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新篇-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少,更为缓和的渐进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但是皇帝的这番话也让他们两个明白,国家的权力将不会从皇帝的手中滑落,如果王财要做改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那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分享改革的成功呢?
帝国的政治中心将从京师迁回天京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都在猜测朝廷此举的用意,但不管怎么说,迁都到天京对于改革派云集的江南来说却是件好事,如果政府真的能够站在百姓的立场考虑问题,那无疑让他们更有信心。
就在全国都在为迁都的事情议论纷纷的时候,北疆再次传来好消息,倪守道指挥的北疆大军在回部的支持下,于乌什彻底击败维族各部叛军主力,历时两年的北疆平叛行动终于以叛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新疆境内再也没有一支有组织的叛军,残余的**分子纷纷越境出逃,至此,除了正在为归顺朝廷做最后准备的内外蒙古以外,帝国政府已经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帝国的版图向北一直延伸到了巴尔克什湖,北部边患彻底解除。
与这个喜讯一同传到京师的,是倪守道请求长期驻守北疆的奏折,原来回部建立自治区之后,李鸿章大力推进朝廷即定的民族融合政策,加上阿依莎公主的积极配合,回族百姓与汉族移民之间的矛盾也慢慢的缓和下来,甚至在自治区政府的鼓励下,汉、回两族之间也摒弃民族偏见,开始通婚。 这次倪守道之所以请求朝廷批准他驻守北疆,也是因为阿依莎不愿意离开她的回部百姓。
王财到是乐意见到这种以通婚的方式来加快民族融合的办法,关于倪守道与阿依莎的事情他也早就知道,有人上奏弹劾倪守道擅自与异族公主来往,不但失了朝廷脸面,还有通敌背主的嫌疑,这在王财看来简直是胡说八道,甚至他还想为这对痴男怨女好好的操办一下,显示朝廷在民族问题上的宽容与推进民族融合的决心。
PS(不计入正文字数):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
第222章:中英合约
第222章:中英合约
第222章:中英合约
把倪守道的折子拿到朝会上讨论之后,基本上是同意了他的请求,北方民族复杂,需要有一个文武全才的得力干将守御,加上他与回部的姻亲关系,必定能得到回部的支持,由他驻守北疆其实是朝廷中的不二人选,甚至左宗棠也可以解放出来,回关内继续搞他的实业。 商议定了之后,皇帝亲自下诏,加封倪守道为一级上将,并封朔方候,同时王财还下旨赐阿依莎为明善公主,由朝廷派谴专使携大批金银赏赐赴乌鲁木齐,代表皇帝陛下为他们俩主持婚典。
皇上如此偏爱倪守道,别人也没什么眼红的,毕竟他是从小就跟着皇帝出生入死,从卒长一步步拼杀起来的,比忠心,朝廷中没有比他更忠诚的,比军功,帝国数百战将也无出其右者,这次加封一级上将虽然说是帝国头一号,但也是积功而至,没有引起任何不满。 事实上王财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立了战功的将士他从来不吝啬封官赏金,即使是皇亲也必须一步步的累积军功。 王财固然没有什么亲戚,但他的三位夫人却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自从他们嫁给皇帝后,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们好像一下子从地里钻出来了,托关系走路子,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王财从来没有因为他们与皇妃有什么关系而另眼相看,全部交给吏部量才度用,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外戚介入朝廷政务之中。 又给军官们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发他们更加为朝廷效力。
朝廷能够如此爽快地批准了这个婚事,让倪守道吃惊不小,更令他意外的是皇上非但没有责怪他与异族来往之罪,反而厚加封赏,甚至连未过门的媳妇都封了明善公主,实在让做好了丢官罢职准备的倪守道感动不已。 在给他的亲笔信中,皇帝回忆了两人一同出生入死的经历。 和近十年的君臣情谊,言辞切切,颇为感人,最后王财写道“今天朕为君,卿为臣,但是你我之间却不是君臣地关系,漠北荒凉。 若是想回来,朕在天京等你!”这封信直把朔方候看得热泪盈眶,如果说此前他对当年王财斩杀他父亲倪贵一事仍有些放不下,那到了今天,他才算是真正明白皇帝对他的信任与爱护,从此死心踏地地为帝国镇守北疆,他恩威并济,一生致力于巩固帝国北方边疆。 努力调和民族矛盾,积极推进朝廷民族融合的政策,朔方候镇守北疆五十余年,无人敢试其锋芒,朝廷再也没有为北方征发过一兵一饷,玉门关以北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困扰历代中原政权的北方问题终于在倪守道的努力下渐渐缓解,而倪守道统率的北疆精锐也成了王财藏在北方的一只忠于皇室地百战健旅。
然而就在倪守道平定北疆,帝国即将迁都回天京,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得到本土增援的驻印英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英军强大武力面前,印度义军屡战屡败,毫无还手之力,这一连串的胜利也刺激了英国政府在中英和谈中转变态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 包令不但拒绝了李鸿章要求英国归还香港的和谈条件。 甚至在此前基本达成一至的赔款问题上也转口回绝。 几番谈判之后,英国政府只肯承认印藏边界。 以及同意双方在印度以实际控制线为停火线,其他就再了不肯有什么让步了。
当李鸿章把英国人的最后态度送到京师之后,正在等待和谈好消息地帝国皇帝怒不可遏,很明显,印度战场的胜利让英国人自以为有了翻本的机会,看来分裂印度,扶植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政策必须加快进行,甚至停留在加尔各达的军队也应该适时出击一下,敲打敲打头脑有些发昏的英国人。 念及此处,皇帝密令李鸿章暂停与包令地谈判,同时命令加尔各达驻军分兵进入缅甸,消灭从噶伦堡退入缅甸的英军残部,既然英军要以双方实际控制线为停火线,那干脆就打通云南到明牙喇海的出海口。 除此之外,皇帝命令高建国、李秀成加快与印度义军联系,要人要枪都好说,只不过东西不能白给,要让他们拿东西交换,钱没有的话,物资特产什么都行,等到拿下缅甸后,再修一条滇缅公路什么的,这样原来内陆的云、贵、川必定获益匪浅。
接到朝廷命令的李鸿章马上闭门谢客,只是派人通知莫名其妙的包令说什么皇帝陛下要迁都天京,按照中国人的惯例,乔迁之喜时不适合谈判,因此建议双方推迟一段时间,等皇帝陛下搬家结束了,双方再重新开始第二轮和谈。 包令知道中国人对英国政府开出的条件非常不满,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居然拿出这个闻所未闻地理由来搪塞,无奈之下包令只得赶紧密电英国政府,随着谈判破裂,可想而知地中国人一定会在印度采取军事行动,身为驻华公使,他有责任提醒政府早做准备。
扶植印度义军并不是什么难事,被孟买港登陆的英军打得东奔西窜地印度人一直在派人和中**队联系,双方也多有接触,接到朝廷命令的高建国、李秀成立刻分别出面,约见了印度教义军首领帕泰尔和另一支活跃在安巴拉附近的伊斯兰教义军首领穆沙拉夫,双方一拍即合,很快达成了援助印度义军抵抗英国侵略者的协议,根据协议,义军承诺以控制区内的煤矿、铁矿等资源为交换条件,从中国人手中获得他们急需的武器装备,同时中**队还将帮助训练义军军官,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这两支义军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果将来战事不利,帝国政府允许他们退入帝国境内组织流亡政府,继续争取“印度独立”。 除此之外,曾国荃率领两万湘军再次出兵,攻入缅甸境内,向措手不及的英军发起进攻。
中**队再次出击的消息让英国人十分意外,虽然从规模来看,中国人并不想把事情闹大,但是刚刚平息下来的中英战争再起波澜无疑是对仍在打击印度土兵的英军不利的,特别是有情报显示中国人开始援助几支印度土军,这就让印度战局增加了新的变数,因此仅仅打了一个月,英国政府就主动放弃了一直以来坚持的几个谈判条件,命令包令尽快结束中英谈判,而包令也不管李鸿章找出什么借口,亲自登门,要求尽快恢复谈判。 原本王财也不想重新挑起中英全面战争,当然是见好就收,再说既然谈判能得到的东西,干嘛一定要劳师费饷的到战场上拼命呢?
这次谈判就顺利务实的多了,经过双方一个星期的唇枪舌战,中英两国最终签订了《香港条约》,达成以下协议。 首先是英国归还香港主权,放弃此前各种不平等条约中英国获取的各项特权,承认西藏为帝国领土,承认尼泊尔,锡金,不丹为帝国属国,双方划定印藏边界,在印度,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停火线,二十年内互不侵犯,英国政府对于在战争中受到损失的帝国财产表示歉意,解冻帝国在英国的财产,为了弥补帝国的损失,英国政府将出资帮助帝国政府重建马尾、舟山两座造船厂,同时赠送两三艘新式蒸汽战舰以及一批工业设备,与之相对应的是帝国政府承认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权力,保证不对印度叛军提供任何支持,释放一万余名英军战俘,解冻英国在华财产,并对英国商人在战争期间的损失做适当的补偿,并同意与英国政府合作,共同打击南海海盗,保护海上贸易,除此之外,双方承诺相互给予对方贸易最惠国待遇,并商定今后两国间的冲突将通过对话的方式和平解决。
根据《香港条约》规定,帝国政府一举安定了西南边境,原本风雨飘摇的尼泊尔、锡金、不丹三国正式被帝国纳入藩属行列,同时由于英国政府宁可多付实物补偿也不愿意支付战争赔款的奇怪心态,帝国政府又得到了重建两大造船厂和获得一批先进工业生产设备的机会,而条约中对于缅甸问题的模糊,也为将来帝国一步步的侵吞缅甸北部,获取明牙喇海出海口埋下了口实,此外虽然帝国政府承诺不再支持印度国内的义军,但实际上这种支持从签订条约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中断过,一直到英国人被赶出印度,这两支分别代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势力的义军在南亚次大陆上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残酷宗教战争结束,帝国政府都在向他们兜售各种武器装备,并因此从印度掠夺了大量资源。
然尔最值得一提的是,中英双方主张以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将来两国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也为各国解决彼此之间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急需和平时间发展的帝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相关史实(不计入正文):
1、朔方:朔方意指北方,始见于《尚书※#8226;尧典》。
PS:由于电脑仍是不稳定,时不时的重启,所以今天的第二次更新锄头不能保证,但是只要条件许可,锄头一定会尽力更新的,感谢大家支持。
第223章:仁与法
第223章:仁与法
第223章:仁与法
中英既然停战,那跟风而至的法国人自然也得给他们的出兵画上一个句话,好在中、法两国虽然在越南打了几仗,但总算没有撕破脸,一直在京师“调停”的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代表法国政府向帝国政府递交了一份《越南和平协议》,建议双方仍然各守越南南北,互不侵犯,同时还要求仿照英国例,与帝国互相给予贸易最惠国待遇。 见风转舵的法国人虽然让儒学渊源的帝国政府有些不耻,但毕竟他们在中英争端中还算友好,因此双方达成协议,和英国一样,法国人也放弃了所有在华的特权,真正平等的开展两国间的各项合作。 自1840庚子年至今,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在二十四年后,终于被重新振做起来的中华帝国狠狠的踩在了脚下,随着中英、中法、中美、中普、中俄等一系列双边条约的签订,帝国政府彻底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司法权,领海权等等,从今而后,整个中华帝国真正独立自主的站在了世界舞台的风口浪尖。
整个帝国政府与皇室迁都还京,其场面当然颇为华丽壮观,在这个良辰吉日的清晨,京师所有街道都被禁卫军封锁,正阳门到永定门的街道两边,身穿灰布军装,一色金黄领章的禁卫军士兵排成了两道人墙把看热闹的人群挡在街道外侧,人人神情肃然。 个个刀出鞘,枪上膛,端得是威风凛凛,数百名身着便装的警察混在人群中,时刻关注那些可疑人物,不断有骑着高头大马地内廷侍卫来回急驶而过,下达各种命令。 人们都在期待着帝国皇帝的出现。
随着紫禁城内三声号炮响过,午门大开。 当先引路而出的是负责京师治安的警察部长唐叶率领的一百二十对身穿素黄短衫,头戴银盔,肩背新式步枪的皇家骑兵,在他们的身后是十二对高举着黄底龙盾帝国旗地皇家骑兵,马蹄声整齐而有节奏,仿佛是战鼓般动人心魄。 二百六十四对骑兵之后,是铜钲十六对。 画龙黄遮阳二十对,提炉二十对,黄龙伞二十柄,俱由身穿素黄袍的内廷侍卫高举开道,一直到这些人都走出午门后,皇帝地銮驾才缓缓驶出,在左右两侧数十骑皇家骑兵的保护下,两辆一模一样的马车顺次驶来。 这是仿照古代副车制度,皇帝到底在哪辆车中,外人根本不知道,銮驾过后,是三辆较小一些的马车,这里面分别乘坐着三位皇妃和几位皇子。 每辆车都由数十骑骑兵保护,不要说那些骑手个个武艺精湛,就是那几百匹高大的战马都让人不得不心生畏惧,在皇室仪仗的后面,是跟随皇室一起返回天京的各部府官员与一百多辆运送文档资料地马车,近千名禁卫军刺刀上枪,寒光闪闪护卫左右,整个队伍浩浩荡荡,摆足了皇家的气派与威严。
其实王财根本不想把事情弄的这么复杂,他原想骑着马带着几十个侍卫。 保护三位夫人的马车悄悄的出城直奔天津后。 走海路到上海,然后再坐火车到天京就算结束。 可是内阁大臣一致反对,王辏г怂祷实劾刖┰趺茨芨愕猛低得模渴鹿毓倚蜗笥牖适易鹧希退阍僭趺创蛹颍膊荒芗虻秸飧龅夭剑虼朔锤慈八担钪胀醪泼闱咳貌剑逊稻┑囊磺邪才沤桓赘ù蟪纪蹶'运亲自操办,不过既然要弄大,那王财就琢磨着是不是借这个机会搞一个阅兵式似的活动,也好为天下臣民打打气,所以才弄成了现在这个规模,实际上那两辆皇帝马车中根本空无一人,身为皇帝地王财一身侍卫打扮骑着高头大马跟忽前忽后的跟在三位夫人的马车周围,早上临出发的时候,一身侍卫打扮的皇帝骑着马出现在王辏г嗣媲暗氖焙颍畹忝蝗谜馕皇赘ù蟪荚喂ィ蘼弁蹶'运如何苦苦劝说,童心大起地王财都要骑马出城,好说歹说他才勉强同意出城之后再弃马登车。 王财之所以非要骑马,他是想看看老百姓到底对皇室是什么态度,而关在马车内,又不允许开窗,那如何能知道他的臣民对他这个皇帝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还是咬牙切齿的痛恨?
而一路上百姓那么自内心的欢呼声让皇帝头一回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光荣。 皇室车驾所到之处,街道两边的百姓全都跪倒在地(虽然并没有人要他们这么做),“皇上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些穿着各式服装的百姓很多人都是头一回“见到”自己的皇上,经过清未乱世地苦难,近几年与民休息地国策让他们得利甚多,百姓并不在乎坐龙廷的是谁,就像他们现在正朝着空无一人地马车欢呼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