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人急功近利的理性阐释:小时代心理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宅一族的即时网络时代
人们之间的电话联络大部分已经被短信息和网络上的即时通讯逐渐取代,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当然,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便捷有效的。若是时间宽裕,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慢慢等待对方的回复。
  这些新型的交流工具在刚出现的时候,只是被人们当做闲暇时的休闲娱乐,但随着这些工具的普及和完善,它们渐渐占据了通讯领域的主导地位。甚至有人认为NQ(网络智慧)比IQ(智力商数)和EQ(情绪智商)更为重要,是自我开发的主要要素。
  当你有事想要和邻居进行沟通的时候,如果在以前,你也许会走过去礼貌地敲几下门,然后当面把事情解决。但是现在,你还会这么做吗?你是否更愿意拨个电话或发送一份邮件?相较之下,我似乎能隐约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的遗失,当然,就此便妄下定论未免有些草率。那么我现在关掉手机,把即时通讯的状态设为“离开”,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好好地进行一番思考。
  随着不同领域的人们越来越频繁的相互交涉,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有必要以更完美的形式展现出来。若是有充分的准备,即便是泛泛之辈,也能够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而那些习惯于刚愎自用、不同流俗的特立独行者,则很难在当今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如电影演员凯文·贝肯(Kevin Bacon)所诠释的六阶段理论,所有人都被聚拢在一张交织细密的巨网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时时刻刻相互作用着。
  韩国科学技术学院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的人际网络已经不能再用六阶段理论来定义了,仅仅阶段就都能将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联系到一起。那么,假如是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两个年龄相仿的人,实际上只需通过两个人的媒介,便可形成一种联系。因此,人们在初次见面时,相互之间的寒暄通常以曾经就读的学校、家庭住址、熟知的朋友为话题,这不会让双方觉得是对私生活的侵犯,而是在寻找两个人之间的纽带。
  置身于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潜在的紧密联系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就是因为受到这种交织错落的关系网的影响,人们便对归属于自己的那点权利与地位,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谨慎和重视,就如同早高峰时地铁车厢里每个人对容身空间的寸土力争。
  我有一种习惯,就是在给别人打电话之前愿意先发一条信息,了解一下对方目前是否忙碌。但有些时候,对方只是在MSN上回复我一条“忙”,或干脆对我置之不理。虽然对方或许真的处于忙碌的状态,但这样冷冰冰的回应还是让人心里不太舒服。
  后来我也逐渐地习惯了将MSN的状态设置成“忙碌”或者是“脱机”,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一直都保持在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自我防备的手段,是对不可预知的外界活动的一种逃避。
  在对自我领域进行保卫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其他人也是怀着同样的态度。与现实生活相比,在网络上,人们这种诉求是同样严肃认真的,并且,它能够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来掩盖自我的消极态度。有人会觉得网络空间较之现实生活更具有安全感,且更容易让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许,这也许是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淡漠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放弃,也是对自我价值观念模糊的一种妥协。但当网络中那些复杂的组成内容架构成虚拟的符号和图像并映入你的眼帘时,你患得患失的弱点又会在自负的心理压力下暴露无遗,从而在某个预料之外的环节上摧毁你自我蒙蔽的脆弱壁垒。
  对于男友无情的抛弃,她选择了漫长的等待,这就是她为自己所寻找的良方。她没有勇气主动去找前男友确认对方的想法,也没有胆量对对方的背叛还以制裁。她只是在模棱两可的虚幻空间中舔食着自己的伤口。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受伤,越是被亲近的人所伤,其伤口越难愈合。正因畏惧着这种伤害,越是亲密的人反而越是会为对方着想。
  不能同步的沟通或许很安全,但是效率比较低,也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交流的信息量越是增加,下决定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长。
  另外,非同步的沟通主要是以文字为主,所以不能如声音、表情一样让人感觉到丰富的情感。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不得不使用一些表情符号,或啰啰嗦嗦地写上一大堆话,偶尔开一些玩笑,却很难达到如听到声音就可以体会的那种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尽管如此,离不开文字的新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用文字交流的青少年们,现在很难想象没有手机的生活。但是,手机的交流方式也是存在限制的,比如在对话过程中由于一时的口误,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若是用短信息交流,就可以降低说错话或者是被人侮辱的可能性,会相对比较安全。但如果说它一点缺点都没有,也是不切实际的。就好像当孩子们知道了毛毯就是毛毯,并不是真正的妈妈,在得知真相的一瞬间,他们会从心底感到恐慌。
  在接受了无可奈何的现实后,人们就倾向于通过找寻替代对象来让内心感到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亦是如此,手机和MSN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弥补,通过这种弥补,人们的安全感才能得以实现和保障。
  科技一直是朝着我们所希望的便利、迅捷、私密的方向发展,但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却始终存在着事与愿违的延迟性与复杂性,这是始终得不到改善的。因此,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挫败感,以及对挫折的逃避也一直得不到消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具有选择性,这似乎让每个人的距离被拉得更近了,而且时间的限制也消失了。但是,孤独感是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即便选项变得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解决实质问题的,却并不是这些左右着交际网络的通讯工具。
  

神奇的炸弹酒——我们一起假惺惺
人们喜欢炸弹酒的原因不光是因为它的劲爽口感,更是因为它对人际关系上的一种调和与催化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它能够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以平等的方式进入到微醺的状态中。在平日喝酒的时候,虽然每个人的酒量都存在着差距,但还是有很多人对喝得多或者是喝得少有所计较。他们觉得,假如自己因喝得多而胡言乱语,而其他人却只是轻啜小酌,在一旁看了自己的笑话,那么心理自然就会失衡,甚至感觉到整个酒席都索然无味。
  在酒席上也不例外,不过炸弹酒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种不平等现象,它可以让人们一起同时喝一杯或按照顺序无一例外地轮上一圈。人们在一口气喝完之后,会发出表示已经干杯的声音,或者是把空杯倒过来举过自己的头顶。用集体的力量表现出平等主义的严肃姿态,这就是炸弹酒文化的精髓之一。
  每个人都喜欢嘟嘟囔囔,但是以平等与公正的名义,一边看着不善于饮酒的人们经受炸弹酒的洗礼,一边暗自窃喜,拍手叫好,这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显露出的窥淫癖的典型实例。
  酒精具有麻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随着体内酒精浓度的上升,平常所顾忌的小细节都会逐渐地被淡化,这时候人们会倾向于表现内心最原始的想法,并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同质性便因此而得到强化。
  但即使是这样,心里还是会隐约感觉到稍许的顾虑。神经与酒精合为一体的短暂快感,从某些方面会让人感觉到不安,这也是利用炸弹酒进行交流时难以摆脱的困境。
  事实上,仔细观察那些共饮炸弹酒的人的面孔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近,又根本不想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以各种理由给自己不断地催眠,这可能是为了业务成交,或是初次相见的往来客户之间、因组织变动所形成的新的部门员工之间,本能地感到要把关系处理好的必要性。
  按通常的办法,为了关系变得更亲近,也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感情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彼此通过各种对话发掘各自的爱好,并且,还需磨合各自性格的时间。这虽然属于正常的方式,但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弄不好会不慎激化相互间的矛盾,存在给对方留下“这家伙,与我不是同一条道上的”的印象的危险。不过,他们为了谈成生意,首先要无条件地抱有“变得亲近了”这种想法才可以。这时就需要炸弹酒。
   。 想看书来

对多元化家庭产生偏见的理由
当个人的观点与集体出现分歧时,人们往往因胆怯而产生动摇之意,并会产生被排挤的恐惧感,人们不会轻易地对此进行反抗,也许极少数的人会积极地去坚持个人的看法,但是相较于前者来说,他们的内心同样会感到矛盾和慌张。然而那些最初便选择了集体价值观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会与自我价值观产生冲突,从而悠然自得地停止了思考。另外,意识占据中间程度的人,不会选择抵抗或固守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沉默”进行消极的防御。
  集体的凝聚力越强,人们就会越明显地被分成以下三个类型:积极地遵从于集体的价值观,过着主流生活的人;保持沉默进行消极抵抗的势力;积极进行抵抗,坚守自己的态度与观点的人。非主流是属于集体中的不同性质的异类,很容易成为被冷落和鄙夷的对象。
  在对集体的统一性产生质疑的时候,若是想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改变集体,正常情况下都是无法实现的;相反,个人的意识被集体吞没往往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说,集体的意识会轻易地侵犯“我”的意识。
  当集体跨越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警戒线,个人就会有权利被侵犯的感觉。如果想与集体为敌,纯粹是自讨苦吃,因此归入集体成为大部分人的最终选择,这样才能让人有安全感。
  

相信就是天国,不相信就是地狱
生活带给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更加频繁地寻找安抚心灵的去处。在过去,难以懂得的自然法则和自然灾害让无能为力的人们对某种信念产生依赖性。不过,现在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们也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有独立性。尽管如此,在21世纪的科技时代,信奉宗教的人反而在逐年增多,这一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现在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已经不再取决于变幻无常的自然现象,而是源自对社会生活所存在的一种恐惧心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判定缺乏认识,对自身的社会地位没有信心,这些才是使人们信奉宗教的重要原因。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丰富并不能消除潜藏在人类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甚至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现上升趋势;而且人们在社会交际圈中,认识的人越多,所受到的打击和挫折也会随之增多。这就是当今社会中所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自相矛盾心理,而技术发达的科学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世界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并不清楚。个体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也很难稳定地长期保持不变。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在哪一天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所以对“我”的存在产生根本性的不安,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不安情绪上升的话,一直以来对科学的客观逻辑与推论的基本信赖就会变得逐渐薄弱,下一个解决方式也许会偏执地走向反方向。因此,人们就会相信只有逻辑很难解释的超自然的“神”才能够救人类于水火之中。
  我们在爬山的时候,总会认为自己走错了路、迷失了方向,但若是在这个时候,忽然看到曾经的一支攀山队伍留在山路上的一些标志,将会大大缓解我们的不安。同理,宗教对迷茫而徘徊的人们来说,会产生比路标更具有安全感的精神寄托作用。
  不过,人们所能找到的精神寄托已经越来越少,比如在蹦极的时候,如果没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即使是特级杂技演员也会感到恐惧惊慌,估计新手连在身上绑绳索的勇气都没有。牢固的绳索给纵身跃下悬崖的人以心理保障,但是,现在的杂技表演要求杂技演员在没有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展示高难度技巧,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台下的喝彩。在如此尴尬的处境下,杂技演员们所能做的只有祈祷。
  寻求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对人生和社会怀有信任态度的。即便这些人对自身或多或少抱有稍许的不满,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将他们认定为没有信仰的人。
  没有信仰的人,基本上不会对社会怀有信任,更不会相信他人。这些人很容易陷入消极、自负的情绪中,他们难以维持稳定、通达的人际关系。但是,也有一些没有信仰的人,照旧过着正常有序的生活。假如宗教信徒们以个人的眼光肆意妄为地对他人评头论足,只会让人们产生反感。对每个人而言,自尊心往往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受到一些传教士无端的批驳时,自尊心受损将会让传教化为徒劳,甚至激化这些人的仇视心理。
  越是反复强调信仰的人,就越是缺乏自身的明确价值观以及对生活的根本性信任,而且这些人的意志往往不堪一击,极易动摇。
  在工作劳累或事事不顺的时候,我们会像念咒语似的反复告诫自己:“没关系,不会有什么事的。”以此催眠自己。将要到来的风暴近在咫尺,但是人们宁可不相信这一事实,唯一可以对非预期的不安(anticipating anxiety)进行缓解的良方,便是用“我很好”这种看似乐观积极的心态聊以自慰。
  即使心爱的人即将离去,人们也会努力把它想成是“不会的,我爱着他,他也同样爱着我,这只是一场稍纵即逝的暴雨罢了,明天一切都会恢复如昔”。真正走到了分手的地步,他们也不会选择接受这一事实,反而以“只是短暂的离开,马上又会回到我的身边”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安慰自己。
  这种情况下,反复强调“我相信”,并对他人强调“一定要相信”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正在呐喊着“我的信仰是真的吗?”“我现在很不安,给我一点自信吧”。
  宗教信徒们为了默告自己的愿望,向心中所信奉的那位神祇诉说自己的哀求,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信仰没有丝毫的怀疑,并深信自己的愿望终将实现。不过遗憾的是,神并不会实现所有的愿望。
  我们生活在对未来充满未知的社会中,城市中的教会便安慰了那些对生活感到不安的人们。
  据说,外国人在夜晚乘坐飞机,从城市上空着陆的过程中,韩国那片具有象征意味的 “巨大十字架群”会令这些首次抵韩的外国乘客惊恐不已。照射这座城市之夜的无数的十字架,最终是反映都市人的集体性孤独与孤立感、不安感的标志。若是对社会依旧缺乏预判,对个人信仰的坚持达到极端,反过来韩国将会走向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
  社会的起起伏伏,导致生活于其中的渺小个体被挫折所困扰。我们想通过“信仰”渡过难关,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因此,当我们再遇到那些诉说着自己在“信仰”中得到洗涤的人们时,便会轻易地预测到他们所处的生活苦难。
  

只要英语棒,无条件说OK——好好先生的两面性
心灵上的创伤对人们的行为引起重大影响的这一情感创伤理论,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895年《歇斯底里研究》中展示的安娜·欧的事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