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元首无发---蒋介石评传-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5姆垂プ髡健R桓鍪呛笸耍桓鍪乔敖秸咝纬上拭鞯亩哉铡� 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在这个时期日本的灭亡几乎注定,他完全肯定美、英、苏他们会对日作战,他把自己的 军队保存起来,让别人去作更大的牺牲,这也是应该的,因为抗日战争的前期,中国战场的中国人民贡献太大,牺牲也太大,现在作适当的休养生息,也无可厚非。而共产党的军队大举前进,也是应该的,沦陷区的民众迫切需要有人去领导他们,否则社会就会一片混乱。国共的一退一进,对双方都有好处,各得其所。 毛泽东在抗战后期非常自信,他对南下干部说:“国民党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中国人民要解放,中国要得救,只有共产党才有办法。全国老百姓都仰望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尽量发展自己,要百分之百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他还风趣地以柳树和松树来生动地譬喻共产党员的机动性和原则性。他说:“共产党员好像柳树一样,到处插下去就可以活,长起来。但柳树也有缺点,容易顺风倒,所以还要学松树,挺而有劲。柳树有机动性,松树有原则性,柳树可亲,松树可靠,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可亲、要可靠。” 做好城市工作,是*六大决议中就提出来了的。但是,十年内战中,没有条件去实现它。1944年春天,毛泽东重新提出这项任务,并且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客观形势所决定的。那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已有很大的发展,日本侵略者所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在这抗日根据地的包围之中,而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却远在中国的大西南和大西北,黄河以北几乎没有国民党精锐部队的踪迹。因此,预计当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八路军和新四军完全有可能首先进入这些大城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长期坚持敌后抗战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蒋介石对抗战后期的策略,有利也有弊。在军事上他有力地保护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但在政治上却得到了不少的骂名。况且在中国大地上,他也丢失了不少的地盘,为抗战过后的局势埋下了隐患。 “日本投降了!”胜利的消息传来,延安城内外一片欢腾。毛泽东和边区人民一起,沉浸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中。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篇章。它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第一次完全战胜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这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正是这场战争,极大地教育和锻炼了中国人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写道:“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场充满惊涛骇浪的战争,同样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指针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成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苦难实在太深重了。在近代中国,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最坚决而又成功地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把祖国从危难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取得人民最真诚的信任和拥护。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广大民众充分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凝聚成一股任何外国侵略都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洪流中纯熟地驾驭局势,始终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 抗日战争不仅锻炼了中国人民,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八年抗战的无数事实中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奔集到它的旗帜下来。到抗战胜利到来时,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政治中的地位,已远非抗战开始时的状况所可比拟的了。这种影响往下延伸,为日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日本垮台之快使得蒋介石及其政府毫无准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蒋介石这时应该尝到了。 1945年8月15日,国民党参谋长陈诚麻将正打得起兴,这时,电话铃响了,电话是从总统官邸打来的,他不敢不接,嘴里嘟嘟囔囔地抱怨搅了他们的牌局。陈诚听完电话,放下听筒之后,转过身来,突然大声说道:“好了,是他。为什么日本人非得今天投降?现在我要去参加胜利*了,偏赶在我玩得正带劲的时候。”其他人都说:“就是,胜利来得太快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准备呢。”其时天津市长萧振瀛显得比其他人更为兴奋,他说:“不信等着瞧吧,接管东北将是我们最头疼的事。” 抗战八年了,还说来得太快了?这些人也太闲着没事做了。 果然,在随后的几天中,他的乡村别墅门庭若市,东北来的政客络绎不绝。除了萧振瀛之外,大家都一致认为应该释放少帅张学良,并请他出任东北的最高统帅。他们的主要理由是在东北没有人能象张学良那样受人拥戴。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蒋介石会对张学良记恨终生。张学良背叛过他,甚至还羞辱过他。蒋介石决定不释放张学良,或者说对此事根本不予考虑。这样一来,蒋介石面前便出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在东北有能力有威望的政界人士中,找不出对他忠心耿耿的人。 由于没有一个现成的“统帅”,蒋介石决定分疆而治。于是,他把原有的三省重新划为九个省,哈尔滨和长春则作为行政院直辖的特别城市。 蒋介石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心胸过于狭窄了。他在关键时期把张学良凉在一边,实在不该。东北不同于其他地方,蒋介石不能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他统一中国后果不堪设想。蒋介石在东北的阵脚全乱了,将三省分为九省,表面上看象是便于牵制,其实不利统一调剂,更易于各自为政,如散沙一盘,轻轻抖动,就散开而难于集中。 抗战一结束,蒋介石立即通令全国各部队,叫他们听候命令,根据盟邦协议来执行受降的一切规定。另外,蒋介石电令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应就原驻防待命;在各战区作战地境内之部队,并应接受各该战区司令官之管辖。政府对于敌军之缴械、敌俘之收容、伪军之处理及收复地区秩序之恢复、政权之行使等事项,均已统筹决定,分令实施。为维护国家命令之尊严、恪守盟邦共同之规定,各部队勿再擅自行动为要!” 当然,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不理蒋介石的这一套,在同一天,以“延安总部”的名义,连下七道命令,着所属部队全面行动又以“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的名义,对冈村宁次发出“向*投降”的命令,同时再度命令所属部队占据东北、华北一带,和东北苏联红军呼应。 国共两党及其所属部队全面争夺地盘,扩展势力范围。 东北掌握在谁手中,决定着抗日战争之后的国内战争的胜败关键。蒋介石没有下好东北这步棋。共产党毛泽东把这盘棋走活了。 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那时,苏联人绝不会想到*会取得整个中国,以为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会很快统一中国。为了制造与美蒋势力的缓冲地带,苏联在撤兵前特意把住东北大门,而放*进关。共产党捷足先登,在苏军帮助下占据了四平以北大半个东北,甚至准备以长春为“首都”。对此,蒋介石当然不干,乃出动最精锐的部队进击东北,在四平与共产党展开大规模的争夺战。四平地处东北中心点,是南满和北满的分界,得此而北满的门户大开。为此,国共双方在四平整整血战了一个月! 此战,毛泽东最初是寸土不让的,甚至动用了血本与国民党硬拼,为此损失了上万人。后来实在顶不住,才不得不放弃四平和长春,撤至北满。毛泽东甚至担心国民党军队会乘胜追击,乃一度做出了放弃黑龙江省各大城市、退往农村的计划。不想,蒋介石突然宣布休战。 此时的休战,*得以喘息之机。东北有苏联人特意留下来的可以武装100万人的日式装备,*的部队就在瞬间制造出了100万的军队!*自1927年以来打了18年仗,愁的就是武器装备匮乏,现在从天上掉下这么一块大馅饼,军队不瞬间膨胀才怪呢!另外,更有战略意义的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北部,也被*稳固占据,那里的军工厂也开足了马力没日没夜地生产军火! 天助毛泽东,有了上述条件,*所部很快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一年间由10万人增至100 多万,并立即转入攻势。事实上,东北的布局关系着全局,蒋介石走坏棋局,毛泽东已先胜一局。 坏局在哪里?蒋介石没有继续北进追击*部,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但这个决策是绝对错误的,其后果也是致命的!国民党占据半个东北已经没有意义,还不如全部撤到华北。因为,*取得根基、发展武器、制造军火依靠半个东北已然足够!而国民党留在南满的那些部队,其实已经成了*眼里的肥肉。 抗战的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收获颇丰;国民党却收之较少。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准备不足,东北的失算,各敌占区的地盘的抢夺,都是被动的。蒋介石没有全盘掌握抗战胜利后全国局势,匆匆行事,阵脚全乱,顾此失彼,导致不可收拾的残局。

幕后苏美
第二十五章幕后苏美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决策往往依据美苏的变化而变化的。 赫尔利作为总统私人代表的时候,罗斯福的扶蒋倾向还不明显,他仍然希望调动中国的一切力量结束对日战争,然而史迪威不久回国,在史蒋斗争中惨败,赫尔利开始致力于国共调停。罗斯福总统对国共态度的变化是相当微妙的。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国民党,正如斯诺在会见罗斯福后说:“罗斯福显然无意抛弃蒋介石政权罗斯福可能想把*当作对蒋介石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以促使他走向革新他的政权,成为统一、进步的中国的核心。”罗斯福对华政策长期以来比较灵活,尤其对*方面,因为美国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约束*,因而他自己对扶蒋*也表现得较为谨慎。毛泽东也认为:“罗斯福总统在当时,为了美国的利益,他没有采取帮助国民党以武力进攻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赫尔利在其中的个人作用是相当大的。他在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我接受的指示是要阻止国民党崩溃,扶持蒋介石的领导,统一中国的军队,并尽可能地协助政府实现开明化,创造有利于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国的条件。”从言辞中可清晰看出赫尔利的立场,究竟有几分是罗斯福的本意,又有几分是他的发挥,确乎很难分辨。谢伟恩认为:“他(赫尔利)是一个既有魄力,又妄自尊大的人,他对其使命设想的极为广泛,声称拥有总统授予的最彻底的全权,并在那一极为微妙的对美国利益生死攸关的严峻形势中,撇开国务院而完全独立行事。”由于赫尔利的个人的主观倾向,他在向总统的汇报中存在不实之处,比如他将谈判失败推到*的身上,他说:“它(国民党)给了共产党想要的东西,但却没有要求共产党听从国民政府的指挥,这一点我在五点协议中提出过,因此在政府改革期间和之后,都仍然存在共产党武装发动内战的威胁。”*在他的眼里成了阻碍统一,挑起内战的一方。这样混淆是非的言论对罗斯福的决策起到了一些消极作用。 另有很重要的一点,罗斯福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对赫尔利的干涉很少,存在客观的原因,二战胜利后,罗斯福忙于欧洲战场,无暇顾及赫尔利,而且体力疲惫的罗斯福做出的判断很值得怀疑。《病夫治国》中就十分尖锐地指出“他那是在对外政治方面已经忙于看法了,只有几条模糊的建立在幻觉之上的行动原则。” 而美国在华代表赫尔利个人,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压制蒋介石,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赫尔利只是让*单方面的让步,不肯向蒋介石施加压力,劝其退步,所以谈判失败也是意料中的事。 共产党主张的意识形态也成为*与美合作的障碍,互相都不够信任。自从苏联十月革命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被美国政府看作是苏共在中国的代理人,受到美国的排斥,而国民党往往以反对共产主义博得美国的支持。 赫尔利政策带来的客观效果是中国内战的爆发。虽然美国和苏联一样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范宣德曾直言不讳的说:“干涉中国内战蒋得不偿失,卷入中国内战给我们造成严重困难,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罗斯福在世时极力地调解国共,就是为了避免内战。戴维斯说:“是赫尔利使自己和美国政府越来越深入地卷入蒋和共产党之间的生死斗争。”赫尔利助长了蒋介石的内战倾向,美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由“友邦”变为“内战凶手”。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非常明白,假如没有美国的运输机和军舰,替中国政府把军队运到华北和东北,即使*要打内战,也是没有对手的。假如没有美国庞大的剩余军火接济中国政府,既是中国内战发生,也不会象今天这样残酷。假如没有美国一面倒的所谓调停,则中国内战的双方,也会找到和平方法的。” 美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适得其反地卷入了中国内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美国一向以天赋使命而自居,向全球推广它的*和自由。虽然美国采取种种方式力促“中国政府开明化”,加强*程序,规定个人基本权利,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中国。但蒋介石的法西斯*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扶蒋*政策只能使蒋介石在*道路上越走越远。美国的理想主义目标变得遥遥无期。 “美国对华关系往往是混乱和自相矛盾的。政策方面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利益的迥异和两国之间肤浅的相互理解。”“从中美之间的交往之初,彼此之间就有误解,这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根本的差异。彼此之间都用自己的标准和价值来看待对方的道德和进步。” 国共是战是和,美国和苏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出兵,但它出了飞机、大炮、武器弹药;而苏联却没有象美国那样表露,但所起的作用也不能说是次要。 蒋介石和毛泽东多多少少都要看苏美两国的脸色行事,否则都下不了决心,决策也难以一贯到底。 苏联的统帅斯大林起初希望看到以蒋介石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他两次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谈话,称蒋介石是“无私的”,是“爱国者”,但应在政治上对*让步,以求得军令的统一。斯大林还表示,不能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苏联人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帮助中国共产党人。 显然,斯大林认为在中国出现的应该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联合政府。不过,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相信“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一定要来的”,不相信莫斯科会“承认蒋介石是中国唯一的领袖”。 显然,*的战略是利用苏联出兵和日本投降造成的权力真空,控制广大的原日伪占领区,准备夺取中国的半壁河山。远在大后方的蒋介石对突变的形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