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地上的异乡者-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我们坐车去探访西塘古镇。
从外围看起来,西塘古镇像一座迷宫,我们不知道该从哪条小弄进去,小弄又狭窄得只通一辆三轮车。我们就坐三轮车进去。车夫看见小弄那头有一辆三轮车过来,远远地就喊停,那三轮车就停在拐角处。可两辆三轮车在拐角处交会时,轮子还是卡在了一起,费了点周折才解开来,可想而知那小弄有多狭。
进入古镇一看,石板街也很窄,木结构的低矮楼房密密匝匝地连成一排,对街的人家近距离地互视。我们找到石皮巷,据说这是中国最狭的小巷。走进去仅通一人,两旁陈年的灰墙高高地耸起,感觉压抑而逼仄,我们连忙走出来。
我:“你说江南古镇的街巷为什么建得这么狭窄?楼房为什么这样密集?在古代建造这样的民居不是出于土地资源稀缺之虞吧?”
森:“不是。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习惯于以人口的密集来表达社会文明,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例子,熙熙攘攘的,一派繁华的景观。”
我:“但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群居,还因为他们缺乏正宗的本土宗教。你看西方人喜欢独居,因为有形而上的基督教把他们的精神统一到上帝那里去。相隔如何遥远,都是姊妹兄弟。”
森:“那也是,中国的儒教本来就不是正宗的宗教。可儒家伦理习惯于以人口密集来表达社会文明的繁荣程度。”
我:“就像这古镇,街道这么狭窄,楼房这么密集,互探互窥的需要使人们愿意扎堆在一起,对街的人家可以各自坐在家门口,你来一句我往一句地拉家常。”
森:“对呀,因为儒教注重人际关系嘛。”
我:“可这样密集型的生态不可避免会产生负面影响,那就是人伦的压抑,受闲言碎语、勾心斗角的困扰。”
森:“你的担忧是对的。一个颓败的古镇里会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以及貌似平和实则纠缠的人伦。参差错落的房屋各自按风水观测构筑,而不是按照规划部门的蓝本。人际关系也从不规范地在门庭和院落之间弯来绕去,隐晦而复杂。”
江南人居以山水缓解人伦压抑(3)
我:“这么看来,江南古镇依水傍木,小巧玲珑,看上去温馨而祥和,但细究里面的生态,却有纠缠不清的繁琐人际。”
森:“是的,闲言碎语充盈斗室。你太尖利了,别人会说你怪癖;你太爽朗了,别人又会说你疯癫。做人的火候最是难把握。”
我:“天啊!要是我住在这种地方,肯定受不了。”
森:“可江南古镇还有缓解这种困境的机制呢。”
森带着我穿过一间民居的弄堂,走出来却是一条河,河边还有一排杨柳。
森:“看,这就是古镇布局的另一面:流水潺潺,杨柳依依,令人心旷神怡!”
我很惊喜:“哦!是啊!关上石板街那一侧的家门,转身来到自家后门,就可以看见河流和杨柳,另一番境界就在转身之间敞开。”
森:“确实与众不同吧?傍水而居是古镇生态的需要,因为在古代没有自来水。但我们通常所见的古镇往往弃自然风物于外围,饮用水用扁担去远处挑来,光溜溜的石板街上少有绿色植物点缀。”
我:“是的,古镇以为离弃自然就是向城市雅致生活的僭越。”
森:“但是江南古镇不一样。它把自然风物引进人居环境,或者说,古镇自动顺应自然条件来构筑自我。”
我:“嗯,如果石板街是社会缩影的话,那么河流和杨柳就是自然的缩影。流水和花木被引进社会,缓解了人伦的压抑,使整个古镇生态系统得以平衡。”
森:“所以它才会亘古绵延,保存至今。你看这一路走过来,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风味小吃,居民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临水的茶楼坐着闲聊的茶客,杂货店里竟然还出售煤球炉,青年人跟老年人坐在一起搓麻将……呵呵,别有一番滋味吧!”
我:“嗯,人伦的需求机制跟自然的缓解机制互相配合,使得这种居住生态非常稳固。人在这种生态机制中得到人伦与自然两方面需求后,就会悠然自得,淡泊守旧。”
森:“正是这样。”
我:“但是……”
森:“什么?”
我:“我怎么总觉得这里的河流和杨柳都像是一种虚假的摆设?”
森:“当然了,它们是经过人工改造的,不能跟真正的自然之物比较。”
我:“还记得云南丽江的河流吗?那是引周围高山的清泉按地势的落差而凿的,活水常新,千古长流,那才叫做巧夺天工!可这里的河水基本上是静止的。”
森:“你不能要求太高嘛!说到底这里的河流和杨柳都只具有一种象征性,你不能指望它们跟大自然等同。就像苏州的园林,以小山小水象征自然界的大山大水,以小巧精致的布局象征大自然粗犷浩渺的气象,使人们从中得到虚幻的心理安慰。”
我:“我也正想起苏州园林呢,那些假山假水都像是一些道具。水是被限制在池塘之内的,不能奔流;花是被培植在陶盆之内的,不能绽放;假山有体积限制,曲廊有长度限制,在诗情画意的随意布局中都有个‘度’的限制。”
森:“苏州园林的幽雅是江南生态的典型代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那既不是儒家刻板的理性,也不是道家无度的感性,而是糅儒家理性与道家感性于一体的幽雅。这种‘雅’必须是‘幽’的,也就是安静的舒展,有节制的放恣。”
穿过曲桥,我们走进一间古镇民居改装的茶室。它临水而居,陈年的木板散发着轻微的馨香,阴暗的板壁上装饰着陈逸飞的四幅油画《故乡的回忆》、《浔阳遗韵》、《丽人行》、《罂粟花》。当然,这些都是复制的赝品。临水的茶几上摆着一小碟一小碟的龙井茶、瓜子和瓜果。窗外河水潺,杨柳和风。午后的阳光斜穿进来,我们坐着喝茶、嗑瓜子、聊天。成本不高,但文化味颇浓。文化就是在细处做文章,无论东方的茶道或西方的咖啡,都故意把杯子缩小成一点大,为的就是让人在细节上玩弄文化。
江南人居以山水缓解人伦压抑(4)
板壁上陈逸飞的油画也充满着浓郁的江南味。江南风情平和、明丽、细腻、人伦,沉淀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意象。在古代,北方的阳关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临界点,西出阳关就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人伦环境。而江南,最是中国的,也最是文化的。但是森却觉得陈逸飞画中的这些仕女不怎么中国化。我们静静地观赏着,细究起来。
我:“你为什么说她们不怎么中国化?”
森:“也说不大清楚……她们本该隐匿在那些发黄的陈年绢纸背后,隐匿在历史的帷幕深处。我们只看得见她们的幽幽倩影,而不应该看清她们的真实容颜。可这些画上的仕女过于清晰,也过于逼真。”
我:“我知道了,你说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那些仕女,以线条(而不是色彩)勾画出人物单薄的平面形象,讲究的是一种大致的外在神韵,这就取消了人物个性的丰富、多样和真实。瓜子脸,丹凤眼,直鼻子,樱桃嘴,所有的女人都是这个模样,我们简直分不清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之间的差异。所以就显得朦朦胧胧看不清了。”
森:“嗯,是陈逸飞用西方绘画的透视法把她们从灰暗的历史中呼唤出来,赋予她们艳丽的色彩和明晰的姿容。你看这些仕女,身穿清末、民国的服装,执扇引琴,风姿绰约,眉宇间既有旧式女人的哀怨,又有现代女性的淡定。恬静、细柔、温馨、缥缈,是属于陈逸飞特有的梦中丽人。”
我:“你说起清末、民国我还真想起那些黑白旧照片上的女人,她们一本正经,神情麻木,形体淹没在宽大而华丽的衣服里面,只露出一双被裹缠的小脚。至于内心的志趣和情愫,早已被僵死的伦常礼仪冻结了。那才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真实生态。”
森:“相比之下,陈逸飞笔下的这些女人现代多了,这里似乎有一种时空错位。所以嘛,我总觉得她们有点洋气,骨子里好像个个都是现代的模特。”
我:“她们是用西方艺术技法改装过的中国女人。”
森:“西方古典音乐里有和声,西方古典绘画里有透视,这使西方艺术作品显得立体而丰满,细节非常到位。中国古典艺术就不一样了……”
我:“中国古典艺术中音乐单调,绘画单薄。不,看似单调单薄,其实是一种写意的手法。看那些古典仕女图,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态俱现。那些单薄的线条(包括单调的音律)都只是象征性的符号,必得从这外表符号中体味出内在的含意,才能领悟到中国古典艺术精神。”
森:“说起来东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社会生态的不同。”
我:“当然了。西方古典绘画立体而丰满,这是西方人喜欢把自己独立自由的人格表露无遗的文化表达习惯。东方古典绘画用线条去写意,这是中国古人被道德伦理抑制之后的含蓄隐潜的文化表达习惯。”
森:“说来也是。伦理教化条条框框的制约,使中国传统人格隐入一种遮蔽状态,克制而含蓄。就像他们的形体隐蔽在宽松的服饰里一样,他们给人的审美形象也是模糊绰约的。”
我:“是的。以礼乐传统为背景的社会要求女人淡入和隐匿,抹去个性的棱角,消去个人的志趣,规范行为举止,以适应人际之间的伦常秩序。反映在绘画作品中,也就不要求展现她们身心真实的一面,不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模拟*,不注重人性之美的真实体现,而更注重她们符合封建伦理教化的约束程度。”
森:“像陈逸飞那样受过东西方文化双重熏陶的现代画家,才带着人文关怀的温煦目光把传统仕女从伦理迷误中解放出来,赋予她们丰富的色彩、立体的形象、细节的真实,使她们的优雅风情怡然释放出来。”
我:“是啊。你看她们弹琴、吹笛、秉烛、执扇、逗鸟,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雅趣,曾被忽略在伦理教化之外多么郁闷、多么灰暗的角落!”
森:“哎,你有没有发现,这些仕女风姿绰约,举止悠然,她们的衣香鬓影渲染出一种浓烈的现世气氛,但那从容淡定的神态却定格在一种超越世事沧桑之上的静谧里?”
我:“静谧是心灵的深度,也是人性的深度。”
森:“画中的黑暗背景具有历史感,仿佛是一连串沧桑变化事件的最终沉淀。”
我:“静是对动的反思和缅怀,这使得整幅画面既有怀旧的哀愁和温馨,又有禅境一般的静寂和幽玄。看着看着,真使人想遁入它的幽邃处获得人生的永恒。”
森:“可人生就是不永恒的,变化无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母题。特别是民国艺术,更是动荡而短暂。社会处于变革中,旧的东西留不住,如明日黄花,新的东西不断涌现,又转瞬即逝。从艺术中能窥见当时的社会形态,这也许才是艺术的本质。”
我:“陈逸飞的这些仕女图也在富丽中充斥着懒洋洋的颓废,在繁华中映现着苍凉和幻灭。他画的就是一场怀旧的梦。”
森:“一场怀旧的梦……这也是江南风情的特点。‘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切都转眼即逝……白居易的《忆江南》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为什么好的东西都在梦中?”
夕阳西下,茶室一片怀旧的暗红。晚风徐来,窗外的河水中有篷船轻轻划过。我们默默坐着,想到当下的良辰美景是一场梦,不知该说些什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强烈怀疑(1)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强烈怀疑
当邮轮到达S市时,海面上起了雾。S市的高楼大厦矗立在海边,在苍苍茫茫中隐约可见。只有半球形的大剧院闪着马赛克的光亮,刺人眼目。
我和森站在甲板上,脸上拂着海面上吹来的寒风。
森眯起眼睛,遥望着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外观:“什么样的景致最能唤起你城市的概念?在飞机上俯看?站在大厦的楼顶看?还是走在闹市区的大街上?”
我:“走在闹市区人会陷进城市的声色光影里。在飞机上看不清,密密麻麻的一片。而张爱玲站在楼顶上遥望上海的暮天,唤醒的也只是她个人的身世感。”
森:“我觉得就是眼前这景致。你看这海平面上崛起的高楼大厦,一幢幢像积木似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倒塌。”
我:“哦,是啊。我想起9·11事件前纽约曼哈顿的世贸大厦,不堪一击,真的像积木。”
森:“城市文明都有内在的脆弱,能源消耗、物质消费、环境污染、恐怖威胁……人们疯狂地以为城市是一艘坚固无比的泰坦尼克大邮轮,实际上它是矗立在辽阔水域的一叶扁舟之上的,就像眼前这景致……总有一天大灾难会爆发,人们都会被赶进世界上仅剩的一只诺亚方舟上。”
我转过脸来看着森,他的眼里沉潜着一股忧虑:“你这是杞人忧天,可我理解你。”
我也跟森一样,对人类生态有一种内在的宏大忧郁。别人或许会为失业、为房子、为医疗保险、为养老金忧郁,我们却为了一种形而上的、看不见的、与己无关的整体生态而忧郁。正是这种不合时宜的忧郁,使我和森能深入地沟通。
S市并不是我们喜欢的城市,但这里聚集了全中国最多的城市财富,有很多现代化的贸易大厦和超级商场,斑斓的街景和前沿的时尚,以及精致细腻的小资情调,是我们在各地来来去去的必经之地。但只宜作短暂停留。
上了岸,我们打出租车来到事先预订的酒店公寓。进门环顾一下,里面的陈设简洁而温馨。室内有点昏暗,我拧亮了床头的罩灯。站在窗口放目一望,全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是一座庞大的商业城市,我初来乍到就没什么游兴。再加上旅途劳累,我冲了个热水澡就上床休息了。森在吧台前烧开水泡咖啡。
我闭上眼睛,静寂中听见哗哗的水流声、咝咝的电流声、楼下钝钝的车流声。虽然室内安静极了,可我仍感到房子在流逝,整个城市在流逝。想想:这水,这电,这车,这维系城市运转的一切都源自人造的动力,它们会不会在某一刻突然停下来,陷入瘫痪?我对城市的杞人忧天比起森来得更加具体而细致,这种潜在的忧患使我随手关水、关灯。我想在城市的环境中处处节流,接近自然状态去生活。我深知我的这些举措对于整个城市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的只是一种简洁的心境。
一觉醒来,看见森靠在沙发上喝咖啡、看杂志。我坐了起来,伸个懒腰,靠在床头。森端来一杯咖啡给我醒醒脑。我们就一个靠床上一个坐沙发上聊天。
我:“住酒店的感觉像浮生,一切都是临时的,临时得很简单。周到的服务把我们轻盈托举,时刻暗示着这里不是你的家。”
森:“西方人喜欢租房子,住一阵子就搬家,找另外的地方住,这也接近住酒店,是一种流动的生态。”
我:“中国人就不一样,把房产看成人生的根基。许多人在一套房子里住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像泥土一样固执的扎根生态,也决定了他们喜欢扎堆、互相窥视、窝里斗的复杂人伦。”。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强烈怀疑(2)
森:“如果全人类都是住酒店过日子,这个世界将会少了许多纷扰。”
我:“不过酒店也是房子,被四壁围着终归是一种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