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光绪之死大揭秘-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特谕。
懿旨中说的“文宗显皇帝”,即同治帝的父亲,咸丰皇帝。
在这里,慈禧做了巧妙的安排。
先将载湉嗣继给咸丰做儿子,然后再继承帝统,登皇帝位。
由此,载湉就是以咸丰皇帝的儿子,同治皇帝的弟弟的身份,继皇帝位。在皇帝没有储贰的情况下,“兄终弟及”,既不违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又符合了满族的历史传统。
另外,上面的懿旨中还称,如果“嗣皇帝”,即同治皇帝有了皇子,仍然可以继承皇帝位。这样就使得反对立载湉为帝的人们,无法在同治后代的问题上做文章。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立载湉做皇帝呢?
应该说,这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
当小光绪刚一入宫,慈禧就让他叫自己为“亲爸爸”。
“亲爸爸”这一称呼,具有双层含义。它既反映了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至亲关系,同时又体现被称呼者对称呼者的威严。
因为“爸爸”一词是对男性的称谓。父亲在子女眼里,一般总是具有非常威严的形象。
光绪一直到长大成人,也始终称慈禧为“亲爸爸”。
事实上,连光绪的名字,也是由慈禧太后给起的。
光绪出生的那一年,奕在朝上向垂帘听政的慈禧,启奏醇王府喜得贵子。慈禧太后当即赐名,执笔在纸上书写一
“湉”字。这位姨母,还赐给尚未见过面的外甥一把镶嵌着许多珠宝的小金锁。
“湉”字及金锁,都是吉祥的象征。意为祝小载湉健康长寿。
慈禧太后不仅仅是在闲暇的时候,照料一下小光绪的生活起居,她更重视光绪的培养与成长。
光绪住进宫中十几天后,两宫太后就向内务府发出懿旨,要求在小皇帝周围应差的所有太监,都必须是老成持重的人,年轻不守规矩的太监,一律不准接近光绪。
这种安排是很有道理的。
新皇帝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人来照顾。身边的大小太监,终日形影不离。因此,太监们的品行,对于小皇帝的成长,将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为了给光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防止社会上的积习恶俗侵染,太后决定对内务府进行整顿。
内务府是清朝所特有的专门管理宫内事务和监管太监的衙门,也就是专门管理皇帝家务的机构。它的最高长官是总管大臣。因此内务府是否清廉,工作是否有效率,对于皇宫内生活秩序以及风气的好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这时,正巧有人上书弹劾内务府总管大臣贵宝和文锡两人。指摘文锡贪污内廷经费,中饱私囊;贵宝徇私包庇有罪官员。
慈禧当即下令,将两人一同革职。内廷为之震悚。
由此,进而对宫内太监,加强管束。在宫内重申清朝家法,森严纲纪,不准太监互相勾串,更不准与内务府官员结交。再发现有违反内廷法纪,勾通作弊者,将照例严惩不贷。 。 想看书来
母子亲情(3)
不过,慈禧最关心,而且下力气最大的,还是光绪的学业。
清朝入关以后,对于皇子的文化教育、儒学经典的学习,始终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并且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制度。
所有的皇子,在六岁的时候,都必须开始学习。朝廷给他们指定专门的授业教师,规定课学内容及书籍,并且准备了专门提供皇子们学习的场所。
皇子们的学习是很辛苦的。
学习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学习,另外则是演武骑射。
康熙皇帝曾经回忆,在他小的时候,每日天不亮,就有太监把他们从床上叫起。简单的梳洗之后,打着灯笼,由太监引导,在黑漆漆的皇宫内,穿过大小院落,走向读书的地方。
康熙讲,那时的感觉是,似乎若大的皇宫,只有太监和小皇子们起得这样早。一年四季都是如此,风雨无阻。
光绪元年十二月,光绪入宫将近一年时间了,而且明年就是六岁,到了入学读书的年龄。
人们对皇帝的入学读书,有一人专门的称呼:“典学”。
小皇帝“典学”,这是整个朝廷的大事。
为此,慈禧太后在整个十二月份,都在做准备。
她以两宫太后的名义,连续发布了两道懿旨。
十二月十二日的第一道懿旨说:
皇帝幼年继位,现已到读书的年龄。著钦天监于明年四月份,选择日期,皇帝任毓庆宫读书。派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授皇帝读书,朝夕教诲,尽心讲读。皇帝学习的课程,及毓庆宫的一切事宜,由醇亲王负责照料管理。国语、清文,是我朝根本,皇帝应予学习。蒙古语言、文字及骑射等,也要典习。著派御前大臣,随时教习。
懿旨明确规定出光绪入学的时间、地点、教师及学习的内容。并且指定,由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奕,全面负责皇帝的学业,以及毓庆宫的一切事宜。
毓庆宫在故宫斋宫的右侧,过去曾作为嘉庆皇帝的寝宫。这次被指定为光绪的学宫。
清朝历代皇子读书,一般都被安排在乾清宫左侧的“上书房”,到了同治和光绪的时候,由于两个人都是做了皇帝以后才“典学”的,他们的身份和地位,都是皇子们所不能比的。因此读书的地方也做了改变。
同治帝是弘德殿课学的。光绪帝则读书于毓庆宫。
禀承慈禧的懿旨,钦天监立即选择皇帝入学的吉期。经过繁复的程序,最后择定:
明年四月二十一日皇帝入学读书。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光绪正式入学授读。
这一天的清晨四点钟,光绪“典读”的仪式开始。
皇帝的两位师傅翁同龢、夏同善,首先在“上书房”恭迎光绪的到来。随后,光绪皇帝来到“圣人堂”,也就是宫内供奉孔子的殿堂,在孔子的神像前行礼。礼毕,众人至毓庆宫。两位帝师及随侍大臣,向小皇帝行三跪九拜大礼。光绪赐之坐。
师生名分既定,简单的“典学”仪式结束。
授业的第一天,恭亲王传来太后懿旨,说小皇帝近日身体不适,课程不可过长。
开学的当日,只读了《汉书》四句而止。
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他入学的第一天,也是草草地读了一小会儿而已。
看来小皇帝入学第一天的任务,就是进行简短的“典学”仪式,开始一个良好的开端。
光绪从六岁授读,到17岁“亲政”的这十余年间,学习的课程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汉文典籍:《钦定四书》,这是最主要的课学教材。另外还有《诗经》、《二十四孝》、《孝经》、《左传》、《列圣遗训》等儒学经典,以及记述着清朝历史的《开国方略》。
二、满文及蒙文典藉:满文的《满洲实录》,这是记载清代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政策,以及历史事件的重要书籍。顺治皇帝御制的《劝善要言》,也是用满文书写。还有一些蒙古语言文字的书籍。
三、骑马、射箭、刀、剑、枪、棒等军事技能。
光绪的课程和内容,都是按照培养一个封建皇帝的要求设计的。
清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大都是由满洲贵族组成,但是他们却不因为自己是满族人,又是国家的主宰者,而轻视汉语以及汉族的传统文化。从康熙皇帝时起,不仅皇帝本人认真学习汉语和汉族文化,而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儒学家说,宣扬孔孟思想,弘扬封建的伦理道德。
母子亲情(4)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想真正统治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就不能割断和抛弃她的灿烂文化和悠久传统。
学习满语,则是为了要牢记自己的祖先,以及本民族的历史,增强种族意识。时刻想到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与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之间的差异。保持本民族的优越地位,提防汉族人民的反抗。
掌握蒙语,更是出于实际统治的需要。早在入关之前,蒙古王公就与满洲贵族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以后,蒙古骑兵又成为了八旗兵的重要组成部分,驾驭蒙古贵族,统治大草原,不能不懂得一点蒙语。
演武骑射,始终为清朝历代统治者所提倡,不仅对正在学习中的小皇帝,对普通的旗人,也是这样要求的。清朝在马背上得到天下,同样还要依靠武力统治天下。最高统治者不断地谆谆告诫,必须保持满洲贵族在关外时候的那种尚武精神。
出于封建统治需要的考虑,不仅光绪的学习课程如此,皇子们的课都内容,也都是按同一模式进行的。
在任何一种教育中,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除要有理想的教材外,施教的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慈禧为光绪选择老师,可谓煞费苦心。
她所指定的光绪授业师傅翁同龢和夏同善,都是在朝廷内众多的文臣中,经过精心挑选的。两人都是通过科举正途,成为清王朝的高级文职官员,都具有很深的封建文化思想修养。
特别是翁同龢,他后来任帝师的时间最长,对光绪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晚清的历史上,也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翁存心,进士出身,官至内阁大学士。
翁同龢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的科举考试中,成绩第一,以状元的身分,授修撰,入翰林院。同治元年,又被 慈禧太后命为“弘德殿行走”,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
作为同治皇帝的师傅,翁同龢时常参预朝廷机要,办事议事,思路敏捷,稳健扎实,很得两宫太后赞赏。由此官职不断升擢,历任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曾经两入军机处,兼管理各国事务,在清廷是个显要的人物。
但是翁同龢又同朝廷中掌握大权的满洲贵族亲王,像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或者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地方实力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不同。前者具有顽固的政治保守性,而后者则表现出较鲜明的买办性。
翁同龢出身书香门第,深受封建传统文化熏陶,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颇具封建知识分子气节。进入官场后,又多次兼理外国衙门事务,接触一些西方人士,了解不少世界情况。比较开明。
翁同龢身上所具有的这种洁身自好,忧国忧民,了解世界的精神和思想,对于他的学生、少年皇帝光绪的成长,及观念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光绪没有辜负慈禧的期望和翁同龢的教导。
光绪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很好,天性喜欢读书。所以无论是答复翁同龢提出的问题,或者是背诵已经念过的课文,都能应付裕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课程也在不断增加。11岁时,开始授读《开国方略》。12岁,即讲读《左传》。后来又请来两位同文馆的先生,教习英文。
每天要不断地朗读文章,不停地书写楷书。课程非常繁重。
光绪对慈禧太后一直很尊敬,不管功课多么忙,每日必要到太后宫里请安。这个做法,以后始终没有改变。
及至长成,光绪仍然对慈禧太后非常敬重,事奉唯谨。
txt小说上传分享
黄海波涛(1)
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887年2月7日),紫禁城太和殿,异常的庄严肃穆。朝内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群集在这里。庞大的仪仗队,布满整个宫殿区。
一场隆重的大典正在进行。
光绪皇帝的亲政典礼。
这一年,光绪已经到了17岁的亲政年龄。
按照中国社会传统习俗,男子16岁,即已为成年。
17岁的光绪,已然是成人了,亲自执掌朝政,是很自然的事情。
早晨四点钟,典礼正式开始。身穿龙袍、头戴皇冠的光绪帝,精神抖擞,显得格外有朝气。他首先来到大高殿、寿皇殿,按照传统的规矩,向祖宗先皇行礼。七点钟,来到太后居住的慈宁宫,率王公百官向慈禧太后行庆和礼。礼毕,回到太和殿,召见百官大臣,接受庆贺,颁诏天下。
整个亲政典礼,场面浩大,气势恢弘。
在大臣百官们朗朗庆贺及“皇上万岁”的颂声中,年轻的皇帝更加英俊威严。然而皇帝这时还很难深刻领会到,清朝严酷的社会现实,早已无法为他头上的皇冠,增添任何光彩了。
在光绪举行亲政典礼的时候,大清国已经病入膏肓。
首先是灾荒不断。
破坏程度大、涉及范围广的大旱灾、大水灾,全国连年发生。甚至数十年、上百年罕见的特大灾害,也时有所现。
就以光绪亲政的当年为例。
京畿地区。二月永定河决口。六七月间,潮白河、永定河,又告堤堰漫决,致使直隶地区大面积积水。
山东省。五月中旬,黄河在山东齐河县境内朱家圈民埝决口。六月初,黄河又于直隶开州大辛庄决口,漫淹山东寿张等州县。黄河泛滥,被水受灾地区达57州县之多。
河南省。八月中旬,黄河在郑州决口,河南境内被淹10余州县。同时,沁河在武陟县决口。
安徽、江苏。黄河郑州决口,黄流入淮,淹及安徽、江苏30余州县。
是年,河南有79州县,江苏64厅州县,湖北26州县,广西20州县受到水旱洪涝灾害。
受灾地区,农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人民生活不保,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外地避荒。
清朝的政治也非常黑暗,吏治腐败。财政连年亏空,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各级官吏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甚至贪污公款,中饱私囊。虽历经整顿,毫无起色。
最严重的危机,莫过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排闼而来。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缘于鸦片而起的中英战争,猛烈的炮火从南海之滨的广州,蔓延到了人杰地灵的江苏省会南京。清军惨败,订下耻辱的城下之盟。清朝政府被迫支付巨额赔款;割让香港;开放五口; 降低关税;并给予外国人以侵犯中国主权的“领事裁判权”。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又是一败涂地。仅几天的时间,英法联军即攻占了广州城。随后移师北上,克京畿门户大沽炮台,直逼天津城下。清政府再一次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签订了卖国的《天津条约》,满足列强的贪婪索求。
与此同时,沙俄乘机迫使清政府在东北就范,承认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吞占了中国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国正在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大清帝国自建立之始,还从未落到过如此衰败的地步。
对于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居处深宫之中的青年光绪,已经有所了解。
光绪自幼即以皇帝的身份,时常随同慈禧太后上朝,听取朝臣们议事。稍大的时候,甚至还发表一些意见。
光绪从13岁开始披阅奏章。
那时,人们将一部分已经慈禧太后审看过的大臣奏本,送到小皇帝面前。光绪看完后,按照懿旨的意思,用朱笔在奏本上进行圈批。
这完全是慈禧太后的安排,目的是要小皇帝熟悉朝政,逐步掌握处理政务的本领。
据翁同龢讲,光绪虽然当时年龄还很小,但是每次阅看奏章都非常认真。
翁同龢在日记中曾经记叙了这样一件事事情:
光绪九年正月初八日,翁同龢来到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向慈禧太后奏事。他看到光绪皇帝也在里面坐着。当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