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本书学会人情世故-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件事已经告一段落,并说清此行的来意,很快有力地消除了村民的顾虑,把村民们防范警方的心理迅速地扭转了过来。
作者题外话:该书已经在2010年8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朋友看了觉得不错,请支持一下实体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善于诱导启发,从别人的话里获得有用的信息
向别人打听事情,可对方却模棱两可地糊弄你,或者对你带搭不理的。你虽然得到了答复,但是却没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遇见过。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这个技巧就是专门帮你应付这种情况的,可以保证那些含糊应付你的人,跟竹筒倒豆子一般,把所有真话毫无保留地告诉你。
提出明确的问题,才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看以下两个例子,研究一下怎样才能从含糊的信息中提炼出具体详细、准确可靠的真话来。开完产品发布会,小苏跟凯丽说:“我觉得今天这会没开好。”凯丽问:“你咋有这种印象呢?”“我也不知道,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凯丽想知道小苏对会议的看法,小苏却给她来个讳莫如深。
如果凯丽换一种问法,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小苏说:“我觉得今天这会开得没啥意思。”凯丽这样问他:“也许会有客户感兴趣吧?”或者“有人说什么了吗,还是你自己的感觉?”小苏就不得不说点什么了。
要是你想得到明确的答案,首先必须问得明确,这样对方回答的时候就没法含含糊糊了。针对一个泛泛之谈提出的宽泛的问题,只能导致更多的泛泛之谈。
提出指导性的问题,帮对方搞清楚自己的思路
雪洁快要大学毕业了,男朋友荣哲告诉她一家银行招考职员的信息,要她赶紧去报名。雪洁看了看招聘信息,却一点也提不起兴趣来:“我估计我去也是白去。”
“你为啥这么说呢?你为啥这么想呢?为啥去也是白去呢?”
雪洁气闷地说:“我就是不知道,不可以啊?”
要是荣哲这样跟雪洁交流的话,比如他可以说:“你觉得你哪方面不行呢?”或者“为啥呀?你哪些方面不符合人家的条件啊?”情况可能就会好一点了。雪洁就不得不具体地回答荣哲的问题,荣哲呢也就可以相应地在某些方面给她鼓励,或者帮她出谋划策。
人们在说话时,常常根据的是下意识的感觉,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在提问时能够有相对具体的指向,就可以帮助对方捋清自己的思路,这样,对方当然也就可以相应地给你一个更清楚明确的答复了。
人们一般都不喜欢被别人所诘难,这导致了一个结果,当你请问对方的想法和感觉时,人们经常倾向于用“我不知道”来答复你。因为这是停止追问的最快最省力的办法,你要想知道为什么就自己核计去吧。当凯丽采用笨拙的方式问小苏“你咋有这种印象呢?”的时候,小苏会不由自主地跟她说“我也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他在下意识地做自我保护。在接下去的谈话中,要是凯丽可以使用下面这些问话方式,她就有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比如她可以这样诱导小苏说:
“是吗?那你不跟我说说你到底为啥会有这种想法吗?”
“我知道你不知道,不过要是我非让你说呢,你觉得这种会议怎么才能开得效果更好一点呢?”
“不可能完全一棒子打倒吧?总得有一星半点的好地方吧,你说呢?”
“以前遇见过类似的糟糕情况么?”
“那你从感情的角度来评价一下今天的会吧,可以吗?”
“不知道?你总得给我个不好的理由吧?哪怕就一个也好。”
“你能否用一个字来描绘一下你对会议的感受呢?”
在上面这些问话中,凯丽没有进一步给小苏施加压力。她承认让小苏把事情说明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她改变了话题,要小苏说点别的事情。而实际上她的新问题却指向最初的问题,只不过是把谈话引向了更具体的方面。
说“我不知道”也可能意味着说话的人为自己的过错或愚蠢感到羞愧或紧张。用上面的表达方式,也可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这种表达方式所以有效力的原因就在于,使被问到的人不必再担心说了实话以后面临被审判的风险,不必再担心自己的过错,反正也不是故意的;不必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反正自己也不想那样,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当凯丽像上面这样跟小苏说话时,潜台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不知道今天的会怎么会开成那样的,有些情况你也没办法、控制不了,你觉得这方面的因素有哪些呢?”
3 真正地尊重对方,才能从人家那里得到好意见
据说,有些人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往往已经心里有数,只不过宁愿现实是另外一种模样,所以才做出礼贤下士架势、装装样子问别人,其实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幻想别人帮自己开出一条新路子来。还有一种情况是,所以问别人只是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用这样两种态度,去征求他人的意见,说得不客气的话,就是开玩,肯定是没办法从他人的建议里获得有益的帮助的。要是你真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有用的东西,首先必须有点开阔的胸襟,做到虚怀若谷。
不跟身边的人问主意,避免同类相残的嫉妒心理
征求他人的意见,除了要有一个诚恳的态度,还需要掌握一些微妙的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注意不要跟自己身边的人征求意见。打比方说,你现在在一家环境很差的工厂上班,你想辞掉工作回学校充电,问同事的话对方能怎么说呢?同事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嫉妒你的想法,他们多半会觉得你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你的同事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选择继续求学是更好的选择的话,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做呢?所以继续求学必须是没啥好处的,不仅适用于他们自身,也适用于你。当然,也不是说你的所有同事都会按照这个逻辑思维,可一般而言,你是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建设性的建议的。
避免跟亲朋好友商量事,以免关心则乱
第二个技巧是不要向那些会因为你的决定而遭受某种损失的人问计。征求意见的对象,越置身事外,你越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建议。很多人遇事喜欢和朋友、家人商量,但他们都因为和你有密切的关系,本能地关心你的所作所为的产出和结果。这不是说他们不想你好,但是他们的判断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他们也可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你,而顾及不到你的个人感受。
实际上,我们经常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明智建议的原因就在于,难以找到那些始终在心里关心我们的最大利益、一点也不嫉妒、一点也不自以为是的人给我们出主意。
广开言路作为参考,尽可能多地征求意见
第三个技巧是尽可能多多益善地征求不同人的意见。不管打听道儿还是咨询人生的大问题,都要尽可能多地咨询立场不同的人的意见。这会极大地开阔你的视野。你问的人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多吸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见,你就有可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不过有时候,你征求意见,问的人也不能太多。有些问题,所面临的选择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正确的,一种是不正确的。你只是不能确定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下不了决断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你光找一个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问题、而且对同类事情有经验的人请教就可以了。这个人应该晓得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效地对你进行指导。
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多请教几个人呢?原因在于,人都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大家每个人说一种意见,你只会越听越糊涂。掌握真相的、能给你提供对你最有好处的意见的人,往往是某个亲身经历过同类事件的人。
态度真诚坦率,求教于人就要相信人
在具体跟人家征求意见时,你可以直接这样做开场白:“我想跟你请教点事情。”一般来说,人类在本性上都是好为人师的,因为可以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征求意见的时候,没必要扭扭捏捏地绕弯子,最直接的求助就是最能调动对方积极帮助你的最佳方式。
在要求对方表态前,还要全面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这么做除了可以让对方了解到你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检验对方意见的可靠性。要是对方不等你说完,就忙三火四地打断你的话,那很可能意味着,这个人只有兴趣对你指手画脚,而并不真正关心你的福祉。
4 避免伤害人的自尊心,批评人也可以不得罪人
批评别人的确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没有人喜欢被别人批评,批评的话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得罪人。可有时候,我们就是那么无奈,还非得批评人不可。不过有些情况,是不能靠装傻充愣混过去的。甚至你光批评还不够,必须批评出问题来,要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技巧,避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避免使人家感到尴尬或难为情,以收到既教育同志又不破坏团结的目的。
既批评,又不得罪人,核心要考虑的因素是对方的自尊心,挨批评的人,在心理层次受伤害,本质上就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心里对自己都有一个自我定位。如果他人给与一个人的评价、尊重程度,低于这个人的自我定位,这个人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一个人自以为拥有美国总统一般的才智、权力和地位,你却仅仅拿他当二流国家的元首来尊重,对方就会觉得很生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人际纠纷;本质上并没啥实际的利害冲突,起因都是自尊心受伤害的结果。
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因为人往往倾向于高估自己,低估他人。两个不同的人在一起时,根本就不用处心积虑,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多半就不一样。
批评行为尤其和自尊心有着本质上的冲突,因为批评一个人无非就是对对方的个性、能力、言行作出较低水平的评价。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在批评时,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就要尽量把批评的矛头,导向非人的事物,或个人人格中次要的因素,尽可能避免对对方进行整体性的抨击。
批评的方式有对有错,注意还是注意不到照顾被批评者的自我意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有时候被人狠狠地批评了却呵呵地傻笑,有时候别人只是轻轻地说了你两句,你就暴跳如雷与人家大动干戈。同样是批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就在于对方的批评有没有伤及你的自我意识。具体来说,批评什么、怎么批评、在哪批评、啥时候批评,都和批评的效果息息相关,一点也马虎不得。
批评的时候,要是你能照顾到以下八个细节,你就可以达到照顾对方的自尊心,既批评别人又不冒犯他们的目的。
尽可能过后批评,以减轻对方的心理压力
批评时注意不伤害被批评者自尊心的最重要一点,是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尽量避免不要在对方出现问题后立刻就开始训人,而要等事情消停了以后再找机会批评对方。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苏属于见酒没命型,喜欢酗酒,我想劝他戒酒或至少少喝一点,但是我不会在架着他的胳膊、扶着他回家的路上就开训。第二天他酒醒以后有都是时间,为什么非得在当时批评呢。
拖延时间、事后批评的好处在于,不会给对方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抵触情绪,当时就批评说明你很重视对方的问题,虽然你可以在口头上安抚对方说那根本不算啥大事,但对方照样会很敏感。
等过一段时间你再跟人家“上课”,对方会有一种置身事外、与己无关的感觉,从而不容易被伤害到自尊心,从而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总之,批评的时间离问题产生的时间越近,对方越容易把批评和自己联系起来、越容易摆出一副保家卫国的强硬姿态来。
从善意的角度阐释批评: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
同样批评的话,由被批评者的老妈、或被批评者的情敌说出来,被批评者的感受和反应绝对不同。原因在于,被批评者不可能怀疑母亲的用意,但是却会怀疑情敌在蓄意贬低、伤害自己。当批评同敌意联系起来时,注定要遭遇强烈的反弹。
即使你跟被批评的对象之间,没有争风吃醋这种敏感的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为了避免这一点,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你批评对方,是为了对方好,是对对方负责,否则我才懒得管你的臭事儿呢。当然,具体说的时候,也得注意表达方式,可不能跟刚才举例子的说法那么暴力。
在私下单独批评,多少给人家留点面子
即使你认为对方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最好也背着其他人为妙。人有脸,树有皮;打人别打脸,剪枝莫伤皮。当中批评人,对方就不仅要接受你的批评,还有忍受示众的惩罚。
有时候人们就会怀疑你这么做的动机。当他们把你的行为解读成存心给他们难看时,不管你的批评如何在理,他们也不会听得进去。一言不合,反而有可能对你反唇相讥。
批评前先对对方进行赞美,展现自己客观公允的一面
我们在学校上作文课的时候,都听语文老师讲过“欲扬故抑”这个技巧,就是先埋汰写作的人或物一番,然后再阐发其优点,这样一起一落,就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批评人时,我们可以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赞美后批评。用俗话来说就是:“打一棒子,给一个甜枣。”
这样对方比较有面子,也会觉得你比较客观,的确不是存心给自己好看,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或至少挨说了,也没啥激烈反应。比如我可以对喜欢酗酒的朋友小苏说:“我看重你的最大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小苏,是你这个人重视朋友感情。不过我觉得……”
批评对方的具体做法,对事不对人
不要随便地就把人家整个一棒子打倒,要尽可能地避免对道德品质、智商、情商、能力等跟自尊心有关的核心人格要素,进行负面地直接指斥。批评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把批评的对象引向具体的待人处事方法。
具体来说,要避免跟人家说:“你这个人真讨厌,你怎么可以……”一类的话,而换用一种更技巧的方式,比如:“你这人其实不错,不过有时候你的某些做法,我的确有不同的意见。”
替对方找下台的台阶,以免遭遇殊死的抵抗
批评的时候注意不要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有意为之或深思熟虑的结果,聪明的策略是把对方的行为解释成一时冲动、无心之失或无意识的行为。如果你坚持诛心之论,非要上纲上线,把对方的问题解释成有意为之的结果,就直接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对方的居心和品质问题。这样一来,问题就变严重了,对方为了保卫自己,当然要进行殊死反抗。
尽可能地自我批评,化解对方的敌对情绪
注意,不是把自己摆到跟对方一起挨训的位置,是要造成一种你和对方立场一致,一起跟错误的人错误的事错误的立场作斗争的印象,而不是你试图反对挨批评的人。比如我在批评酒鬼小苏的时候可以这么忽悠,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