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大帝国-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借港口的防御将其一举击溃!”
第六卷 江山多娇卷 第二十九节 美法同盟
更新时间:2008…8…22 13:52:38 本章字数:2258
矶,法国与美国正在开始讨价还价,历史上的法国和源远流长,两个国家最早的合作是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
美国宣称,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解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早的、最伟大的真正的解放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
北美军民以仅有200万人口的北美13个州,最终打败了拥有近万人口的世界第一工业国大英帝国。
一个年轻的物资奇缺,没有海军的国家,人口只有对方的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竟然能够打败老牌殖民国家,难道真是“正义必胜”。
根据美国独立战争的数据,在整个独立战争的时间段里,除了1775—1776和1781—1782年间,大陆军的总兵力—直是呈递减在北美独立最后一战“约克敦战役”的同一年里,大陆军的总兵力一下子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光看数字,怎么也看不出“秋风扫落叶”的架势。这显然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大陆军至少在1777年“利,而不是什么战略反攻)后就是一个大捷连着一个大捷,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经过有很大出入。
反观同期英军地兵力变化情况。
独立战争爆发的那年在北美十三州地英国驻军只有六千多人。而大陆军的总兵力比同时期整个英国的总兵力还要多出380。美国人很自豪的邦克山战斗就是发生在这年。如果光看那次战斗的过程,还真以为美国人是以少胜多呢。
后面两年。英国人在北美十三州的兵力增长很快,众所周知的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1777年,但我们发现,?年—1778年英国派遣到北美十三州地英国正规军兵力增长了一倍。显然萨拉托加大捷至少在军事上并非通常所宣扬的北美独立战争的什么“转折点”。
1778年以后的数字就更让人感到奇C间,英国在北美大陆的总兵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时期它在西印度群岛的总兵力则呈现了不正常的增长状况。
很显然,美国人的神话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的地面部队比传统上地陆地强国法国要弱,即使在英国的强项一海军方面,1778年法国参战后英国的海上优势也并国的海上优势则至少在数字上已转化为劣势。看了笔者补充在这儿地表格以后,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对北美独立战争能获得胜利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有疑问。现在没什么可奇怪的了,在1778年之后,英国驻北美部队不增反减,而在西印度群岛地兵力却直线上升的原因正是法国的参战。
正是法国人的帮助才使得美国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英国人,但是美国在独立之后并没有感激法国人,相反的美国势力扩张之后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屠刀伸向了法国人。1803年。杰斐逊政府以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得”0万平方公里地路易斯安那地区。
然后法国人彻底失去了对美洲大陆的话语权。任由美国人在美洲大陆上开发,金矿,银矿。铁矿,这些本来应该是法国人用来发展经济的动力源泉反过来成就了美国经济的辉煌。法国人只能咽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所以,面对美国的困境,法国人勉强递出了友谊之手,但是这一次法国人的要价可不低。
“什么?归还路易斯安那地区。或者将西部十五个州划归法国!这绝不可能!!”
当美国总统听到这个条件之后,几乎晕了过去,这几乎和抢劫没什么两样,美国需要40%的国土出卖,这比目前丢失的国土还要多不少。
电话那边,法国舰队总司令兼法国特使斯特朗中将则开始表示法国人的善意
“总统先生,如果法国舰队没有及时出现的话。那么贵国的舰队将会受到中国舰队的攻击,在几个小时前,你们的船被击沉了六艘,两艘战列舰,四艘装甲巡洋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伟大的法国海军,那么贵国剩余的几只军舰也会被中国人击沉,据我所知,中国方面只有一艘战列舰受到比较严重的伤害,其它的都完好无损。”
斯特朗中将加重了语气,开始向美国总统描述战败的后果
“一旦贵国的舰队被击毁,那么在东西海岸将不会有任何值得一提的美国舰队,那时候英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就会趁机发动舰队,然后在东海岸,你们国家的精华地区大肆掠夺,最后肢解美国,恢复到最早的状态,几十块殖民地。上帝,我真不愿意那样的事情出现!”
美国总统停的又惊又怒,但是他知道,这些事情并非不可能,看来,自己要做出一些牺牲了。
“亲爱的斯特朗中将,你看这样行吗?我与贵国签署一分友好通商协定,然后提供一大笔贷款,用来购买我们国家的商品。然后将关税降低至30%,给我们两个国家的商家提供更好的通商条件。”
斯特朗中将没有答应,他只是同意这样的条件“签署条约,将西部十五州划归法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好商量的。
谈判陷入了僵局,美国人首先开始了让步,毕竟战火是燃烧在自己的国土上,每耽误一分钟,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12月7号,美国与法国共同签署了纽约条约,宣布美国与法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邪恶的西班牙人,其实全世界人都知道,西班牙人背后是什么………强大的中国人。
第六卷 江山多娇卷 第三十节 协约国与同盟国
更新时间:2008…8…22 13:52:38 本章字数:4826
经被激化到了一个沸点。
俄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两端的强国,一般是很少能够发生地缘政治上的直接冲突。除了在两个拿破仑时期,由于第一个拿破仑的野心和第二个拿破仑的记仇,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爆发战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法俄两国既然在欧洲已经不再发生直接冲突,殖民地竞争方面也没有矛盾,那么面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咄咄逼人之势,法俄接近是不可阻挡的。
在1879年以后俄德之间爆发经济战。。|。财政状况恶化。这时来自法国的巨额资本源源不断的投入,给了俄国经济以复苏的机会,这样法俄接近已经可以说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1891年法俄之间缔结了外交协定,1893,法俄军事协定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大国间结盟与敌对的对象已经固定,欧洲大国协调外交走入了死胡同。
和奥匈帝国一样,俄国也属于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东方专制君主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比奥匈帝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国在巴尔干势力扩张上屡屡在外交上遭受德奥的遏制,在所谓的斯拉夫兄弟面前大丢面子,而法国对俄国在巴尔干的野心也不积极支持,俄国最终丧失了一切耐心,外交界和军方根本不打算在小规模的、可控地外交冲突中耗费精力,只打算准备进行全面战争。把所有的大小盟国和对手全部拖进来,进行“最后地审判”。
这一转变最终导致了一个奇特的外交格局。奥地利的外交被塞尔维亚牵制,德国的外交被奥地利牵制,俄国的外交被德国牵制,法国的外交被俄国牵制,英国的外交被法国牵制,最终欧洲地各大国统统被巴尔干局势所左右,印证了俾斯麦的预言。欧洲大国“总有一天会为了几个巴尔干的蠢货打一场欧洲大战的。”
英国:收缩战线,全力对俄
英法本是世仇,其世仇的历史远远大于法德之间的世仇。英法之间的矛盾在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后便开始。=竞赛。英法殖民竞争在不久前的法绍达危机中达到了顶点。至于英俄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在中亚、在远东、在近东,几乎无处不起冲突。
英国一向善于评估具体的威胁,因此为了防备法俄在殖民地纠纷中联手对付自己,便在1882年与奥匈帝国:定”,从而间接地与以德国为首地三国同盟拉上了关系。
随着俄国力量的大幅度扩张。尤其是其对印度的侵略行径,迫使英国认真考虑俄国扩张带来的威胁。
十九世纪后半叶,拜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这两位欧洲领袖地一系列外交活动所赐,权力政治和现实主义外交原则成为各国挖角决策者所普遍接受的观念。基于保守传统、自我节制与内外均衡的正统主义原则变得很不重要。而这种原则正是保卫欧洲和平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维也纳体系维持下去地最根本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和市场的扩张,国家的管理深度和镇压力量进一步加强,一旦那些保守国家不再需要彼此支持来对付国内外的形形色色的革命运动,那么它们在外交上就可以自行其事。互相拆台。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地起因是俄法…英德矛盾,但决定性因素确是俄国、德国和奥匈三个君主专制国家的分裂,而英国的态度转变,则成了压垮欧洲均势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十九世纪也是民族主义潮流激荡的世纪。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大肆宣扬泛斯拉夫主义,而德国则针锋相对地推行泛德意志主义。奥匈帝国这个多民族帝国一方面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浪潮中摇摇欲坠,一方面则指望德国能够站在泛德意志主义的立场上拉自己一把。
法国出于国家荣耀和民族统一,念念不忘夺回区。德国出于同样的原因,决不肯放弃。俄国嫉妒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德国则害怕俄国巨大的潜力。法国觊觎英国的世界霸权,羡慕英国的公海舰队。
英国则视法国模仿英国建立公海舰队为推翻大英帝国的明白无误的证据。每一个国家都患上了自恋症,对本国的天然权利喋喋不休,对他国的意图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
公众的情绪和报纸的社论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圭臬。法国的民意便是要求收复失地和对德复仇,英国的民意便是“谁要避免内战,谁就要去当帝国主义分子”。英法两国皆为所谓的民主代议制国家,视回应民意为理所当然。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虽然不是民主国家,但是这种专制国家却对民意更加敏感。
因为这几个专制国家中,君主的威望和王朝的延续完全靠对外强势扩张来维持,由于缺乏合适的制度性的宣泄渠道,民意便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外交政策上来,而且根本不会从战略高度来看待国际关系,总是把外交斗争看作是体育比赛,视正常的外交妥协为奇耻大辱,对危险的军事冲突欢呼雀跃,总以为国际危机达到顶点就是金光闪闪的奖杯和数不清的荣耀。
这种情绪感染了各大国的决策者,他们认为偶尔爆发战争,流点血“会使民族的体质更为强健”。他们唯一的错误就是根本没有预料过在工业化的条件下,国家间的战争不再是规模可控的,要么是彻底的胜利,要么是彻底的灭亡。
所以接下来发生地一切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12月9号,法国与俄国签署了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地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法俄正式结成同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态度的软化,与俄国人的矛盾激化英国感到自己有必要加强与德国的联系,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德国靠拢。1211号英国和德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地主要内容是:德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德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2月12日英德奥
署《友好协约》组成协约集团
划定两国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密西西比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德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南美的现状。
但是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地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通过协约,英德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德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法美俄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缔约国互相承允彼此和平友好。并不得参加目地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它们约定,对可能发生的一般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交换意见,它们并彼此承允,在它们各自利益地范围内。给予互相支持。
第二条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第三条如果缔约国一方或两方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进攻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非本条约签订国的大国发生战争。对所有缔约国而言,应立即同时产生履行盟约的理由。
第四条如果一个非本条约签字国的大国威胁缔约国之一地国家安全,而受威胁的一方因此被迫与其作战,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它们的盟国采取善意中立。在此情形下,它们都各自保留权利,在它们认为适当时参加战争并与它们的盟国共同作战。
第五条如果在以上各款所预见的情况下缔约国任何一方的安宁受到威胁,缔约国应就为了实行最后合作而应采取的军事措施及时进行会商。它们约定。今后如果共同参加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非经它们之间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定、和约及条约。
第六条缔约国相约对本条约的内容及其存在保守秘密。
12月13日,法国、俄国、美国共同|
条约中,三国同意在未来十年他们会
“支持及与对方互相合作……以期实现她们建立与维持新秩序的目标,以期提倡互惠互利与有关人民之福。”
三国确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并承诺
“以政经与军事之力,协助任何仍未参与战争而被攻击的一方。”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里面竟然缺少一条款“同盟之敌人即为同盟各成员国的共同敌人。”结果在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局面“北中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与美国作战的同时竟然与美国保持着大使级的外交关系,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三个欧美强国组成了强悍的阵营,准备攫取自己的利益,在印度,俄国人付出重大代价之后,终于稳住阵脚,牢牢控制住了印度北部,法国人则准备将西非连成一片,美国人准备收复失地。世界被同盟国的影子笼罩了。
迫于形势12月15日,协约集团公开:|。现了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而中国作为一个强国,他将走向何方成为了两大集团的命门,在中国没有决定之前,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开战。
两大集团也很明白,一只脚踏进战争泥潭的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一切只需要等待美法舰队与中国舰队海战的最后结果。
12月18号凌晨旧金山港口处,六艘》。十艘二级装甲巡洋舰已经准备完毕,在晨风中开向远方,在海的远处,是停泊在洛杉矶的法美联合舰队,而在距离洛杉矶三十海里处,一只十艘武装运输船,三艘老式铁甲舰正静静的等待机会。
上午十点钟,中国舰队杀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