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每一次行走都感觉良好-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嗟睦孀泳疲匣鹆恕�
这让我想起,4年前,我最难忘的那一次牙疼
一觉醒来,牙就开始疼。与往常一样,原因不明。疼,从隐隐约约持续到明目张胆。像这种毫无预兆的牙疼,每年都要光临那么几回,让人莫名其妙。这是今年的第二次。上次是在三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冥冥中,我一直狐疑这是隔代遗传惹的祸父母无此病史,爷爷那辈自然脱不了干系。每当牙疼的时候,用手指轻轻摇动那两颗牙,有不同程度的松动。记得上上年有颗牙痛得支持不住,便狠狠心到口腔医院拔掉了。花费180多元,遗下一堆难以报销的票据。被拔掉的那颗牙,至今也没去补植,位置一直空着,说话时为预防不慎“露雅”,总是小心翼翼的。
我领教了牙疼带来的外在效果颜面浮肿。远远看过来,如一只未充分发酵的馒头,微胖的,微白的,带一丝柔软的弹性。上午9:00,疼痛加剧,根据以往经验,吞下去的药片也是无济于事,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宽慰。人啊往往就是这样!无奈,我决定取消背包郊游的计划,不断地给电话那端的游友一个劲地道歉。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我在屋子里坐立不安,无心看书或敲字。时间一分一秒毫不客气地从疼痛中溜走。这是一种纯粹的浪费。我弹开CD机,一首接一首地听曾经一度搁浅的单曲,顷刻间便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完整的音乐时空。其实创造也并不繁复啊!曼妙的音乐将我的注意力转移,分担着我的苦痛。原来上苍在折磨人的同时,也没忘用另一种方式实施恩赐。
午餐时,在家人的督战下,我只喝了一碗很浓很香的肉汤,算是对胃的一种直接的交待,尽管敷衍了事。我那可怜委屈的胃却默认着此种打击。这样的遭遇,值不值得同情?
傍晚时分,牙突然不疼了。这是我没料到的。顿时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欢欣。哦,牙疼,又让我迅速积累了谈资,晚上与网友们又该有新的话题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缙云山:那一抹心灵相通的绿
1、葡萄&;#8226;刺梨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雄峙嘉陵江温塘峡畔,古名巴山。因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又名缙云山。海拔900多米,最高处约1030米。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美誉。
缙云山现存两万多亩森林,1700多种亚热带植物,有猴欢喜、无刺冠梨、缙云琼楠、伯乐树、银杏、红豆和飞蛾等珍稀树种。说它是一个植物宝库,一点儿也不过分。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吧,“重庆市植物园”是缙云山的另一个称谓,想来也是当之无愧的。
上缙云山,既有方便的公交车,也有快捷的索道,但我们选择了徒步,是想用自己的两条腿去丈量又一次降温后的这个暮春。
从运河村择道上山,高高低低、坑坑洼洼的小路两旁,农人不怎么种庄稼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成片的葡萄和刺梨。蓬蓬勃勃的葡萄藤下,已挂上初生的葡萄,一串又一串,上面结满了密密麻麻的籽,一颗颗如青绿的珠玉,跟豌豆粒一般大小。葡萄好吃,原来葡萄的雏形,也这样可爱。一只叫不出名的昆虫紧紧地用自己的六只触角吸附在一片葡萄叶的叶尖上,一动不动。体黑的昆虫与嫩绿的叶片,勾勒出一副大自然的和谐图。赶紧用微距拍下,顿时,那只小得可怜的昆虫,在图片上变得庞大起来。
暮春的梨园,梨花已谢。果实在慢慢孕育之中,它在经受了一场场夏天的太阳、风、以及雨的洗礼之后,会在盛夏八月某个早晨或者黄昏的时候,突然给农人满枝的喜悦它色泽微黄,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它甘甜、清脆、汁丰。“八月是吃梨的最佳时节,”热情而好客的农人说,“这里的刺梨个头不大,形状也不乖巧,但口味一定令你意想不到,欢迎到时来品尝哦!”
是的,任何的硕果,只有在风雨中不低头,不动摇,顽强坚守,才能最终迈向成熟,升华自己。人也一样吧,信念不坚定的人,人云亦云的人,总是不能够尽快成熟起来的。
2、心灵相通的绿
再一次登临缙云山,已是十年之后。迎风伫立在狮子峰的太虚台上,感慨万千。十年,这山这树这寺这塔,岿然不动地恍若立地成佛;十年,岁月也将我的人生推上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台阶年轻不再属于我,但一股子朝气却让我的心变得更加年轻起来。
是2006年4月15日,下午3:00的天,阴,能见度却极佳,极目远眺,林木苍翠,或竹海、或松林,或古木,将缙云山包裹得严严实实,眼里除了绿还是绿。绿得让我忐忑:这世间,还有如此的绿么?该不会是在做梦吧?我将信将疑地轻轻咬了咬自己的手指,疼。才明白,一切,如现实一样真实。
站在同一个地方,眺望同一处风景,十年之隔后的释怀,心里面一下子踏实了。十年前留下的那不大不小的遗憾,终于在这一刻得以弥补。像圆了一个多年的梦,不由得心舒神畅。是这样的:十年前的四月,那天,雨雾纷纷,狮子峰前一片云遮雾罩,无法看清远处,当时的我怅然若失,一直以来耿耿于怀。不曾想,十年之后,那满眼的绿,竟神奇地化解了我的这一块“心病”。
十年,不管对人对事,皆是一个前景莫测的数字。摊开通讯录,随意拨打了一位十年前交往过的朋友,他的电话已停机。他早已忘了我吧,正如我也不记得他了。而此时,对于十年前的缙云山,我还是有着深深的记忆。缘于什么呢?下山的途中,一直思考着,最后得出了结论,一个字:绿!我确信,是一抹心灵相通的绿,将我再一次引向了缙云山。
3、一双足印的传说
缙云山从北到南有日照、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和夕照九峰。峰峰挺拔,各具风姿。最为险峻壮观的当数海拨864米的狮子峰了。它因峰顶岩石裸露,突冗嵯峨,在下仰望,好似一头雄狮俯卧峻岭而得名。
陡峻的石梯,一直从山脚往上延伸。一步步攀爬上来,已是腿颤气喘、大汗淋漓。接近狮子峰时,有一道2米余高的石拱门,径直穿过去,左拐,再沿石阶而上,便到了平坦的峰顶。峰顶有一平台,名曰“太虚台”,系缙云寺内汉藏教理院的师生庆贺太虚大师50寿辰所建。太虚上人在1930年创办了汉藏教理院,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喇嘛,缙云山成为当时宏扬佛学的一块净土。
登上狮子峰,两只长尺余、深寸许的足印,赫然在目。关于这双足印,还有一则惊心动魄的传说呢:相传在一个非常久远的年代,缙云山就以其风景秀丽名扬九州。一天,佛教伽叶和道家真武前来,均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都想在此山上布道传教,于是以比武斗法定输赢。“神仙打仗,凡人遭殃”,一时四周乌烟瘴气,百姓怨气直冲九霄。玉帝大为生气,急传二位上天,在得知缘由后,见两位德高望重,判予谁都不妥当,于是宣旨,谁能让另一位离开缙云山,就可留在山上布道传教。两人听旨后急忙下凡,可是想了很久很久都无妙法让对方离去。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伽叶终于谋生一计,他对真武说:“我们这样呆下去也不是办法,我想,如果你能一步跨到对面的山上去(即今天南岸的真武山,山名也因此而来),我就心甘退出”。真武一听十分高兴,心想这有何难,便说:“此话当真?”,伽叶答道:“佛言无悔”。于是真武就真的一步跨到了对面山上,因用力过猛,就留下了这一对脚印。伽叶将真武骗离狮子峰后,便在此传教,所以,缙云寺供奉的便是伽叶佛。
4.铜狮&;#8226;香炉
狮子峰顶上,吸引眼球的,还有一头孤零零的铜狮,它坐西朝东,昂首耸立在太虚台旁,一双怒目,平眺远方,一副傲视天下的气势。狮性猛、刚烈而英勇,铸狮于此,应该是设计者想更形象地让游客来记住狮子峰吧。铜狮旁边,一块竖立的石碑,上书“狮子峰”三个朱红的大字。不少游人亲热地拥着铜狮,随着相机“咔嚓”一声,自己的倩影与铜狮就定格在了同一帧画面。
与狮子峰遥相呼应的是香炉峰。其名是因悬崖绝壁之中生一石柱状似香炉而得。提起香炉峰,脑海中就冲出一句诗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只是诗中提及的香炉,是庐山的香炉峰。若是缙云山的香炉峰中有一道腾空而出的瀑布,那么在情态上就应了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无瀑,便自然而然地少了一种生动。
香炉峰上的了望塔,是缙云山的制高点。从塔的顶楼远望,可以俯瞰北碚全城。从狮子峰下来,绕道过去,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心情突然迫切起来,直想去感受那种站在塔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却被一道栏杆挡道,原来塔在维修之中。失望之际,抬头望着直冲云宵的了望塔,认真地数了数,一共8层。
5.佛教中的“3”
缙云寺坐落在“狮子”、“聚云”两峰之前,背依峻岭,前临幽谷。它始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历代修葺扩建;盛极于宋,明末毁于兵火。现存庙宇为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破空大师重修。
从一道椭圆的石拱门进入寺院,香火袅袅,檀香扑鼻。步入正殿,正巧碰上6位和尚在做晚课。去过不少寺庙,却是第一次遇见。心里念道:幸哉,幸哉。停下来,细细地看:距我最近的,是一位年轻的和尚,心无旁婺地敲着深褐色的木鱼;稍远一点的年长的和尚时不时敲一下铜钟;和尚们嘀哩咕噜地念着经文,与木鱼声和钟声浑然一体。有一种音乐的美。
晚课和早课一样,会持续30多分钟。一位带发修行的师傅告诉我。他还说,和尚师傅们每日诵经念咒,一是求福消灾,保佑一方平安,二是祈求普天之下繁荣太平。在这藏于深山的古寺中,在每一个和尚的脸上,我觅到了什么是平和,什么是虔诚。
同一次旅行,冥冥之中踏入同一处地方,我想,我和我的旅伴们与这个地方是有缘的。16日上午,下山途中,自以为是地左钻右窜,当我们鱼一样游入一座寺庙时,人人惊得嘴里都张成一个“O”:这不是昨天下午才拜访过的缙云寺吗?天气晴好,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人一多,原本就不宽敞的寺院更显得局促了。
我折回寺外,饶有兴趣地回望来时的路,才发现,缙云寺外,那么错综复杂的路径体系中,惟有3条路从不同方向通入寺内。这里的“3”,只是巧合,还是另有禅意呢?对佛教中的“3”,我一直心存敬畏,不敢误用或者怠慢。比如,上香要上3支,拜佛要拜3下。
6.两把菜刀的故事
不紧不慢地走着,暮色中,来到了缙云山庄34号,一幢掩映于苍松绿树丛中的别墅,是贺龙院的所在。它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是原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元帅夏日处理政务之处。
贺龙院的景观还包括一尊威严的贺龙元帅半身戎装石像,以及两把菜刀。瞻仰完贺帅的石像后,顺着24道石阶而下,两把特制“菜刀”就庄重地耸立在了面前。“菜刀”由两条长形巨石制成,呈菜刀形状,一大一小,左右相向而立,形成一座门,意喻贺龙元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光辉历史。
伫立于两把菜刀前,贺老总“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也从记忆里断断续续地浮了出来: 1916年蔡锷组织反袁护国军,影响甚广……年仅20岁的贺龙接受革命党的指示,在家乡组织了二十多名农民,拉起了队伍,但手里没有武器……有一天,贺龙听说盐局的税警装备了十多支洋枪……他深知盐局剥削坑害百姓,罪大恶极,而税警更是为虎作伥……他和叔叔向别人借了两把菜刀,带着组织起来的农民趁夜闯入盐局……贺龙亲手砍死税警队长,缴获十五支步枪,二支手枪和九千斤盐……贺龙下令把盐统统分给穷人,解放了俘虏……从此,贺龙用这十几支枪武装起他的队伍……
贺帅在北碚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来缙云山的游人,常常睹物抒怀,用各种方式来缅怀敬爱的贺老总。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群峰稠叠径清幽,久仰元勋庭院游。老总戎装修翠柏,开山护树美名留。
一个伟人的一段岁月,沉甸在缙云山脉,实实为缙云山的人文历史抹上了厚重的一笔。
7.香樟木的香
缙云寺外,太阳高悬。曲折的小路之后,邂逅了这样一幕:一个腰板挺得笔直的小和尚坐在石凳上,他面前的石桌上摆了好几块薄薄的木块,只见他右手持一把菜刀,将巴掌大一块的薄木砍成一小截一小截的,并整整齐齐地堆砌起来。那态势,像小孩子办家家。
我大惑不解,走近几步,问他:小师傅,你砍的是什么哟?他仍俯首,一边继续做事,一边说,香樟木。“那你把它砍成小棍,做什么用呢?”小和尚这才抬头,顿了顿,极为认真地解释道:把它搁在香炉里,经过熏烤,香味就一点不留地释放出来了。说完,他顺手取了桌上的一小截木头,递给我:你闻闻,有什么感觉?我捏着一根长约10厘米,粗如柳枝条的香樟木,在鼻子附近左晃右晃,很久之后才慢慢移开。香气入鼻的刹那,我的被尘世俗气充满的内心一度安静下来。我不得不说,我闻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香,是繁华喧嚣的都市里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可能产生的香。
真的,从心之深处,我佩服这样一种香!
这时的我,诗意又起,写下了《我》
这一天
一场雨,充盈了
我的整座心灵
仿佛我,吸足了氧气
开始疯长。在茂盛的雨中
瞬间长成一篷野蘑
然后,被五月迷路的采蘑人
轻轻摘下
在这片密密的森林
和迷路者茫然的眼中
我多么想
多么想,舍弃我
而成为辩路的鸟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