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去明朝看风景(精选)-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榫谏ァ
  研究这段历史,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李太后是最称职的母亲,而朱翊钧却是最不争气的儿子;张居正是非常合格的帝王师,而朱翊钧却是一位糟糕的皇帝。
   。 想看书来

座主和门生
明代的座主,是一个颇有份量的名词。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为读书人的晋升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途径。今人往往按现代的观点,对科举制度大加挞伐,窃以为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中国的政治,从势豪大户的博弈转而有了一点“仕”的特点,实得益于科举。像王安石、张居正这样的救时良相,皆出身平民,若没有科举,他们就找不到由江湖而入庙堂的途径。我曾在《让历史复活》这篇文章中谈及,研究中国政治,首先要研究皇帝与宰相这两个系列。皇帝的产生只有两途,一是改朝换代,用暴力攫取,是为开国皇帝;二是世袭。宰相的产生也是两途,新朝的开国宰相,都是辅佐新皇帝打下江山的读书人。其后的宰相,基本上都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历史上,有文盲皇帝,但绝没有文盲宰相。盖因宰相的出身都是读书人。
  今天的读书人出路很多,既可到政府部门当公务员,又?##笠档腃EO,即便当一个自由撰稿人,日子也过得下去。古时则不同,读书做官是士人惟一的出路。所以,科举是每个读书人必须经过的道路。
  明代沿用唐宋两朝的科举制度,读书人参加县、省、全国三级考试。县试合格者为秀才;省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全国为会试,考中者为进士。进士的甲科,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产生。每逢乡试与会试,主考官都由礼部任命。特别是会试,主考官往往由皇帝亲自挑选并任命。参加乡试与会试的读书人,若考中举人或进士,则要拜本科的主考官为座主。而座主则称这些弟子为门生。
  明代以孝治天下,每家都有一个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五字。“文革”以前,偏僻的小城镇还保留这种类似神龛的牌位。我小时候,每逢年节,长辈便领着我到这牌位下磕头。这五个字,天与地放在前头,乃是敬畏神灵的表现。跟着后面的是君王、父母、老师三位,都是每个人必须终生依附和顺从的权威。
  座主的称呼源于老师,但比老师更受人尊重。因为座主兼有老师和仕途领路人的双重身份。明代的座主,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如解缙、方孝孺、杨士奇、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内阁大臣,都曾担任过会试的主考官。他们一旦掌握大权,便会提携重用自己的门生。
  所以说,门生对座主,无不奉事惟谨。这里头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也含蕴了一些功利的因素。在封建专制时代,朋党政治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谓朋党政治,就是执政者多用私人。乡党、同年(即同科进士,类似于今天的同学)、亲戚、门生、故旧等等,都属于私人的范围。古人荐贤“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原则,只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避仇的很少,不避亲的倒是比比皆是。因为这层原因,就不难理解座主在门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显赫和重要了。
  座主和门生的关系,说穿了,就是树和猢狲的关系。树大猢狲多,树倒猢狲散,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座主对门生,是提携和保护;门生对座主,是依附和顺从。
  若要从历史中寻找座主与门生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典型,那就太多太多。若要找两者之间生出嫌隙甚至仇恨来的,就不那么容易了。就我所知,整个明代,门生弹劾或讽刺座主的,只发生过两例:一是武宗朝的首辅李西涯;二是神宗朝的首辅张居正。
   txt小说上传分享

罗玘弹劾李西涯
先说李西涯。
  武宗皇帝初承大统,信任阉党,臭名昭著的刘瑾得以成势。国事迅速颓败,内阁首辅刘健秉持正义,与刘瑾之流斗争不懈,眼见圣意不可挽回,便率领内阁辅臣集体辞职。在刘瑾的主持下,辅臣大都斥逐,但留下了李西涯一人。李西涯腆颜受命,每日周旋于刘瑾、张永之间,曲意逢迎,几无臣节可言。当时的士林,虽然对他腹诽甚多,但慑于他的权势,很少有人敢于指责。李西涯有一位门生,叫罗玘,时任监察御史。他看不惯座主的品行,于是修书一封,投到李西涯门下。这封信不长,兹全录如下:
  生违教下,屡更变故,虽常贡书,然不敢频频者,恐彼此无益也。今则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无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终日”,此言非与?彼朝夕献谄以为常依依者,皆为其身谋也。不知乃公身集百垢,百岁之后,史册书之,万世传之,不知此辈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危,此而不言,谁复言之?伏望痛割旧志,勇而从之。不然,请先削生门墙之籍,然后公言于众,大加诛伐,以彰叛恩之罪,生亦甘心焉。生蓄诚积直有日矣,临椷不觉狂悖干冒之至。
  这封信虽然多有愤激之语,但罗玘仍不忘师生之谊,只是把信送到李西涯手上,并未公之于众。据说李西涯看了信之后,默默地流泪,不置一语,想是他有很多的难言之隐。
  此后,刘瑾伏诛,王振等另一批小人又粉墨登场。李西涯仍琉璃球儿似的周旋其中。罗玘的规讽,显然没有起到作用。但罗玘终究没有撕破脸,与座主闹翻。
  李西涯主持内阁近二十年,尽管昏昏老矣,仍不肯离去。一日,又有人朝他的门缝儿里塞了一首诗:
  清高名位斗南齐,伴食中书日已西。
  回首湘江春水绿,子规啼罢鹧鸪啼。
  诗的意思很明显,要李西涯不要再当“伴食中书”了,赶紧回他的湖南老家去。这首诗是不是罗玘写的,已不得而知。
  不过,信也罢,诗也罢,罗玘对座主的态度,是激烈而非极端。过后六十年,刘台弹劾座主张居正,就没有罗玘那么温文尔雅了。
  刘台是隆庆五年的进士,那一年的主考官是张居正,名符其实的座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居正师徒反目
张居正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当上内阁首辅,提拔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刘台幸运地被张居正选中,由刑部主事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辽东。这对于一个入仕才两年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晋升。此时的刘台,对张居正这个座主可谓感激涕零。但是,到了万历三年,两人的关系发生了逆转。
  那一年秋天,辽东总兵李成梁对蒙古作战取得胜利。刘台抢先向朝廷奏捷。按规矩,奏捷的事应由巡抚和总兵联合上疏,巡按没有奏捷的权利。刘台出于私心上奏,有邀功之嫌。他的奏章送达京城后,张居正看了很生气,便去信将他训斥了一顿。
  斯时万历新政刚刚展开,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对官员的管理甚严。刘台奏捷邀功,虽非原则性问题,但在这种大前提下,张居正将他当作典型申斥,其意图是让士林看到他整饬吏治的决心。
  收到张居正的申斥信后,刘台感到没有面子,大概年轻气盛,不思后路,竟轻率地作出了反抗的决定。万历四年的正月,刘台写了一道弹劾张居正的奏章呈给神宗皇帝。
  这篇弹章一开头就气势汹汹:
  高皇帝鉴前代之失,不设丞相,事归部、院,势不相摄,而职亦称。文皇帝始置内阁,参预机务,其时官阶未峻,无专肆之萌。二百年来,即有擅作威福者,尚惴惴然避宰相之名而不敢居,以祖宗之法在也。乃大学士张居正偃然以相自处,高拱被逐,擅威福者三四年矣……
  接着,刘台列出了张居正“擅作威福”的五条罪状:(1)两面三刀,驱逐高拱;(2)违背生不称公、死不封王的祖制,给成国公朱希忠赠以王爵;(3)降黜与己政见不合的言官;(4)任用张四维、张澣等私人;(5)接受边鄙武臣的贿赂。
  张居正自担任首辅以来,得到了李太后与神宗皇帝母子二人的绝对信任,各方面的改革亦进展顺利,他在朝野之间的威望,也远胜过了前面的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一连五位首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时候,刘台的奏疏到京,在朝廷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作为当事人的张居正,更是震怒异常。
  前面讲过,明朝门生与座主闹别扭,见诸文字的,刘台之前,只有一个罗玘。但罗玘只是规劝李西涯,尚没有将矛盾公开化。刘台这次却是公开弹劾座主,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首例。因此张居正受到很大的打击,他当即向皇上写了辞呈,说了“我朝开国以来,未有门生弹劾座主,臣深感羞耻,唯有去职以表###迹”这样的话。神宗皇帝当然不会让张居正辞官,而是下旨着锦衣卫将刘台押解进京,榜掠之后,逐回老家江西安福,削职为民。
  刘台这件事做得太绝,张居正虽然表面上劝皇上不要给刘台太过严厉的惩罚,但心中却对这个忤逆的门生恨之入骨。底下人看出张居正的真实心境,于是又编织罪名,再将刘台流徙充军到偏远的贵州都匀卫。万历十年,当张居正病死在任上的当天,刘台也在流徙地病死。这一对终生都不肯互相原谅的门生与座主,在同一天死亡,或许也是天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木府:云南三大土司府之首
大约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一个名叫木公的诗人,在丽江城中的制高点狮子山上,目睹脚下大片大片匍匐着炊烟的苍苍青瓦,以及家家门前流过的清清雪水,他或许想起了南宋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抑或辛弃疾的名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觉诗兴大发,援笔伸纸,写下一首《述怀》诗:
  丽江西迩西戎地,四郡齐民一姓和。
  权镇铁桥垂法远,兵威铜柱赐恩多。
  胸中恒运平蛮策,阃外长开捍虏戈。
  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
  这位木公并非一般的诗人,而是明嘉靖年间纳西土司。研究明代的土司制度与丽江古城的发展史,都绕不开木氏家族。据《纳西族史》记载:“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曾经元、明、清三朝,传世二十二代,共四百七十年。而明代木氏土司,是其极盛时期,与蒙化、元江并称为云南三大土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和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历朝当政者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加之生活习性所致,少数民族一般都住在远离中原的边鄙之地。或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或气候恶劣,驽愚未化,中央政权极难控制。汉之于匈奴,唐之于鲜卑、回纥,宋之于契丹、女真,皆因为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而酿成经年不息的战乱。自秦至清历经的朝代,惟有宋朝国土面积最小。其时中国的版图上有辽、西夏与赵宋王朝并存。含北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都在辽国的控制中,大金灭辽,北宋南迁。金与宋基本以淮河为界。南宋的疆域更为局促。元朝灭金灭宋,国土的疆域再次扩大。朱明王朝成立后,少数###没有唐宋那么突出,但也不是河清海晏,疆域安定。东北与西南两处,民族之间的冲突时起时伏。朱元璋处理###,可谓恩威并重。凡拥护中央朝廷的,一律加封;凡是叛乱的,则重兵剿灭。
  明朝的官职,分土、流两种。所谓流官,一般在汉民地区所设置的省、府、州、县任职,按年限升黜有律。而土官则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鄙之地。担任土官亦即土司者,则是当地民族的头人或酋长。流官不能久任,到了年限就得迁转。而土官则可以世袭,官职代代相传。这一任职方式,到清代世宗皇帝进行“改土归流”的改革后才宣告结束。
  明朝在西南,即今天的云贵川,任命了三百余个土官,丽江纳西族的木氏家族,可谓是最为荣耀的一个了。
  

元、明两朝开国皇帝的赏赐
木氏家族与明王朝的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洪武十五年(1382)。
  却说朱元璋取得政权以后,曾多次招降云南境内的梁王和大理南诏国的段氏,都遭到拒绝。此情之下,朱元璋只好采用军事手段了。他于洪武十四年,派傅友德、蓝玉、沐英三位大将率三十万大军到云南###。第二年,当明朝大军攻破大理后,时任丽江土知府的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出境迎接大军,率众归顺。这是云南第一个归顺朝廷的土官,因此朱元璋相当重视。他给阿甲阿得赐姓为木,从此,阿甲阿得的后裔都以木氏为姓。关于木氏家族统治丽江的情况,自阿得之后,记述甚详。此前,《木氏宦谱》虽有记载,但比较简略。族谱中记述的第一代祖先叫叶古年,是初唐时期的一个摩娑。这个纳西王是唐朝的一个军事官员,但除了名字,他的事功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值得记述的是元朝纳西王家族的第三代阿琮阿良。他的父亲牟保阿宗是个传奇人物,据说懂得各个部落的语言文字,并深谙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经典,在世就被纳西人奉为先知和圣人。由于他的努力,长期分裂的纳西族各个部落终于统一,他们联合拥戴牟保阿宗为惟一的纳西王。
  阿琮阿良是牟保阿宗的独生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在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蒙古皇帝宪宗亲命御弟忽必烈远征大理。忽必烈自甘肃临洮出发,经过四川松藩过大渡河,一路所经二千余里,都是荒无人烟、鸟兽绝迹的雪山草地。这一次军事行动放在世界的军事史上考量,也无疑是一个奇迹。当忽必烈的大军在距丽江东北方向二百四十里地的宝山乘坐吹胀了的羊皮筏渡过金沙江时,阿琮阿良就派出使者赶到江边欢迎,并表示了归顺之意。两天后,阿琮阿良又亲自来到距丽江八十里地的刺巴江口欢迎蒙古大军。这一举动令忽必烈十分高兴。当他统一中国成为元朝第一位皇帝,便晋封阿琮阿良为荣罕章管民官。几年后,忽必烈又赐阿琮阿良一颗重四十八两的银印,授予他提调诸路统军司之职,并管理原本就是属于他统治范围的七个州府。
  作为中央朝廷的命官,阿琮阿良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一百二十九年之后,他的四代孙阿甲阿得仿效他,再次在西南土著中率先迎接明朝王师。为了纳西部落的利益以及境内民众的福祉,两人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纳西王变成了丽江府知府
一个民族的兴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除了战争、灾难、文化与风俗的作用,领导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民族的进化过程同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优胜劣汰。这个道理虽然浅显,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之间为争夺土地、资源和人口,常常爆发激烈的战争。最近,我曾到东北及内蒙古等处考察辽金王朝的遗迹,便发觉史书上记载的诸多重要城市如宁江州、塔虎城、宁潢府、会宁府等,都变成了一片废墟。特别是辽国都城,位于宁潢府的辽上京,这座在公元十世纪足以与北宋都城汴京相媲美的塞北最为繁华的都会,竟然沦落为一片草场。当我徜徉其间,偶尔从草地中抠出残损的宫砖殿瓦,心中便浮漾起强烈的历史兴亡感。城市同人一样,有生有灭。但是,有的像天真浪漫的孩童,一场天花就足以摧残她的花季;有的如健康长寿的老人,虽鹤发童颜,却依然散发着令人心荡神驰的魅力。
  辽上京属于前者,而丽江则属于后者。
  丽江位于云南西北部,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