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这不是实力的差距,而是文化的差别。
薛延陀拥兵三十万,确实很强大,李世民却不屑一顾。只因薛延陀是游牧民族,跟他们对战交锋,那是野战决胜负。在野战上,大唐劲旅,不惧任何人,包括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
而高句丽却是农耕民族,他们学习汉唐文化,以城池为居,据险而守,打起来特别的困难。
万里远征,打的是极为艰难的攻城战,气候又是恶劣。
种种因素,无不是难以攻克的难关。
依照李世民的原定计划,大唐需要潜心发展五六年,才有征伐高句丽的可能。现在只需两三年,大唐足以将高句丽纳为领土。
杜荷笑着答道:“全是岳父大人洪福齐天之故,小婿不过是沾点微光而已。”
李世民也自恋的仰起了脑袋,过了会儿才道:“此事,你觉得应该如何利用?”
杜荷道:“这不需要小婿来卖弄了吧……当年对付突厥,岳父大人的分化,内讧手段,可是玩的呼啦呼啦的,哪里还需要小婿班门弄斧。”
李世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杜荷领着轩辕天离开了皇宫,走在路上,他问起了安市城的情况。
安市城是进入高句丽腹地的必经之路,轩辕天来的时候,就曾路过此城,根据记忆,一一作答。
杜荷听的详细,沉声道:“这安市城将是我大唐攻打高句丽最坚固的壁垒,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你们能够迁入安市城中,届时定能立下奇功……”
轩辕天并不精于兵法,但也知杜荷在军事上的水平,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此事我会与爷爷说的。”
第二天,李世民便以天可汗的名义支持荣留王,并且修书强力指着渊盖苏文,以下犯上,罪大恶极,要求他立刻自缚请罪。
杜荷见李世民这莫名其妙的举动,有些不解。但经过一番细思,心中恍然,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手段高明。他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然荣留王、渊盖苏文推向死地。
看上去李世民只是毫不在意的发表一下看法,然而这“毫不在意”却能产生无比巨大的连锁反应。
渊盖苏文野心极大,他已经造反,走上了不归路,自然不会如李世民所愿,自缚请罪。唐王朝的影响无比巨大,这一公开支持荣留王,渊盖苏文不可能不心急,更不可能跟荣留王继续对持下去。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大唐示好,在唐王朝没有出兵帮助荣留王之前,灭了荣留王。
而荣留王虽是正统,实力远远不及渊盖苏文。一但渊盖苏文出兵,荣留王必然求助已经宣布支持他的唐王朝。
这样一来,唐王朝就能够在高句丽这两个分裂的诸侯间,左右逢源,分别在他们彼此的后面挥动马鞭,让他们彼此狗咬狗,让高句丽在内斗中损耗国力。大唐趁机凝聚粮草、经济,为再次出征而准备。
至于轩辕客、轩辕天的存在,李世民让他们继续蛰伏,等待时机。
果如李世民算计的一般,得知唐王朝支持荣留王,渊盖苏文慌了。他本不将荣留王放在眼底,打算先清扫荣留王的势力之后,在出兵辽东,一统高句丽。但荣留王却跟唐朝拉上了关系,这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唐朝的实力,加上荣留王正统的地位,足以将他一举掀翻。
投降,这不可能。
荣留王要的是他的命,一投降,什么都没有了。
渊盖苏文见李世民暂时只是口头支援荣留王,还没有出兵的意思。当即派心腹入唐,表示臣服之心,同时也出兵辽东,打算在唐朝未行动之后,灭了荣留王,以防止荣留王借助唐朝之力坐大,反败为胜。
荣留王得知渊盖苏文出兵,也慌了,论实力,他实在不是渊盖苏文的敌手,不得已只能求助于支持他的唐王朝……
第二十四章“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第二十四章“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面对渊盖苏文的示好,面对荣留王的求助,李世民给了模棱两可的答案,一面暗示渊盖苏文不会出兵,另一面却在给荣留王定心丸,让他们拼斗个你死我活。
当然他也不是真的不管,在唐朝出兵之前,保住荣留王,不让荣留王被渊盖苏文灭了,也是驱狼吞虎的关键。
得知大唐王朝即将兵伐高句丽,杜荷的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而语,只因心中的那一点点的私心。
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高丽棒子的排斥,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杜荷心底也知道,后世的高丽棒子与现在的高句丽是两码子事情。但感性与理性间,有着强烈的对冲。即便现在的高句丽并非后来的棒子,但只要“高句丽”还叫“高句丽”这个名字,杜荷就没法对他生出好感来。
尤其是在记忆中,棒子们乱认祖先,拍了一部《渊盖苏文》的历史剧。那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恶心至极,历史上唐军北伐,那是节节胜利,位于攻城方以两千兵马的伤亡,灭高句丽四万,生擒将校级别的俘虏三千余人。
棒子们一编,好了,什么操蛋的情节都出来了。
在他们所谓的“历史剧”里,渊盖苏文却是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最后更是一箭射瞎了李世民,让威名赫赫的天可汗在剧中成为了一个独眼龙。最后唐使,更是畏畏缩缩的前往高句丽议和。
岂有此理,无耻之尤。
也是因为如此,杜荷对于那个什么渊盖苏文,那是厌恶反感。殃及池鱼,说的就是如此。
记得当时,杜荷气得险些没有砸了电视机,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一阵阵的兴奋,棒子们不是说嘛,渊盖苏文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还让李世民成为独眼龙。行,小爷我这一次就押着渊盖苏文来打,将他打成独眼龙。
高句丽就是一块大*酪,历史上李世民咬了一大半,没有一口将将它吃掉,那么小爷就一口将他吃掉。
再看那群棒子怎么编……
杜荷越想越是兴奋,干起事情来,精神头十足,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发展,然后将高句丽一口吃下。
这劳师远征,经济、粮食是重中之重。
因为番薯的出现,唐朝的库存食物猛增,大大缓解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粮草不足。
丝绸之路,依然红火,但毕竟相隔太远,陆路既不方便,利润肥的如油,可却逼近饱和,想要扩大规模,几乎是不可能了。海上这条丝绸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杜荷心知要想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大,关键不在于刘仁轨招待的那些商贾,而是在于他接待的这个各国使节。这些使节在各自的国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是能够左右上层国策的人物。
只有让他们这些人物,充分的意识到与大唐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利益最大化。只凭唐朝在这里一方使劲用力,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
杜荷也因而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的上心。以迎接大使的身份,领着各国使节往返于能够彰显大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地方。
雄伟的万里长城,最富饶的长安东西市,还有东西方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以及大唐王朝的军营。
万里长城是不朽的杰作,长安东西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而繁华,唐朝劲旅,更是纵横四夷,攻无不克。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无不是世界第一。
各国使者就如井底之蛙,南方夜郎,在一阵阵的惊叹中,了解意识道大唐的强盛,每一个人都不敢再以国与国对等的地位与唐朝相称。便是西方最强的阿拉伯帝国,也视大唐为兄,自己为弟。
对于共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也无人怀有异议。唐朝如此的强盛,与唐朝通商,对于他们来说那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正如当初杜荷所说的一样,未来的局势必将从航海而起。海运会渐渐的取代陆路,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海运是如何的快捷,如何的方便,如何的节省时间。
自各国推广海运之后,通往长安的商船,即源源不断。各种从西方来的物品,从江南流入中原。中原的各类特产,也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流往西方。
在这你来我往的交易中,就如陆路的丝绸之路一样,整个唐王朝仅是税收一样,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量,正渐渐的赶上陆地上的丝绸之路。
坐拥两条丝绸之路的大唐王朝,在双方巨额的交易量下,经济复苏之快,让人惊愕咋舌。
辽东城
荣留王茫然的站在城头上,看著城中的百姓奋力抢救家中的财物,此时城中水深数尺,放眼望去,宛如一片河泽。他想起古人的话:“水火无情。”不禁佩服古代贤者的真知灼见。
自从他离开平壤,离开了渊盖苏文的势力之外,只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有足够的信心,拨乱反正,消灭渊盖苏文,成为高句丽名副其实的王。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外。
渊盖苏文来的太快,根本不给他整备的时间。他倚靠老岳父手上的兵力,仓促应战,根本不是手握高句丽四分之三兵力的渊盖苏文的敌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麾下的兵马,节节败退,四方守军,相继战死,最终被困在了辽东城中,只能依仗城高墙厚的辽东城来抵御渊盖苏文的大军。
若不是得到了唐朝暗中的物资支援,他们根本支持不到现在。
荣留王细算了一下时间,整整半年。
他们彼此双方在这辽东城的城墙上下,做着殊死搏斗,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
偌大的辽东城,几乎千疮百孔,雄伟的城墙,破破烂烂。
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水。
经过半年的搏杀,渊盖苏文似乎开窍了,不在进行强攻猛杀,他挖开了辽水,以水攻战术,淹没了辽东城。
辽东城百姓伤亡不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粮草与士气。三军粮食,几乎让大水冲的干干净净,士气,也在这澎湃的大水的冲刷下,也是荡然无存。
一支苦战已久,失去士气的军队,就如失去了灵魂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这时一员老将走到荣留王身边,正是荣留王的岳父马沦泽。马沦泽神色焦急的道:“大王,城中粮草已不足三日,现在渊盖苏文的兵马为了避免水淹,已经撤开了包围,乘这个机会您赶快走罢……”
荣留王听了,默然无语。良久,才望着身旁这位整个高句丽,唯一对他赤胆忠心的老人家,叹气道:“你觉得辽东丢了,我还能到哪里去?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处?”
马沦泽闻言低下头,默默无语。好一会儿才道:“去大唐,在大唐可以确保大王万全。”
荣留王苦涩一笑,“难道岳父还没有看出来吗?那李世民之心,就如汉朝的司马昭,路人皆知。他哪里存助我们的心思,根本就是在利用我们,让我们拼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做渔翁之利。我要是投奔李唐,李世民必然会以我为借口,讨伐渊盖苏文,然后光明正大的将我高句丽收入疆域……”他咬牙切齿的一脸忿忿不平。
李世民这一招驱狼吞虎的厉害之处正是阳谋。
阴谋、阳谋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让人防不胜防,而后者让人防无可防。
荣留王知道又怎么样,如果他不按照李世民的要求来,接受李世民的暗中支持,他的脑袋就会成为渊盖苏文的尿壶。同样的,如果渊盖苏文不按照李世民的要求来,荣留王会越做越大,直至成为他的心腹之患。
马沦泽低声道:“我不是不了解李世民的险恶用心,但如今已经步入绝地,无路可走。洪水退后,他们就会攻城,这最后一战,即便我们有心,也使不上力。李世民重视面子,好名声,只要大王表示归顺,他绝对不会怠慢大王。与其等死,不如求得性命,留下我高句丽血脉,意图东山再起之机。”
荣留王长叹道:“也只好如此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渊盖苏文大马金刀的坐在高地上,看着让洪水淹没的辽东城,爆发了一阵震天大笑,道:“辽东,唾手可得……万春,你立刻调精兵一万,迂回至辽东城后……要是我没有想错,荣留王这个小犊子定会将李唐视为最大的依靠,投奔李唐,好叫李唐来收拾我们。李世民这家伙野心不小,对于我们的领土,垂涎三尺,不能让他得逞。我们现在的实力要略逊于李唐,现在还不是跟他们正面交锋的时候,过几年,时机一到,我定领着所有高句丽所有勇士,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他的口气傲慢,狂妄之极。其实他就是在打肿了脸来充胖子,什么饮马黄河,直取长安都是屁话,说出来充充场面的。
杨万春是渊盖苏文麾下的第一大将,此时领命而出,率众离去。
第二十五章机会
第二十五章机会
长安,赵国公府。
长孙无忌宴请文武同僚齐聚府上,拉拉家常,增进一下感情。
作为文臣之首,长孙无忌即便没有实权,也拥有着无可比及的威望。尤其是《律礼》一书,现世之后,将他的名望推向了高峰。尽管杜荷横插一脚,占了大部分的便宜,却无法改变长孙无忌趁势而起的事实。
此刻出现在长孙无忌府上的,都是唐王朝名噪一时的了得人物。仅国公就有六个之多,包含文武,有郑国公魏征、申国公高士廉、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莒国公唐俭……
这些都是位列凌烟阁的重臣,也是长孙无忌圈内关系密切的人。
除了他们,还有黄门侍郎褚遂良,中书侍郎岑文本,监察御史马周等等,皆是朝野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现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足见长孙无忌那无可比拟的号召力。
整个大唐,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可数。
长孙无忌那弥勒佛似得笑脸,不住的把酒交谈,扩充着宴会上的气氛。
一群文武重臣,他们所谈论的事情自当不会是风月。唐朝言论自由,并不禁止任何人谈论国事。只要你有心,哪怕是一个乞丐,他都有资格递匿名信。这封信,只要符合实际或是情节严重,甚至能够传到李世民的御桌上。比如多年前李承乾与李泰之争,李承乾就曾安排一无名小卒诬告李泰。
李世民大为震怒,却找不到诬告之人。只因制度如此,既然是匿名信,显然表示写信人不会透露身份。没有身份,到哪里去找?
这种制度的目的,即是为了让那些受到压迫,却没有胆子告状的人准备的。
就如唐朝制度“诬告”不论罪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状告当朝一品,这个芝麻官都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利者,能够让大臣畅所欲言;弊者,事情真真假假,很有可能让皇帝受到蒙蔽,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制度的产生,正符合李世民纳谏的性格,他不怕人乱说,就怕人,不敢说。
他有绝对的自信,明辨是非,不受到蒙蔽,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故而在李世民这一朝,畅谈国事,是一种风气。
百姓都能够如此,这些地位超然的大臣,自当这样了。
他们话不离国事,谈古论今,述说着现今的变化。
其中谈的最多的莫过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当初首先推荐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杜荷。
海上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高额利益,有目共睹,即便个别与杜荷不对盘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杜荷当初的提议,高明之极。
长孙无忌与杜荷交恶,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
在长孙无忌的宴会上,也没人不识趣的提杜荷如何如何,即便不经意的说道,也会捡一些无关的说,不想惹得长孙无忌不快。
这一次却是意外,因为话题是长孙无忌提起的。
长孙无忌在谈论《唐律疏义》的时候,毫不吝啬的说着赞美之词,说杜荷是大唐的后起之秀,将来会成为大唐的擎天玉柱。
长孙无忌如此赞赏杜荷,让赴宴的文武大为惊讶,随即大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物?
大唐文臣之首,国舅,第一重臣,而杜荷是一个后辈。
长孙无忌会嫉恨一个后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