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3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戟法”侯君集征战一身,摧凶克敌,可谓战无不胜,论武勇在大唐诸将中也排得上号,眼力自是不凡。
仲孙之收戟而立,恭恭敬敬的道:“将军……”他本是一个为了混口饭吃而加入军中的少年,因受到了侯君集的看重,学了武艺、学了韬略,方才有今日的成就。
他的一切都是侯君集给的,对于侯君集,他有着超乎一切的尊敬。
侯君集得意得道:“我已经为你铺好了路,不久魏征就会向陛下举荐你。而我趁势任命你右金吾卫将军负责宫中、京城巡警……”
第四章猪一样的李承乾
第四章猪一样的李承乾
“右金吾卫将军?”仲孙之茫然不解,深沉的脸上充满了疑惑。
大唐十二卫大将军,遥领天下兵马,每一卫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
比如说千牛卫,千牛卫负责护卫皇上的安全,换而言之就是保镖,李世民在哪,哪里就有千牛卫的影子。
千牛卫主要的责任是负责李世民的安全,作为李世民的亲卫军,除非是御驾亲征,不然他们是很难得到机会上战场的。
右金吾卫也是一样,右金吾卫负责皇城与宫内的巡逻,一旦离开岗位,将会造成皇城、宫内秩序的混乱。
至于左右威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虽然也兼顾一些护卫皇城或者皇宫的责任,但都不太重要,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战场的朝廷机构。仲孙之是一员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悍将,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找到他的价值。
如今侯君集让他加入几乎不出战的右金吾卫,充当巡逻将军,负责皇城与宫内的巡逻,这几乎等于剥夺了他日后上战场的可能。
仲孙之都不知以如何心态对待了。
侯君集看出了爱将的疑问,笑道:“你心中所思所想,我明白。这也是权宜之计,只要熬过这段日子,才能真正的苦尽甘来……”
仲孙之略微点头,也不再多问。自己的一切都是将军给的,他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侯君集满意离去。
走进了单独的练武堂,侯君集来到了掉在房屋横梁的沙袋前。沙袋用铁砂灌制,鳄鱼皮包裹,有一人高,重达三百多斤。鳄鱼皮的外部还画着一个粗略的人物绘画,线条难看至极,在脸部写着“杜荷”字样。
侯君集对于杜荷的恨,刻苦铭心。他永远忘不了在高昌时,杜荷给他带来的耻辱,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自从离开监狱之后,他亲自在沙袋上绘制了杜荷的样子,效仿勾践,学他卧薪尝胆。只不过勾践是尝苦胆,告诉自己不要望了亡国之耻,而他是将杜荷画在沙袋上,每日敲打,告诫自己日后应当如何报仇。
“碰、碰、碰……”
拳头与沙袋的碰撞,发出了一阵阵巨响。
“岳父大人……”
侯君集忽然听到了练武堂外有人叫唤,抹去汗水,走出练武堂。
练武堂外一个外型刚猛的壮汉恭敬的站在屋外,正是他的女婿贺兰楚石。
侯君集也算是一代英杰,但所生三子皆是恨铁不成钢的平庸之辈,不过唯一的女婿贺兰楚石却沉稳刚毅,有大将之风,侯君集甚爱之,待他比亲子还亲。
“你不在东宫,怎来这里?”侯君集往正厅走去。
贺兰楚石跟随其后。
贺兰楚石也是长安豪门出生,自幼习得弓马韬略,颇有能耐,与侯君集女儿是门当户对,在贞观十二年定下了婚事。侯君集本任兵部尚书,要提拔女婿一把,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是贺兰楚石生不逢时,娶侯君集女儿不久,还没有过蜜月期,侯君集就因为高昌一事,受牢狱之灾。
贺兰楚石身无半点军功,想要升迁,也失去了路子,混在中下层。
直到侯君集复出后,贺兰楚石才守得云开见月明。
太子李承乾瞧中了他,确切的说是瞧中了侯君集,以太子应有的些许权力,让贺兰楚石官升三极,提拔他为东宫府千牛,负责东宫的安全。
贺兰楚石低声道:“太子问岳父,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侯君集脸色肃然,压低着声音道:“一切顺利,另外回告太子,让他不用着急,事关重大,唯有步步为营,才能取得胜果。”
因为贺兰楚石,李承乾搭上了侯君集这条线。
侯君集的才情干略,在整个大唐都排得上号,但他为人心胸狭隘,太过记仇,他不但恨杜荷坏他好事,让他难堪,还恨李世民对他不公,恨李世民将他关进牢房,恨李世民不让他入朝为相。
李承乾与侯君集可谓一拍即合,就如刘备诸葛亮,如鱼得水。
李承乾问计侯君集,如何才能保住太子之位。
侯君集立刻充当起了诸葛亮的职位,为李承乾拟订谋取皇位之计。
侯君集与长孙无忌是两个极端,长孙无忌喜欢玩阴的,从暗处来,杀人害人与无形。而侯君集喜欢来明的,就如他打仗一样。他带兵打仗,很少用计谋,但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以硬战打出比谋战还要出色的战绩。
长孙无忌让李承乾徐徐图之,利用长孙皇后,将自己的毛病掩藏起来,等待即位的一天。而侯君集却没有这份耐心,他认为胜利是掌握在有实力的人手上的,坐以待毙不是办法,努力争强自己的实力,才是唯一的必胜之法。
他直接让李承乾凝聚力量,高举着双手对李承乾道:“此好手,愿为殿下用之。”
因为恨,他全然不顾李世民对他的器重,对他的用心良苦。即便让他造反,他也不会有任何的留情。
贺兰楚石回到了东宫,将侯君集的话告诉了李承乾。
李承乾被送回东宫之后便醒了,他根本就没有气晕过去,而是一直在装晕。当时的情况,他已经下不了台了。柔顺的长乐,意外的霸气外露,让他成了缩头的鸵鸟,最后连一个小吏都堂而皇之的在他面前扬威耀武,险些就指着他的鼻子开骂。
李承乾固然因为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干了许多傻事,但他本人并不蠢。段干志咄咄逼人的逼问,含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他不能示弱,也不能在数万百姓面前,承认大唐律法屁也不是,更不能在这种完全站不住理的情况下,在长乐面前胡乱的动用太子权力,不得已只能装晕过去,避开当时的局面。
这一回到东宫之后,李承乾那股无法宣泄的怒火,胡乱爆发出来。
在他眼中他是太子、大唐未来的皇储,却受到了今日这种羞辱,他实在难以咽下这口恶气。
吃一堑,长一智。
李承乾终究不是那种愚笨透顶的人物,经过多次的失败,以知杜荷深受自己父亲的信赖,自己难以将他如何,也不急切着要报仇,而是将心神都放在了与侯君集的合谋上。
即便是现在,他依然不认为自己不如杜荷。之所以失败,全是因为李世民偏向杜荷的缘故。
比起长孙无忌的徐徐图之,李承乾更为认可侯君集的实力决定一切。
听了侯君集回话,李承乾终究好过了一些,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一个人的身影,犹豫了一会儿道:“去查查辫机大师,看看他现在怎么样了,是否受到了影响……”
赵国公府。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的听着长孙诠的报告。
长孙诠将自己打听到的,关于弘福寺的详细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面前的这位族兄。
长孙无忌闻言不语,默默地看着窗外,无奈的长叹了口气道:“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他虽足不出户,但凭借手中的关系网,却将天下事都了然于胸。对于李承乾的所作所为,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兄长……这杜荷实在太可恨了……”长孙诠一脸焦急,因为长孙无忌的禁闭,长孙家的声势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将一切筹码都压在李承乾身上,如果失败,长孙家的前景堪忧。
长孙无忌冷冷一笑:“究竟是杜荷可恨,还是太子无能?”
长孙诠讶异的望着长孙无忌,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还是第一次听长孙无忌如此说李承乾。
长孙无忌道:“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你对比杜荷与太子在弘福寺的作为,孰强孰弱,一望可见。假若太子有杜荷的一半,那么今天扬威的就不是杜荷,而是太子。杜荷能够察觉弘福寺的异常,但太子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傻傻的让一个和尚利用……”
长孙诠道:“话是这么说不错,可太子毕竟是我们的外甥,现在他的处境非常的不好,在这样下去,我怕他等不到兄长的禁闭期满。”
长孙无忌并没有回答长孙诠的话,目光依然看着窗外慢悠悠的道:“正是因为他是外甥,我才会如此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但他却如阿斗一般,纵然我在如何努力,他都能将美好的前景,毁灭干净……我在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他……”
石破天惊的一句话从长孙无忌的口中传出来。
长孙诠已经有些吓傻了。
但长孙无忌依然很平静,平静的有些可怕,仿佛再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一个智者,绝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怕神一样的敌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神一样的敌手会激发个人的斗志,让人越战越勇,而猪一样的队友,却能够让你的努力,你创造出来的美好局面,在弹指之间化为灰烬。
长孙无忌因为别无选择,只能将自己与猪一样的李承乾绑在一起,希望自己能够将阿斗扶起来,可他失败了,不但失败,还将自己陷了进去:当初若不是李承乾与杜荷斗的不可开交,他根本犯不着去惹杜荷。
如今他突然发现,其实他还有一个选择。
第五章佛儒之争
第五章佛儒之争
自捅破了弘福寺里的那些假佛之后,杜荷就知此事关系长安百姓的民心,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当即决定取消今日的行程,进宫禀明一切。
高阳自然是满心不喜,撅着张嘴,嘀嘀咕咕,啰哩啰唆。
长乐劝说无果,杜荷不得已,答应下次再带她出来玩。
高阳方才喜笑颜开,俏脸儿挂着得意的笑容,身为皇家女她早已知道什么是公事为上,如此做法只是要一个承诺。
正如杜荷想的一般,他才将长乐、高阳送到宫门口,李世民宣见的消息就传到了他的耳中。
说句直接的,李世民根本没有让人去找杜荷,而是派人到皇宫门口候着,他知道发生了那么大的事情,杜荷一定会赶回来的,直接让他前往承庆殿议事。
来到承庆殿,站在门口,杜荷就听殿内火药味甚浓,吵得不可开交。
此事如今不仅只是和尚奢靡的问题,已经随着大势,渐渐牵扯到了佛道儒之争以及夷夏之辨。
中国文化灿烂,源远流长,对外来佛教文化的融合吸收,就显示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但佛教初期自西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前,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佛道儒之争,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使得儒学,蓬勃发展,一日千里。道教固然不如儒家,但老子与孔子,在理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未受到多少影响,发展固然比不上儒学,但也呈现争长之势。
佛教初传中国;其势力弱小;尚不能与儒、道相抗衡;需借助于儒、道的势力来发展自己。这一时期;三教“夷夏之辨”刚刚萌芽;体现于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理惑论》中;在梳理时人对佛教的困惑和误解过程中;牟子提及了儒生用“夷夏”问题来诘难佛教;牟子对此也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应答。但这个时候的佛教就如受委屈的小媳妇,挨了打,不敢还手,只是轻声细语的解释着。
但随着佛教的渐渐壮大,在东晋时期,已经展开了反击。
前述元魏僧徒所作《汉法本内传》,便是这种反击武器之一。还有许多和尚们写的不少经典著作,多称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为老子并且亦是孔子的老师,甚至更长辈。比如东晋名僧支遁在《释迦文佛像赞序》中说:“昔周姬之末,有大圣号佛;……络聘周以曾玄。”书中不但把佛说成是老子的师父,而且还是他的“太爷”辈;老子和庄子则成了佛的“曾孙”和“玄孙”,连当弟子的资格都不够。以后的《正诬论》又说老子闻道于竺乾古先生。古先生即是佛,所以“老子即佛弟子也。”《清净法行经》也说;“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净光菩萨,彼称颜回。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这里的震旦即指中国,到了这里儒道的祖师都成了佛弟子的化身,也就是说中国的儒道文化都是从佛学演变来的。
这种论点无疑是跟棒子的某些习性很像。
面对这种荒唐的事情。
儒道,自然展开了有利的反击。
儒家多从治国安民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评,奉佛造寺,使国贫民穷;僧尼激增,使国家承担赋役者人减少;僧尼离开亲人出家,不要妻子,违背儒家的lun理纲常;佛教教理虚妄,对民众进行欺骗等等。
而佛家也不甘示弱,逐一进行驳斥,指出佛教对社会民众施行教化,于治国有利;通过个人出家修行而使祖先亲属的灵魂超脱苦海,也是尽孝的表现;佛教与世俗礼仪不同,以断除情累为志向,弃妻剃发,出家修行,是无可非议的。
但中国的百姓君王大多都很理性,旷日持久的佛、道、儒三教之争,始终仅限于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范围内。即使有杀害,也只是惩办几位被视为首恶者。就如祟佛的齐文帝宣布灭道教,便仅杀了四名不肯落发的道士。周武帝灭佛,亦不肯杀一个僧人。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所使然。因为古代儒家讲究中庸、宽容,道家讲究清静无为,而佛教则更是高扬和平与平等的大旗。不像西方的宗教战争,一打就是几十年、上百年、数百年。
三方的争斗到了唐朝方才告一段落。
唐朝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国度,他们对于各族文化都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
在唐朝你可以打吐蕃传来的马球,穿北方胡人的衣服,看西域来的歌舞,玩高丽娘们……
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在大唐,在长安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异族风情。
佛、道、儒三教之争也因为这种气度而缓解,李世民对于佛、道、儒三教没有什么偏袒,秉着只要你们不惹事,就不介意他们在大唐传教的心态。
可弘福寺的案例,恰好打破了这种和平的姿态。
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除了上了年级之后出现一些奢靡之气以外,在中前期,对于百姓是非常关照的。而弘福寺却收刮民脂民膏,以百姓的钱财,行挥霍奢侈之风,已经触及了李世民的底线,让他龙颜大怒。
在得到房玄龄、杜如晦的奏报之时,李世民气得拍案而起,把自己的手都打肿了,立刻召开群臣商议此事。
在杜荷没有抵达承庆殿之前,议会已经开始。
魏征、褚遂良这些正统的文士,对于佛教有着心灵深处的鄙夷,面对这一群腐败的和尚,立刻展开了潮水攻势,三言两语将佛教贬低的一文不值。
朝中如萧瑀一般的佛教信徒也大有人在,他们自然不甘示弱,言辞犀利的展开还击。
全新的佛儒之争,有着越演越烈的架势。
至于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则不发表意见。
他们两不偏帮,不加入争吵的行列。
以出身而言,房、杜二人都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正统的儒家弟子。然他们并未有大多儒家学子的死板,懂得变通。就如治国,房、杜二人都是当世英杰,身负雄才,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早已发觉寻常的儒家知识根本不足以处理天下诸多事务,灵活变通的打着儒家的旗号,以法家的手段来处理。对于这即将产生的儒佛之争,抱以中立的态度。
李世民原先有着同样的想法,比起寻常的帝王,他的思想要开明的多。他并不像秦皇汉武一般,以学说来禁锢思想,达到控制百姓的目的,他的方式倾向于汉初的无为之治,管得宽松,管得自然,管若未管,不管而管,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百姓喜欢什么,让他们自由的选择。
也因如此,大唐才有这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