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花赋:共和国前夜风云录-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 黄花赋中对许多历史的敏感问题都有所描写,比如对义和团的描写,对同盟会内讧的描写,对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起因的描写等等 ,樊老师有没有担心出版这本书或许会带来麻烦? 
  我想应该不会有“麻烦”,因此据我所知,石之轩反映的这几处历史是真实的,谈到真实性,我倒想起有一位作者说过这么一段话:“历史就像个婊子,只要你有钱,让她怎么样就怎么样。”起码,我是认同书中的历史情节的,过去有一句极权威的话叫作: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但这句话不能万世不改,它也要经得经历史的考证。关于同盟会,我没有感到它有什么“内讧”,我觉得这很正常,大家都不是能预知未来的神仙,都是热血青年,如果没有什么争论和不同政见,那才叫奇怪呢,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连真实的历史都不敢承认,那就真的是不大妙了。 
  3、 请樊老师谈谈对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等方面的评价 
  《黄花赋》文笔功力很厚实,我曾多次对朋友和同事说,有些在文坛颇有些“老大”风范的“名人”,也许下辈子也整不出这类作品来,比如“有了快感就喊”,我的评价,明明不是婊子却非要当街扯一块招牌,这不是太可悲了吗?其实我深知在民间有许多“武林高手”,因为各种原因还仍然被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这当中自然是有劣根性在作怪,所以我也是一直在运气,一直希望能有“要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不是让少数人靠名声来吃饭,让他们霸住这块文坛。 
  石之轩的这本书有几大特点,第一是他的写法好,非常有“嚼头”,有文言文的韵味,但又是白话,这本身在形式上就别具一格,说到这里我想提一提过去的长篇巨著《李自成》,这部小说花了作者几乎半生心血,但我在读它的时候,却感到味道不足,在语言描述上缺了点东西,有些直白,不禁看,但《黄花赋》就完全避开了过去历史长篇的某些容易出现的弊端。当我告诉我们的总编这部著作写了十余年时,他讲了一句话:能踏踏实实坐在冷板凳上写十年的人,他的功力肯定错不了,因为一般人是没有这种功力和耐力为一本书付出十年心血的。 
  第二个特点是场景安排得好,一开头便引出一个悲怆而沉重的话题,让人们在李鸿章伤感无奈的自语中感到中国人那种“国破家亡”的感伤,从而让人们有了一个同感。这在艺术上是既有一种独具匠心的运作,又有一种非常自然的介绍和表述,让人们在心生激愤中不能不读下去。我是觉得这个“引子”搞得非常好,引出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这一纵横全书的主动性导思想。 
  第三个特点是对全书某种人物的重新挖掘与塑造,没有一个人物是脸谱化的,也没有刻意要去贬低谁,或刻意去拔高雅,尤其是历史人物,“灰色部份”不好把握,但在《黄花赋》中,有的“反面人物”的内心也有令人感喟之处,其实这才是符合对于人的描写的,现在文坛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把“坏人”描述成了英雄,但这本书显然不存在这个问题。 
  有关史学价值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部书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就是;我们再也不能拿“钱”去左右历史,作为本书的编辑,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书中有关历史的描述,我是完全认同的,一般来讲,中国人都讲究“隔代修史”,当代不能修史,因为会有个人的恩怨、利弊,及不同政见掺杂在其中,这样修出来的史是不会客观的,近代以来我们的史几乎没法修,因为政见的成分太大了,我一直觉得,历史不是为了某个阶级和政府服务的,他服务的对像是整个民族,修史的目的,是要让全民族从中得到思考(当然也包括不同政见,不同政党的人),《黄花赋》对那段历史的客观反应和描述,应当会使这本书融入那些具有唯物史观的文学作品的洪流中去,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财富。 
  ——————————————————————————–
  4、 现在有许多快餐式的书,很吸引眼球,听说卖得也比较快,樊老师喜欢编辑这类书呢,还是喜欢编辑如黄花赋这类有分量的书? 
  “快餐文学”同现代社会的讲求经济效应,忽视精神追求有关,应当说是快餐式的社会造就了快餐文学的市场。但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思考,第一,能怪读者浅薄无知吗?能怪他们不能接受深刻的东西吗?显然,这个责任不可以全推到他们身上。第二,深刻的东西今后我们还搞不搞?我想说当然要搞,所谓的“图书要面向市场”,绝不能理解为出版社只是盲目的跟看读者屁股后面跑,我的观点是,“快餐文学”谁愿搞谁去搞,反正我不搞,有份量的作品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脊梁。还有一点,“有份量”的书看你怎么写,其实写好了照样有市场,我想我还会同社会上有共识的作者朋友们多多联系。为“拣拾我们遗失的灵魂”而努力。 
  5、 请您谈一谈对作者石之轩的看法 
  石之轩是一个低调的人,很平和,他的低调平和与他的作品似乎不协调。但其实这又是我们这么多年形成的一个误区。我知道这么一个人,过去是个营业员,后来开始写小说,出了几部书,便到处以作家自居,还留起了长发,这同石之轩真是有天壤之别,前者令我困惑与不解,而后者都令我心生敬意,石之轩的这种处世哲学会令他有很多朋友,也会令他能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这都是相辅相成的,“上苍取走了你的眼睛,会让你的听觉更敏锐。” 
  6、 请您谈谈对这本书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认为它能火吗? 
  《黄花赋》会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同,因为它展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推翻帝制的过程,而且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描写有血有肉的,正如我对别人讲的:它对以往任何同类题材的作品都是一个颠覆。 
  7、 听说有人在与作者接触,关于此书拍电视剧的事宜,对此您有何看法? 
  有人对改编成电视剧感兴趣,我正在接触中。 
  8、 网友中有人拿《黄花赋》与前阵子央视播放的电视剧《走向共和》进行比较,您认为有可比性吗?他们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您个人更偏好哪一种类型的历史剧呢? 
  《走向共和》是商业片,同《黄花赋》无可比性! 
  我的观点已很明确,就不多讲《走向共和》了。 
  《黄花赋》反映的是变革中的中国,有人说同现在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引起人很多反思和思考,一个民族不能停止思考,而《黄》正是向人们提供了思考的元素。所以,我是偏好这一类历史剧的,有人问,中国将向哪里去?我想加上一句:作为“民族脊梁”的文人,又向哪里去呢? 
  正如同有人讲的,现在是院士争着当官,而官们又争着当院士,批量生产的“博士”、“博导”满天飞,过去有一句笑话,说几块石头掉下来,砸中七个人,其中六个是经理,现在可以改为七个被砸的人中间有六个是“博士”,这不是笑话,凡是官,几乎都要弄个学历,本科嫌低了,要弄研究生,硕士不行弄博士,其实连通顺的文章也写不下来,所以现在一提“博士”,反倒成了“无知”的代名词。因此在这里我仍然要大声感谢石之轩这具有真知灼见,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如果说中华民族没有希望,那也是前一类人太多太泛滥了,如果说中华民族有希望,就是我们的社会还有石之轩这样的人。 
  昨天同石之轩通话,他讲在论坛上有人因为他提出了“如果光绪实行君主立宪,中国应当不会走向日后的分裂与军阀混战”,而骂他是“满清的走狗”。我听完后哑然失笑,这同“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白猫黑猫论”在那种只讲阶级斗争的年代提出来,确实能让人心中一亮,但几十年过去了,有许多人却开始了对这句话的深刻思索,同样,君主立宪还是革命的问题,不能只站在狭隘的立场来看,这同民族矛盾(例如中日问题)完全是两回事,那么1912年以后连续几十年的国内战争,几十年的专制独裁,又做何解释?所以说,不能扼制人们的思考,有一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也不能“人类一思考,上帝就烦恼”,缺乏理性思考,抛弃深刻的人文观念,把自己变成一只“经济动物”,从而导致物欲横流和末日心态,在灯红酒绿和贪欲中走向生命的尽头,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伊甸园”吗?我希望《黄花赋》能让所有读到它的人有所启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尘世谁识《黄花赋》,读罢掩卷泪满襟

  作者:江湖痴客
  朋友几次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这几天终于抽出点时间看了,只看了前十章,我就被震撼了,糟糟懂懂的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该怎样说话,我不知是喜悦还是悲凉,只是感到激动不已。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情节,以及编织人物与情节的文字都是我前所未见的,随着文字水一样的流淌,我感觉我进入了一个绚烂、喧嚣、充满了力感和美感的历史时空之中。那个时空的张力如此的强劲,强劲得使我血脉贲张,便欲纵声大呼。 
  我忙搞来了《黄花赋》,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我读完了这部巨著。沉默了一会儿,徘徊了一会儿,我觉得我必须说些话,于是,我就写了一下这些文字。 
  《黄花赋》中形象饱满、有血有肉的人物超过一百多个,慈禧、光绪、荣禄、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平日里需要远距离遥望或者仰视的大人物,在书里忽然被直接拉到了眼前,我能看清楚他们谈笑时脸上微妙的表情,能感觉到他们大怒时胡须颤动的微响,过去在教科书中在影视剧中在其他书中对这些人物的刻板印象一下子被打破了,这些人一个个活了过来,活灵活现,各具妙姿奇态。素以强悍恶毒著称的慈禧在洋兵攻向北京时,也会像一般的老妇人那样哀哀痛哭;素以开历史倒车著称的袁世凯,原来却是个机巧百出能力极强的惫赖家伙,偏偏这家伙又极爱面子极爱人才;卖国贼李鸿章原来竟是那么傲慢睥睨一切的人物。这些个人物在百年前的那个时空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将他们的智慧、勇气、强悍、毅力、刻毒以及雄才诡计或者伟岸博大表演得淋漓尽致,他们各自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演绎这段历史,无怨无悔,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将晚清年间的激荡风云逼真如画的托了出来。 
  《黄花赋》的故事也极为引人入胜,可以说每看一个小段就有峰回路转美景无限的感觉,我感觉作者大量借鉴了《左传》的叙事手法,文字干净利落得找不到一句可有可无的话,更难得的是作者对人物不做一句褒贬,他只通过故事将人物活生生的摆在读者的面前,褒也罢、贬也罢、爱也罢、恨也罢,全凭读者自我的感觉。当然,在很多场合作者对人物也进行调侃,在调侃之中也涵容进作者的某些感慨,但这些调侃除了增加可读性和趣味性外,对人物本身没有褒贬的意思。比如写李鸿章访美的这一段: 
  李鸿章便趁机批评美国前几年就兴起的排华政策。当时美国社会排挤华工,以爱尔兰人代替。李鸿章说:“华工不论是技术还是工作态度,绝对比爱尔兰工人好!” 
  这时李鸿章正在费城访问,当局格外巴结,说中国的贵人喜欢坐轿,于是,在李参观工厂或名胜时,就不用马车了,专门搞了一顶豪华轿子让李鸿章坐。不巧的是抬轿的四个人全是爱尔兰人,他们听李鸿章说华工比爱尔兰工好,心中气愤,便约好一齐罢工、不抬轿子了,以示抗议。 
  李鸿章心中不快。但马上就有一帮华人主动来抬轿子,李鸿章又高兴起来了。这些华人以能给李鸿章抬轿子为荣,中国人的抬轿技术自然是最好的,大家满脸自豪、浑身是劲,将李鸿章抬得舒舒服服、飘飘荡荡、晕晕乎乎。轿子一抬却抬到了费城的唐人街上。 
  李鸿章忽然眼前一亮,放眼所见,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黄面孔、黑头发,华人来来往往,一街两行几乎全是中式餐馆。为欢迎李鸿章的来访,餐馆的门首全插着美国的星条旗和大清的黄龙旗。
  李鸿章大喜,停下轿子与华人见面。整条街上的华人乐疯了,一齐涌了过来叩见故国来的大官。 
  李鸿章在异国他乡见到这么多华人欢迎自己,心中激动,眼眶中湿润起来。 
  众华人欢天喜地,向李鸿章介绍唐人街的情况。李鸿章被他们的情绪感染,就笑问:“你们大家开餐馆,饭菜还是中国的口味吗?” 
  众人大笑,就说:“请中堂随便进个馆子品尝,绝对正宗的中国口味。” 
  李鸿章掀髯而笑,说:“出访了八、九个月,吃腻了西餐,还真想尝尝中国的饭菜!” 
  于是抬脚进了一家门脸儿看起来稍大点的餐馆,众随从自然在门外侍候。这家餐馆的老板兴奋不已,立刻指挥厨师工作,做了最拿手的几十个菜,一个一个端上来请李鸿章品尝。 
  费城的洋人们听说李鸿章在唐人街吃中餐,一个个惊奇不已,便呼朋唤友也涌到唐人街来看,进不了餐馆,他们就在门外、窗外探头探脑往里看,看见李鸿章笑眯眯吃得好不惬意,便猜想那菜一定很好吃,于是忙向旁边的华人打听菜叫什么名字,华人说了。但接着又一盘菜上来了,洋人忙又问菜名,华人又说了。可菜越上越多,有许多菜连窗外的华人也不知道名子,便笼统的将不认识的菜叫作“杂碎”,杂碎出现的频率最高,等李鸿章吃完离开,洋人们把其它菜名全忘了,却记住了“杂碎”这道菜。洋人们于是三、五成群,相约到唐人街,要吃李鸿章曾经吃过的杂碎。从此以后,“李鸿章杂碎“便成为北美一带中餐馆的招牌菜,家家餐馆都能做,让洋人们惊讶不已,大为羡慕。 
  这一段明显的在史实的基础上又采用了一些传说,说李鸿章爱坐轿子、中国人抬轿子的技术高超,也很显然是有感而发,但作者的感慨被十分高明的融入故事之内,不累赘不多余,而几乎每个故事里都有这种含而不露的感慨。 
  《黄花赋》的文字基本是走典雅这条路,遣词用字相当讲究,力求准确灵动,更难得的是每一段的文字既和全书浑然一体,又可以单独拿出来当一篇美文来读,这种档次的文字现今很难见到了,当然,愿意欣赏能欣赏这种文字的人也不多了。吃多了快餐的人,不愿意费功夫咀嚼文字的美感了,曲高和寡,但这并不表明《黄花赋》没有魅力。 
  我认为单从人物的塑造、故事的铺排、文字的精警活跃等方面讲,《黄花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