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条支流上布置下龙横手下的陆战队,这个桥头堡将会坚固无比。确定了军事上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李富贵的脑子里已经开始做起了招商引资的打算了,铜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相信大家都会感兴趣,只是地方会有些让人担心,那些外国人肯定不怕,同胞方面还需要多做点工作。
    攻取铜陵并没有费太大的事,李富贵几乎是明着告诉太平天国的两位巨头他要攻打铜陵,石达开的脑子远比杨秀清要清醒的多,他当然知道这个时候不宜和李富贵硬顶,而且李富贵跨过长江就等于斩断了杨秀清向西的去路,到时候不管有没有协议安庆都是他的了,所以嘴上虽然没有答应但是要他出兵救援铜陵却也是万万不能的,杨秀清虽然表面上非常强硬,但是在铜陵这个小地方和李富贵硬拼那实在是太不划算了,石达开占据了武汉,这已经既成事实,杨秀清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双方在江西的角逐却非常厉害,这是一场没有多少硝烟的战争,双方都因为要巩固首都所以没有多少兵力放在江西,所以小规模的冲突虽然时有发生但是主要还是通过非暴力的手段来想办法控制更多的地盘,作为大后方的江西将会给南京提供主要的供给,所以在杨秀清看来这里才是决不容有失的地方,至于铜陵,并不算是个要地,虽然李富贵的到它就可以截断长江,但是实际上李富贵就算不拿下铜陵他也能轻而易举的截断长江,维今之际也只好让这个小妖再蹦跶几天。从心底里说杨秀清实在不愿意搞这个天京事变的,天国的元气大伤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人家杀到你头上来了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杀了,那就要斩草除根,正是基于这种心态所以南京才闹的如此的腥风血雨,现在面对咄咄逼人的李富贵,杨秀清真的有些束手无策。
    进攻铜陵的工作交给了第二军团和第十军团,由于天京事变第二江北大营基本上已经感受不到来自南方的军事压力了,所以这两个军团就被抽调出来准备用来组建第二江南大营,铜陵县城中只有两千不到的太平军,而他们面对的是两个武装到牙齿的军团还有富贵军近一半的海军力量,与其说这是一次战役还不如说是李富贵在炫耀,向太平天国的两个巨头说明谁才是长江的主人。杨秀清在得到大批的富贵军战船开过南京的时候坐在殿中大骂石达开,这次石达开西去带走了太平军中大部分的水师,现在杨秀清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富贵军在江面上耀武扬威。他这时也在暗下决心一定要重建水师,只要有了船罗大刚未必就不如李富贵。
    又夺得了一个优良的资源基地这当然让李富贵大大的兴奋,铜陵自古就产铜,矿藏的分布也很清晰,现在只需要架起现代化的设备把矿石从地下挖出来就行了,比邻长江使得交通无比的便利,海船现在可以一直上行到这里。就在李富贵准备甩开膀子大干快上的时候,一八五八年的五月北京传来的《爱辉条约》签订的消息一下子把他给打蒙了,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土地,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划为中俄共管,他对这件事可以说是完全的措手不及,俄国人虽然最近活跃了一些,但是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啊,怎么会好好的就把那么一大片地方给割让了呢?查了一下地图,这块地方可实在不小,应该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割让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那一次。对此李富贵百思不得其解,朝廷对洋人的态度一向强硬,即便在自己向咸丰上奏国际形势之前也可以说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怎么会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割让这么一大块领土呢?
    李富贵立刻命令自己在北方的情报网全力搜集关于《爱辉条约》的情报,让李富贵后悔的是这件事在之前就收到过情报,是皇帝对弈山的一个批示,不过下面的部门对于关外的事情毫无警觉,就把这条消息给过滤掉了。现在再翻出来一看李富贵也是懊恼自己对北京太大意了,经由这些返回的情报李富贵才知道这个黑龙江将军奕山是个什么人,“是个名人嘛,原来就是他在珠江口摆下马桶大阵迎击英国侵略者的。”李富贵怒极而笑,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用马桶去对付英军的是参赞大臣杨芳,不过杨芳算是奕山的下属,所以李富贵毫不客气的把马桶却敌的功劳算到了奕山的头上。“乖乖,乾隆五十五年庚戌年生人,这个王八怎么这么长命,”李富贵掐指算了一下,“都六十八岁了还憋着祸害大清朝呢,你说说这一把年纪做点什么不好,真想名留史册那一堆马桶也就够分量了。划出去这么大片的土地以后想往回弄你知道要费我多大劲吗,这块地方和阿拉斯加的那片不毛之地可不一样,这里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俄国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翻过了这一页看到下一章报告李富贵恨不得以头撞地,朝廷会同意和俄国佬妥协的主要原因竟然是认为俄国人能帮助与英法居中调解,李富贵恨不得把一口血喷出来,“克里米亚战争才刚刚结束两年,那帮狗熊差点被英法两国把肠子给打出来,他们居然现在就敢跑到这里来替英法两国调解,还真就有人信?我帮着俄国与英法调解还差不多。”
    “不行,这事不能就这么算完,可以发动民间的力量先来一场爱国主义教育,先把国家的概念普及下去,到时候在联合几个督抚上书朝廷,要好好的利用一下这件事情,这么多领土扔到水里我起码要听一个响。”看了一下皇历按农历算居然离五月四号不远了,真是个好日子,就让大家踏着先辈们的脚印再一次投入反帝、反封建的大潮中去吧。
    这些年李富贵在报纸、戏剧、说唱艺术上一直保持着很大的投入力度,而在几次要用到他们的时候这些传媒业的先驱也的确没有让李富贵失望,看来这一次是到了总动员的时候了。本来《爱辉条约》并不为民间所知,清廷基本上是封锁了这个消息,另外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并不认为关外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更何况那极北之地,李富贵对此自有办法,他专门弄了一批闯关东的回来现身说法,对他们来说没有别的任务,只管夸赞东北的好处就可以了,当李富贵听到这些人满嘴的“俺们那旮哒”之后就别提有多亲切了。这些人一散播出去果然大家对东北的印象大为改观,这黑龙江本来就是本朝太祖龙兴之地,那里到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良田,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就是因为地方太好了所以不让汉人迁过去,还专门搞了个柳条边给围起来,现在居然一下子就把五六个江苏那么大的好地方划给俄罗斯人了,这还得了,听说那个地方漫山遍野的人参、貂皮、鹿茸角,总之就是让大家都觉得吃了大亏。
    地理知识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现在每个说书人手中都有一份印刷的非常粗糙的世界地图,不过从上面还是能看出三大洋、七大洲,作为故事的主角之一,俄罗斯的领土无疑给大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了担心。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疆域也让老实巴交的百姓们有些看不懂,这样庞大而零散的国土他们英国的皇上究竟是怎么统治的呢?
    经过这样的宣讲大家对于《爱辉条约》里的割让领土渐渐的开始不满起来,怎么早看不出来这样的条约吃了好大亏呢?士子们也都被鼓动了起来,这些家里没有多少余粮却整天心存天下的家伙们是最容易被这种民族大义所鼓舞的,李富贵趁此机会干脆发动了一场全民大讨论,黑龙江现在已经成了两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李富贵现在天天都能收到要求他北上打击俄罗斯的请愿书,虽然让二鬼子去打大鬼子多少有些说不通,但是现在的中国也只有李富贵看起来能够和色目人较量一下。甚至很多士子不再顾及以往对李富贵的鄙视,决心投笔从戎。对于这些人李富贵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处给他们讲解欧洲历史和世界形势,向他们说明李大人和那些俄国佬不管是从宗教感情还是现实利益都不是一头的,如果看到来人比较好讲话,他们还会顺便解释一下英法联军的来历,帮助李富贵和他们小小的划开一道界线。
    因为不能公开反对朝廷,所以弈山成了大家攻击的重点,这位大爷也的确有太多弱点留给别人,他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已经被编成了评书四处传唱,最后他不但成了愚蠢的代名词,而且也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国贼。
    如果这股风潮仅仅局限在两江李富贵当然不会满足,实际上他的传媒触角已经伸向了很多其他的省份,就是太平天国的地盘也能听到他的声音。
第二十四章 扶清灭洋
    咸丰对于下面的民情也有所耳闻,现在被各种不开心的消息所包围的皇帝对这件事倒有他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这是民心可用的证明,现在天津一带的的老百姓打起了扶清灭洋的旗号,在这个危难时刻这个口号听来特别顺耳,现在的大清国的确需要扶一扶啊。看到老百姓这么反对洋人咸丰对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决心更坚定了几分。都说洋人怕老百姓,咸丰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年广州不就干得不错,那些洋人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惜叶明琛晚节不保,但是这个思路还是对头的,其他几个地方反对洋人入城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最可恨的就是李富贵,现在江北的地面上洋鬼子比狗都多,都是这个二鬼子闹的。
    对于天津附近出现的这些民间组织,朝中争论很大,刘铭传北上之后整合了这里原有的一些力量,再与当地的一些地主达成了利益同盟之后实力迅速的壮大了起来,朝挺里那些老成持重的大臣觉得在天子脚下不宜出现这样的准军事组织,虽然动机是好的但难免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是一些更激进的大臣对此倒是非常欣赏,起码这证明大清朝还没有失掉民心,现在洋人的兵舰离北京这么近,这个时候气可鼓不可泄,既然民情汹涌当然要把他们向正确的方向上引导,灭洋现在就是最正确的方向。咸丰自从下决心对洋人决不妥协之后就已经站到了第二种观点上了,对于这位年轻的皇帝来说经过他通读史书发现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王朝能够经历他这样大的危难而再次兴起的,汉光武的中兴实际上已经是重建了一个王朝,所以证明老成的方法在这个时候救不了大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试一试新办法呢,不过也不是什么新办法都可以拿来试,就像李富贵的那一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可以借鉴但是绝大部分都断不可行,倒是这个利用民心扶清灭洋算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加以培养。
    刘铭传最近的际遇证明了他在民间兴风作浪的确能尽展所长,这次去天津李富贵他已给他弄了一个候补参将的头衔,在天津边上买了一大块地外带一座十分气派的宅子,很快就打入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内部,天津这个地方因为一直是漕运重镇,所以有不少安徽人,这老乡见老乡自然是分外亲切,再加上富贵集团在此地的商界和官界早已打下的人脉,很快各种有头有脸的场合都知道这位刘参将了,至于以前天地会在这里埋下的钉子也都被刘铭传一把起了出来。
    大清朝的官员们看到了一个灭洋的刘铭传,可是他们没有发现刘铭传在灭洋的同时还在向人们讲解为什么要灭洋,在一般来百姓眼里刘铭传对洋人的东西知道得一清二楚,洋人的长处在那里、短处在那里他都知道。另外他手里也有不少洋鬼子的东西,于是这些纯朴的乡民们就在批判中接受了一次现代知识教育。
    刘铭传还组织青壮年进行训练,不过他的训练方法十分奇特,在他的训练场上竟然没有布置什么兵器,而且一切军营中要练到的科目他这里都没有。这个训练场是在一块小山坡上,刘铭传买下了不少这样的地,作为农田它们的出产非常微薄,可是如果建训练营的话崎岖的地形倒是非常合适。在把这一块地方大肆挖掘了一番之后刘铭传开始对这些庄稼汉子进行战地训练,从节气上说这并不是一个开始军训的最好时机,不过刘铭传成功地让大多数人相信洋鬼子已经打到大沽口外了,这里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变成战场,大家学一点战场上保命的技巧那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周围的乡绅对此举也都是颇为支持,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虽然北京已经被八旗污染了,但是天津卫的老百姓可还是不含糊。
    训练的科目时刘铭传想出来的,他在富贵军中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这些想法,刘铭传希望在这里先行试验一番,等到稍有成果之后再向自己的战友公布出来。与特种作战训练营地的情况不同,在那里接受冷兵器对抗热兵器战术训练的都是一些百战老兵,而刘铭传面对的是一群农夫,对于如何让农夫去打仗这一命题刘铭传倒是非常熟悉,他以前可以说就是干这个的,所以他的训练也就别开生面。刘氏训练法的最大特色可能就算是牛粪训练了,刘铭传命人收集半干的牛粪,在这些牛粪里埋上大号的爆竹布置成一个个爆破点,农夫们将利用地形穿沟越洞,这些爆破点会在他们附近爆炸,半干的牛粪不会掀起太过密集的弹雨,但是如果砸在身上还是会留下一块印记。那些身手不够敏捷的一趟跑下来绝对是浑身臭烘烘的。
    大家对此都颇感兴趣,庄户人家对牛粪是没有什么心理问题的,从枪林弹雨中冲过来后看着大家满头满脸的牛粪这些年轻人反而兴奋得不行。大号爆竹的威力相当大,当然牛粪能够吸收一些冲击波,不过如果在近距离爆炸还是十分吓人的,这样训练场还真的有了一点战场的味道。这样炮声大作的训练当然会引起上面的注意,不过县丞来看过一次之后就承认了这种乡勇训练的合法性,这里除了鞭炮比较多之外没有任何违禁的东西,在县丞看来这里更像是在教这些农民如何逃命,如果不是碍于身份这位老爷倒也愿意下场去试一试,毕竟洋人就在不远的地方,到时候能够脚步快一些活命的机会当先要大一些,最好把那个县太爷远远的甩在后面。
    刘铭传告诉这些农民,战场上洋鬼子最令人害怕的不是他们手里的枪,那个东西的射程本来就不远再加上需要成排的使用更是限制了他们的机动性。但是洋人的大炮绝对是非常可怕的东西,那玩意一顿饭的功夫就能把一个村子犁个遍,所以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在村子里挖坑、挖壕沟、挖地洞,反正怎么不好走就怎么挖。这个观点虽然被大家接受但是洋人毕竟还没有上岸,如此大费周章实在有些不必要,看到大家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刘铭传也不多说,只是把自己的庄园改造了一番。其他的几个地主看到刘铭传这么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心里也有些打鼓,回家想了想觉得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刘参将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既然说洋鬼子一定会从这里过那一定有他的道理,再说挖几条沟也不费什么事,于是就在宅子周围也弄了一些,算是应个景,至于普通的庄户无非是在房前屋后挖上两个洞就算完了。
    刘铭传的这种训练方法虽然颇为实用,也能够让这些农民很快的适应战场气氛,不过也不是没有反对的意见,其中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就反对他们如此糟蹋牛粪,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农村牛粪仍然是主要的燃料,尤其是北方,树木稀少又没有充足的煤炭供应,现在牛粪被刘铭传都搜走了让他们颇有怨言。还有几个北地好汉对他们这种闪转腾挪式的训练颇为不肖,在他们印象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