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愤青到思想家-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降募摇U馔硭退谡蜗嫡萄惺椅彝У纳掀獭R估锎蟾�12时到1时的时候,海子起床叫嚷,将其他人都惊醒了。别人问他怎么回事,他回答说做了一个噩梦,没有关系,叫别人继续睡觉。所以其他人也没有理会。第二天别人起床后发现海子不见了,但大家却万万没有想到海子竟一去不回头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学创作的终极原动力,是“利必多”在起作用。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人,总是“利必多”分泌得最旺盛,所以青年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也总是最旺盛的。因此,诗歌便也天然地与青春联系在一起。这也正是几乎所有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创作于他们的年青时代的原因吧!
  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人讲过这样的玩笑:在大学校园里随便扔一块砖头,就有可能砸到诗人的头上。80年代的海子正是青春的海子,所以造就了诗人的海子;80年代的我们也正是青春的我们,所以造就了诗歌的我们。到今天海子已经去世14个年头了。这14年间,我们早已在不觉中远离了青春,当然也远离了诗歌;而海子没有,诗歌已经让他青春永驻了。这实在是他比我们幸运的地方。
  (2003年5月27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无为而教
由于又到了每年“中考”、“高考”的日子,于是每天上班,孩子的学习问题便又成了同事们的中心话题,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过了“连、宋访问大陆”所引发的热潮。自己虽在单位总被称为“小某某”,可由于“早婚早育”的原因,所以早早地成为一个“高中生”的父亲。于是,便也有一些常被称为“老某某”的同事,向我咨询起了孩子“中考”的事。
  事实上,自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成功经验”提供给别人。如果说有什么心得的话,就是我基本不管孩子的学习,完全放任自流,我自己称之为“无为而教”。回想这些年来,对于儿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自己确实没有花过多少时间和精力,甚至于他的家长会我也只是在他小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关心他的学习和成长。上小学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或者假期,我都会和他妈妈开车带他到郊外游玩,在大自然中度过他快乐的儿童时光。而他的许多同学却被父母们逼着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兴趣班。因此,在整个小学阶段,儿子的学习理所当然地属于“后进”行列,少先队也是最后一批才参加的。上初中,“电脑派位”,他被幸运地“派”到了一所市属重点中学。本来事先也有不少朋友曾经建议我花钱托关系“择校”的,我没有听从那样的“好心建议”,因为我根本不相信凭金钱(当时初中择校通常要花费3万元以上)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当然儿子的同学中确有不少走了“花钱择校”的道路。进入初中后,儿子才华初现,不留神竟考进了重点班。初中三年,我同样没有在他的学习问题上动过什么脑筋、想过什么办法,一切全凭自觉。孩子一天天长大,不愿意再同我们一起玩了,喜欢与同学玩、自己玩,我也一概举双手赞成。我唯一反对他的事就是长时间玩电脑游戏,当然我也只是限制时间,而不加以禁止,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护他的眼睛。他最喜欢玩电脑,曾经为我设计过一个个人主页,并把我平时写的一些东西放在上面,而且每个页面还配上了音乐;他也尝试过在电脑上写武侠小说。这些都得到了我的鼓励和支持。他也喜欢运动,游泳、旱冰、滑板、足球、篮球、围棋,几乎所有少年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他都热衷过、操练过,虽然没有一样玩出了专业水准,但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收获自然少不了。他的这些活动同样都得到了我的精神与物质奖励。
  及至初三面临“中考”的时候,我采取的仍然是“无为而教”的方针政策。只给动力,不给压力;只给奖励,不给处罚。可能多数孩子都处在家长和老师“重点保护”的情况下,经历他们第一次人生磨难的时候,我的儿子却是自由而快乐地成长。至于考多少分,考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关系,花多少钱等等一切关乎孩子“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在我看来都是小问题。我关心的大事是他快乐吗?他健康吗?他有没有理想和想法?令自己欣慰的是,儿子轻松地通过了“中考”这一比“高考”还不轻松的“鬼门关”,顺利地上了理想的高中,就连几个花钱择校的同学也被他超过了。无庸讳言,也有朋友的孩子考上了更好的高中,我并不羡慕;还有一些熟人的孩子通过花钱或者走关系上了贵族高中,我更不眼热。
  我不敢说自己一点“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都没有,毕竟孩子走过的道路自己也曾经走过,自己也曾经作为孩子被父母热情而强烈地期待过。可是,我知道他不是我,我也不是他。他今后的道路,只能由他自己来走,我是不能够代替也无法代替的。而且我相信,人生的幸福、快乐与健康最重要,可是这些却未必与高分、学历、地位、金钱画等号。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本名为《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在海内外华人社会风行一时,许多家长买来作为自己教育子女的“教材”。我夫人也凑热闹买了一本来读,准备把儿子向着“刘亦婷”的方向来培养。她的想法刚一露头,便被我断然否决。我无法想象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着无限青春朝气的生命个体,被统一规划成一种成长模式的结果。也许那种模式光彩照人,在我看来却是十分的可怕和悲哀,而且我们的社会似乎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刘亦婷”来为国争光啊。倒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领导者,还有妻子、丈夫、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等职业和角色才是社会更需要的,它们不同样有着其存在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吗?
  让孩子自主选择人生道路,让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这便是我“无为而教”的思想初衷。
  (2005年5月16日)
   。 想看书来

阅读的快感
首先,我们得承认,阅读确实有*,就如同美餐、性事、旅游有*一样。当然这样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的,而是那些喜欢阅读、热爱阅读的人们的福分。我无法想象,一个天生讨厌文字的人、一个视看书为畏途的人、一个把物质享受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怎么可能有机会享受到阅读的*呢?另外,我想阅读的*也不能与职业搅和在一起,比如职业阅读的人(编辑、校对人员、学生),在他们执行自己的阅读任务时,快乐指数肯定是不高的。
  与之相反,阅读的*常常是与“休闲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休闲阅读”,一定不是读学术书、读专业书、读课本、读复习资料,多数是以看闲书(也包括报刊)为内容的,而且多是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不会与自己的职业、与谋生有关;倒可能与闲情逸致、小资情调有关。当然,笔者无意否认那些为知识界、读书界广为看重的、学理深邃的宏文妙论,或者为政治家们所推崇的、振聋发聩的政治檄文的价值。读那样的文章,可能令自己击节叫好,也可能令自己热血沸腾,或者扼腕叹息,但是,那种感觉与阅读的*还不是一码事,而且也不具有普遍性。
  另外,许多时候,阅读的*在阅读行为实施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比如,我们很早就憧憬一本书,却始终没有得到。终于有一天,在某个小书店,或者在某个图书馆、某个朋友的书架上发现了它。当我们好不容易得到它以后,也许却并不急于阅读;也许会从容地找一个宁静的夜晚,泡好茶,把台灯的灯光调到最好,甚至把瓜子都准备好,再开始细细地品尝那早已经憧憬的阅读的滋味。这时候,“欣欣然”的感觉又怎么不会是妙若神仙呢!
  如果我们愿意把寻找阅读的目标比作寻找恋爱对象的话,那么阅读的过程便仿佛热恋的过程。热恋的感觉是甜蜜幸福的;而阅读的感觉则是激动人心的,总之都有美妙的*发生。就阅读的*而言,尽管可能早于阅读之前便可以发生,但高潮仍然是在阅读当中。张中行先生曾经有过“读书明理”的妙论;其实读书快乐不也正是所有读书者极看重的收获之一吗?尤其是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而悲,而喜,而怨,而恼,这当是几乎所有阅读者的共同经验。个别痴迷者,甚至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中而不能自拔。比如,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一些痴情的少男少女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当成了“宝哥哥”、“林妹妹”。所有这样的感觉,显然都是可以归入到“阅读的*”之列的。
  阅读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魅力,那就是*不会随着阅读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其实,阅读*的延续性与旅游乐趣的延续性是一样的。旅游者置身于美丽山水间,固然幸福无比。但旅游之后的若干年,再次回忆起旅游的情景,同样会令旅游者心驰神往;即使是那些当时被你认为是痛苦、糟糕的旅行,例如精疲力竭的登山活动、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甚至于你可能在活动的当时嘲笑自己做了傻事——而事实上,在你以后的人生旅程中,这些经历又都会化作美好、快乐的记忆,构成你幸福人生的一部分。阅读又何尝不如此呢?我们相信,在不少朋友的脑海中,都会保留一些快乐的阅读记忆。特别是青少年时代美好的阅读记忆,那是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有的甚至可能铭记一生。我个人最深刻的阅读记忆,也都是发生在青少年时代:初中时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中时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大学时看张爱玲、看《百年孤独》。如今回忆起每一次阅读的情景,都仿佛历历在目。尽管我从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有多么幸福,但快乐与充实确是时时相伴的。只因为我喜欢阅读,我拥有许多快乐的阅读记忆。
  那么,就让我们阅读并快乐着吧!
  (2003年7月25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杂说“书卷气”
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有任何书卷之气。
  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
  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
  “书卷气”虽然只是个抽象的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虚伪,幸福抑或痛苦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是看不到的。
  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便可以修得我们宝贵的书卷之气。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学习之于我们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知识,更在于提升我们自己的修养。
  如果你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读你需要的书,读你喜欢的书,读圣贤之书。天长日久,滴水石穿,你的书卷之气会不请自来。相反你如果厌恶“书卷气”,方法更简单,只要不读书即可。古人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语言会无味,而且“面目可憎”。不过我相信真正厌恶书卷之气的人,必是世间可笑之人,而且在这世间应该是愈来愈少了。毕竟当今时代已为知识经济时代矣。
  想来我们的历史上也确实曾经历过一段荒唐可笑的时代,既不乏可笑之人,更不乏可笑之事。记得在20世纪的一些特别年代里,我们曾经一度把“大老粗”,“没文化”视作最具有“革命性”的词汇;相反那些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知识分子,读书人,则羞于承认自己有文化,更羞于承认自己身上的“书卷气”——因为“书卷气”几乎成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代名词了。所幸的是那样荒唐可笑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因为文明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依靠书本;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耳濡目染,环境熏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相信一个浑身上下散发出“书卷气”的人,除了与他后天读书学习有关之外,也往往与他生在一个家学渊深的环境有关。即使是那些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甚至读书都很少的人,如果他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我们也往往可以从他身上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一丝书卷之气呢!
  “书卷气”之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如果仅仅作为我们被别人夸奖和骄傲资本的话则是很空洞和无聊的。我反感那些读了几本书,上了几天学,或者留了几年洋便目空一切,自以为是,颐指气使的人。其实那与真正的“书卷气”没有任何关系,用“小人得志”来形容才是最合适的词汇。
  在我看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更应当与中国知识分子救世济民的优秀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当今时代读书人所需要和追求的。
  记得吴敬琏先生曾经用“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这句话来表达他对已故思想家顾准先生道德文章与高尚情操的景仰之意。我也愿意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于心目中理想的“书卷气”的爱意与追求。
  (2004年12月15日)
  

读旧书过新年
尽管自己是个职业读书人(图书编辑),却仍然喜欢以读书的方式来打发无聊寂寞的时光。平常工作繁忙,看书都是在晚上临睡前;时间有限,所以一本书往往要看上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可能看完,因此总感觉不过瘾。而只有在休假的时候,才会有大块大块的时间来一解读书之渴。2005年的春节假期,我便过了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革命化”的读书节。
  本来对于这年的春节假期,我事先并没有什么如意打算,但如今回味起来却有相当的满足感。放假第一天,我便在离家不远的玲珑塔市场里的旧书书店淘到一批有意思的旧书,其中不仅有左拉的《小酒店》(人文版)和《东条英机传》(商务版),还有“*”期间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编印的《中医学讲义》,以及一本名为《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的内部材料。把书拉回家,晚饭都没顾得吃,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年三十晚上全家人按传统习俗吃饺子,看春节晚会;我一个人则躲在角落里看《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初一没有办法,得开车带着夫人孩子看父母岳父母,于是这一天白天便完整地报销了。但是晚上仍然“补了课”,一口气看完了为日本大战犯东条英机歌功颂德的《东条英机传》。看完之后发现东方已即白,好在不用爬起上班了。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初四到大觉寺进一次香之外,均是在“旧书之乡”度过的。这期间,我仔细研读了那本当年专门为农村赤脚医生编写的《中医学讲义》,读过之后尽管无法速成达到为人问诊医病的程度,但总算了解了一点点中医的基本常识,且稍稍减轻了一些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