军机大臣,撤换出军机处。这里面有恭亲王奕,大学士宝洌В齑笱俊⒗舨可惺槔詈柙澹げ可惺槲掏樀取
  与此同时,慈禧将自己的心腹,诸如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左侍郎孙毓汶等,塞入军机处,并且宣布,今后军机处遇有紧急事件,著同醇亲五奕商酌。
  如此,慈禧太后完全控制了军机处。
  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搞所谓的太后“训政”。
  “训政”,即是以皇帝年轻、许多政务尚不熟悉为借口,在皇帝亲政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朝中大事,仍由太后予以协理,多所“训示”。
  换句话说,就是用“训政”的手段,弄出许多条条框框,约束皇帝,使得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密谋策划之后,一切都按预定的计划,“训政”措施被提了出来。
  光绪十二年六月的一天,慈禧太后首先假惺惺地宣布,于明年举行皇帝亲政典礼。
  五天以后,在慈禧的授意下,醇亲王奕、礼亲王世铎等人,公开上奏,要求慈禧太后在归政之后,再训政数年。
  他们提出,在训政期间,宫内一切事宜,都应首先请示懿旨,然后再奏闻皇帝。
  时过三日,慈禧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发布懿旨:
  因众大臣再三恳请,不敢违于公论,勉允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同年十月下旬。又由慈禧的亲信大臣出面,制定和颁布了一套经懿旨“批准”实行的所谓《训政细则》。
  《训政细则》划定了太后与皇帝各自行使权力的范围,作为训政期间皇帝施政的准则。
  《训政细则》规定,有关祭祀、问安等礼仪,继续原封不动地按照“垂帘听政”时期的体制进行。在政务方面又特别规定:
  1在朝召见、引见官员时,太后升座训政,并设纱屏为障。
  2内外臣工呈递奏折时,仍按现在格式拟写,将“皇太后”字样,置于“皇上”之前。
  3各部院引见人员,仍候懿旨进行,排列名单,照现在章程准备。
  4乡、会试及各项考试题目,也仍按现在体制,进书太后慈览,择定篇目,再请皇帝命题,然后经由慈览发下。
  不难看出,《训政细则》完全是依据“宫内事务,先请示懿旨,再奏闻皇帝”的总原则规划的,朝中大权仍然牢牢地控制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太后“训政”,只不过是“垂帘听政”的翻版而已。
  两个月后,光绪的亲政典礼,冠冕堂皇地在紫禁城太和殿隆重举行。
  皇帝与太后之间裂痕继续扩大,这是必然的。
  光绪亲政后,双方论争的焦点,仍然是归政问题。
  颇有雄心的青年皇帝,不甘心大权旁落。
  光绪十四年二月,光绪帝发布了一道上谕。谕旨的大意是,皇太后自咸丰皇帝去世,为大清朝廷操劳20余年,令人万分感激。北京西苑之清漪园,乃康熙、乾隆几代皇帝兴建之园林,那里有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景色优美。应请太后前往怡养性情。。 最好的txt下载网

黄海波涛(4)
在这篇上谕中,光绪还特地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以符颐养之意。
  光绪的用意很明显。表面上请慈禧太后到颐和园休养,实际是在敦促她赶快离开政治舞台。
  李鸿章在朝政的各个方面,始终地忠实贯彻和执行慈禧太后的意图,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在朝鲜问题上,李鸿章老奸巨猾,凭借其数十年的朝政经验,设置层层障碍,阻挠光绪抗战决心的实现。
  当中日双方在朝鲜形成军事对峙的时候,李鸿章向光绪提出,立即从朝鲜撤兵,脱离接触,回避日军。
  光绪皇帝坚决不允许。同时命令厚集兵力,积极备战。
  撤兵之议不成,李鸿章转而要求,邀西方国家出面从中调停,通过谈判的方式,同日方妥协和解。
  对此,光绪皇帝又予以否绝,命李鸿章迅速筹备御敌。
  但是李鸿章有恃无恐,拒不执行光绪的谕旨,一意奔走于驻北京的列强公使之间,乞求他们的帮助。
  他先是向沙俄驻北京公使喀西尼请求,要俄国政府出面调停。但是当日本政府向俄国保证,无占朝鲜之意时,沙俄政府采取了讨好日本的政策,暗中支持其在朝鲜扩大事态。
  不得已,李鸿章转而请英国政府出面斡旋。然而英国一直在设法对抗沙俄,拉拢日本,而日本政府又向英国允诺,战后绝不侵犯英国的在华势力范围和利益。所以英国只是假惺惺地做出了一个“调停”的姿态而已。
  李鸿章后来还曾求救于德国、法国和美国,但均遭到拒绝。
  寻求“调停”失败。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朝鲜局势却在急剧发生变化。
  清朝政府按兵不动,奔走于各国公使之间。而日本方面,则调兵遣将,不断向朝鲜增加兵力,甚至采取了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日军闯入朝鲜王宫,将国王劫走,建立起傀儡政权。
  两天以后,日本军队竟向清军发动攻击。在黄海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当时,清军水师“济远”、“广乙”两舰,从牙山起锚,返航旅顺。途中受到日本“吉野”、“浪速”等三艘快艇的拉截围攻。适时,清政府雇用运送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驶至。日舰遂围上。“高升”号上的1 000多名中国官兵,拒绝日军提出的投降要求,奋起抗击。
  激战结果,“高升”号沉没,船上的中国官兵大部分殉难;“济远”号被击伤。清军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七日,日军又在陆地上发起凶狠进攻,克清军牙山营盘,清军败走。清军毫无准备,贻误战机,以致在突然袭击面前,一再失利。
  光绪皇帝严厉训斥李鸿章,明谕:若再有观望,贻误事机,必定重惩。
  光绪克服阻力,积极备战。
  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整顿军机处。
  前面讲过,慈禧太后为控制朝政,在光绪亲政前,曾改组过军机处,逐出异己势力,安插进心腹亲信。军机处遂被这些人把持。
  所以在解决朝鲜问题上,光绪感到军机处运转不灵,工作不力。
  在战争状态下,军机处的作用愈显重要。它负有协助皇帝处理军情、决策战事、草拟谕旨、审阅臣下章奏等重要机务。
  光绪果断地任命主战大臣翁同龢、李鸿藻,参与军机处事务。军机处凡处理重要事宜,都必须同翁、李二人协商。战争爆发后,更直接授命翁同龢、李鸿藻、刚毅为军机大臣。
  第二个重要措施是筹集巨额军费。
  打仗就要花钱。但当时清政府国库已极为空虚,赋税收入,逐年减少,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尽管如此,光绪仍下死力筹措军费。先后从海军和户部凑集白银三百万两。
  光绪还出人意料地停了颐和园修建工程。
  自从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搬入颐和园居住以后,她就开始大兴土木,对原有的殿宇园林进行扩充修建。据一些资料记载,几年间,用于修建颐和园的费用,竟高达三千多万两白银。
  慈禧太后不仅从国库提款,甚至挪占海军费用。而且每年都要借着“庆寿”的名义,对颐和园装修一番,靡费无穷。
  预定于当年举行的六十寿辰庆典,又拨出专用款一百五十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的“奉送”。
  光绪皇帝整顿军机处及停建颐和园工程的措施,遭到慈禧太后深深的忌恨。
  改组军机处,在慈禧太后看来,那就是擅自更改懿旨所做出的决定,挖她的墙角,夺取她控制朝廷的权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黄海波涛(5)
停建颐和园,这更是在藐视皇太后的存在,触犯那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风。
  但是这时慈禧太后还不便于发作。其时全国上下正处在呼吁抗战的热潮中。
  她只好隐忍,等待着报复的机会。
  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日(公元1894年8月1日),也就是日军进攻牙山清军营地后的第三天,清政府向日本正式宣战。
  光绪皇帝在宣战的上谕中,痛斥了日军的挑衅和侵略行径。谕旨的最后部分称: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悉数歼敌。
  此时的李鸿章,虽然因牙山之败受到皇帝训斥,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迎战,但骨子里仍在坚持着退让妥协的政策。
  因而在军事上,李鸿章的原则是“能守则守”,消极防御。与光绪皇帝的“迅速进剿”的方针,背道而驰。
  其时,清军在平壤已集结了35个营,总共14万余人,兵力不为不厚。但是并不做认真的战时准备。清军中奉系与淮系,互相倾轧,矛盾重重。将领们既不布阵,也不侦察敌情。
  八月十四日,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中国驻军。
  战斗异常激烈。清军将领左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