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元风流-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鑫觉得自己或许还可以为背后的那位靠山与王维牵一牵线,反正大家都是官场中人,互相照应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刚刚不少没灵感的诗人,现在也都来了灵感了,王之涣当先写下来一首《宴词》——长堤chūn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其实王之涣写诗的功力真的非常高,若不是因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诗歌太少,他的在诗坛上的地位会更高。
王维看到这首诗,忍不住讶然道:“季凌兄为何写这样一首蕴含着离愁别绪之意的诗呢?”
长堤逶迤,水sè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sè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chūn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
王之涣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chūn水”特sè,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chūn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
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chūn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sè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王之涣看了王维一眼,心中微微讶然,却没想到居然是王维第一个看出他诗中的离愁别绪。
虽然王之涣并不喜欢王维的圆滑,因为他就是一个宁直不弯的人,但他却承认,王维在诗歌上的天分,真的让人佩服。
“只是想起了一些往事而已。”王之涣有些敷衍的说道,“而且,我准备近期去凉州远游。”
王维也没多问,只是在慨叹名传天下的《凉州词》看来很快就会出现了,只是看王之涣这个状态,倒是挺失意的啊,难道也是因为在科举上失败了吗?
想来也是,像王之涣这种出身的人,科举是最好的出路了,可他现在已经三十岁了,家中并无余财……
===========
求收藏票票~~~~~~~
163、启程
() 虽然王维与王之涣的关系并不密切,不过这并不妨碍王维小小的帮王之涣一下,于是他愈发真诚的对王之涣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为季凌兄送上一份程仪吧。”
王之涣见王维语气确实真诚,况且他白身一个,也没什么可以被图谋的地方,所以犹豫一下后便点头答应了,说句实话,他确实囊中羞涩,否则以他的xìng子,断然不会参加这种商人邀请的宴会的。
这个时候不少诗人都纷纷写出自己的作品,希望可以得到王维的欣赏,恍然间,王维才发现,自己似乎在不经意间真的变成了大人物,因为以前的自己,也是通过写诗,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欣赏,从此青云直上。
想到此,王维不由佩服王之涣的人品,若是别人看到王维这么欣赏他的诗,肯定就顺势与王维攀交情、打蛇随棍上了,而王之涣最后的选择,却是离开长安去凉州,可见他确实是个宁直不弯的人。
不得不说,这样xìng格的人,虽然值得敬佩,却总是比较难混的。
而其余诗人写出来的诗,都要比王之涣的稍逊一筹,就算是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现在也还稍显稚嫩,也就李颀写的一首《赠王维》质量还算上乘。
既然李颀写了这么一首,王维当然也要以诗回礼,这也算是作为诗人的交往方式了。
王维见李颀身穿简素道袍,略显仙风道骨的模样,不由想起了李颀好像比较喜欢炼丹,还炼出一些赠给王维过,只是王维不信丹药那一套,所以根本不会去服用。
但王维向来善于迎合别人,使得别人对他观感不错,这样一来,他的人缘就越来越好,于是他想了一下,就提笔写下一首《赠李颀》——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sè。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文螭从赤豹,万里方一息。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
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便是:听说你常吃丹药,有着很不错的气sè啊,就是不知道你从现在开始,什么时候能长出翅膀呢?王母娘娘收起了灵芝,在昆仑山那头盼你过去呀。有文彩的螭龙跟随着赤毛黑斑的赤豹,那些仙兽啊,走上万里才会停一下。世间的人们都却甘愿去享受这些荤腥的食物,真是可悲啊,
这首诗表面上就是赞赏李颀的炼丹修道的潇洒,并怀着一种美好的期盼,希望他可以修道成功,最终成仙,最后还讽刺了一下凡夫俗子,又将李颀捧高了一下。
李颀看了这首诗后,自然非常喜欢,他自从信了道教之后,就一直比较虔诚,王维的这首诗可谓搔中了他的痒处,一时间觉得王维就是他的知己,是真的值得结交的好朋友。
不过李颀却没看出王维这诗中包含的一丝恶趣味,那两句“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王母翳华芝,望尔昆仑侧。”似乎是在祝愿李颀早rì修道有成,可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分明是诅咒李颀早点吃丹药吃死……
这也不算诅咒了,而是事实,古代的这些丹药本就包含了各种有毒的重金属,不知有多少人被丹药毒死,对外自然号称得道成仙了,实际是驾鹤西去了……
不过王维并不会去做这种让李颀心里不爽的事情,他并非那种忠言逆耳式的朋友,或者说,李颀与他的关系,还没有密切到让他去提醒李颀的地步。
而且王维对别人自己的选择,说好听点是一直比较尊重,说难听点就是别人如何关他屁事,以前他还劝过崔颢在女sè上节制一些,或者说在玩女人时别那么高调,可惜崔颢一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到最后王维便懒得管了。
其实人就是这样,对于王维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十分赞赏,对于那种希望自己好的忠言逆耳式的朋友,却总是觉得厌烦,认为他们太过严苛,唯有到后悔的时候,才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一行人又互相敬酒之后,才意犹未尽的离去,与王维这种xìng格不错的诗人交谈起来,还是比较融洽的,即使无法得到王维的提携,但能够与王维混个眼熟,说出去也是一种荣耀。
不少诗人其实非常羡慕崔颢、卢象能够与王维、韦陟、崔宗之这种有了官身的人结交,看起来关系还那么好,这样一来的话,他们以后的前途肯定就不用愁了。
但是羡慕也没用,谁让崔颢、卢象本就是王维、崔宗之的同窗呢,其中韦陟认定的朋友,也就只有王维一个而已,若不是王维作为纽带,他怎么可能接纳其他人,不过现在,他与崔宗之的关系比较不错,也许是因为出身相似,也许是因为崔宗之在与他斗嘴时总是能够不落下风。
宴会结束时,王维终于说自己近期会回乡一趟,所以这顿饭也算是践行饭了,几人也表示理解,毕竟已经背井离乡这么多年,如今到了衣锦还乡的时候,自然要回去一趟。
崔颢、卢象这两位才华不错的诗人,还按照诗人的方式,写了两首送别诗,王维看了看,可惜不是记忆中的名篇名作。
这倒也十分正常,历史上的诗歌有那么多,除了因为意外而散佚的,能够留下来的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的,可以说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也只有王维这种开了挂的诗人,才能保证自己“写”出来的诗,都是经典。
之后几人泡个温泉之后,又在酒楼玩纸牌玩到了傍晚,当然是有彩头的,要不然就没意思了,到最后也是互有输赢。
离开时,崔颢依旧雷打不动的在这酒楼过夜,难得来一次这胡人的酒楼,怎么能不玩一玩胡姬?
王维又在长安陪了崔璎珞几rì,便拿起防身的利剑、官服、鱼袋等证明自己身份的事物,以及各种衣物行礼等,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
为了能够更快的到家,王维的一切都从简,平rì里的穿着倒像是个游侠了,因为他觉得穿上官服未免太招摇,如今他的名声,也算是从长安传出去了,谁都知道王维这个诗才让人惊艳的年轻人,还考中了进士。
前途看起来如此远大的年轻人,那些地方官自然也要拉拉关系,说不定以后还会用到对方呢,官场上人脉实在太重要了,人脉强大的人,做起事来都事半功倍,反而那些能力强,但交际不行的官员,一辈子就只能当个小官。
至于马匹,王维当然也不会选择金仙公主所送的汗血宝马,那太过引人注意了,这个时代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有的地方都很乱,保不准路上遇到什么强盗土匪,若不是王维急着回乡的话,一定会带上几个护卫的。
不过王维现在的这匹马,自然比他来这长安时的要好多了,速度虽然不快,但耐力不错,可以保证王维持续赶路。
一人一剑一马,就这样出了长安城,回首一望,不少相熟的人都在城门口相送,朝霞满天,在晨曦的照耀下,极具古风的城池就这样渐渐远去。
王维有种莫名的感慨萦绕在心头,他忽然觉得这样的画面充满了诗意,可惜自己并非因为贬官而离去,否则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可以酝酿出一首包含着各种愤懑的诗歌,这种只要牢sāo发的好的诗,其实也挺容易名垂千古的。
虽然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内力、武功,但王维依旧觉得现在的自己很有独行剑客的风范,他觉得自己的打斗能力应该还是比较强的,怎么说也是自幼学习杀人剑术的人,还曾一人一剑杀退狼群,现在想想,王维都有些佩服自己当时的脑袋一热的行为。
当初因此而结识贺知章,也算是王维的幸运了,因为贺知章的名气很大,而他说欣赏王维,就一下子增加了王维的名气,还特意设宴让王维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得不说,这个世上有才华的人很多,但能够拥有展示才华的舞台的人,却很少。
增加名气的作用对科举来说自然不用说,能够中进士的,自身的实力是一方面,人脉是另一方面,还有一方面自然就是名气了,只有三者完全具备的人,才可以稳中进士,所以说贺知章对王维的作用很重要。
俗语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是有些道理的,在王维行了一个上午的路程后,天空中就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小雨,还好这早chūn的雨不似夏rì那般奔放,偶尔沐浴在小雨中前行,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在路边恰巧又遇到一个牧童,王维很随意的问他何处有最近的酒家,毕竟这雨好像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如果再大一些,在雨中行路就是诗意,而是犯傻了,牧童向一个村落一指,说是杏花村。
王维不由一怔,忽然想起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yù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过此刻却不是清明时节,否则自己的这番遭遇,倒是很像那位“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浪子杜牧。
============
求收藏票票~~~~~~~
164、剑客
() 不得不说,古代是以一座座城池作为繁华之地的象征的,而比城池要多的,则是散落在路途之中的村落,整体呈现出村落包围城池的态势。
所以王维走进的这处杏花村,其实非常常见,不同的城池可以有不同的名字,但村落的名字却无所谓,可能十里八乡就有几个名字相同的村落。因此就算这里也叫杏花村,却与后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并不同。
随意进入一个不算大的酒家,点了壶乡间自酿的米酒,加上几个小菜,王维坐在那儿,一边喝酒吃菜,一边等待雨停下来。
这个时候,王维愈发觉得自己就像古代的侠客,独自一人行走江湖,相伴他的唯有一把利剑,他现在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杀一个陌生的人……
可惜若真的在武侠位面的话,那在这座酒家里,一定会充满了拿着各种五花八门武器的侠客,然后在议论什么武林秘籍、四大美女、八大高手什么的,还会因此而发生口角最终引发械斗,第一个动手的肯定是先掀翻桌子的……
然而这一切都是王维的妄想而已,在这座酒家喝酒的,反倒是以本地人居多,也不会携带什么武器,毕竟只要是太平年间,古代的人口移动其实很少,也只有行脚的商人、赶考的士子或赴任的官员才频繁移动。
为什么要将商人的地位弄得那么低,因为许多商人都是投机倒把、不事生产的人,而非真正搞实业的实业家,可这种人反而可以发财、生活得那么好,这不是逼人去经商嘛,所以在政治地位上限制商人是很有必要。
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投机倒把的小商人肯定无法将产业做大,只有真正的资本家才能去搞对国家有利的实业,这个时候再歧视商人的话,显然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
一身游侠打扮的王维,倒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杏花村是在离官道较近的村落,见多了各种外地人,像王维这种游侠自然不少,所以没什么好主意的。
妄想各种武侠场景无法实现的王维,顿觉无聊,他只是撑着脑袋,望向外面渐渐变大的雨,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劣质的浊酒,忽然又想起了一首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chūn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嗯,自己现在喝的,应该就是农家的腊酒吧……莫名奇妙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而后整个人又陷入了放空状态,对王维来说,过了古代的新鲜劲之后,缺少娱乐活动的古代,只有深深的无聊了。
所以说他实在佩服能够很快适应古代的节奏,并去争霸天下的人,若不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王维觉得以自己的懒惰,都不会去努力考科举,还好这个身体本来的天赋就好,要不然他一定会被什么诗词经义弄疯的,他是现代三流的文科僧,而不是真正的古代科举高手。
在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