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盗帅-第3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长孙无忌一直认为害自己的是五姓世家的人,暗地里的布置也往这方面入手,结果一无所获。
长孙无忌动用手上所有的力量,始终都没有查到谁是幕后的主使者。
他知道自己败了。
这一天长孙无忌隆重的穿起了官服,入宫觐见李世民。
长孙无忌等了许久,才等到李世民的召见。
在踏入甘露殿的那一刻,长孙无忌忍不住的摇头苦笑,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以往觐见,就算是李世民在如何的繁忙,他也会让人热情的招待自己,或是往书房打发一下时间,或者请到偏殿小歇片刻,但如今却让他在殿外等着,待遇已经大不一样了。
“见过陛下……”长孙无忌心中忐忑,有些不敢看李世民的眼睛。
李世民面色复杂的看着面前这位跟随自己最久,也最器重,最信任的大臣,心中有着各种情绪。出卖军情,此事并没有证据证明是长孙无忌做的,但随着调查的深入,魏征他们发现了许多长孙无忌以往不光彩的勾当。尤其是在长孙无忌保李承乾时,多次暗里以不光彩的手段打压李泰。
这些都是小事,可却事关未来储君的大事,更是他李世民的家事,被打压的那一个还是他的儿子。
李世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最器重的人,跟自己并不是一条心,心伤亦有心痛。
长孙无忌跪伏在地道:“臣近年身体不适,每日每夜,都觉得难以安睡,乞求圣上怜惜,恳请告老休养。”
李世民心头一跳,脸色一沉,冷笑道:“想逃了?”
第六十四章古往今来,可有一人?
第六十四章古往今来,可有一人?
李世民最后还是准许了长孙无忌的要求,准许他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李世民对于长孙家,对于长孙无忌,还是留情了。
即是因为长孙皇后,又是因为长孙无忌为大唐做出的贡献,为他李世民做出的贡献。
李世民已经怀疑上了长孙无忌,所以他并不希望继续查下去。
长孙无忌不同于长孙家的其他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幼年时,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被长孙家赶出去,是长孙无忌护着长孙皇后投奔了舅舅高士廉。高士廉并没有亏待两人,但两人毕竟算是寄人篱下。
两人也因此相依为命,兄妹之间,关系之深,感情之重,远非常人能够理解。
李世民恰好在这常人之外,他深知如果继续不屈不挠的查下去,就算找不到长孙无忌出卖唐军情报的证据,他以往做的劣行也会一一的给探查出来。长孙无忌在如何的了得,也做不到任何事情不留任何迹象。
作为唐王朝名列前茅的大功臣,李世民也实在不忍看他身败名裂。如果查到一切是长孙无忌所为,那更加的麻烦。长孙顺德之事,还能推卸给武元庆,长孙无忌一但定罪,那就是无可辩驳的罪魁祸首。
李世民实在不愿走到那一步,因此准许了长孙无忌的要求。
长孙无忌是冤枉的,这点长孙无忌自己非常的清楚,但是他有口难辩。能够证明自己清白,只有真凶的出现。为此他努力过,可徒劳无功。
自古以来,权力的斗争不死不休,是因为没有人甘心认输,也没有人相信对手会让步。而如今李世民已经对他动了疑心,以往的事情渐渐的让人发觉,尤其是为了保李承乾而使用的那些不光彩的手段。
只要他长孙无忌还在这个朝堂上,李世民就无法忘记他长孙无忌曾经为了旧怨,出卖唐军的情报,为了助李承乾取得太子之位,以各种手段对付自己的另一个儿子。
长孙无忌官高一品,地位隆重,满朝文武,无人可比。他靠的是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的器重。可如今这份器重已经消失,这份信任也荡然无存,他继续留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反而会给李世民添堵,让他不再器重信任长孙家。
长孙无忌并不是甘愿认输,而是拥有一个政客的觉悟:可以争取的时候,便倾尽全力,不择手段。既知不可争,则退后一步,竭尽忠勤,放开一切。
明知失败,还要执迷不悟,甚至以牺牲自己所在集体的利益为代价,去谋求所谓的“胜利”,那是蠢材行径。长孙无忌绝不是蠢材,他一向是个高明的人。他的离去,保证了长孙家在唐朝的地位。
在极力最求将长孙家发展为大唐第一世家的长孙无忌来看,这是值得的。
毫无疑问,长孙无忌是一位优秀的政客。
事实也是如此,李世民迁怒的只是长孙无忌一人,对于其他的长孙家人恩宠器重,依然如故。
长孙无忌的告老,让事情告了一段落。
李世民没有言明,但魏征、大理寺的官员都是人精,那里能不了解李世民的想法。
魏征固然执着,却也心向大唐。长孙无忌的身份太过铭感,将他拉倒下马,将会引起一场政治风暴。尤其会让关陇集团为之大乱,给五姓世家一个壮大的契机。
目前唐朝世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皆因李世民全力扶持关陇集团之故。一但关陇集团出现问题,对唐朝百害而无一例。
长孙无忌告老还乡,已经算是一种惩罚了。
为了大局,魏征也没有一根筋的执拗到底。
这就是政治。
武媚娘得到了长孙无忌告老还乡消息,心底也松了口气,心中并无任何的喜悦。
她也再赌,赌长孙无忌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聪明人。
如果长孙无忌没有知难而退,以玉石俱焚的手段来处理这一件事……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值得庆幸的是长孙无忌不是易于之辈,输了就输了,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带上整个家族。
武媚娘赌赢了,成功的将长孙无忌逼出了朝堂。可她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的笑意,有的是那一丝丝的恐惧。
不错,是恐惧。
长孙无忌太难对付了,历史上的武媚娘能够扳倒长孙无忌,原因有二:第一、那时候的她,经历过许多磨难,还曾一度被发配到感业寺为尼。人吃过了苦,就会成长,这些磨难,让她的政治手腕圆滑高明。第二、有身为皇帝的李治在背后支持。
现在的武媚娘没有经过宫闱的历练,政治手腕,比不上历史上的那个武则天纯熟,也缺乏一个坚强的后盾。虽然杜荷不差,可毕竟不是皇帝。然而长孙无忌,始终是长孙无忌,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因为李世民、长孙皇后的存在,他的根底更厚。
武媚娘想要扳倒长孙无忌,较之历史上要难上十倍。
这一次能够成功,皆因长孙顺德之故,为了布这个局,她借助长孙顺德的手向吐蕃透露了前方的军情。
武媚娘的原定计划并非如现在一样,她算不到那么完美。她是要杜荷败,然后在通过战败的原因,以相同的方法,整倒长孙无忌。她是以唐军的败为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是一切都没有如他想的那样发展,因为裴行俭的小心,因为杜荷的谨慎,唐军逃过了一劫。
以完美的方式,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武媚娘很庆幸,但她知道她的出发点并不是这样的,她能瞒过天下人,却瞒不了杜荷,杜荷是局中唯一的知情人。
以杜荷的性格,他能够忍受险些害死数万唐军健儿,险些害的唐军溃败的人吗?
武媚娘不敢下这个结论,在杜荷没有回来之前,她丝毫不觉得自己赢了。也许自己是赢了长孙无忌,可输了自己最爱的人,那能算赢吗?
武媚娘很是惧怕,但神色间却没有任何的悔意,她并不后悔自己做的一切,即便时光重来,她还是会毫不犹豫的走这一条路。
长安,太极殿。
李世民将手中的奏章丢在了桌上,冷笑道:“可笑之极,竟然有人提议提高赋税,来缓解眼下的经济危机,想让我大唐步入前朝的后尘?”他没有指名道姓,给了那写奏章的官员留了面子,但语气却是异常严厉。
他们在商议着大唐的经济问题,两线作战比预料中的更加耗费国力。
辽东苦寒,许多将士都生了冻疮,需要大量的药材,还有北方的马匹不适应苦寒气候,损失极大。西南情况亦是恶劣,高原气候给运送粮草的兵卒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青藏高原又是北低南高,丘陵上下坡,数不胜数。运粮兵上坡需要用十倍之力来推,下坡又要用二十倍的力量来拉,所耗人力,超乎想象,让大唐的储备有些相形见拙了。
李世民找昨日就与群臣商议这个问题,当时没有结果,便让诸臣回去好好想想。
结果早朝的时候,李世民就瞧见了一封荒唐的奏章,让他提高赋税。
提高赋税,这在各个朝代都是常见的,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尤其是隋朝,更是如此。
隋朝的国策是藏富于国,赋税极高,尤其是杨广一朝,更是变本加厉。百姓无以为继,朝廷却富得流油。
李世民深知君舟民水的道理,吸取了隋朝这个教训,唐朝的赋税远低隋朝。
让他提高赋税,从百姓身上刮钱,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为今之计,只好如原计划,停止一路军事行动。”李世民在心底嘀咕,他很不想下这命令,因为他知道西北的唐军已经包围平壤城了,离胜利,只差一步。这煮熟的鸭子,飞了,谁愿意看到。
正当他琢磨是否决定的时候,内侍一手拂尘,一手密柬,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向李世民禀报道:“皇上,大总管传来的西北捷报……”
李世民听到“捷报”二字,精神一震,忙伸手抢过,细细阅览。
捷报中记载了唐军取胜的经过,李道宗以天降奇兵之法,派捷胜军成功的打开了平壤城城门,唐军一拥而入。高句丽的兵卒,挡无可挡,连连溃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泉盖苏文,见大势已去,意图烧皇宫自残。苏定芳抢先一步攻入皇宫,生擒了泉盖苏文。
“哈哈哈……”李世民仰首一阵大笑,“诸位,好消息,道宗已经破了平壤城,生擒了泉盖苏文,北伐军,大获全胜。”
李世民吐气扬眉,前朝做不到的事情,今日的他,做到了。
满朝文武也喜行于色,纷纷的向李世民道喜。
李世民乐不可支,觉得没有一月,自己脸上的笑容是无法消失了。
李世民这里还没笑满十日,又得到了一则消息。
杜荷以奇兵深入南诏腹地,一举大破正在对垒的白蛮乌蛮,将白蛮乌蛮的首领一网打尽。
李世民看着战报,呆住了,“以二十出头之龄,年余内,灭二国,掳二王,古往今来,除他之外,可有一人?”
第六十五章爱国家,但更爱他
第六十五章爱国家,但更爱他
便如战报所言,杜荷胜了。他利用南诏白蛮与乌蛮的敌视情绪,以流言促使白蛮、乌蛮内讧,互相残杀。
乌蛮首领蒙难败退时,得知了此事,怒发如狂。白蛮首领杨昆,得知蒙难未死的消息,也是又惊又怒。
白蛮与乌蛮之间,确实有着矛盾,可两则合在一起,才是南诏。
杨昆不喜乌蛮,可一样承认乌蛮是南诏国民,蒙难亦讨厌白蛮,却也认可白蛮的存在。
乌蛮人骁勇长于狩猎,白蛮人通智懂得耕种,双方都离不开彼此。
故而唐军大军压境,杨昆并不能领着白蛮人躲在山上,因为白蛮人不熟知山林存活之道;同样的,蒙难亦不能领着乌蛮人上山,因为乌蛮人没有粮食,临时临急的狩猎,难以维持长久,尤其是时近冬日,如果没有白蛮储备的粮食,乌蛮同样熬不过去。
想要避过此难,乌蛮、白蛮必需联合一起,方能够共度难关。然而因为杜荷的分化,这一切都成为了幻想。
只要杨昆、蒙难共存,乌蛮、白蛮就没有复合的可能。
就如裴行俭预料的一般,这个道理杨昆、蒙难都明白,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唐军没有大军压境之前,一决生死,来一场成者王,败者寇的战役,确定这南诏王的归属。
杨昆、蒙难想法一致,然而他们却小觑了唐军,小觑了杜荷手中踏月留香的力量。
他们两人原先是打算利用南诏多山,道路难行的特性,来拖延唐军进兵的速度。根本想不到,杜荷将计就计反而利用多山的特点,穿越山岭,避开人群,将奇兵安插在了南诏腹地。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踏月留香的能力,可以在无路的山岭中,找出最容易行走的地方。同时唐军那优良的军事素质,能够克服一切难题。最终,杜荷成功了,将奇兵送到了南诏腹地。
唐军奇兵在杨昆、蒙难即将分出胜负之前,果断的加入了战场。
奇兵人数不多,可他们面对的是已经激战多个时辰,彼此都伤亡过半的敌人,自然是大占便宜。
这一仗,唐军奠定了胜局,奇兵与外围的大部队,前后扫荡,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将南诏国的领土一一攻克,让南诏国彻底的成为历史。
看着杜荷的战报,李世民亦不得不感慨一句,“以二十出头之龄,年余内,灭二国,掳二王,古往今来,除他之外,可有一人?”
辽东与南方的大捷,让唐朝举国欢腾,让无时无刻不关注大唐动向的周边各族为之哗然。
唐朝再一次以绝对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强大,隋朝杨广穷极一生也未能拿下的高句丽,倒在了唐军的面前,西南的霸主吐蕃也无法抵御唐朝分毫,就连占据绝对地利的南诏,在唐军面前也是不堪一击。
一个一个实力强豪都倒在了唐军的面前,面对这种力量,周边异族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年朝贡的礼品翻倍……不惜一切代价,亲和大唐王朝。
高丽句、吐蕃、南诏三块领土,正式归入唐朝,李世民经过商议,分高句丽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大都护府以统之,任命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两万镇守其地。
吐蕃也被李世民改名为西藏,在逻些城设西藏大都护府,以原青海都护张亮,领兵镇守其地。南诏亦改名为云南,在洱海建大理城,设大理都护府,并以刘伯英为都护。
西藏、云南这两名字自然是出自杜荷的建议,作为中国的领地,这两个地方在也没有比这更加合适的名字了。
将西藏、云南的事务托付给张亮、刘伯英,杜荷放心的领着军队押解着俘虏,凯旋归师。
在离去前夕,杜荷特地赶往了平都山口,见了已经成为他女人的瑶池。
虽然他知道瑶池即将成为象雄国的女王,他还是忍不住邀请她跟自己回长安。
瑶池微笑着摇头,没有在此事上多说。
杜荷心中失望,却也无可奈何。彼此都是成年人,杜荷能够理解瑶池这么做的意义,就如他的家在长安,无论发生什么天大的事情,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家一样。
杜荷陪了瑶池三天,在那依依不舍的美眸的送别下,离开了象雄国。
瑶池送别杜荷,轻轻一笑,策马返回了琼隆银城。
象雄王已经得知吐蕃灭亡,杜荷离去的消息,心中也松了口气:他是知道杜荷与瑶池之间有着不一样的关系的。他已经决定将象雄王的重担交给瑶池,自然不希望杜荷与瑶池之间发生什么事情。当然如果杜荷能够入赘象雄,他会举着双手双脚支持,但显然这不可能。
“宝贝儿,爹年事高了,也不想为国事操心,让国师选个良辰,便让你即位吧,以后象雄就交给你了。”象雄王毫不担心瑶池能否担任此重担,经过吐蕃入侵,瑶池临危受命之举,她已经成为了护国英雌,在整个象雄威望极高,已经不输于他这个国王了。
瑶池嘻嘻一笑道:“父王,您还是收回这个成命吧,这重担女儿可干不来,女儿向往的是长安,并不是这里。但如果父王一定要女儿应许,女儿也不敢忤逆父命。女儿会认认真真的当好这个国王,直到父王百年之后,便卸去重担。象雄是我的国家,我爱我的国家,但我更爱他……”
瑶池轻描淡写的说着,已经将自己的未来都规划好了。
象雄王微微一惊愕,张了张口,说不出话来。他都不知道该气,还是该喜。气她没有一点担当,将国家视如儿戏;又喜她孝心一片,愿意为了他,放开一切,只为一个孝字。
象雄王未必开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