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浩然口述自传-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度过了不如意的一生。
有人问我,真相信三河能出大作家吗?我知道从目前文学青年们的写作水平看,离成为大作家还有很大距离。我也知道,文学不仅要有勤奋,还要有才华。我的这些学生们也许没有足以让他们成为大作家的天分,但我相信坚持下去,将来总会有人才冒出来。如果不给他们机会,再有才华的人也可能被埋没。何况,我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作家,也为了让农民的生活增加一些情趣。我知道精神寂寞的滋味,我要帮助他们从中摆脱出来。当然,我也有失去信心的时候,有时忽然觉得自己是白费工夫,但转念一想,我还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呢?我从小是弱者,受了那么多人的恩惠才有今天,在我能尽力的事情上当然要尽全力。
这样想着,这样做着,我忘记了一点,年龄不饶人。年轻时身强力壮,没怎么得过病,我以为自己会永远健康下去。但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就在我按照设计的路走下去的时候,病魔找上门来了。1993年6月25日上午,准确地说是12点之前,我还像往日一样烦躁地、也是无可奈何地忙碌着不想做又不能不做的事情,准备第二天跟高占祥聚会,参加天津一位画家的画展开幕式。半杯啤酒、半碗面条下肚之后,脑梗塞(老百姓叫中风)这个恶魔突然向我扑了过来。以后在一连串的抢救中经历了失语、嘴歪、右半身失去知觉……27日转到一家部队医院。整个过程中,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心绪是平静的。我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知道可怕的后果。但我没有恐惧和悲哀,心灵上倒有一种解脱感,轻松感,我本该给社会、给家庭、给自己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余下的不能做了,也不需要做了。
几天来,我想了很多,好像一下子明白了好多事情。第一次知道健康与残废、活着与死去之间距离是那样的近,只是一纸之隔。
3
1995年,有几家出版社鼓动我把《金光大道》再版、出齐,这倒叫我很动心。共产党是靠农民起家的,建国后用了极大力量对农业实行改造,特别是“合作化”,绝对是史无前例、惊天动地的。时至今日,回顾以往,咒骂也罢,怀恋也罢,反正那是历史,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更无法抹掉的历史。参加制造这段历史的人不少,用笔记录其全过程(特别以艺术形象记录)的人则很少。
严格地说,只有我一人用小说形式记录下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这就是四部《金光大道》。我敢断言,世界上再不会有第二个我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写这段历史,但他们非是亲身经历,写法、角度、观点都不会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局内人”,他们的作品跟《金光大道》反差一定极大,甚至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讲,出这部书的意义决不在于个人,而属于整个文学事业。因此我想出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革后:活着与死去一纸之隔(5)
谁知,《金光大道》再版引发了一些人的批评。据我所知批评我的人年轻的居多,我猜不出原因。再之后,由于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引发了更多的攻击。在发表出来的采访记中,有一段话说:
我是不是一个作家,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怎样从一个祖辈为农民的平民百姓,竟然干起文学这一行。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的,除了前苏联有过高尔基之外,其他国家还不曾听说过。我从一个只读过三年小学的农民,靠党给予的机会,经过八年业余文化学习,掌握了大学专门课程,最终由中国作协的秘书长、党组书记郭小川当介绍人,成了组织上承认的、名正言顺的作家。
我想这是个奇迹,亘古未曾出现过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农民。由于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是“农村包围城市”,因此,生活在农村的我就参加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我成了实施包围城市战斗的一员。农民政治上解放我解放,农民经济上翻身我翻身,农民文化上提高我提高。我站在前列,在向文化进军的农民中间我是一个代表人物。
我不是蟊贼,不是爬虫,而是一个普通的文艺战士,一个有所贡献、受了伤的文艺战士。迄今为止,我还从未为以前的作品后悔过。相反,我为它们骄傲。我认为在“文革”期间,我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积极贡献的。
“文革”开始,正是我的创作走向成熟时期。现在我对那时的处境无可奈何地总结一句话:没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就没有我,如果革命不如此干,我比现在好。我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会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优越条件,发挥我的天赋、热情,艺术上会有更高的升华。然而,当时我整日处于矛盾状态中,我被歪曲、被利用,还要常常自发地在自我头脑中闹革命!但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文革”期间,我对社会、对人民是有积极贡献的。
第一,我的两部作品坚持写生活写人物,写人情世态,对当时流行的创作之风——《虹南作战史》、《牛田洋》等“小说样板”是个迎头痛击。第二,他们推行“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我当时没有认识到是阴谋,总觉得有些人对毛泽东思想有片面的歪曲。比如“三突出”,光强调写作时的“三突出”,不全面、不正确,应当从深入生活开始就强调“三突出”。所以我到处讲深入生活,谈深入生活的体验,写上百篇谈深入生活的文章。在那时的文坛上,这形成了另一种声音,一种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声音对当时的文艺界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
在当时的形势下,我没有利用我在社会上的影响,搞任何整人的勾当,没搞任何歪门邪道,没有顺应一些“样板”的路子,顺水推舟地沿着他们开出的路子往前推进,而是本着自己的理解,尽力地坚持正确的方向。
在中国展开对极“左”路线进行揭批清理之初,国际上一次讨论中国文学现状的会上,有一位外国评论家说,那时只有浩然的小说创作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在中国到处是一片彻底否定我的浪潮中,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很欣慰。想到我们国内,最了解中国当时情形的中国人,对这些却视而不见,实在可悲!
当时受到观念和水平的限制,有些东西不太恰当,特别是《金光大道》强化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淡化了一些东西,但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时的社会和人,那时人们的思想情绪。
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金光大道》,不是从艺术技巧上,而是从个人感情上。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一直想用笔给农民树碑立传,《金光大道》圆了我的梦。
这些话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我忘记了自己原话是怎么说的,大概意思可能如此,但有些词和说法不太符合我说话的口气,两个记者采访后,文章登报前,我没有看过原文。攻击我的人说,浩然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大言不惭、自我吹嘘、自我膨胀的奇迹。我想自己有说话不谨慎的地方,但恐怕不会称自己为奇迹。“奇迹”之争使我心情不好,换了任何一个人在我这种处境也是一样。但我不想加入到争论中去。
文革后:活着与死去一纸之隔(6)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1949年至1976年的中国大陆小说,只有我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入选。虽然这样的评选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成绩,但能有人这样看中我的创作,而且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我很高兴。
对于和我同时代的这些作家,我觉得从维熙还要在目前水平上停留很长一段时间。王蒙复出后没写什么重要作品,不如他当“右派”之前的作品有活力。陈建功应当能写出来,可是当官了。邓友梅很难再进步。王朔的、刘震云的作品我看不下去。看来写农村的我比较喜欢,写城市的比较隔膜。
2000年6月,三河文联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玛拉沁夫说我在“文革”中没有利用形势往上爬,换了他可能会走得更远。我感激他如此坦诚。
关于我的争议还在持续,有些人加入争论但对我的事情并不了解,许多作为攻击要点的细节不准确,大都说不到点儿上。我想,这本书出来,会让关心我的人更全面地了解我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度过了怎样的人生。
早在70年代末,“文革”后文艺界对我的批判风刮起来时,我便意识到,自己必须站出来,把自己说清楚。于是从1982年开始动笔写自传体小说《乐土》、《活泉》、《圆梦》。本来打算写五部,但1993年、1997年两次脑血栓,使我被迫放下了笔,只能以口述的形式完成这个心愿。
有些人好奇地问我,是否能理解当今的社会?问者大约觉得我和这个时代的距离太大了,我承认,是这么回事。我想自己只能尽力适应现在,努力融入这个时代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