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夜话三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章 序幕
调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 明。杨慎
开场白
历史是人的历史但并非人的意志,它的兴衰聚合遵循着世间的大道理。这个道理包罗万象,千丝万缕。也许某人一言便可以兴衰一世,也许百万人拼死的搏杀也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在这些令人感慨的分和聚散之间,是无数人的点点滴滴所填满的。他们也许微不足道、也许叱咤风云,但不管怎样,他们,千年以前的那些生命曾经也如同我们一样生动鲜活,有血有肉。做着与我们相似的事情,盼望着与我们相同的盼望。走进他们,其实,也就看到了我们。
什么是历史的真相?许多人都在追寻!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无数朝代更替的轮回里,真相或许早已掩埋在慢慢黄沙之中,或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兴衰罔替之间、在生死轮回之后的智慧总结和文化相承。在煮酒笑谈之间真实的并非往事,而是一份心情。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序幕
大汉天下,在经历了汉武大帝的辉煌,光武中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汉代的政治是围绕在皇帝、外戚、宦官三者之间的拉锯战。谁的力量更强,谁就是老子,说了就算。
东汉末年的混乱动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帝昏庸,宦官专政所致。推其致乱之由,都说始于桓、灵二帝。其实纵观两汉,这种混乱是贯彻始终的。只是桓灵二帝没有制衡这种局面的能力、抑或根本就不想管,舒服一天算一天。
桓帝即位时年少,梁太后听政。好不容易等到老东西死了,他的舅舅梁冀更是飞扬跋扈,独断朝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急于夺回权利的桓帝,在遍布梁氏耳目的宫中,只能依赖他身边那些宦官来夺回政权。自延熹二年(159年)八月初十日,诛杀梁氏一族后,宦官势力便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一致延续到少帝时袁绍等人诛杀十常侍后才消停。
桓灵两朝,经过这帮人妖的一番折腾,两次党锢,忠良尽去,被杀的被杀,归隐的归隐。朝堂之上,奸佞当道,晦暗不堪。咱们这位汉灵帝更是一位杰出的玩家。什么都玩,在西园建造裸游馆千间,置年轻的宫娥美女于其中,与皇帝终日*游玩、*,荒芜政事。
玩,就得花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位聪明的玩家汉灵帝明目张胆的卖官鬻爵。而这些花了大价钱买官的人,为了回本更是大肆盘剥百姓,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难以为生。从而导致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黄巾大起义。
张角,钜鹿人(在今平乡县境)。职业属于巫婆神汉之类。建宁年间(168…172),他带着两个弟弟张梁、张宝,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一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用符水、咒语,再结合一定的中草药为人治病。
张角并非纯粹是为了骗人钱财,从后来的结果看,他的这套戏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他混。当然,张角并非神仙,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充其量也就是个蒙古大夫。病情不严重的,治好了就说此人信道;病情严重点的,治死了怎么办?没关系,在看病之前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向神忏悔。这就好办了,没治好病那是你自己的事,你心不诚,神仙也不可救你!
为灾民治病,仅仅是一个宏大计划的序幕。
灵帝熹平年间(172…178),他在大量招收学生、培养弟子、吸收徒众的基础上,创立了太平道。
其实太平道也并非张角所独创。汉代黄老之说盛行,东汉顺帝时,一帮人汇聚而成了《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其内容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可见这个东西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只是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而已。
十余年间,太平道势力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主要是穷苦农民,也有城镇手工业者、官吏、甚至宦官。张角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教区组织),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
组织形式基本形成,下一步就是造反的理由。
张角按《太平经》中“顺五行”的理论,“发现”了万物兴衰、按照朝代演变的规律,汉王朝(苍天)大数已尽,作为土德(土色黄)、黄天的代表,太平道应当取代汉王朝行天道。
后又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即灵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举行大起义。
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万事具备,开始行动吧。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张角首先命令洛阳一代太平道首领马元义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数万人,到邺(河北临漳)城集中,准备起义。
于此同时马元义在洛阳约定宦官中常侍封谞 、徐奉为内应,在三月五日在宫中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大约在预定起义日期的前十天,即二月十五日前后,太平道的一个信徒、济南人唐周上书官府告发起义之事。关于这件事,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未说明唐周叛变的原因。我也不想去深究此事,因为在历史上,叛徒实在是多如牛毛,很多人的叛变仅仅是因为个人一时的心情而已。
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紧急动员各种力量,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家人。
张角等发现事已败露,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即起义。起义时,义军首先将抓获的贪官杀了祭天。起义时,张角军皆头裹黄巾(黄天的象征),时人称之 “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
起义开始后,群众纷纷响应,或入伍为信徒,或送粮送衣,义军发展很快。义军攻克城镇后,往往烧毁官府,杀贪赃官吏,将其财产分给百姓。贪官污吏平时作威作福,一闻义军到来,便吓破了胆,如同丧家之犬,多已逃之夭夭。旬日之间,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不久,一支黄巾军北上攻打幽州。此时,幽州的领导人正是刘焉。大家也许不太熟悉这个人,但是他的儿子刘璋就没人不知道了。多年以后,正是刘焉治下,涿县的那个年轻人夺走了他苦心经营的益州。真所谓世事无常啊!
但此时的刘焉当然不会想到这些。时下他眼中的敌人只有这支黄巾军,于是他马上下令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便引出本书中一等一的主人公。
作者题外话:关于幽州太守刘焉,是基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实际上,黄巾初乱时的幽州太守决不可能是刘焉,本书后面的章节会提到。本章不做解释。
第二章,求学
涿县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城南大树楼桑村),在东汉时算是偏远地区。但是,就是在这里却生活着一位千百年来被人称颂的伟大人物,三国演义的主角,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刘玄德。
刘备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明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中山靖王名曰刘胜。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印记。但是,他的墓葬倒是留下了一批国之瑰宝,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由此可见当时的这位王爷是何等的风光无限。就像今天的*、富二代一样,没什么本事却牛逼哄哄的。
老子是王,儿子也得封侯啊。于是他的儿子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被封为涿鹿亭侯。他的这个名号是这么理解的,涿鹿是地名就是他封地所在,亭是侯的级别,属于侯爵里面最低的。
他的食邑不大,就是逐鹿(即涿县)地区一亭所辖的人口赋税。十里为一亭,也就是现在一个中等小区那么大。况且在一千多年前,地广人稀,一亭也就没有多少人了。但就是这么个小侯,因宗庙祭祀时,所献助祭用的礼金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封侯。
不过没关系,天下都姓刘,皇帝老子能亏待了自己的亲戚吗?不会,刘贞的后代继续为侯,一直到了刘备的爷爷刘雄,做了县太爷,东郡范令。
在汉代,万户以上的县,一把手才能称为县令。一般的小县领导只能称为县长。
但到了刘备的父亲刘弘这里就坏事了。虽然被举为孝廉,做过小吏,可惜年纪不大就去世了。留下了小刘备母子,生活失去依靠,家境贫寒,只能靠织草鞋和草席为生。
刘备小时候,便表现出非凡的抱负。他家屋子东南角篱上有一棵大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经过的人都觉得住在此树下的人家一定不同常人。确实,树下茅舍里的孩童不但谈吐非凡,长得也跟别人不一样,两耳垂肩,眼睛一斜就能看见自己的耳朵,双手过膝,您瞅瞅,这可了不得了。
可能刘备听这种话听多了,自己不经意间也流露出做贵人的潜质。在桑树下和小朋友玩耍时说道:“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这话听着耳熟,项羽和刘邦都说过类似的话,而且后来都做了天下的主人。
这种话在当时是灭族的十恶不赦之罪,在一旁刘备的叔父刘元起吓得不轻,连声喝道:“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幸亏那时候没有锦衣卫,没有东西厂,要不然突然从树上跳下几个特务,他们这一家子就算是玩完了。
刘元起虽说吓了一跳,但是心里却暖洋洋的,家道中落当然希望有个人能重振家声。心中暗道:“此儿非常人也!”并从此更加关注这个侄子,在生活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
刘备家虽然穷,但是他的母亲林氏却是位明白事理的人。毕竟曾经也是大户人家,也见过市面。她明白一个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她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重振家威。
于是,在刘备虚岁15岁的时候,他母亲毅然送他去游学。这是一个烧钱的事,但是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倒不是说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结识了一批人,这些人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了刘备巨大的帮助。
他的老师是郑玄和卢植。
郑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刘备15岁时郑玄49岁,由于第二次党锢,郑老夫子入仕无门,正在家乡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隐修经业,注经讲学。
《后汉书·郑玄传》称“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由此可见,郑玄当时私门讲学,极一时之盛。其弟子众多,遍全国各地。
《郑记》中记载郑玄的学生,著名的就有河内赵商、清河崔琰、清河王经、乐安国渊、乐安任嘏、北海张逸、鲁国刘琰、汝南程秉、北海孙乾、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等。
他的学生有的成了大官,有的成了著名的学者,据《后汉书》记载; 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这个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大名鼎鼎;四岁让梨的孔融就是他害死的;还有清河崔琰;这是个忠义耿直之士;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杀害;因此名噪一时。
后来刘备又从郑玄处转拜卢植为师。
卢植和刘备是同乡,是郑玄的同学;当时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一个时代的超级强人。
熹平四年,九江的蛮夷发生了叛乱,四府就是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当时国家的决策机关,任命文武兼备的卢植为九江太守,前往平叛。很快蛮寇就被打服了。而卢植因为生病辞去官职,在首都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修养。
也就是在这个空挡,刘备前往缑氏山拜植为师.同期入学的还有刘元起的儿子德然和公孙赞.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今河北迁安),高干子弟,只是因为母亲出身低贱而不为重用。但是缑山求学时他已经是干部了.郡门下书佐。就是秘书之类的工作。因为人长的高大威猛、仪表非凡,声音洪亮,成了太守的承龙快婿。【典略曰:瓒性辩慧,每白事不肯稍入,常总说数曹事,无有忘误,太守奇其才。】并被派到卢植处深造,好回来后升官,官场的规律。
这个人以后对刘备的帮助是很大的。
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哥俩的关系还不错。公孙赞年长,又是干部,刘备就拜他做了大哥,自然以后大哥就得照着小弟了。
公孙赞和刘备的个性窘异,一个是争强好胜的一根筋,一个是心地仁厚的小油条。一次,卢老师带着自己的高徒在山里溜达。农民兄弟们向他们哭诉,山里野猪繁殖过快,庄稼都被这群吃饭不给钱还穷横穷横的二百五(可能是胖翻译官的祖宗)糟蹋光了,请卢老师给想个办法。
卢老师为了检验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就让弟子们想个办法。
公孙赞当然不让,拿了根棍子就要进山跟野猪拼命。而刘备却想出了一个更绝的主义---招安!
人能招安,猪也吃这一套?答案是肯定的。招安就是是用一定的利益来诱惑那些不听话的家伙老实起来。只要满足他们的愿望,不论是人还是猪,都完蛋。刘备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也成了他以后混世的准则。
刘同学的注意很意思,先是杀光附近的母野猪,然后将公野猪用食物引到固定的地点,再把家养的母猪放出来一起生活。时间长了,感情深了,也就被同化了。
多么完美的计划。至于这事成没成,书上没有记载。我也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够戗。
虽然这个故事,看似荒诞,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性格。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这件小事映射在两个身上,也就看到了他们的未来人生历程的轨迹。果不其然!
但是有一点这哥俩是相同的,就是都不是很爱学习。《三国志》云: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由此可见刘备最大的优势,会交朋友,人缘好!这就是他成功的基点。但是他做的比一般人要高深的多。因为一般人缘好也就是多点酒肉朋友,可是刘备的朋友个个都是肝胆相照、敢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横人!就凭这个,人家也得成为大干部!也许卢老师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时光荏苒;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度过了一段轻松愉快的游学时光后;二人背负一身的学问各奔前程。公孙赞回家升官,刘备回家卖草鞋。。。
然而,命运总是让人琢磨不透,难以预料。几年以后的黄巾风暴,让一个胸怀大志的穷困少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真乃时事造英雄啊!。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戡乱
黄巾军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造反,并以锐不可挡之势劫掠中原,星星之火终于燎原了!皇帝震惊,急忙部署兵力剪灭黄巾。
灵帝的第一反应是保命要紧!派自己的大舅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率左右羽林(皇帝侍卫)、五营营士(卫戍京师的部队)屯都亭(洛阳城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