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创造历史·奥巴马传-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余。
综观奥巴马的竞选经历,不能不说是多方面因素的完美结合。从环境来看,2002~2004年,在经历了与拉什竞选的失败之后,奥巴马吸取教训、韬光养晦,努力以自己在伊利诺伊州议会的突出表现来挽回自己的形象。此举收效甚巨,奥巴马在州议会推动完成了多个法案的立法工作,小有名气的他开始获得同事与民主党党内人士的赞许。当就自己的竞选意愿征求他们的意见时,奥巴马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颇受欢迎。恰好这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党派竞争愈演愈烈,谁能在参议院踢掉共和党人谁就能在民主党内树立威信。在这种情况下,党派斗争很容易冲淡党内矛盾,某些党内竞争所惯用的手段和话题一下子没了用武之地。对于处于弱势的人来说,“团结一致对外”总是一步冠冕堂皇的“缓招”。对于整个民主党来说,不管有没有经验,不管肤色如何,只要能把共和党拉下来就是党的好同志!这种混战场面当然是常常被诟病为“经验不足”的年轻黑人奥巴马所希望看到的。他能以党内积极分子的身份投入到其中而不必遭受类似“不自量力、野心勃勃”的党内指责。在竞争环境公平的条件下,奥巴马胜算就大了不少,毕竟他从政记录良好,没有什么对手可以利用的弱点,对手们拼得弹尽粮绝、奄奄一息之时,就是他横空出世之日。
正如上面所讲的那样,步入美国政坛的敲门砖是竞选,要在竞选中胜出就必须了解竞选的规则。2000年奥巴马挑战拉什的竞选失败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无视民主党内选举游戏规则的结果。民主党内的资深党员、政治名流都是既得利益者,如果每个初出茅庐的晚辈都去挑战老前辈的位置岂不乱套?这不仅会威胁到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更有可能影响民主党内的政治默契和苦心维持的生态环境,奥巴马若非有天大的本事,难逃党内阻力。可贵的是,他后来很好地吸取了失败的教训,2004年参选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与其说是奥巴马的个人魅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莫如说是他巧妙地利用了党派斗争。在党派斗争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党内阻力就会相应地减小。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卫?阿克塞罗德凭借优秀的竞选组织才能使奥巴马的竞选工作顺利展开,他为奥巴马制作的电视广告后来被业界称作经典。从奥巴马的国会参议员竞选到后来民主党预选乃至美国总统竞选,奥巴马身后的竞选团队不断扩大,招揽了不少知名的竞选专家和重量级新生代写手。没有他们的工作,奥巴马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技艺高超的剑客;有了他们,一个承载了许多人梦想的希望才得以趋于实现。
再看奥巴马的运气。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皆有三分“诡运”,从美国的华盛顿到巴顿,从中国的刘邦到刘备,无一不是有点“神来气旺”的味道,奥巴马在这一点上很有相似性。试想一下,若不是爱丽丝?帕尔默、布莱尔?豪尔、杰克?莱恩等人“自断筋脉”,奥巴马何能顺利胜出,一路奏凯?(就连民主党人自己都承认,奥巴马和共和党的竞争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挑战)若没有2002年的两党斗争,以及美国政治僵腐的大环境,奥巴马这颗嫩芽什么时候才能出头?若非遇到了大卫?阿克塞罗德以及后来组建的优秀竞选团队,奥巴马单打独斗能撑多久?若当年民主党大佬没有相中奥巴马,让他在全国代表大会演讲,这位新生代政客的声誉能否提高得如此之快?有人说奥巴马是政治投机者,客观地讲,奥巴马的“政治投机”能力还需要加强,但是他的运气真的是一点都不差。
适宜新人崭露头角的政治环境、对选举游戏规则的良好把握、团队协作和不错的运气这四个因素之后才是奥巴马个人能力发挥的舞台。兼有黑白血统,让他谈及种族问题时可以直言不讳;受过精英教育,白人中上层赏识他;做过社区义工,下层民众信任他;有勤勉的议会立法记录,选民支持他。要论可选性,奥巴马可能略输两党多位对手,但美国的政治机器可以给这个年轻人在总统位置上成长的机会,美国人负担得起这个希望的代价。这一切结合在一起,让奥巴马似乎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1)
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奥巴马就成为了媒体红人,被圈内政治记者看好,认为他参选总统是迟早的事。但是直到2005年1月,
“总统”这一职位在奥巴马看来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奥巴马年轻得让自己都觉得没什么底气。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系列对美国的“利空消息”,反倒成了奥巴马的“利好”:美国经济面临衰退、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周边安全局势久拖不决、能源问题日益突出、民众对政府信心跌至谷底、布什总统的支持率居低不上等。美国政坛需要一场“变革”、一缕“清风”。
要不要竞选?这个问题摆在了奥巴马的面前。奥巴马清楚地知道,此前的所有选举与总统选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这里有更微妙的规则,这里有更强悍的对手,这里有更广泛的选民,这里有更多的媒体关注。要不要参选总统、怎样参选总统,曾经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了奥巴马足够的提醒。
如果参选,奥巴马将面临什么样的考验?
媒体的聚光灯。2004年之后新闻媒体一直非常关注奥巴马的动向,文字和图片报道接连不断,其中正面报道大于负面,总体不错。但是这究竟是建立在深入价值判断之上的真正的关心与肯定,还是仅仅出于纯粹的新闻兴趣,抑或是临时树立起来的奚落无能政府的政治标本?万一出现一个同样有噱头的“政治超男”,奥巴马会不会一下子失宠呢?
选民。通过多年的经营与积累,奥巴马已经积聚起了一定数量的忠实拥趸者,但是这批支持者最开始以学生和中下层居多,他们有票但是不一定有钱。况且从数量上讲,奥巴马的支持者从一开始还拼不过希拉里的“女子近卫军”;要说钱,民主党其他候选人更是胜过他不少。怎样聚集更多的支持者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自己的竞选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张罗呢?
对手。潜在的竞选者中有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一个是希拉里,另一个是爱德华兹(此前还有克里)。2006年希拉里狂砸2000万美元连选连任纽约州国会参议员,气势汹汹,党内外叫好声一片。希拉里经验丰富,夫妇俩民主党内势力又广又厚,可选性一流。而且她也不乏噱头——女性候选人,这么多年从未见女总统候选人,女性选民是否会因为这拼了命地倾泻手中的选票?爱德华兹——“美国梦”的新版本,上届大选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出身平凡但魅力非凡。算来算去,希拉里这一堵墙就够厚的,预选赢不了提名充其量只能算是露个脸,这个代价值不值?
第一夫人希拉里国会参议员希拉里
党内因素。在美国大选中政党的影响虽不比从前,但仍旧非常重要,这是基本的游戏规则。没有事先征询党内资深党员和政治名宿的意见,预选想要成功难于登天。问题在于,即便征询了党内大佬的意见,他们也不一定会表示支持。一来奥巴马还太年轻,“年轻”二字意味着没有经验,意味着时间有的是,以后再选也不迟。二来希拉里和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党内有相当的影响力。鉴于民主党代表有“超级代表”(即不从竞选中产生的天然代表,包括民主党的现任官员、议员、名流等,约占民主党代表的四分之一)的游戏规则,奥巴马即便能够在普通代表票上略胜一筹,要得到“超级代表”们的支持难上加难。三来即便奥巴马胜出,能不能在和共和党的对决中赢得先机也是个问题。奥巴马有他的长处,但是民主党挑选哪个人去竞争总统宝座还要看对手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要强出头参加预选,必须获得党内高层的支持,以一个较低的姿态进入到预选,躲过强劲对手的识别,而后还要趁势而起,适时反攻。
那么,奥巴马有什么优势呢?
年轻,政治背景干净;从政口碑良好,上中下层都有支持者;在伊战问题上一直保持反对立场,赢得不少政治资本;个人魅力四射,“奥巴马热”愈演愈烈;黑白巧克力,能满足多种口味的选民。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奥巴马的胜算能有几何?根据奥巴马的政治顾问得出的结论,“奥巴马并非没有机会”。但是自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仅仅是凭借狂热基层选民这一点就想问鼎白宫宝座,是不是有点“农民起义”的味道了?因此,尽管政治顾问们建议奥巴马竞选,但是否真的要踏入这条“稍有不慎、满盘皆输”的河还得仔细盘算。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2)
历史上能够有足够热情和实力连续多届竞选总统之人屈指可数,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总统竞选就是那么一锤子买卖,任凭你怎么年轻也架不住这个耗人的游戏,许多人竞选失败之后便淡出政坛。在有限的政治生命中何时追逐总统梦,这是每一位做梦者都必须仔细掂量的事。
时机是否真的这么快就到了?
2006年,媒体一直在鼓噪,选民一直在激动,但奥巴马却保持了应有的冷静,与其说他是举棋不定,倒不如说是在耐心等待。基督教徒做事讲究一个“预示(Sign)”,奥巴马在等什么预示呢?
奥巴马并没有消极等待,他的竞选团队正在以参选的目标悄然展开“隐形预选”工作。2006年5月25日,奥巴马给了所有人一个预示:他成功地将两位著名的竞选专家——阿尼塔?邓恩(Anita
Dunn)和明杨?穆尔(Minyon
Moore)揽入帐中。这一事件仿佛奥巴马的探测气球一样进入了媒体和民众的视野,大家觉得奥巴马可能要玩真的了,因为他招募的这两个人似乎都是奔着预选而去的。
阿尼塔?邓恩2000年曾任前新泽西州民主党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Bill
Bradley)总统竞选高级顾问;在加盟奥巴马竞选团队之前受雇于印第安纳州国会参议员伊万?贝(Evan
Bayh)的竞选高级顾问,为贝参议员提供参选建议。进入奥巴马团队之后,阿尼塔?邓恩全权负责奥巴马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希望基金(Hope
Fund)的运作。
明杨?穆尔的竞选顾问经历更加引人瞩目,他曾于1988年帮助杰西?杰克逊参加总统竞选;克林顿政府时期受聘白宫;2004年约翰?克里竞选总统的时候出面负责与少数派选民群体联系。作为奥巴马的免费顾问,明杨?穆尔负责另外一个重要的项目——非裔美国人接触计划(African
American Outreach Program)。
虽然奥巴马的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Robert
Gibbs)矢口否认两位著名竞选专家的加盟意味着奥巴马将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但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2006年5月25日是奥巴马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最初表示,奥巴马的隐形预选工作从此正式开张。
此后,奥巴马平均每周都会收到300多封见面会邀请。面对媒体和选民关于是否竞选总统的提问,他总是予以否认。越是这样,媒体和选民追得越紧;越是追得紧,关于他的新闻就越多,引来的关注就越多。奥巴马很好地利用了大众传媒的好奇心,每次露面都赚足了眼球,省了不少广告费。此时他的“希望基金”已经募集到400万美元,在各个可能的竞选对手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当时媒体的估算,2007年1月的前半月有4场预选活动大约会耗掉2500万美元,1月之前能筹集这笔钱的可能参选者屈指可数:希拉里、克里(后来退出)、爱德华兹(当时仅仅是表达了竞选的意愿)、弗吉尼亚州州长马克?华纳(Mark
Warner,后来并未参选)、印第安纳州参议员伊万?贝(Evan
Bayn)、前副总统戈尔(戈尔最终并未参选)。这些人里面,希拉里、克里和爱德华兹都对伊战投了赞成票,而华纳则选择中立。考虑到当时伊战在美国人心中的厌恶感,这些人的选举从一开始就遇上了选民们的消极情绪。如果不算前副总统戈尔,众多希望一试身手的竞选者中只有奥巴马和威斯康星州国会参议员拉斯?范因戈尔德
(Russ Feingold)在伊战问题上是“清白的”,而后者几无实力筹到如此巨款。
更有趣的是媒体,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奥巴马身后为他加油鼓劲。面对“奥巴马太年轻”的指责,媒体把国会山的历史翻了个遍:“历史上曾有许多参议员竞逐总统宝座,除了1960年约翰?肯尼迪胜出之外,其他都以失败告终。似乎有这么一条定律:在国会山呆得越久越招选民记恨。相比之下,年轻(未受政坛瘴气毒害)不能不说是一个优势。”它们还把现任总统小布什抓成了典型,“小布什当选总统的时候不过只有六年的政治经验,六年,在其他大多数州州长那里简直只能算是个‘起步价’,但这并没有妨碍小布什当选。”反正一时间众多媒体大声疾呼,年龄不是问题!
三、拨云见日:我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而来(3)
也有一些媒体表示了反对,或是通过相反的声音对奥巴马参选表示了“担忧”。
首先,“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才47岁,任参议员不过4年,从政时间不到10年。急个啥?就算民主党人获得了2008年大选的胜利,2012年再连选连任一届,2016年奥巴马也不过50多岁,到时候再竞选还算是个少壮派总统嘛。”的确,“跳得太快”很有可能毁了奥巴马这棵好苗子。要是他竞选2008年总统,但是最后啥都没捞着,或者出了什么漏子,有生之年如果想再次卷土重来决非易事。1988年,同为民主党政治新星的乔?拜登(Joe
Biden)摩拳擦掌准备竞选,和现在的奥巴马情况类似,结果因剽窃丑闻黯然退出,后来虽然留在了政界,再想问鼎总统宝座却已不可能,担任奥巴马的副总统倒是进入白宫的一条捷径。另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克里,正当2004年稍逊风骚的克里摩拳擦掌准备东山再起的时候,民意测验却对他说“不”。在2006年11月的一次CNN的民意调查中,5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看到克里再次出现在民主党的竞选舞台之上。克里的总统梦被选民直接判了死刑。统计表明,民主党不相信失败者,他们提名上一届总统竞选的失败者作为下一届候选人的记录还要追溯到1956年的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en)。
其次,媒体认为奥巴马还没有完全成长为一个政党的代言人,他精于言辞、口若悬河,但是这却让老一辈民主党人觉得不可靠。一个政党的代言人不能只耍花枪,奥巴马还有待成长和观察。再次,奥巴马出道以来尚未接受过共和党对手的强劲挑战,败在他脚下的共和党候选人要么是“自废武功”,要么是临阵磨枪。先不说执政经验,光论竞选经验奥巴马就差了一大截。
最后一个原因,还是那三个字,希拉里。以当时希拉里的选情,奥巴马几乎不可能超越;希拉里若获胜也不一定会提名奥巴马为副总统人选,与其说四年后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再次参选,不如耐心等上一些时日。
奥巴马没有因为舆论的夸赞而得意忘形,也没有因为媒体的消极看法而垂头丧气。他在这一场风暴般的讨论中一直都保持着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