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透视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选票的背后-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在这个法律多如牛毛的国度,对白领的保护不像欧洲那样严格。在许多欧洲国家,如德国,雇佣一个人非常慎重,因为你要裁掉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他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十年以上,裁掉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美国,波音裁员可以轻松完成。每当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波音公司、通用电气裁员数千人的消息,一到这时候,每个人都诚惶诚恐,生怕自己成为“刀下之鬼”。失去工作,老婆孩子怎么办?房子的贷款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失去工作也就失去了别人的尊重。
  没有工作,就会失去一切;而不拼命工作,就有可能失去工作,这是现实的无奈。
  既然失败如此可怕,更应该多花些时间努力工作。
  另外还有个具体的原因。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法律规定公司必须给员工付加班费。探险者(Expedia)网站的统计表明,2002年,美国人13天的休假中,有天在工作而没有得到补贴,给公司节省了200亿美元。
  疯狂工作后,疯狂游玩,疯狂消费,也是美国人的典型特征。
  近年,美国人已经学会玩。但是他们将玩也当成了工作。要是去滑雪,他们就在雪地上猛冲,那样子,连马都会累死。如果去度假,他们就每天开车五六百公里,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观光,沿途只停下来拍些快照。然后,发现了自己要看的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就打道回府,回去看照片。
  疯狂消费,就是使劲花钱,那么,美国人对钱的态度到底如何?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1)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
  ——“拜金”的美国人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色。比如说,爱斯基摩人的词汇表里,有关雪的词最多,在其他任何语言里都无法找到相应的表述。
  英语中,关于钱的成语不少,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钱的重要性。下面就列举几个常见词语。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Money talks。钱能通神。
  Money and treasures will be plentiful.招财进宝。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A man without money is no man at all。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It is easier to get money than to keep it。 挣钱容易攒钱难。
  Money isn‘t everything。 钱不是万能的。
  Wealth is nothing without health。 失去健康,钱再多也没用。
  Wisdom is better than gold or silver。 智慧胜过金钱。
  说美国人爱钱,美国人听了不会反对。其实,谁不爱钱呢?地球上的人能够摆脱金钱诱惑者少之又少。
  拜金不是美国人的专利,但美国人对钱的热爱却与众不同。中美两国人民都爱钱,但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喜欢自视清高,视金钱如粪土,视金钱如魔鬼,爱钱也不肯说。而清教徒的美国却把钱和宗教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对金钱的热爱方面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绿色的美钞的背面,印着“我们相信上帝”,金钱和上帝竟然以这种奇特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这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爱上帝和爱金钱,在美国人眼里不是矛盾体,而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华尔街的大亨们在做过虔诚的祈祷后,接着便无所不用其极的榨取他人财物。
  美国人对金钱的热爱,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毕肖普先生,我的一位老师,来自美国犹他州,大学第一节课给我们拿出一大堆美元的钢蹦儿,1美元的,50美分的,1角的,应有尽有。第一次见到美元什么样子,大家还是很兴奋地翻来覆去摆弄。下课时,老师让我们自己留着,大家又是高兴了一阵子。
  这位老师最有趣的一点是照相时候也是钱。我们喊“茄子”,多数英语国家的人喊“CHEESE”,可毕肖普先生喊“MONEY”,可是让人大开眼界,哦,错了,对不起,应该说让人“见钱眼开”。
  说到日常生活中的见钱眼开,小费不得不提。
  小费可谓无孔不入。在美国住宾馆,每天出门时要记得放一个美元在枕头上,算是给收拾房间的服务员的报偿;拿着餐券去吃宾馆提供的早餐,可别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不用掏腰包,服务员给你殷勤地斟满咖啡,你就要掏出一美元或两美元放到桌上;中午吃大餐,可别光顾了看饭菜是否便宜而忘记15%到20%的小费,如果你们一桌超过6人,对不起,小费直接算到账单里,想少付都不成;下午打车去看朋友,给司机的小费也要车费的15%到20%;第二天早晨结账走人,宾馆服务员帮你扛行李,没错,也需要小费。
  小费,就是一点小钱,可天长日久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陪同我们的美国国务院官员千叮咛万嘱咐:“你们来美国,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大使,要记得给小费,否则会损害你们国家的形象。”
  恐怖吧?一点小钱和国家形象挂钩。看看我们中国,如果招待客人,保证宾至如归,砸锅卖铁也要照顾好你。我们爱钱,也爱面子,当钱和面子二者选一时,南方人可能选择钱,北方人可能选择面子。可在美国,无论东部西部都是选择钱。他们是讲究实际的,不爱面子。同美国人一起上饭店,除事先讲好谁请客外,都是各付各的账。如果你抢着付账,反而会使对方感到欠了人情,于心不安。如果你在美国有人和你说一起吃饭,千万可别想当然地认为他要请你,一定记得带钱包。
  说起美国人对钱的态度,美国当代著名财经作家保罗?艾尔德曼有句名言极为经典。他说:“美国人的本质就是首先希望赚钱,然后用这些钱来赚钱,然后用许多钱赚许多钱。”
  美国人拼命工作、拼命赚钱的态度当然和对成功的渴求相联系。
  德国心理学家休格?爱斯特伯格说:“美国人很看重他挖到的金子,主要是因为金子是他的能力的体现……因此把美国人定义为物质享乐主义者而否认他的理想主义,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美国的商人为钱工作,伟大的画家为钱绘画,意义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对自己的工作欣赏的标志。” 。 想看书来

照相时不喊CHEESE喊MONEY(2)
如果还对美国人爱钱有疑义,不妨略微翻翻美国的历史。我们教科书上写的是美国革命是为了独立,可如果不独立就可以过好日子,谁冒着砍头的危险去闹革命啊。没错,革命前夕美洲殖民者的好日子被英王乔治三世给毁了。
  在乔治三世时代,这位年轻的英国国王血气方刚,他的观点是:“不但要统而且要治。”1764年,英国颁布《糖税法》,对过去每加仑征6便士的外国糖蜜税减为3便士,但撤销各殖民地原来享有的某些免税待遇,对输入美洲的外国食糖和奢侈品(如酒、丝麻)收取附加税。1765年,英国颁布《印花税法》,这是首次出现在美洲英属殖民地的新税种。但这个新生事物来势汹汹,举凡报纸、证书、票据、期票、债券、文告、历书及一切印刷品、小册子、法律文件,都得贴上半便士至20先令的印花税票,甚至连结婚证书和扑克牌都得交印花税。在新税种面前,新大陆上所有的英国臣民人人难逃。
  在1765年底,一个被称为“自由之子社”的秘密组织在波士顿诞生。其领导人是塞缪尔?亚当斯等人。这一组织发展很快,不久各殖民地几乎都有了类似的组织。
  在“自由之子社”的领导下,城市居民放火焚烧成堆的印花,抢劫海关官员们的家,并迫使印花代售商辞职。1766年,《印花税法》宣布撤销。消息传来,十三个殖民地一片沸腾,据记载,当时“灯火辉煌、篝火处处、彩坊林立、人群熙熙、火花满天,诚美洲之空前情景也”。
  据历史学家房龙在《美国的故事》中记载,当时,只有10%的人坚持为原则而死;10%的人愿意为原则而死,但是他们提出,是不是能够用较少的暴力来达到他们为之战斗的目标;40%的人称自己是“注重实际的人”,他们坐等斗争见分晓,而后参加胜利的一方。这三者加起来是60%,其余40%坚决“遵纪守法”。由此可见,殖民地初创时期,坚持原则、理想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为了自己身边那些看得见的利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英国不加税,独立战争就不会爆发,只能说,英国人的愚蠢行为大大提前了这一独立进程。
  美国人爱挣钱,但是不爱存钱。经典的故事是,一位美国老太太碰到一位中国老太太,两人都拥有自己宽敞明亮的住房,都感到很幸福,美国老太太说:“我28岁就买了房,一直住着,去年刚刚还清贷款。”中国老太太听了非常郁闷地说:“我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钱,去年刚刚买了新房子住进去。”
  这个故事反映中美消费的区别,也可以说明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为什么会在美国上演,即使穷人,也敢于贷款买自己的房子,他们零首付买房,想当然地认为房价会不停地攀升,最后实在还不起房贷,卖了房子也可以挣钱。于是,这些人被金融公司忽悠、上套,金融公司再用同样的理论绑架银行、投行。当房价下跌时,这个资金链断裂了,于是次贷危机爆发。
  次贷危机,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层层担保,最终从虚幻的神坛上摔下来。
  买房子是消费,买车、买新产品,都是消费。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根据万事达卡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国内个人消费占GDP的,到2014年,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到50%。
  美国人住着大房子,开着大汽车,地球上的能源消费他们占的比例非常高。
  以石油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数据,中美两国消费的原油接近世界原油消费量的1/3,中美两国每天消费原油2800万桶,而全世界每天消费8430万桶。但有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石油消耗为每天万桶,比美国少得多,仅占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另外,中国人均石油消费小于两桶,远远低于美国人均消费25桶的标准。
  美国的奢侈消费方式无法复制,美国人自己也担心,如果中国复制他们的生活方式地球将无法负担,这也是美国国内总有人高喊中国威胁的原因之一。
  不过,克林顿时代后,布什大搞反恐,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都居高不下,中产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不得不节衣缩食度日,远不是我们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挥金如土。油价高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上班族纷纷坐起了地铁,拒绝开车,省油就是省钱啊!
  美国人对钱很爱,很喜欢,但不是守财奴。到美国的人感到震惊的不是物质享乐主义的爱财和守财,而是美国人的既喜欢赚钱又喜欢花钱。
  事实上,钱的主人留着钱,不过好日子,不慷慨地捐款给大串的慈善机构,不接济家里没钱的人,人们也会不喜欢。美国各地活跃着许多民间基金会,他们的经费来源大多来自百姓的捐助;而老百姓给教堂捐款,更是一笔天文数字。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地震灾难,美国政府只给了50万美元,可美国民间的捐款超过了3000万美元。对于老百姓的捐赠,我们将在后面有关大选和捐款的章节中详细描述。
  

抢银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抢(1)
抢银行的人都是自己想去抢
  ——“自私”的美国人
  一般来说,动辄打引号是作者词汇贫乏的表现,可我在长久的思考后,还是决定用加引号的自私来形容美国。加引号,不是说他们无私,而是说他们的自私是积极的自私,是聪明的自私,也是团结的自私。
  自私前面加上如此多的褒义词,是不是普天下第一遭?且慢忙着反对,先看一篇美国女作家派特?费希(Pat Fish)的文章。顺便说一下,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有四只猫、两只狗、她的孙女,当然,还有她的丈夫。
  这位女作家引用老叔威克的话来回答了美国人的性格这一挑战性话题。
  “美国人自私,这毫无疑问,你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美国人的性格,我肯定用自私这个词。”尽管我皱着眉头表示反对,威克叔叔依旧侃侃而谈。
  “美国人一辈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高兴他们就干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如果他想当警察,他就当警察了;如果他想抢银行,他就抢银行;如果他想发明省油的汽车,最终他一定能发明。”威克叔叔一边挠头一边说。
  “威克叔叔,美国人如果抢银行肯定会进监狱的,不是每个想这么干的人都能成功的。”我提醒他说。
  “宝贝,你错了。大多数抢银行的都是自己想去抢,大多数谋杀犯是自己想要杀人,可不是谁逼他们去干。当然,他们要蹲监狱,这是因为我们有法律,大多数人能够区分好坏。可是,法律不能阻止坏蛋做坏事,因为这些人自私,他们打心眼儿里想这么干。”
  “一个家伙决定行动是为了钱。如果他决定找份工作他肯定也能找到,因为他不必贿赂官员,也不必臣服于某个宗教或政治派别。议员们负责制定惩罚抢劫犯的法律,准备抢银行的这些人也可以成立一个游说团体,劝说议员们修改法律,减轻判罚,任何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游说议员。”
  “最终,议员们会尽力取悦这些自私的美国人的大多数,使得这个国家得以运转。为什么这可以奏效呢?因为自私是这个地球上所有生灵的特点,也是驱动力。好的系统应该承认自私,允许自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美国人也不例外,我们是自私的,我们都按照自己的日程表生活和工作。这个国家允许自私和秩序、和平同时存在,从而实现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
  威克叔叔接着絮絮叨叨,“我知道,世界上好多人不喜欢美国,他们觉得美国这么自私,一定是疯了,我觉得那些不承认自私存在的那些人才真的疯了,他们只看到自私的负面效应,却忽略了自私的正面效应。如果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一种处理人的自私性的机制,那么,世界上的冲突就不存在了,唯一的竞争就是奥运会时大家比一比谁拿的金牌更多。”
  美国式的自私,其实就是个人优先的原则。美国人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喜欢什么,我要学什么,父母都给予充分尊重;长大了,找什么工作,娶谁做老婆,都是自己说了算。
  美国的可贵之处在于,认可人的自私性。安?兰德在《自私的德行》一书中有句经典的话:“你或许希望别人会偶尔为了你的利益牺牲自己,你也许会不情愿地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不过你知道,这种关系将带来互相憎恨,而不是彼此愉悦。”
  这本书还以睿智的语言写道,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
  遗憾的是,美国人的“自私”为我们所鄙视。我们所推崇的讲奉献不计报酬、做好事不留姓名;我们认为美国人都钻到钱眼儿里,毫无温情。
  其实,不然。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人人都极端自私,毫无温情,美国的小费传统肯定就不存在了。
  我们前面讲过,在美国要处处给小费,可这事儿没什么强制措施,全凭自觉。如果某个人很自私,能省钱的地方就省钱,他可以省下不少小费。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