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盗帅-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已经成了法与情的相撞。
尤峰作为县尉也觉得很是为难,不知如何判决。
最后还是赵回开了口,他听了曹博夫妇五十年来的所作所为,也开口向尤峰求情。
最为赵家的最后一人,这一求情还是很有份量的。曹博夫妇身怀五条命案,依照大唐律法,理当偿命,赵家后人不追究责任,虽不能免除曹博夫妇的错,但也免去了他们一死。
赵回也说了唯一的条件,希望他们继续下去,继续行善。
曹尊、曹贵对于赵回感激之至,也收回了状子,免去了赵回擅闯民宅,蓄意杀人的罪名,得以无罪释放。
曹家兄弟愿意将曹家所有资产交出,还给赵家,但赵回却一口回绝了,“我回中原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得并不是赵家的产业,更何况你们已经经营了五十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而我却不是这块料。将产业给我,只会加速败亡。与其这样,不如继续由你们打理,这样也能多救济一切需要的人。我赵回有手有脚,大好男儿一个,养活自己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就不需要动用这番心思了。”
“能有这种胸襟想法,也不枉我费尽心思的相帮”杜荷笑着来到了赵回的身前,这是公开的审讯,他一大早就来到了府衙,将审讯的过程都看在眼底。看着跪在朝堂上俯首认罪的曹博夫妇,他的心底是五味杂陈,并没有想象中的胜利喜悦,甚至于有些迷茫:在打探曹家消息的事后,他不可避免的探知了曹家这五十年来的所作所为。
曹博夫妇固然因为当年的贪财,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让河东赵家几近灭门,可是五十年来的行善,即便不能掩盖他以往的过错,但却足以让杜荷动了恻隐之心。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一边是法,另一边是情,两者就如生死大敌一般,无法相容。
赵回在这审判之时,愿意放下一切仇怨为曹博夫妇求情之举出乎杜荷的意料,也让他重新认识了赵回这么一个人。
“杜大人……”赵回上前表示感谢,能够如此轻易的出狱,也知道杜荷在这方面有多大的贡献,“龙门事情基本上已经解决,后日我便动身前往那无人岛屿,为大人取番薯。”他是那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杜荷救他出狱,对他有着莫大的恩情,无以为报,手中唯一有的也只有番薯了,故而迫不及待的打算前往无人岛屿,为杜荷去取他所存放在孤岛的番薯。
杜荷欣喜一笑道:“赵兄有此心便好,不过此事不急,我这次来其实另有要事与你商议。”在他的记忆中,番薯的种植需要看时间的,适时早插,在适宜的条件下,栽秧越早,生长期越长,结薯早,结薯多,产量高,品质好;栽秧过晚,生长期缩短,番薯少而小,产量低品质差。故而一般来说种植番薯的最佳时期是四月中旬,那时常年早春气温回暖基本稳定,是幼苗插植适期。
现在才三月初,还有足够的时间处理番薯的事情,并不着急,航海才是关系大唐未来经济的大事。
杜荷将赵回与基林贝克带到僻静无人的地方,对二人道:“在说正事前,还容我介绍一下。在下杜荷,是朝廷中人,至于职位不说也罢,反正你们也不了解,总之不小就是了,这次特地来找你们是为我大唐求贤来的。我大唐意图开辟海上贸易,与海上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往来,以及商业渠道,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因为是新定的政策,所以在实际行动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最难的便是缺少经验丰富,精于航海的船长。就如你父亲飘洋过海时候的那位船长一般,而你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我杜荷代表大唐王朝希望你能够出任我大唐航海舰队的船长,为我大唐效力,不负你这一身的才华本领。”说着,两眼期盼的望着,赵回这是否答应,对于大唐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赵回有些心动,他对大唐并不很了解,也没有什么忠于大唐的思想,但在大唐生活了几个月,他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父亲口中的家,看着一个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面容的人,充分的意思到自己是华夏人,早有在大唐立足生活的想法。
这想要生活并不简单,户口证明买房娶妻立足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而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却是立足的根本。
杜荷的邀请无疑是给他介绍了一个金饭碗,成为大唐的官员,自然不愁衣食住行了。更何况,航海是他的强项,他所做的不过就是重操旧业而已,对他来说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并没有擅自决定,而是转身与基林贝克商量了一阵,说的是他们的方言,也不知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答应了杜荷的请求。
赵回不轻易许诺,但只要答应下来就会不溃余力的去做。
杜荷与之接触时间不长,却也知道他是一个守信之人,心中了却了一件心事。
接下来唯有薛仁贵了,对于薛仁贵杜荷反而不觉得麻烦。
与赵回不同,薛仁贵是那种有抱负的人,委屈在家当一农夫,一猎户,实因没有遇到腾飞的机会,只要给他机会,他便会如腾空的火箭,一飞冲天。自己在军中有一定的地位,麾下也有万余兵马。虽然做不到将薛仁贵提拔到与之才能齐平的地位,统帅三军。然而给他一个小校,让他有立功崛起的机会却是轻而易举的。
抽空再度来到薛仁贵的家,薛仁贵今日并没有下地耕作,而是闷闷的呆在家中。他自幼生长在龙门县,昔年尚未成人,生活无以为继时,不只一次受到曹博夫妇的救济,心中对曹家怀有着极大的恩情。杜荷找他帮忙,若是常人,必然一口否决,但来人是杜荷,虽不知杜荷的身份,但从那谈吐武艺以及学识气度,依然看出此人并非等闲之辈,假若对曹家怀有偏见,很容易造成冤案,祸及曹博夫妇,于是答应了下来。以他原来的想法,是为了证明曹博夫妇清白的,但到达曹家,却意外的从曹博夫妇的身上看出了一些端倪,而后更是证明了曹博夫妇确实犯了命案。
薛仁贵心底觉得对不住曹家人,很是闷闷不乐,连轰动全县的判决也没有前往,见杜荷再次找上门来,尴尬的笑了笑,问起了曹博夫妇的情况。
杜荷知他心意,笑着答道:“放心吧由于赵回的求情,曹博夫妇已经免去了死刑。他们虽罪无可恕,但这五十年来的善举,却保住了他们的性命。”
薛仁贵也松了口气,五条人命,这种判罚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杜荷随即笑道:“薛兄,你只知道我姓杜,还不知我全名吧我叫杜荷,长安杜荷”
薛仁贵早知杜荷身份不简单,但听“杜荷”二字,还是忍不住惊呼起来:杜荷的大名早已传遍了五湖四海,他那于年龄不符的战绩、职位,在那些有抱负的将校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们向往的榜样。
“杜荷?左威卫将军杜青莲?”
第二十一章收得薛仁贵
第二十一章收得薛仁贵
面对薛仁贵如此一问,杜荷很自豪的说了一句:“然也”
从很早开始,世人说起他杜荷,早已不是杜如晦之子了。虽然他此刻还比不了杜如晦的立业之功,但种种事迹已经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早已摆脱了父亲的庇佑。
他脸容肃然,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深深的注视着站在面前的这位传奇名将。关于薛仁贵的故事,他听的太多了。说他一句传奇名将,一点也不为过,他的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般人了解历史的途径不是史书,就是演义,演义中为了精彩,往往会不符合实际的夸大他们的能力。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三国演义》,智多近妖的诸葛亮,长坂坡七出七入,视曹营如无物的赵子龙,都充满了神化色彩。固然他们在正史上一样的出色,可与演义中的相比起来,难免要逊色许多。
薛仁贵也被同样的神话,《薛家将》就是专门神话他的。但在杜荷看来,薛仁贵根本没有必要神话,他的历史事迹就充满了神话色彩。
龙朔元年,回纥叛唐,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二将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族中最骁勇的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单骑上前,临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精于骑射的草原民族让薛仁贵的神射吓傻了,慑于他的神威全数下马请降。杜荷实难想象,当时的情况如何。
薛仁贵究竟以何等惊世骇俗的箭技,慑服了回纥勇士。
草原上强者为尊,族里最骁勇的战士,在两军阵前让薛仁贵慑服,下马请降,这是何等打击士气的举动。结果可想而知,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
此战过后,基于薛仁贵的表现,军中将士相继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这就是神乎其神的三箭定天山,除此之外,还有脱帽退万敌这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
开耀元年,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一场光辉战争,东突厥死灰复燃,不断侵扰唐北境。次年,突厥酋长阿史那骨笃禄招集突厥流散余众,扩展势力,自称可汗,反唐。同年,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阿史德元珍,闻阿史那骨笃禄反唐,也随之叛变,两人聚众进犯并州,杀岚州刺史王德茂。
薛仁贵带病出征,冒雪率军进击,以安定北边。当他抵达战场,两军对阵时。
东突厥的大将看着大唐高挂的“薛”字旌旗,心底隐隐发虚了,不知是真是假:在他们眼底薛仁贵已经“死”了,当年大非川之战,薛仁贵因为种种不利的原因,被副将郭待封这个草包托了后腿。郭待封擅违军令,贻误军机,使得薛仁贵的作战计划泄露,同时敌人又是吐蕃全史第一名将葛尔钦陵,他抓住了郭待封犯的错,几乎全歼了唐军。此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同时也是薛仁贵唯一的败战。
薛仁贵是整个战役的负责人,作为主将,虽然这不是他的错过,但也难辞其咎,贬为平民。
这里薛仁贵的威慑力也显现出来,他离开辽东朝鲜不久,被他征服的高句丽立刻发生叛乱,没办法,唐廷再才将平民薛仁贵起用平乱。只是好景不长,也不知是命中犯煞,还是什么。平乱后,他又卷入了命案,史载不详,但却被贬到了象州,六十多岁也没个安宁。
于是也就传言薛仁贵病死于象州,这么一个假消息,假情报。
东突厥的叛兵看着“薛”字旌旗,惊疑不定,不知旌旗下的那位老将,是不是薛仁贵这个煞星。
为了证明身份,薛仁贵脱下了他的头盔,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也不知薛仁贵是不是鬼怪,反正那些东突厥的叛军一看到他的真容,立刻就吓傻了,立即下马跪拜,把部队撤回去,打算逃跑。
薛仁贵是来打仗的,可不是来秀一秀那张满是皱纹的老脸的,当即令旗一挥,斩首一万余,俘虏三万余。
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东突厥有多少人马,也不知薛仁贵这帽子一脱,究竟吓跑了多少人,但从斩首一万余,俘虏三万余的战绩来看,东突厥的兵马,至少至少不下于五六万。
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这种连演义中都罕见的事情,但却出现在了《薛仁贵传》的史书中。
完全可以想象,薛仁贵的威望在高宗一朝是何等之高,称他为“传奇将军”,一点也不夸张。
在杜荷心中薛仁贵唯一遗憾的正是没能过早的出现在历史上,直到贞观十九年,方才以小兵卒的身份加入了唐军,成为了征伐高句丽的一员,这一年他已经三十一岁了,固然三十是男人的黄金年华,可是他已经错过了李世民全面扩张,四面出击的大好时机。
他凭借本事在征伐高句丽一战中立下不菲功绩,让李世民感慨的赞叹“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本是应该大展宏图的时候,可是接下来却看守了十二年的玄武门。
这不是因为他得不到器重,李世民任命他统领宫廷禁卫军驻扎玄武门,这宫廷禁卫军虽不是职位特别高的官,但那是守卫皇帝的安全,是很拉风,很重要的职位。一个农民出身的士兵,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可以被皇帝这样信任,足可见其忠义与实力。只是在没有战事的时候,李世民在如何其中薛仁贵,那他也只是一个看门守门的。
在研读唐史的时候,每每看到《薛仁贵传》,杜荷就不禁感慨,假若薛仁贵能够早些从军,在他二十岁,或者二十五岁的时候投军的话,就能赶上大唐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等战役。
这些对外战役,一个个的都是功绩,以薛仁贵的实力只要能够稳定的发挥,在征伐高句丽一战时,他就有可能不是一个无名的小卒,而是统帅万千兵马的将军,这样对于战事的帮助定然会更大,也许能够一举灭了高句丽也不一定呢。
当然,这一切都是杜荷的幻想,历史上征伐高句丽的战役也不是因为缺乏良将。大多不了解当时情况的人都认为李世民征伐高句丽失败,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史上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华,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而唐军的伤亡却不过两千,伤亡比例是一比二十,毫无疑问,这是辉煌的胜利。
只是绕师远征是最耗费国力的,汉武帝有文景之治给他打基础,到最后依旧是海内空虚,人口减半。
李世民接手的是烂摊子,又连年征战,加上东北苦寒,战马水土不服,损失了七八成。唐朝在经济的拖累下,这才不得已撤退的。
在这征讨高句丽的过程中,高句丽根本就没有打过一场胜战,说征伐失败,怎么也说不过去。
不过,即便如此,杜荷还会忍不住想,假若薛仁贵能以大将的身份参加那场征伐高丽的战役,对于战局会有多大的帮助,每每想起,都不由为之向往。
如今薛仁贵就在他的面前,正是圆此梦的时候,离历史上征伐高句丽的时间还有六年,这六年足以让薛仁贵成长起来。到时候李世民派遣自己与薛仁贵为前锋,区区高句丽还不是小菜一碟?
呃,似乎有些想远了
杜荷摇了摇头,甩掉脑中这些虚无缥缈的想法,肃然的对薛仁贵道:“今日我来这里是想邀请薛兄加入我军,为我大唐效力的。我知你的才华武艺,放眼整个朝堂都是屈指可数的。在乡间种地、狩猎,实在太委屈了,随我从军,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你的价值,也只有上了战场,才能不辜负你这一身的能力。”
薛仁贵双目一凝,拳头握紧:战场是每一个男子的梦想,他苦练武艺、学习兵法,为的就是日后能够上战场,能够为国效力,重现祖上荣耀风光,能够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杜荷身为左威卫将军,深受帝宠,能够成为他麾下的一员,战事起时,将不愁没有露脸表现的机会。
心动了,面对这种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薛仁贵哪能忍受的了这个诱惑。
正如杜荷想的一般,薛仁贵早有从军之心,只是作为一个农民,他需要照顾妻儿,无法踏上这一条路。杜荷这个时候,拉了他一把,他岂能拒绝?
薛仁贵神色激动,万分严肃的一拜道:“承蒙大人器重,我薛礼愿意加入大人麾下,为我大唐效力。”
杜荷大笑着将他扶起,神色愉悦,喜不胜喜。
薛仁贵当即将消息告诉夫人柳氏。
柳氏明白事理,恭喜之余,马上就给薛仁贵收拾好了行礼,让他随杜荷前往长安。
第二十二章薛仁贵校尉
第二十二章薛仁贵校尉
浩浩黄河,奔腾不息,那自西向东的浑浊河水,养育着华夏大地。
一艘通往黄河南北的客船在这黄河上行驶着。
船上有一伙奇异的组合,令人侧目。他们有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