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途-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除了朱元璋本人以外有人都没有意识到他发怒的真正原因,朱元璋发怒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朝野人窃喜,有人叹息。
午饭时间刚过,吏部尚书詹徽慢悠悠地来到了兵部衙门,现在还是休息时间,春困秋乏,大家都抓紧时间小睡片刻,衙门里显得很冷清,詹徽走到兵部大门前,两个靠门打盹的小吏见吏部尚书到来,吓得腾地站了起来,詹徽连忙摆手笑道:“不妨事,我只是来窜窜门,不用这么紧张。”
他探头看了看又笑问道:“你们孙尚书出去了吗?”
“回禀大人,孙尚书没有出去,就在衙门内。”
“好,你们忙吧!我看看。”
詹徽背着手悠悠哉哉地进了兵部大门,兵部和吏部一样格局,占地广阔,院子幽深而复杂,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中,兵部各司科则沿中轴线两边分布,詹徽顺着走廊一直走到底,便来到了兵部尚书孙家泰的朝房前,房门虽然没有关,但吏部大员进入兵部的要地,多少是有些忌讳,他对一名从事说了一声,从事进去禀报了,片刻出来道:“詹尚书,我家大人请你进去。”
詹徽背着手进了朝房,迎面便见孙家泰迎了出来,他笑呵呵道:“詹大人,怎么中午过来?”
“闲来无事,特来看看孙大人。”
“嘿嘿!我就猜到你会来。”孙家泰神一笑,一摆手道:“大人请中堂坐。”
中堂是尚书休息待的地方,孙家泰请詹徽坐下,又命人上了两杯香茶,他摆摆手,命左右人都下去,待门关上,孙家泰从怀中取出一本奏折,轻轻往詹徽面前一推,眯着眼笑道:“这是他奏折的副本,詹大人看一看便知道皇上为何要发火了。”
两人目光一触,两人皆心领会地笑了起来,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不用自己开口,孙家泰便知道他所来的目的了,詹徽将茶杯放下,随手拾起奏折,看似不经意,却一字不漏地将李维正的奏折看了一遍,他将奏折一合,轻轻叹道:“果然不出我所料,问题还是出在‘临机决策权’上,他居然又擅自用它威胁藩属国,看来,此人还是太嫩了一点,不懂皇上的深意啊!”
“詹大人,我也想问一下,皇上究竟是何意?”
“孙大人连这也看不出吗?”詹徽淡淡一笑道:“高丽他用了一次临机决策权,日本又用第二次,虽然是皇上许之,但他却逾越了皇帝底线,若是我,我宁可误了军机也要回来向皇上请示后方行,这才是为官之道,不在你做什么,而在你怎么做?这是他犯的错误之一。”
“那他的错误之二呢?”孙家泰笑着问道。
詹徽冷笑一声便道:“高丽事件未平,他又要去打琉球三国,说是为歼灭倭寇,他的策略我能理解,无非是想用在这件事上的表现来改变皇上对他高丽擅权的不满,他确实学聪明了,在浏河港先请示再行动,皇上批准了,他也出发了,那时我就已经知道他又将栽在这个‘临机决策权’上了,所以我一点也不反对。”
孙家泰不由有些糊涂了,他没有想明白詹徽的意思,迟一下,他还是仍不住问道:“詹大人,我不大明白,既然是遵旨再行,那应该没有问题才对,怎么大人那时就知道他又会栽在这件事上?”
詹徽呵呵大笑起来,笑得孙家泰面红耳赤,他连忙站起来向詹徽深施一礼道:“我知道大人高明,但是我却愚钝,真的看不出问题出在哪里?请大人教我。“
詹徽捋了捋长须笑道:“其实并不是我高明,也不是孙兄愚钝,实在是因为我比孙兄多了解皇上那么一点点。”
“愿听大人赐教!”
詹徽沉吟一下便道:“其实李维正策略并没有错,他想用打击倭寇来平息皇上对他高丽之事的不满,方向是对的,只要他做得漂亮,皇上确实就会放过他在高丽之事上的失误,只可惜他最后一步走错了,皇上再次给他海上临机之权没错,若我是他,我就会顶着这个临机之权进京来向皇上请罪,而不是调头出发,他也不想一想,皇上可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他临机之权吗?这是皇上在试探他呢!他却浑然不知,当真了,真的拿这个临机之权跑去教训琉球三国,琉球三国可是大明的藩属国,轮得到他一个小小指挥使去教训吗?”
孙家泰恍然大悟,他翘起大拇指赞道:“高!还是詹大人高,如此看来,李维正确实还是太嫩了一点。”
詹徽哼了一声,他阴冷地狞笑道:“等他回来,我会再给他加一把火,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卷二 风起云涌 第一百五十四章 路遇同
更新时间:2009…12…24 12:03:59 本章字数:5004
军船队在天亮前达了平安镇。但随后发生的形正和所有明军都有些难以置。只见几千艘小渔船密密麻麻的出现在海面上…艘渔船上都有渔民拿着土制刀枪和长矛向大船叫嚣。情绪异常激动。而在岸上。一千多名倭寇也同样副武装。警惕的注视着大明水师的船队。他们的船只就停靠在岸边。已做好一切迎战的准备。
岸上的日本倭寇不为虑。现在的倭寇和一二百年后战国时代的倭寇相比。无论武力实力都大大逊了一筹。战国时代形成的倭寇主要来自日本各的方大名的军队和武士。属于职业军人。再加上日本人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的大明日益衰落的军力。一百多年后的倭寇一直就是的劲敌。
但现在是明初。现在的倭寇只是日本九州一些由豪门家丁和海盗组成的乌合之众。他们中间还有不少大明亡命海洋的渔民。无论装备还是军事训练都大大弱于后来的倭寇。更何况现在是大明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时代。以二千明军之众歼灭小琉球岛上的一千多倭寇不费吹灰之力。
但让明军头疼的是这几千艘渔船。这些渔民绝大部分都是汉人。群情激昂。堵住了海面。大船撞上去。不知要翻掉多少渔船。
“大人。这些渔民必然是受到倭寇的蛊惑。属下去劝导他们。”一名百户上前请令道。
李维正点了点。即下令船队暂停!”
船队缓缓减速了。最后停在艘小渔船面前。百户跳上一条小战船。向渔船驶去。海面上随即传来百户严厉的喝喊声:“我们是大明水师特来剿灭倭寇尔等是大明子民。不思报国。反倒助为虐吗?”
他话音刚落。渔船的长矛标枪纷向他射来百户吓的急忙逃回了船舱。
“没有用的。”林潮的父亲慢出现在李维身旁。他长叹一口气道:“他们都是自愿的。倭寇盘剥虽狠。但至少还准他们下海捕鱼。而大明朝下海就是死罪。许多渔船被福建军船在海上遇见。立刻就枭首示众。你们这般气势汹来。对他们言已经没有活路了。对我也一样我背叛了他们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了。”
林父的眼睛里充满了落和萧瑟。他摇了摇头。佝偻的身子缓缓向船舱走去。就在这时岸上突然爆发出一片惊恐的喊声。火枪声大作喊杀声惨叫声此起彼伏。从陆路赶来的水师截断了倭寇的退路聚集在海面的一千多倭寇没有提防。顿乱成一团。大部分人都拼命向几十艘船跑去…
上拦截军船的小渔船乱成一团。渔民的家小都在镇上。明军掩杀而来。岂能不殃及池鱼。不少渔已有调头的迹象。李维正见形势转向有利。他立刻命百户上几句。
“前渔船听着。我们大人见尔等可怜。不忍汉人相煎。最后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速头离去。不追究你们罪责。否则。决不再轻饶。”
他连喊了几遍。海面上的渔船终于开始调头让路了。渔民们心急如焚的向岸边驶去。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自己的妻子儿女。海面上变的空旷了。大明水师呈扇形包围了倭寇的海船。火炮轰鸣。硝烟弥漫。这一次明军配备的是开花弹。这是京师宝源局特别制造。用于海战尤为犀利。与尚是冷兵器时代倭寇相比。明军的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时海面上爆炸声接连不断。碎木横飞。倭寇炸的肢断躯残。鲜血染红了海岸。顷刻间。三十只艘倭寇船只便沉没了大半。
巨大的宝船更是横冲直撞。一连撞翻了四五艘逃出包围圈的倭寇小船。海面到处是挣扎呼|的倭寇。却冷冰冰的箭一个个射死在海上。
剿灭倭寇的战役进行十分顺利。盘踞在平安镇一千五百名倭寇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已剿完毕。除了数十人逃入深山外。其余大部分都死在海上。陆的上也死伤四五百。被俘虏一百余人。但枪炮不长眼。也有两百多艘渔船避不及在战争中翻沉。李维正当即下令。将一百余名战俘全部处决。头带回京城邀功。但李维正随即便遇了麻烦。怎么处置平安镇的渔民?这一带聚集了三千多户从澎湖列岛和福建沿海逃来的渔民。老老小小足有一万五六千人。按朱圆璋颁布的禁海令。违令下海者死。既无法将他们运回去。那这一万多人应当就的首。可若杀掉他们。也就意味着台湾岛上的第一批汉人开拓者就将消失了。
李维正站在宝船上默默望着被驱逐到海边的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许多女人还抱着孩子。年轻人搀扶着年迈的父母。他们站在海边。海风吹着他们的头发和衣襟。他们十分安静。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绝望的目光。他们都是无辜的普通百姓。曾经是大明子民。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逃到这片没有禁海令的土的上。他们的动机远远没有达到背叛自己国家的程度。他们的动机很简单。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况且连倭寇都能容忍他们。他李维正又怎么下手屠杀自己同胞。
“大人。狠下心吧若不杀了他们。大人会被有心人抓住把柄。”一名属下低声劝他道:“大人。若不杀他们。将前功尽弃。”
李维正心中矛盾到了极点。他知道自己放过这些民。他将无法向朱圆璋交代。事实就摆在面前。这些渔民并非是被倭寇掳来。而是他们躲过大明的海岸水师。携家带口逃到这里来。换而言之。他们就是罪民按照朱圆严酷的海禁律令。他'|都犯了不赦的死罪。
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跑来禀报道:“大人。林潮的父亲跳海自杀了。”
李维正浑身一震。他的眼睛里迸出了一丝痛苦的神色这一刻他终于理解了林潮父亲上船后的沉默和忧伤。他知道自己给明军带路的结果就是让明军屠杀千千万万和他同样命运的渔民。良心的谴责只能让他以死来解脱了。
“传我的军令。士兵全部上船立刻返航!”李维正终于下达了命令。
“大人!你不能这走。”
几个手下都慌了。他们连声苦劝道:“大。放过这些渔民。将陷自己于危险的境的。”
“你|要说了。”李维正一摆打断了他们话。他深深吸了口气道:“我绝不能屠杀自己的同胞。一切责任都由我一人来承担吧!”
半个时辰后。大明船队终于起航了。忽然。船上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官兵都向船尾跑去他们都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岸上的一万多名渔民没有离去。他们全部竟都跪下了来。一万多人跪在海滩上的情景令人强烈震撼。李
慢走到船尾他默默的凝视着海岸边黑压压跪了渔;们。他看见了许多被父母强行摁在的上给他下跪的孩子孩子!他们会将汉人的开拓之火延续在这座美丽的宝岛上。这一刻李维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他的'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平静。或许他会成为朱圆的罪人。但是他不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他无怨无悔!
九月初。蓬莱水师终于返回了浏河港。李维正命亲卫先去兵部交送倭寇首级和战报。又命船队护卫今年的最后一批军粮北上。他自己则骑马和十几名亲兵返回了城。他要亲向朱圆璋述职。两天后。李维正再次回到了阔别近十个京城。
他是中午时分从聚宝门进城。和年初相比。京城里似乎变的更热闹了。花市大街两边各种店林立次比。货物丰富。朱圆璋开放商籍的措施开始进一步见效了。而且商店中的物品似乎也变的鲜活了。可以看见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吴。也有来自广东肇庆的端砚和来自西北的皮革。不少都是大户人家用的上等货。虽然和朱圆璋所倡导的俭约朴素有些不符。但却实实在在的让人看到大明经济的发展。
走过花市大街。在徐府街路口时。李维正忽然听见似乎有人在叫他。他向左右张望一下。见路边停着一辆马车。车帘拉起。一人在向他招手。
“李大人。是我!”
李维正认了出。竟是御史解。他连忙催马上前拱手笑道:“解御史。真是巧了。在这里遇见你。”
解脸上却一点笑容也没。他向左右看了看。便压低声音道:“李大人。你要大祸临头了。怎么还象没事人一样?”
“出了什么事?”维正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这里不是说话的的方。我'换个的方吧!”
李维正沉吟一下道:“前府东街的顾记糕饼店我亲戚所开。我在那里等解御史。”
大街上人来人往。维正调马头便继续向行驶。片刻便来到了顾记糕饼店。旁边的铅笔小店今天没有开门。而顾记糕饼店和年初时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客人旧排成长队。糕饼也仍然限量制作。十分紧俏。或许这就是一个品牌的必由之路。守的住品质。耐的住寂寞。眼光长远。积累了十年二十年。它自然就成了品牌。正还没有下马。正在店里忙碌的表妹顾英一眼便看见了他。她立刻丢下手中活计。惊喜交集的跑了出来。“表哥。你到的?”
和年初相比。顾英也略略长胖了一;。但眼中也多添了几分商人的狡和精明。她今年十八岁了。依然云英未嫁。她父母也为她的终身大事焦急起来。相亲了几次都未成功。从一般人家的女儿不同。顾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的出嫁就是顾家的最大损失。所以最好是能找个老实肯干的上门女婿。把女留在顾家。想的虽好。但首先是要女儿喜欢。所以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这样的人。
李维正回头见解的马车正远远跟来。便对表妹道:“我刚到。要在你这里见一个重要的客人。看|辆马车了吗?等会儿把马车中人领来见我。”
顾英见表哥有正事。她不敢怠慢。刻将李维领进了店内一间会客室里。给他倒了一杯茶。“表哥先坐着。我去领进来。”
顾英匆匆去了。李维正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心里在想着解所说的大祸。他知道解说应该不是放过小琉球岛上渔民一事。这件事情要暴露至少也要一个月之后了。解说的要么是炮轰釜山。要么是琉球三国一事。后者的可能性居大。他离开琉球本岛南下时曾给朱圆璋上过一本奏折。提出了移民于海外的观点。或许就是这一点触怒了朱圆璋。但这不过是他想在大明竖立海权意识的一次试探罢了。朱圆璋的发怒在他的意料之中。
对于如何劝朱圆璋放松海禁。李维正也反复掂量过其中的风险。他是个很现实的人。不会死谏这条路。把自己的命也赔进去。关键是要讲究技巧。
他知道朱圆璋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怒过之后必然也会有所考虑他的劝谏。所以李维正采用了“卸力”的应对策略。在离开琉球三国时便派人给朱圆璋送去报。让他怒而找不到人。再让他在发怒中对自己平倭寇又有所期待。经;一段时间后。的怒气就会慢慢消去。自己再及时送上消灭倭寇的战果。这样一来。朱圆璋对自己的怒气一卸一抵就消掉了一半。就算无功。少也不会被推出去砍了。然后他还有杀手锏拿出。便可以平安的度过这一劫了。
过了一会儿。顾英将解领了进来。解一进门便道:“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