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哭声无人听见-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一点也乐观不起来。疾病控制中心指出,1995年和1996年,内华达州是美国未婚生子比率最高的地方,60%的新生胎儿为未婚女性所生。这项比率犹他州最低,仅为15%。( 图五 )图五1995年与1996年未婚妈妈生育率( 活产 )
  所有数据都显示,在未来数十年,我们的儿童、年轻人和老人的健康情况只会越来越像内华达州,而越来越不像犹他州。1960年的死亡数据,到了1998年仍没有发生变化,这对我们的未来提出了严厉警告。但因为种种的原因,大家都忽视了这种警告。
  整整一代人都相信,只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注射疫苗、服用药物、增加医疗开支,加上其他预防措施及外科手术,便能有效避免罹患疾病和过早死亡。但奇怪的是,彼此共同生活、密切亲情和社区关系、建立长期友谊、分享历史上将我们的社会融合为一体的宗教和精神价值等能力——认为这些东西对身体健康具有同等巨大影响力的想法,却被这个时代的人视为“非科学”。显然,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变成乌托邦,所有的社会都有其与生俱来的限制和严重问题,然而,摩门教却可以理直气壮地高唱圣歌:“来吧,来吧,圣徒们。”因为与美国其他地方相比,犹他州确实是“所有一切都很好,好得很”。
  

婚姻制度正在遭受破坏(1)
即使对美国的社会生活作最粗略的评估,也能发现在20世纪最后的一两年中,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几乎每一个角落都严重感染了这个时代的重大疾病——人类自身的孤单寂寞。然而,我们似乎并未对此致命的强势力量发动任何有效的战斗。
  1999年,李恩诺·泰格( Lionel Tiger )在《 哈泼杂志 》上写了一篇《 谁需要男人? 》的文章,对这些变化作了反省。泰格在洛格大学教授人类学,他以“母系的千禧年”观点,对新世纪预测如下:
  就像现在从美国的黑人社会所看到的,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婚姻关系外出生,其他种族也会有越来越多女性不想结婚,她们认为可以靠着自己活下去,也许是和自己的子女或其他女人生活在一起,或者是一个人生活。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男性怎么办?我认为我们将会持续看到现在所看到的:男性在劳动人口里所占比率越来越低,他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退休时间也越来越早。
  男人将用运动和色情刊物填补他们的空余时间。当为数众多的人在没有父亲的环境里长大成人时,社会将会变得很不一样。天伦之乐在人的生命里将变得越来越陌生,大家将会不断在人类共同经验之外,诸如电视、电影和因特网等地方,创造出更多新鲜有力的情感经验。公众人物将会成为家庭成员的替代品。人们将更多地生活在象征性的感情世界里。
  说到属于隐私的性爱,大家看得出来,年轻一代都了解,性爱极具索求性,它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献身行动,但人们对此并未做好准备,或了解透彻。养育儿女这种得花上一辈子的事,他们应付不来。因此我们发现,在这层意义上,长期的亲密关系不断滑落。也许我们会看到短暂而完美的亲密关系在增加,但不是长期投入的亲密。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为市民的我,实在怀疑一个社会缺少了儿童,将会发生什么。也许最后,我们非常富有,一堆人带大笔钱,飞到佛罗里达州的基维斯特岛度假。
  在我们国家,婚姻制度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洛格大学“全国婚姻计划”的调查专家指出:
  婚姻制度已经大量丧失在法律、宗教和社会方面的意义和权威性,它被简化成一种“伴侣关系”,成为满足成年男女性欲及情感的一种制度设计。从语言角度看,婚姻也悄然丧失了原有的地位。随着发生亲密关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现在对“关系”和“亲密伴侣”越来越包容,而把“婚姻”埋没在一般性的分类项目里。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精英似乎把婚姻看做是极右派政治或宗教信条的同义词,视为对单亲家庭的一种歧视,对家庭暴力的容忍。
  对于这种急遽的变迁,在芝加哥大学全国舆论研究中心负责“社会综合分析”的汤姆·史密斯( Tom Smith )评论道:“这种古老的制度存在了千百年,我们在30年内就将把它转化为新的制度。”
  作为婚姻制度遭受破坏、人们对婚姻态度发生逆转的象征,新的人伦关系随处可见。就像如前所述,疾病控制中心1995年发布统计显示,美国的离婚率在1965年至1975年急遽上升,而这种趋势在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几乎从未改变。
  在1965年之前,美国离婚率一向相当稳定,随后传统的社会模式发生重大改变。1975年,超过一百万桩婚姻以离婚收场,这个数字在当时是空前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1964年到1974年,离婚率翻了两番,此种趋势到1975年并没有多少改变。疾病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1990年共有1182万件离婚案,是1985年来的最高峰。此后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话说回来,离婚率的急遽升高,只是人们态度巨变的一种表现,在离婚事件中必须忍受失去双亲之一的18岁以下孩子,其数量也与离婚率同步上升。在1955年之前,离婚案中几乎有50%的当事人,或者膝下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已长大成人并搬出去住。( 图六 )
  离婚家庭的子女人数,从1953年的33万人增加到1990年的1075万人,增加了3倍多。如果把1953年到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此后这种趋势一直没有多大改变等因素考虑在内,则离婚家庭子女的增加人数更是可观。子女已不再成为父母离婚的障碍。
   。。

婚姻制度正在遭受破坏(2)
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传统家庭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众所周知,美国的人口出生率在过去30年来一直大幅下降,未婚妇女生育的子女人数却大幅增加,正如图七、图八所显示的那样。
  图六18岁以下未成年人父母亲离婚者( 计算单位:百万人/每年 )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图七美国未婚妇女生育率增加概况
  ( 百分比依种族、年份、全部人口*计算 )
  *“全部人口”包含白人、黑人及其他种族群。
  资料来源:Vit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1998
  疾病控制中心在1995年对这些趋势所作的分析是:
  图八成年未婚伴侣与子女同住者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
  由于一段时间内女性生育能力的相对稳定以及已婚妇女生育能力的持续下降,未婚妇女所生子女的比率已从1980年的184%上升至1992年的301%。
  该项分析同时指出,1980年以来未婚女性所生子女人数的比率之所以增加,主要是因为未婚白人女性生育突然大幅增加所致。1980年以来,黑人女性未婚生育的比率增加了7%,白人女性竟增加了94%!
  与此关联最为密切的是教育水平的低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
  未婚妈妈往往是教育水平低落的一群,这种差异又跟她们年龄普遍较低有关。即便将20岁以上的未婚妈妈单独抽出来看,据报道也有三分之一没念到高中,而低于高中学历的群体在已婚妈妈中只占13%。
  跟公众普遍的看法相反,随处可得的避孕及堕胎方法虽然显著降低了全美国的生育率,却并未降低未婚女性的生育率。一般人并不了解的是,与生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未婚女性所生儿童找医生看病的频率高得多。这些孩子更容易遭遇求学失败或功课不佳的危险。现在光是由于这部分孩子数量增加导致美国医疗和教育经费上的支出,每年就要消耗掉数百亿美元,而且这些支出还在持续攀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出现,就会不断重演。
  高离婚率和未婚生育剧增,使全美国单亲家庭子女数量迅速增加。根据人口调查的估计,美国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已从1968年的800万增加到1998年的将近2000万。一项分析报告指出,1955年到1965年,美国单亲家庭增加速度不算太快( 从270万增加到2727万 ),然后就一路蹿升到1975年的将近500万,显示出离婚者的重婚率再也赶不上离婚率了。
  在今天的大多数单亲家庭里,家长( 通常是女性 )不得不外出工作谋生,因此必须把子女委托别人照顾。也有越来越多的双亲家庭,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与孩子分离。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因素必须融入上班妇女的实际生活之中。妇女必须有经济保障,才能决定是否在家带小孩,但大多数的妇女已经丧失了这种保障。
  这种人口比例变化趋势,一旦在内华达州出现,很快便扩散到全美国,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特例。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单亲家庭数量攀升,离婚后再婚者锐减,以及未婚女性生育的比率增加,的确显示出未来双亲家庭将沦为社会特例而非常态。
  1998年,美国人口调查局针对这种趋势做出总结:美国社会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民众远比从前更容易沦为社交孤立和孤单问题的受害者( 图九、图十 )。具体数据如下:
  图九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与单亲父母同住者( 百分比依种族及年份计算 )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
  1998年,已婚并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成年人为1106亿( 占全部成年人口的56% )。
  25岁到34岁的美国人中,有1360万人未婚,占该年龄层的347%。其中534%的黑人未婚。
  1998年,有1940万人离婚,占全部成年人口的98%。
  

婚姻制度正在遭受破坏(3)
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1980万人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占同年龄段人口的277% )。
  1998年,绝大多数单亲子女和母亲一起居住( 占841% )。
  大约400万未成年人住在祖父母家里,占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口的56%。这些孩子里有140万人失去父母。
  已婚者中由女性一方负担家庭开支的比例,从1990年的74%增加到1998年的229%。
  图十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与双亲*同住者( 百分比依种族及年份计算 )
  *所谓双亲,含同住之其中一人为继父母的情况。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
  菲利普·史雷特在《 寂寞探索 》一书中指出,美国社会家庭破裂的情况十分严重,整个国家的文化已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作者认为,孤单问题不仅损害着美国文化,也将公众的健康推向崩溃的边缘。情形的确如此,在许多案例里,人们的心灵已经被孤单逼近了那个临界点。( 图十一、图十二 )图十一美国女性结婚比率下降情况
  ( 每1000名15岁以上女性结婚人数 )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
  图十二与异性未婚同居之成年人人数增加趋势( 单位:百万人/每年 )
  资料来源:Popenoe & Whitehead,1999
  

人际接触影响心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述剧烈变动的人口趋势,似乎与把人伦关系与心灵紧密相连的生命直觉和古老智慧背道而驰。几乎就在发现心灵及其智慧存在的同时,人类也认识到,彼此相伴与相爱对心灵有着深远影响。
  大多数人常常感觉到,当接近所爱的人时,心脏会狂跳不已,偶尔被人侵犯或令自己不悦时,也会有这种反应。人在痛失所爱时,总感觉自己的一颗心直往下沉,好像重物压在胸口。在与他人不计其数有声或无声的对话里,我们明了自己会对他人的心脏系统造成各式各样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相当深远。
  伙伴关系对于心脏所发生的影响,在科学家进行分类之前,给人治病的医生就懂得不少了。如此古老而又广泛的知识何其不幸,让许多人将医学上的好处视为理所当然。当大家接受彼此接触蕴含的力量时,医学又掩蔽了事实,让我们不甘心承认真相。问题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许多普通的人际互动都会影响到心脏,范围从几乎探测不到的短暂反应,到终身难忘甚至令人丧命的重大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说,假使人际接触没有影响心脏,那倒值得警惕——因为生命过程中没有几种状况不涉及人际接触。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人际接触无处不在。去看医生、与朋友或爱人争论、承诺或赞美、性行为、社交聚会、运动竞技、失去挚友或爱侣、嫉妒、羞辱、得胜、把孩子抱在膝上玩、情人间默默握手、静静抚慰垂死的病人——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心脏。
  正因为人际接触无所不在,我们很难从所有已知影响心脏的因素( 遗传、饮食习惯、吸烟、运动等等 )中,找出人之情谊的单一影响。除了这些因素以外,这里所谈的人际关系还包括缺少生活伴侣、爱的缺乏、害怕失去爱、害怕遭到拒绝,或是真的失去爱等因素。与运动健身和饮食控制相比,伙伴关系到底有多重要呢?直到不久之前,绝大部分研究还只是探讨运动、饮食、吸烟和类似行为对于心脏的影响,往往未考虑到生活中若是缺少了同伴、关爱,或是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于心脏会产生什么影响。
  虽说爱和心脏在象征层面上的关联已被普遍认知,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家研究心脏时最容易忽视的因素就是爱。在许多研究里,专家们在探讨心脏病患者病因时,甚至懒得记录调查对象是否单身、是否已婚、是否有伴侣!据我所知, 1977年《 破碎的心 》出版时,没有一本以心脏为主题的生理学教科书的索引有“爱”这个条目,“爱”字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本医疗手册上。压力、痛苦、焦虑、恐惧、社会支持和愤怒这些字眼,有时会出现在有关心脏的教科书上,但是“爱”这个字从来不曾出现过。
  到1998年,情况有了一点改变。因最早在研究中指出饮食控制可治疗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而受到大众瞩目的迪恩·欧尼胥博士,在1998年写了一本书《 爱与生存 》,书中支持《 破碎的心 》的核心论点。欧尼胥博士检索了国家医学图书馆1996年到1997年的数据库,发现只有四篇论文谈到了爱和心脏病的关系。可见《 破碎的心 》的出版,也许对医学研究和大众的态度造成了若干正面的影响。事隔22年,四篇讨论爱和心脏关系的文章问世,而欧尼胥博士又再度呼吁科学界和社会大众,把爱看做是一种医疗上的动力。
  公众常识和科学态度之间,显然存在着一种理智上的分裂现象,某些常识上所能接受的事情,难道科学家和医生就看不出来吗?为什么我们一直使用着诸如“破碎的心”、“心碎”、“心病”、“无心”、“甜心”、“心的语言”和“别让心肠坚似铁”等等这样的词汇?为什么人们老是相信自己认识的人是心碎而死,而20世纪和21世纪的死亡证明书却从未做过如此的诊断?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力量统治的文化里,然而人们总在怀疑,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我们对于个体、人际交往的了解是否也会随之增多。对于人类的爱、友谊和面对面谈话的重视,似乎不单在教科书里消失,也在报刊杂志以及各种复杂科技所建造的城市消失了踪影。如果不能了解我们对于彼此相爱,也不了解彼此相伴是一种生命需要,那么最后付出的代价说不定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脏和血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沟通型疾病摧毁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