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花赋:共和国前夜风云录-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认为单从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铺排、文字的精警活跃等方面讲,《黄花赋》的成就当可和《三国演义》并驾齐驱,当然,《三国》有《三国》的特点和长处,比如谋略的描写,但是《三国》之中看不见人文关怀的内容,那里面的人命贱如草芥,没有人怜惜他们,《三国》也没有更多的思想,有的只是忠奸义气之类观念,这些欠缺之处却在《黄花赋》中充溢着,对于生命的感悟,对种族自由的理解,对国人心态的庖析,对苦难、狂热以及愚昧、怯懦的深层次探索,使得《黄花赋》的内容厚重无比,触目惊心,看过之后半天心中也是沉甸甸的。 
  不过,《黄花赋》随时用诙谐调侃的语言来化解沉重之感,用美女、狂士、无赖等人物来冲淡沉重的感觉,好在那个时候各色人物具备,玩世不恭的才子,姿容秀美的淑女,狂放无忌的大师,呆头呆脑的官僚,偏执胡闹的帮会人物,那个时代这些人物是如此之多,他们穿插于激荡恢宏的历史进程中,让我一路顺畅而轻松的就读了下去。我是学历史的,因此我不但惊异于作者的文字功夫,更惊奇的是不论大事小事作者没有一件事情脱离历史原貌,美文与信史竟可以这样子的亲密结合,在我看过的书里面,或许只有《史记》《左传》寥寥几个可以当此美誉。 
  《黄花赋》里,英雄奸雄群出,忠臣奸臣难分,美女泼妇黑道人物狂生才子无赖酷吏各色人物俱全,康梁戊戌变法、李鸿章周游列国,义和团遍地蜂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西狩,张之洞东南自治,举国请愿立宪,丁末政潮,黄花岗滴血,武昌首义、南北和谈,这些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无一遗露,被作者的巨笔一件一件的勾勒了出来,波澜壮阔,力有千钧,而假光绪出逃,章太炎喝酒,大阿哥耍赖,孙文受骗,梁启超遇美,黄兴雪夜上茶陵,赵声舞剑,秋瑾唱诗,孙文伦敦蒙难,刘思培出逃,慈禧惊梦,这些细节天衣无缝的穿插在各个大事件当中,使得整部书看起来美轮美奂,几乎无懈可击。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历史的秉笔直书,他将那个时代的惨烈不经修饰的就写了出来,国人的麻木,先知先觉者的无奈,小人们的唯利是图,兵勇的贪生怕死,巨奸的旋转乾坤、英雄的热泪,美女的痴情,七十多万字便将那个时代画了出来,让我看到了那段烟尘后面真正的历史。作者在自序中说:“历史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凄婉,有太多的迷茫和不该有的错乱,但是仔细一想,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在,现在也正缓缓的过去而成为历史,那么,今与古又是何其的相似,其遗憾与迷茫又是多么的一脉相传。”看了全书,再看作者的自序,我禁不住自己的激愤伤感,不由得两眼就潮湿了。 
  《黄花赋》能流传后世吗?肯定能!《黄花赋》能轰动当今吗?肯定不能!今天是一个需要快餐的时代,《黄花赋》这样的精品有几个人愿意看呢?无言、悲哀! 
  '上一页' '1' '2' '3' '4' '5'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管窥《黄花赋》
作者:玩月楼主
  一。《黄花赋》中的人物
  二。《黄花赋》的故事
  三。《黄花赋》的语言
  纸质的《黄花赋》看完了,我又在网上将简本的看了一遍,将红袖上连载的足本看了四十多章,这样算起来我应该算是看了两遍半,不过我这人一贯谦虚,不敢说自己已经看懂了《黄花赋》,因为这个书牵扯的东西太多,写法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要真的看懂不下点功夫是不行的,我是个懒人,只是看热闹不愿意做研究。不过我虽然没完全看懂,但我多少还是看出了些名堂的,所以我就将这个帖子叫“管窥《黄花赋》”。
  一。《黄花赋》中的人物
  《黄花赋》中的人物太多了,我想对这段历史不很熟的人第一次看这书肯定会让这些人捣糊涂的,我对近代史算是比较有兴趣的,但第一次看时,仍让那些人整得我发急发乱。这些人物上至太后皇上朝中百官,下至会党人物刺客商人留外学生,中有督抚大员革命党保皇派以及各式名高望众的才子狂士。这些人物汇聚一书,将那个时代的就活色生香的画出来了。因为有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这才产生了这一大群各具性情的特殊人物,而这些人物又让这个时代变得如此多彩多姿。
  这些人物中次一等的我就不说了,重量级的人物如慈禧、袁世凯、孙文、黄兴、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章太炎等几十个,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我觉得他们个个妩媚可爱。本来那个老妖婆慈禧是近代史上最令人痛恨的人物,但《黄花赋》中的慈禧却不是这样,在《黄花赋》里,慈禧是个精明爱权的老太太,作为精明爱权的一面,这人殊堪可恨,把个可怜的光绪让他玩弄于股掌之上,百官臣僚对她也莫不畏惧害怕,袁世凯被她的两句狠话就吓得路也走不稳,以至于掉下台阶摔伤了脚,荣禄、刚毅等大臣对她也是既敬又畏,见了她就战战兢兢。但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又很可笑可怜,她认为戏上演的那些神话故事都是真的,因此对义和团的法术也就相信了,还教训不相信的臣下没有看懂京戏,她在洋兵扑向北京时一筹莫展,就又哭又闹,骂臣下无用。慈禧还有点小小的狡黠,她想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却不对人明说。荣禄听到了风声来问她,她急忙否认,说:“没有!”但接着又立刻问:“你听谁说的?”荣禄说了外边到处有传言,慈禧就又焦急起来,忙问:“那你说此事是否可行?”
  一个执掌国政几近半个世纪的女强人和一个狐疑敏感的老太太和谐的统一在慈禧的身上,这两者任意去掉一个慈禧都不完整了,可是作者在写出了血肉俱全形神兼备的慈禧之后,却让慈禧在临死时留下遗言,说:“绝不能让一个女人的权利到达顶点。”这话是慈禧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总结呢,还是对隆裕太后的担心,好像很难说清了。但有了这一句话,血肉俱全的慈禧似乎又成了个谜一样的人物,她的内心世界费人思量。
  同样的,袁世凯也是个谜一样的人物。这人的胸襟气魄胆量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他训斥儿子袁克文,说:“你小子只知道风花雪月,哪知道扭转乾坤的乐趣!”他作诗说:“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这份豪气胆略在当时能比上的人的确不多。袁世凯不但野心大,鬼主意坏点子也极多,“杯酒筹巨款”将那些老官僚王爷整得有苦难言,和洋人打交道时他也很狡猾,弄得洋人不得不佩服他。但是袁世凯也很可笑,他本来拜了状元张謇为师,写信时称张为老师,可是他升了官,就不好好称呼老师了,先改称“先生”,后又改称“仁兄”,弄得张謇大是不满,写信斥责并与他绝交,把个袁世凯羞得很不好意思。
  袁世凯很爱惜人才,见了人才就想笼络,连坚决反对自己的人也大力笼络,这一点让人敬服,袁世凯还爱虚荣,老是想装出个谦谦君子的样子,逼清廷退位时,他的花样玩得很多,只所以玩这些花样,是因为他不想落个欺负孤儿寡母的名声。当清廷退了位,孙文辞职,选了袁世凯为总统时,他还推辞说:“与其让孙大总统辞职,不如让我老袁引退。请孙总统派人来接收北方的行政与军务,只要南北混一,人心安静,再无变乱,那时我就立刻退归田园,不问政事。”袁世凯脾气很大,对部下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还用脚踢,他的装腔作势也别具一格,十分可爱。在北京发生兵变乱抢乱烧时,袁世凯在府上跌足大叫,说:“这还了得,快取我的家伙来,待我去打他们。”
  黄兴、康有为、章太炎等个个都是这样,作者将这些人物的每个侧面都展示了出来,使得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非常饱满。只不过我不满意一个人物,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是个历史人物了,作者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忌惮,写到他的章节好像都放不开,虽然孙文的形象也很饱满丰富了,但这个孙文一点也不可爱,远没有慈禧、袁世凯、黄兴、章太炎等人的活灵活现,让人爱个不够。
  二。《黄花赋》的故事
  《黄花赋》中的故事不用说是非常精彩的,各个故事环环相扣,又时有旁支逸出,引人入胜,看的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黄花赋》的叙事状物都很简略,往往几百个字就可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嵌镶在一段比较大的故事之中,很多段比较大的故事又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故事。这种写法可以用较少的文字容纳更多的内容,但这样写让古文基础不怎样好的人一下子很难接受,看来看去看不出个名堂。
  举一段例子:
  “黄兴焦躁起来,便要亲自带兵北上迎敌。黄明堂满口答应,却只拨给他一百名降兵,还好这一百人枪械齐全,弹药充足。黄兴当即集合起这一百人,动员激励,然后发号施令,领了众人径出镇子,向北进发。
  向北行了约莫一华里远近,众兵一齐向天鸣枪。
  黄兴愕然回头,问道:“何事鸣枪?”
  众兵说:“太累了,走不动了。”于是乱哄哄怀抱长枪,坐于路畔歇息。
  黄兴急忙回身拉他们起身,苦口婆心劝慰,好不容易将所有的人都劝了起来,大家却直立不动,黄兴便推他们前行,这样又走了半里路远近,众兵纷纷逃散,越阡渡陌,一霎时跑得只剩下了黄兴一人。“
  这一段只有200多字,却将降兵的不听指挥,黄克强的无奈写得淋漓尽致,为起义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我初看时,感觉这段故事简直就像一幅水墨画或者一幅漫画,美不可言,但后边的故事接踵而来,让我没有喘口气仔细欣赏这漫画的时间,到看第二遍时,我才有时间慢慢的品味。
  再举一段例子:
  荣禄被授为直隶总督兼户部尚书,故要于上任前谢恩。他对康有为一向看不起,这时见了,便微笑着挖苦道:“大才子要变法,但一众大臣俱是守旧派,众百姓也全是愚民,你却如何变呢?”
  康有为正色说:“废八股,兴学堂,以开民智,人民自能理解变法的好处。”
  荣禄怪笑道:“孔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圣人之徒,竟要开民智,这不是和圣人作对吗?”
  康有为说:“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开民智正是圣人遗训,有什么不对?”
  荣禄想不到康有为的文才竟敏捷至此,随口便将孔子的话篡改了,一时之间也想不出来什么话来反驳,便嘻嘻一笑,说:“佩服佩服,不愧是才子。”然后出门乘轿去了。
  这一段也是200多字,但荣禄的音容笑貌、康有为的机智多才全都活灵活现的出来了。这让我想起了归有光的“寒花葬志”: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只短短几十个字就将一个小丫环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我想,看过“寒花葬志”的人,一定会对《黄花赋》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大加赞赏,不会因其故事的浓度太大而斥之为历史。
  《黄花赋》中每一段故事都精彩,可惜每一段故事都没有名字,我建议作者想办法给每段故事都弄一个名字,这样的话这些故事就比较醒目而且也能相对的独立了。《三国演义》中的好多故事只所以为人所津津乐道,恐怕和每段故事都有一个名字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张飞挑灯战马超”,“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等,《黄花赋》中的“黄兴打虎”、“赵声舞剑”、“胡瑛坐牢”、“苏曼殊海吃海喝”等故事也有趣得利害,但这些故事在章目中没有反映出来,很不利于读者记住,当然也不利于流传。
  三。《黄花赋》的语言
  编辑樊东屏先生说《黄花赋》“有文言文的韵味,但又是白话”,我很赞成这句话。不过我更赞成江湖痴客的话,他认为《黄花赋》的语言明显受到了《庄子》《国语》《国策》等的影响,我感觉他说得更准确一些。
  我举几个例子:
  孙文乘船回国的消息传来,胡汉民大喜,遂与廖仲恺乘兵舰出珠江口,迎孙文于海上,问他:“先生将何往?”
  孙文振衣上舰,挥手遥指北方,说:“各省独立却群龙无首,我将北上沪宁组织政府,然后整兵经武,以伐满清。”
  这一段是武昌起义胜利后关于孙文回国的描写,场面空阔无比,而孙文“振衣上舰”四个字,简直让我感觉孙文是飞上舰的,这种笔力气势和庄子的逍遥游非常相似,当然,细察之下,这种笔力气势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
  我的愚见,《黄花赋》受《国语》《国策》影响的地方只限于书中言语交锋的地方,比如“还招白头翁,长袖苦周旋”这一章中李鸿章和洋人谈判的描写,不过这一章不是很典型,虽受影响,却痕迹不重。汪精卫说服袁世凯这一段却痕迹重得很,十分典型:
  袁克定带汪精卫到锡拉胡同家中。在密室内,汪精卫以晚辈身份拜见袁世凯,口称“伯父”。袁克定在一旁介绍说:“爸爸,我与兆明意气相投,已结为异姓兄弟了。”
  袁世凯惊讶不已,赞叹道:“吾儿高攀了,有汪先生如此益友,你将一生受益无穷。”
  汪精卫连忙逊谢。袁世凯双手按汪精卫坐在自己的对面,吩咐斟茶拿糖果,十分的热情。
  袁克定说:“爸爸,兆明有肺腑之言欲讲,愿您拨冗垂听,方不负兆明来京之意。”
  袁世凯忙说:“好,好。愿汪先生有以教我。我虽做着这个内阁总理,但国事维艰,内有挈肘的权贵,外有昌共和的党人,我在中间谁也得罪不起,自感才薄力小,难以致太平天下于万民,内心常自焦虑忧愁。兆明大才,必能使我茅塞顿开,明见天下大势。”
  汪精卫拱手说:“不敢。兆明虽然不才,但事关我中华百姓的福祉,故兆明不敢藏拙,一定要将心中所想说给总理,还盼总理莫嫌兆明鲁莽。”
  袁世凯连忙拱手,极其虔诚地说:“一切请兆明直言,老夫虽然愚鲁钝拙,但从善如流,最是喜欢高人指点。”
  汪精卫当下侃侃说道:“当今天下,共和已成狂澜怒潮,势不可挡,而人心思汉,共愤异族占我河山,仅只两月时间,长江以南尽举义旗,山陕两省亦揭竿响应,足见满清人望尽失。如今总理手提北洋劲旅,身处共和之潮狂摧帝制之时,若能俯察国人之心,哀我汉族失国之痛,与南方民军携手,驱满清权贵下野离位,则神州可不动刀兵而定,民国可不流血而成,如此,袁公大名永垂青史,凡共和旗帜下自由之民,谁不颂扬袁公的伟业义举!两千年帝制丧灭于袁公之手,共和新天地鼎定于袁公之手,袁公即是我中华的华盛顿与拿破仑。”
  汪精卫第二次又入袁府,对袁世凯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