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半夏读史记-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震《黄氏日钞》)。
  这话却有毛病,所谓故智,无非前人运用过的智慧,没有别人使过后人再使就不够奇的道理,甚至,屡用屡新,或许才是更智慧也未可知。譬如前人的战例,后人往往仿效,对方如果知道,那是真正的险中求胜,或者叫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对方如果不知道,那只好怪自己连知道分子的资格都不够,趁早回家恶补常识才是。世界上果然没有两次可以趟过的同样河流,所以故智的运用,起码在哲学意义上,并没有什么破绽。
  而所谓事先预设计谋不使皇上受窘,更是不得要领。虽然老话里一向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说法,但那不仅需要小陈这样的策划人具有大智慧,也得看具有裁夺权力有资格最后下决心的皇上之接受水准。国姓郎中不是没有提醒过皇上,但立马被丢进大牢,小陈不是呆瓜,不触霉头当然是明哲保身的正经。而事到临头,再救皇上于水火,看得见,摸得着,皇上再缺水准,也得说这是明摆着的功劳。再说,设若当初他和国姓郎中一股脑儿踅到牢房就伴,皇上后来的危困又靠谁来破解?当然,高皇帝不是真缺水准的人,白登逃得性命,回来不但放了国姓郎中,当时看赏二千户,封关内侯,还坦然承认错误,砍了前边那十来茬诱导皇上犯错误的使者。
  

诡计达人(2)
另外的闲人则取法别样的只眼:
  按韩王信、夏侯婴、匈奴等传,则汉之所以动阏氏解围者,止于重赂而已,乌有所谓奇秘之计哉?史公造为此言,遂使桓谭、应劭意测以美女动之,不惟鄙陋可羞,亦诬陈平甚矣。                                     梁玉绳《史记志疑》
  该说这样的说法,动用了所谓本证,也即用《史记》来证《史记》。且看本证的详情。韩王信的列传里是这样说的:
  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
  夏侯婴列传里的记载也是类似: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
  《匈奴列传》则曰: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汇合三处叙述,不难发现梁氏本证的游离,三处于阏氏原都一致是说厚遗,梁氏却说成重赂,悄悄的偷换了概念。因为赂的含义如果局限在送人钱财的话,遗则是宽泛意义上的给予馈遗,并不仅仅限于钱财。也就是说,通过本证看来,桓谭应劭的臆测,在阐释学角度,反倒的确存在可能的空间,而梁氏闲人的否定,则显得有些轻率。
  至于以为动用了美女的威胁就算是鄙陋可羞,乃至是对陈平过分之诬,就更加的可笑了。美色未必不是贿赂的元素,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对单于的意向性贿赂,起码不输于钱财什么,不知道为何偏要一竿子敲死不可。金银珠宝之类的财产性利益和提供性服务之类的非财产性利益,即便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贿赂内容的明文标准衡量,也无一不符合所谓的不正当好处。子女玉帛从来就是强人打劫的主营项目,行贿也不过就是免去了撕掳的主动贡献而已,满足的依然是打劫的欲望。
  政治的花样,无非就是敲击人性的弱点,无所谓高下,运用贿赂以及性贿赂,只要达到了贿赂的目的,解决了军国大事,回去还不都是可以下账到诸如国务机要费之类的花色名目里面。既然能够拯皇上于危难之际,便不可以轻易将贿赂以及性贿赂屏除在奇计之外。如果说这样就有什么鄙陋可羞的,那也首先应该声讨受与的一方才是,不干小陈什么事,更和诬什么的搭不上界。
  大凡这些闲人书生,长于纸头上的摆弄,好为大言,喜谈军国大事,却又往往不得要领,正所谓理论巨人行动矮子也。
  当然,桓谭应劭的臆测,推量模拟的未必是小陈原生态的计谋,正所谓国家大事秘不可闻,细节是不方便纠缠的,言之凿凿更是有欠妥帖,但两人的基本思路总归不错。送单于美女钱财既然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在阏氏而言,她当然也知道,与其让单于得到钱财,捎带给自己埋伏下色相的威胁,倒不如凭空劫夺下来,再来鼓动缠绵,讽劝单于,可谓一举而两得。以色事人者,做此想并不为过。《大雅·瞻卬》里唱: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谋虑多的男人成就国家,而谋虑多的女人却往往倾覆国家,历史的教训正是如此。类似阏氏的思路,当然不乏例证,譬如孟尝君的狐裘,送给秦王身边的女人,果然从秦王手里逃得性命,这也足见枕边风是广大长官们都逃不脱的征候。
  倒是阏氏讽劝的说法,有些牵强,所谓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以及两主不相厄。匈奴侵犯中原,似乎从来没有因为能否得汉地而居住就停止下来过。而如果两主不相厄真的是约定俗成的政治规矩,那天下真的会因此太平许多,起码能够减少掉若干血肉厮杀,譬如刘皇帝也不必非得干掉项霸王了。大约这样的说辞,一如穷寇勿追一样,只适用于某些战役的安排或者见好就收的遁词,而并不能推广做政治及其继续的战争的法则。
  

诡计达人(3)
至于汉王亦有神云云,在前科技时代,倒是算得上一个理由,似乎还有些说服的道理。当然,最打动单于的,还是韩王信的降兵没有如期而来,担心其中或许有诈,大约才是洞察之后撤兵解围以防不测的动因吧。这样看来,匈奴的列传记载,才是此一战役的正解。但即便正解之中,小陈为高皇帝建议的世莫得闻的秘计,也依然含混,留下供应后世闲人消磨时间的契机。这含混,其中自然含有作为著作者的马迁大哥故做炫技的成分。
  检点小陈为高皇帝出的主意,所谓六出奇计,内中被指为并非奇计的,还不止上边这出。譬如楚汉相争时期,对项羽麾下骨干分子的离间: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眜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这是相对著名的一个故事,但的确有人对此不屑:
  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这不屑见于《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也就是说,是皇上的批示,这皇上便是时下口碑不错的乾隆爷。
  诚然,以堂堂亚父的名望,几顿饭功夫就被人家摆平,的确令人郁闷。不过,一切反间的计谋,虽然理论上需要严藏私秘,却并不意味着其中便具有什么深邃的技术含量,甚至揭破之后,内瓤都是很拙劣的,但这又绝对不影响它当初的运用以及运用之后的奏效。乾隆爷应该不会忘记,乃祖当初离间天敌袁崇焕的招数,未必比这高明到哪儿去,还不一样血淋淋的奏效?可怜袁督师的尸骨,凌迟之后的孑遗,当年遭到朝野一片唾弃,不是义士援手,未必能在改朝换代之后有个究竟的下落,足见反间计谋的烈度。
  至于所谓欺三尺童子未保必信,或许的确不错,但三尺童子之不可欺瞒,未必等于三尺以上的非童子就不可欺瞒。三尺童子在乾隆爷眼里,大约是政治白痴的参照系,但有时候,认死理的白痴就远比脑筋活泛的明白人难以欺骗。更何况,但凡做了最高长官,鉴于高层所处政治气压不同于凡俗的缘故,便不免性情猜疑,不免听信谗谤之言,斯人斯疾,这时候最高长官的判断力,受多种元素所困,未必如三尺童子那般简单清爽,所以即便动用最初级的下作手段,未必不可以得逞也。这一点,不论八尺的霸王项羽,还是身量不详的崇祯朱由检,都不能幸免,就算是御批不屑的乾隆爷,恐怕也未必具备多么强悍的免疫力呢。这也姑且可以称之为一条潜规则吧。乾隆爷不以小陈的反间为然而发一笑,不知积年之后,更有不以乾隆爷为然者于发一笑处发一笑也。
  小陈的种种奇计,在这些人看来,成色大多不足,也即不配称奇计。但仔细想想,在政治的角力场上,刁钻下作之类的阴谋,从来不绝如缕,只要出人逆料,果然奏效,没有什么理由非得剥夺其奇计的资格吧。因此小陈依然不愧诡计达人的称号。
  说来也巧,小陈的智慧被质疑乃至蒙诬,原不是后世才有的,譬如当初投奔到汉王麾下,立刻拜为都尉,典护军,一时引起诸将的不满,绛侯灌婴之流便到汉王那里吹冷风,列举了小陈事魏事楚不得才来事汉以及早年私通大嫂目下收取献金等等一系列恶行,而劈头立论的起兴,居然是从小陈作为美丈夫生发开去的。
  关于小陈的个人面目,世家中果然说他是为人长大美色,是地道的河南美人。后来他从项羽手下只身逃出过河时,又曾因为是孤身美丈夫而遭船老大怀疑腰包里携带金玉宝器,险些被杀。原来男人一旦美色,难免要遭人怀疑的。这大约就是非虚构的历史与虚构的文学之天壤区别,按说高大英俊,乃是颠扑不破的正面人物元素,面如傅粉目似朗月鼻若悬胆之类,端的是英雄的不二扮相,因此清俊后生小陈无疑该是个天赋的好人,不料他却因此赢得相当梯度的负面效果,不能不算是一种颠覆,同时也从一个角度证明,太史司马哥写的,果然不是后人诟病的小说家言。
  

诡计达人(4)
绛侯灌婴的立论起兴,着重在小陈虽然是个美人,却是宛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该说这譬喻真的有功力,文采根本不像绛灌那样人说的话。帽壳上的缀玉,果然光射于外,也果然中非所有,有了便不是中空的帽壳了。这是说美色之于智慧不存在因果关系。
  但同样是美色,小陈却曾得到另样的结论。譬如同乡的一位张姓老妇,孙女五嫁而五夫死,具有超越常人的克夫声誉,寻常人不敢来娶,小陈则因为贫穷而动心。张大婶是个有钱人,所以并不因为贫穷而轻易阻隔贤路,通过小陈担任丧葬经纪人案例的考察,首先对小陈予以初步肯定。之后又亲自考察了小陈的家境,在背靠城墙的巷子深处,破席子遮掩的门户之内,便是小陈和大哥一家,凄惶一如皇后区贫民窟里的寒寮;门户之外,则散布着社会贤达人士才有资格乘坐的轿车级辙印,昭示着小陈人穷志不短的社交案底。于是大婶下定了决心,要将孙女许给小陈。
  尽管拥有克夫的隆誉,但以小陈穷汉一个却不务正业喜好读书游学因而遭到满县人耻笑的败坏名声,富家寡妇和他攀亲,的确需要承受相当压力,无怪寡妇他爹提出质疑,但张大婶的理由却掷地有声: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也就是说,小陈这样级别的漂亮帅哥怎么会一辈子受穷呢。
  真的是美丽无罪,帅哥万岁。过去只知道女人的色相可以决定她的命运,不料远在秦末那个不成的时代,男人也可以享受和女人一样的待遇,凭借天赋的容貌,披靡所向,操纵富贵,左右自己的运命。美色也许不可以决定智慧,却可以影响命运。看来作为大规模杀伤武器,容颜的威慑当量,并不因性别而有什么差异。这一点,起码在小陈的个案中就得到了具体印证。
  

我的名字叫安
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帝,在统一六国之后,立即面临地方政权统治制式的选择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沿袭周朝以来的分封制度,裂地置王,诸侯镇守。但皇帝在群臣意见皆以分封为便的一边倒形势下,依然采纳李斯的建议,对诸子和功臣,仅仅赏赐爵禄,而将天下土地,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监县,由中央派遣人员担任各级行政长官,这便是著名的郡县制。
  郡县制建立的理由,据始皇帝自己所说,考虑的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正是因为诸侯的更相诛伐,而天下初定,重要的是海内宁息,稳定压倒一切,而新国家立新制度,操作上的简便也是显而易见的。
  秦皇帝郡县制度的居心,无疑是方便自己对国家的垂直管理,所谓中央集权是也。不过,这样的行政格局,当然也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甚至绵绵泽被后代。但分封的欲求,并不因为这样的进步而随即土崩瓦解,反倒化整为零,润物无声地依然潜伏在不止诸侯及其后代的更广大人群的大脑皮层之中。于是,短工出身的陈涉,举事造反,草创初定之后,首先的要务,便是据地称王。那些个六国余孽,更是趁此机会,一窝蜂地自立为王。而在楚汉对峙时期,分封作为政治手段,也是一派弥漫缭绕。暴秦固然是很有必要推翻的,只是荡涤污垢的时候,和脏水一起泼掉的,不免也有新诞育而无辜的婴孩。进步的成本之中,未必没有进步的残骸。
  

我的名字叫安·奠基礼(1)
甚至到了建立汉朝的高祖刘邦,分封依然需要延续,乃至还要扩大到并非子弟同姓的外人身上,这便是所谓异姓诸侯王。其实,从理论上说,这些个异姓诸侯王,没有凭借血缘关系,才最是应该分封的正选,起码比起那些同姓子弟更有些道理。这些人大略两种,一是原本就占地为王的,一是为了政治需求划地分给手下将领的。其中后者更是刘皇帝的汉朝所以得以建立的必须条件,譬如韩信彭越,若是没有这样肥沃实在利益的割舍,不但劲敌项羽难以及时平定,甚至出现个N国鼎立,变出许多对手来,都是极其可能呈现的局面。
  这些个外姓旁人做王爷,正选自是有正选的道理,但却当然不是高皇帝的内心所愿,因此不免要对他们动用些手脚。然而在做了若干手脚之后,游离在刘姓天下之外的异姓诸侯王,依然还有七个,他们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这些人的封国犬牙交错,分布于六国旧土,手中又都握有重兵,这样庞大的异己势力存在,除了标志着刘皇帝自家地盘的汩汩流失,更是对中央权力的眈眈威胁,如何能让皇上放心。诚然,同姓诸侯对国家安全而言,未尝不具有同样的威胁,利益面前,何计骨肉,之后的吴楚七国之乱便足以说明,只是在刘皇帝的天平上,比起同姓的麻烦,异姓的危险更加严峻。因此上,前者叫的是兄弟阋墙,后者却被定为谋反。
  于是,在期待勾魂无常尽早收拢那些个异姓王爷的生命账簿之余,高皇帝必须主动地在自己有生之年,除掉这些个外姓祸根。其中韩信彭越英布功高势强,又是其中的心腹之患。在吕后的大力协助乃至主持下,三人和臧荼皆以谋反的罪名,次第被刘皇帝收拾,韩王信则逃入匈奴,加上自己死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