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注意,不是把自己摆到跟对方一起挨训的位置,是要造成一种你和对方立场一致,一起跟错误的人错误的事错误的立场作斗争的印象,而不是你试图反对挨批评的人。比如我在批评酒鬼小苏的时候可以这么忽悠,以消除他的敌意:“你现在见酒没命,我也是有责任的,以前咱们也没少一起喝酒。我要是早点及时制止住你的苗头就好了。”当然了,你说这些只是项庄舞剑,最后还得意在沛公:“不过你现在喝酒喝得这么频繁,每喝必醉,第二天耽误工作耽误事儿,我是非常有意见的……”
给人家指出一条光明的出路,让挨批的人感激佩服你
要是你也糊里糊涂的,也暂时对人家的问题没招儿,那就暂时不要批评对方。因为就算你批评了,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无法克服,等于没说,还有可能惹人家不高兴,何必呢。如果你可以确定,无论你怎样花言巧语,对方也不可能接受你的批评,你也最好把想说的话憋回去,原因同上,因为说也没用。我们做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出于自我表现更不是出于狭隘的逆反心理。
安慰并开导对方,说明有问题的并不止对方一个人
这么说意味着对方的所作所为是很常见的普通行为,从而降低了对人家自我意识的伤害,对方就不会把你的批评看成是光针对自己一个人的了。大伙往往都有这样的心理,再不合理的事情,要是针对大家伙的就可以勉强接受;要是只针对自己一个人的,那就就会暴跳如雷,不管事情大小,非得掰扯个明白不可。
5 让对方始终保持优越感,拒绝也可以不伤害人
跟别人说“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拒绝有可能会伤害彼此的感情,或者导致争端。在此,我们提供一个小技巧,可以帮助你节省下不必要的烦恼,使自己和别人都觉得好受一些,又拒绝别人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拒绝后找茬让对方拒绝一把自己,帮对方恢复心理平衡
古人常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帮助了或者为你提供了某种好处,你就应该回报人家,不回报就是不对的。有些宗教社团的人搞募捐根本并不明着要钱,反而在一些公共场合摆摊设点,向人们发放小礼物。你要是贪图小便宜拿了人家的东西,就欠人家的人情。得到礼物的人中间,总会有一些人给社团提供比礼物的价值多得多的赞助,因为不好意思。
类似地,当人们给我们提供某种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欠人家一个人情。比如在商场里,要是售货员特别热情地跟着你鞍前马后地忙活了半天,最后你就不好意思不在人家那里买点东西。回报别人会使我们觉得自己很开心——买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销售人员心里头很明白这个道理,要是他们在你身上花了很多时间,又给你介绍产品的性能,又告诉展示产品的操作方法,到头来你就会不好意思不买,就算你心里还无法决定买对方的东西是否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个回报的原则也可以用在相反的情况下,造成一个拒绝别人同时不伤害对方的小技巧。具体做法就是在拒绝了对方以后,立刻向对方求助一件对方不可能答应的事。一旦对方拒绝了你,你们的孽债就扯平了,你就不再有任何对对方负疚的必要。同样的道理,当你去买名牌衬衣的时候,售货员已经陪了你很长时间,可是你还是没看中她推荐给你的任何一个款式,你就给对方提出一个她不可能接受的价位,她肯定会说不能接受你的报价,这样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买她的衬衣了。每个人都说了一次“不”,大家谁也不欠谁,谁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或不开心的。
举个例子说,比如小苏打电话管老同学荣哲借钱。可是荣哲最近手头比较紧,一点忙也帮不上,他就可以这么说:“不行啊,小苏。我最近手头也不宽裕,女朋友家里出了点事情,钱我都孝敬老丈人了。不过你今天给我打电话我可高兴了,我也有一件事想要你帮忙呢。我过两天要去上海一趟,女朋友回老家了,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你能不能帮我先养两天我们家的那条‘京巴’呢?最多一个礼拜。”小苏一个人住在单位宿舍里,根本没法养狗,听了荣哲的话,一定会大皱眉头,找借口说自己也帮不了对方的忙。
有时你在使用这个技巧时会有一种罪恶感。有些人在拒绝了你的要求后会觉得很不好受,跟你啰啰嗦嗦地解释自己所以不能给你提供帮助的原因,为自己不能帮助你什么却竟然向你求助感到羞愧。
在这个技巧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定求助对方的事情是对方所无法满足的。有时候,你可能的确有一些棘手的事情需要对方帮忙而且对方也帮得了你,可一旦对方帮助了你,你就会面临不得不勉为其难地回报对方的困境了。
不能确定能否帮忙就含糊答应,至少混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情
如果你没办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帮助对方,别跟人家说自己也搞不清楚。最聪明的做法是对方一提出自己的要求,你就立刻痛快地答应下来。要是你能帮得上忙,那就万事大吉;要是你也没办法,你至少让对方知道了一个事实,开始的时候你也曾经满腔热情地想帮对方来着。这样一来,你没法帮助对方,就成了不能而不是不想。
换言之,如果你是真不想或者不能帮助对方,你也可以在对方求你帮忙时爽快地答应一声“没问题!”这样就算最后你并未帮助对方,起码不会给对方留下你满嘴借口、不干实事的印象。 txt小说上传分享
6 照顾到对方的接受能力,传达坏消息也可不招人讨厌
据说古埃及有一个法老,人家要是给他带来好消息,他就盛情款待;要是人家给他带来坏消息就叫人拉出去砍头。故事虽然荒唐点,但也由此可见,人们在内心深处对于坏消息的本能厌恶,如此强烈,甚至能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株连行为。
当你处在一个不得不传递坏消息的位置时,怎么样行事才对自己最有利,那就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了。其实只要善于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你完全可以既把坏消息传过去,又一点也不得罪人。
尽可能使用负面色彩较弱的语言,减小对人家的刺激和伤害
话说得不一样,会强烈地影响听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如好的导购员知道自己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跟顾客说话:“别废话了,赶紧去把款交了”,而应该采取一种建议的语气:“这一款已经打过折了,不能再讲价了,要是您看好了,我们就把款交了,您看好吗?”虽然买东西肯定都得“出血”,作为顾客还是感觉到后一种说法比较容易接受。
一些邪教的领导人尤其善于利用语言的巨大影响力蛊惑人心。1997年,美国一个邪教组织“天堂之门”的31名成员集体自杀,曾轰动世界。在教徒集体自杀前的录像带中,研究者发现邪教的首脑人物在动员教徒自杀的演说中,反反复复地将人的身体称为“皮囊”。教徒们听得多了,就被灌输进去一种观念,人的身体不过是一具灵魂暂时寄居的“皮囊”,所以没啥大不了的、也没有什么价值。一旦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这么一种价值观,抛弃“皮囊”、杀死自己就成了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你看看,说话的方法不一样,对人的心理影响可有多巨大。
政客们同样懂得言语对于群众态度和行为的神奇影响力。比如所有国家的国防部分明是进行对外战争的部门,却不肯直接叫做战争部。政客们在发动人民投身对外战争的时候,无一例外会把对外战争说成是国防或者自卫的需要。比如美国大兵跨越了好几千公里把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政府给颠覆了——且不说谁是谁非——分明是去攻打别人,但是其领导人跟国内老百姓和全世界人民,还是口口声声地自称是保家卫国。任何一个人仔细思考后,都明白这些所谓说法的真实意义,不过说的不一样,的确就更容易接受一些。
语言可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因为我们是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的。语言是思想的基础,思想又是情感的基础。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字词,影响别人的情感和思想,在传递坏消息时,不招人讨厌。不过要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哪些字词才是最适合的呢?
要是你想说得温柔一点,就不要使用有太强负面色彩的字词。使用太强负面色彩的字词,会使听者立刻陷入到严肃、惨痛的情境中去,其效果就跟签合同一样。虽然合同只是一张纸,可一旦签了合同,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认真慎重起来,把需要办的事情当成一件正经事,而不是随便说说的闲事了。使用具有较弱负面色彩的字词,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所给与的刺激就会相应的减弱,坏消息所给与的冲击,就会不那么强烈。
比如,研究表明,警方在讯问证人证词时,提问的方式不同,会无意识地影响被提问者对细节的记忆情况,所得到的答案就会不同。比如,在交通事故现场,交警要是问路边的见证者说:“这个车当时撞到那个车的时候,速度是不是非常的快?”被问到的人就更可能回答说:“非常快”;要是交警问他们说“这个车开过来的时候,速度怎么样?”就有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前一种提问方式中,已经给被提问者预设了一个前提,指责某一车是肇事的元凶。
尽可能拖延传达的时间,给时间治愈一切伤痛的机会
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原因就在于,在漫长的时间河流里,痛苦的突然性、剧烈性被慢慢地冲淡了。时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从适当的角度审视问题。当事情突然发生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比如说,你是一个老爸,你已经有一个十二岁大的儿子了。有一天你儿子趁你不注意,偷偷地把家里的宝马车开了出去兜风,结果很快就被警察扣下,给你打电话要你去取车领人。你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气得不行。
可要是换一种情况,事情发生在十年前,此时你跟家人欢聚一堂,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你不仅不会感觉到有什么生气的,还会产生那件事情非常有意思、我儿子也太有才了之类的想法。同样的一件事,体会的时间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事情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切问题都已经不再是问题的缘故。时间会戏剧性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设法改变对方对事物的负面观念,对当前事态产生积极的看法
我们的理解也会受到自身信念的影响。某一固有观念,常常会决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方式。比如,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人们认为降生到这个世界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会庆祝生日。我们也认为死不是一件好事儿,所以在举行葬礼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很悲伤。
但是有些文化,却把死当成一种生命的升华,所以也会大肆庆祝,在葬礼上大鸣大放大吃大喝。显然,在这里,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人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其实,人对于任何事物的反应——尤其是倒霉的坏消息——无非也就是人自身特定信念的产物罢了。
当一个人因为某件事情而难受时,原因无非是因为心目中的三种信念:1、感到不利的境况可能是永久的;2、感到所面临的情况是很严重的,深层意思是这件事比其它的事情更重要;3、觉得事件对自己影响很大,会干扰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这些想法一旦浮现于脑际,我们肯定会紧张得不行,被吓得没了采取任何行动的勇气。在相反的情况下,要是我们把面对的情况看成是暂时的、偶然的、没有啥重大意义的事儿,我们就一点也不会被它所困扰了。
通过人为手段,我们可以改变对方对某些事物的负面观念,从而影响他们对坏消息的反应方式,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乐观。当然话也不是乱说的,你想要传递的坏消息的具体情况,肯定会对你的表达有所制约。不过我们可以尽量地争取,只要能在一两方面消除对方的负面观念,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对方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
传话时要平静乐观,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对方
在接收到的情报,不是很明朗或者有暗含的不明确意义时,人们往往会不知所措。这时人通常会选择从其他人那里寻求必要的行动指南,也就是选择随大流。比如你在一个拥挤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忽然有人大喊:“失火了。”可是你暂时又没看到有失火的迹象。你一般会怎么反应呢?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其他人都坐在原地不动,你肯定会随大流选择不动。但如果其他人都发疯了一样涌向安全出口,你肯定也会立刻蹦起来往外冲的。
同样的道理,人在不能完全理解坏消息的具体意义时,往往会向其他人寻求行动的指南,根据别人的态度决定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态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在传达坏消息的时候,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对方就会越平静、越不受坏消息所影响。
通过跟更坏处境的对比,论证当前环境的优越性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无法单独根据这个事物本身完成理解,而经常还得用别的事物作为辅助理解的参考坐标。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通过跟相关事物进行优劣得失比较得出的。通过拿此一环境跟彼一更糟糕的环境的对比,我们于是就可以认定当前的环境是更好、更优越的。
比如你抱着电脑去找修电脑的,对方告诉你说你的主板烧了,得换一个新的。你肯定很沮丧。可要是一开始时,他曾经告诉你说,你的电脑主板、内存、CPU、显卡、硬盘全都报废了;但过了一会儿,仔细检查了,才告诉你实际上是虚惊一场,只有主板烧了。你肯定会非常庆幸:“天啊,看来我运气还不错。”坏了一块主板,这事儿本身也挺招人烦的,但是换了一种前言后语,你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的了。
上面这些技巧,说实话,肯定是要受环境限制的,不过在效果上,对减轻收到坏消息的人的心理冲击和痛苦方面,都能或多或少地起到一定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举一个例子,综合性地说明一下上面的技巧。
例子是这样的,说有几个大夫给一个人做检查,发现他得了糖尿病。请注意大夫们表达方式的不同,想想假如你自己是那个糖尿病患者,宁愿跟哪个医生打交道。
赵医生:很抱歉,我得跟你说一个情况,你得上糖尿病了。你这个化验单上的数据说的很清楚。其实你知道不知道都一样,这个病是有可能死人的,这种病跟截肢或者瞎眼差不多,实际上也没什么有效的治疗办法,希望你能够明白它的严重程度。从现在开始,你的生活就必须进行彻底的调整,从吃喝拉撒到工作锻炼都得注意。当然调整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过你总不能等死吧。你得上这种病,我也很替你难过。
钱医生:你的身体状况不错,除了血糖水平有点波动以外。你这个化验结果还不错,你的情况本来有可能更糟糕的。现在好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比较专业的叫法就是糖尿病。这个病是完全可以控制住的,要是治疗护理得法的话,对你的生活一点影响也没有。事实上,我觉得你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