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战略方向:大国金融方略-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特别是当其决定减少或增加石油产量时。欧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并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的石油供应,兼顾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双方的利益。欧佩克通过自愿减少石油产量,或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增加石油产量的方法来达成上述目标。
4.亚太地区:机遇大于挑战
目前,国际关系已进入新的阶段,主要体现为五大特征:一是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下降阶段;二是金融资本过度投机,引发金融危机;三是新兴经济体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矛盾增多;四是奥巴马将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调整;五是美俄矛盾有所激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控制欧亚大陆,对美国维持世界霸主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在欧亚大陆的战略布局,呈现为“两翼包抄、中间突破”的态势。西面以北约为倚仗,东面以美日同盟为依靠,中间以中亚和中东地区为突破。俄罗斯作为美国以外唯一的世界军事大国,选择了“威权政治+私有制”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借助能源等优势,摆脱了因苏联解体而造成的国力大幅下滑的颓势,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对欧亚大陆现有战略格局构成挑战。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及支持“颜色革命”,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对此,俄罗斯已表示强烈不满。在此国际背景之下,未来中国的机遇将大于挑战。在机遇方面,美欧市场相对萎缩,将推动东亚其他国家与中国加强多边经济金融合作;如果处理得当,可促使中国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变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状况。目前的世界格局为中国支持的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遇。就挑战来说,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贸易、汇率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的摩擦与矛盾将不断增加。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促使国际货币体系合理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面临如何争取合理地位的挑战,这将充分考验中国的政治智慧。
日本是经济大国,却是政治上的弱国,对美国存在依附性,但同时两国也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从眼前现实利益出发,中日之间有加强经济合作的需要,但在金融合作方面,日本仅对中国其共同分摊危机成本感兴趣。由于日元已经是国际货币,日本对推出亚元并不十分迫切。从经济实力看,目前人民币并不具备领导日元的条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东盟“10+3”的机制平台上,中日合作有望更进一步。
另外,印度的作用也不应忽视。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很快,班加罗尔已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孟买也已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印度在金融和科技领域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将会腾飞,印度这只巨象也会翩翩起舞,中印两国的战略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总之,21世纪对于亚洲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但是,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认为,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在于,该地区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是否具有强大的自力更生能力。20世纪90年代末遭受一场外部融资冲击,而现在则面临一场外部需求冲击。在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让位于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之前,亚洲世纪的梦想将很可能不会实现。应该说,史蒂芬?罗奇的这一分析确实抓住了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 想看书来
二、美国金融霸权中的投行思维(1)
1。美国经济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1)美元霸权与美元纸老虎。迄今为止,无数有识之士已深刻地分析了美元霸权及其表现,美籍华人廖子光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当今美元霸权下的世界贸易不过是这样一种游戏:美国发行美元纸币,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美元可以购买的产品。全世界相互联结的经济体不再为了获得李嘉图式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它们在出口行业竞争,获取所需的美元来清偿以美元标价的外债,并积聚美元储备以维持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
廖子光进一步指出,美元霸权的建立,是由于地缘政治建构的特征,也就是关键性商品,尤其是石油,都是以美元标价的。每个国家都接受美元,因为它能买到石油。1973年以后,美国容忍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石油的垄断,而美国向产油国索取的筹码是石油的美元标价和石油美元的循环。这种美元循环,是维持美国国际霸主地位的基础。
长期以来,美国人都在“狼吞虎咽地吞食着”廉价的海外石油资源,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都被赋予了这些物质特色——大面积的房子、大功率的汽车、大屏幕的电视。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的产品和银行存款。而现在,因为“吞食得过多”,其信用卡的数额达到了天文数字。因此,美元最终必然走向崩溃。
2008年3月中旬,笔者正在芝加哥进行学术访问,从当地媒体得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收购了。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博客文章《从收购贝尔斯登看美国是一个纸老虎》。这篇文章里写到:
近日里,华尔街突然传出贝尔斯登在美联储干预下将被摩根大通收购,这是一个晴天霹雳!美联储此次对危机的反应及其处理手段都是极为罕见的,这进一步表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体系危机正在向纵深方向蔓延。由此,笔者不禁想起了半个多世纪前,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美帝国主义是一个纸老虎!
不过,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了,这里的“纸老虎”有了一些不同于当年的新含义。
第一,美国是一只老虎。既然是老虎,其本性恐怕是难以改变的;而且,即便现在暂时成了一只“病虎”,也依然是一只老虎。老虎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好逸恶劳,且习惯于贪婪地享用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是吗?美国是当今世界上资源消耗和浪费最大的国家,美国不愿意自律,却常对别人指手画脚;在当今全球分工体系中,美国处于“高端”位置,美国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并不多,但美国人的消费和浪费却相当惊人。在美国市场上,是难以找到美国人自己生产的日用消费品的(大部分是中国制造)。对于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廉价消费品,美国一面大肆地挥霍,一面又常常予以无端挑剔和无情指责。这里的挑剔,主要是指针对产品的“质量”;指责,则是说产品实在太“价廉物美”了,抢走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这真是莫名其妙!
第二,这里的“纸老虎”,是指美国依靠发行“纸币”来统治全球金融经济。美国向全球发行纸币的特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下来的,在开始的时候,美元纸币是与黄金挂钩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而分崩离析,其后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从形式上看,浮动汇率制度确实是“市场化”的,它能够及时地反映市场供求,似乎一定是一个比固定汇率制度更为“先进”的东西,但是实际上它却成为美国实施全球霸权的工具。不错,美国人的确很富,原因之一就是只有美国才能够“加班加点”地开动机器印钞票。不是吗?最近美联储又在大幅度地降息了,“水龙头”越开越大,“非美国家和地区”的财富越来越被稀释,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美国危机的转移和全球流动性的“泛滥成灾”! 。 想看书来
二、美国金融霸权中的投行思维(2)
第三,这里的“纸老虎”还真的有一点当年那位伟人所说的本来含义。从表面上看,美国经济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似乎是稳于泰山、牢不可摧的;但在此“太平盛世”中,只是那么一个小小的次贷风波,怎么让人感觉美国是如此的弱不禁风呢?怎么又会演绎成为这样一场空前的巨大灾难呢?
摩根大通此次临危受命,实际上是继承了100年前老一代JP摩根多次挽救金融危局的优良传统;而美联储此次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帮助处于困境中的金融机构的非常规做法(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的首次),则一方面反映出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已经非同小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美国的确是一个“真老虎”。眼下美国虽然面临内忧外患、四面楚歌,但它仍然具有巨大的威力,美联储对危机的敏感性和处理速度都是非常迅捷和惊人的,反映了美国这个复杂的国家机器的高效率。
这里,人们会产生很多联想,也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在10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中,当那个让全球华人感到骄傲、却让华尔街感到有点敬畏的“百富勤”投资银行面临暂时的流动性困难时,香港特区政府却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救助。值得庆幸的是,去年10月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换股计划”并未付诸实施,中信侥幸地躲过了一劫。笔者认为,面临当下复杂的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形势,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都应该有所作为、真正负起责任来!
总之,可以说目前的美国既是一个纸老虎,也是一个真老虎。
(2)美联储疯狂“印钱”不可持续。2002年,当伯南克还是美联储的一名主管人员时曾说过:美国政府拥有一种名为“印刷机”的技术,可以不计成本地生产所希望得到的美元。后来,他又将其概括为著名的“直升机理论”,指美联储可以任意地从直升机上向全球各地散发美元。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几番动用巨额资金救市,想尽各种办法刺激经济。这意味着,美联储更有理由肆无忌惮地“生产”更多的美元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由控制货币供应量改为控制联邦基金市场利率。在发生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于0%,美联储被迫采取所谓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在不考虑利率目标的前提下,通过从银行收购越来越多的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量。美联储无需通过加印更多钞票来实现这一目的,而只要在电子账面上增加银行在美联储的储备额。美联储可以根据它们的需求来实施这一办法。这样可能导致两个问题出现:一是这些储备账户可能一直增加却无法刺激任何经济行为;二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多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美联储“疯狂”印钱是不能持续的。
(3)美国过度消费不可持续。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消费需求严重超过了它的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曾指出:60%至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负债的最常见形式是住房抵押贷款。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融资,美国居民进一步扩大了负债。储蓄率的下降和负债率的上升,意味着风险的提高。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只能转移风险,并不能减少风险,更不能消除风险。 。 想看书来
二、美国金融霸权中的投行思维(3)
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2001年美国启动了“借贷消费、金融输血、创新拉动”的三驾马车,成为拉动美国2001~2007年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但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宣判了这种模式的“死刑”。美国货币当局无法令利息率无止境地下降,也无法令住房价格无止境地上升。当贷款最终无法偿还,就必然引发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政府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美国过度消费也是不可持续的。
2。美国金融开放的“双重标准”
美国历来奉行厚此薄彼的“双重标准”。金融开放是中美战略博弈的核心问题之一,每一次中美战略对话(SED)都以不对称开放收官。美国希望中国金融开放,也希望中国资本为其所用,但是美国长期实行双重标准。工行和建行作为两家中国最大的银行,向美国申请在其境内设立分行,十多年来一直遭到美国拒绝,直到2008年才被批准。之前以我国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和国内监管不合国际标准为由,后来又以这两家银行的最大股东由一支主权财富基金控制为借口,百般阻挠。
美国一向以金融壁垒森严著称。美国设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外资银行排斥在主流业务之外,如《银行持股公司法》、《银行兼并法》、《银行控股权变更法》、《州际银行法》、《国际银行法》、《金融机构现代化法》和《外国银行监管促进法》等,2007年7月又通过《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数目从8个扩大到11个,金融机构自然成了重点领域。2008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严格的《关于外国人兼并收购的条例》。外资若想在美国得到“国民待遇”,是非常困难的。反观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草根阶层的质疑声一片,认为设置过于宽松:将外资控股的条件设置得过低和明确,同时将外资控股的审批权放在中国银监会也有不妥之处。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银行从来未被外资控制过。在英国,没有外资能控制英国银行;在法国,最大的10家银行中有8家为国有银行;在日本,90%以上金融股权在本国手中;美国对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叫得最响亮,但美国最大的9家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全部由美国资本控股。美国对本国金融业的保护是十分严格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通过制定《外资银行监管促进法》,对外资银行进入美国设置了强大的壁垒,形成第一道金融防火墙。种种法律限制使外资银行没有与本国银行开展平等竞争的条件,从而保证了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巩固和发展。美国监管机构使用一套几乎不透明和主观的标准,来确定外资并购是否影响美国国家安全。外国资本持股美国企业超过10%的,须经由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而且这种审查基本上通不过,以至于在现实中外资并购的交易都控制在10%以内。
2008年美国出台的《关于外国人兼并收购的条例》,对外资收购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规定:第一,只要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对外资的投资目的存有疑虑,不论其入股多少都可以对交易进行审查;第二,打算收购美国敏感资产的外国投资者,将被要求呈交关于以往在军队及政府部门服务的个人信息;第三,一旦外资收购交易被裁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相关外国企业可能面临高达数千万美元的罚款。由于赋予外国投资委员会被赋予对已完成交易的外资并购的重新审查权,这更加大了外资并购美国企业的潜在风险,而美国则可以随时取消或改变已达成的出售协议。 。 想看书来
二、美国金融霸权中的投行思维(4)
在外资监管方面,美国总统具有最终裁决权,保证了权力间的制衡,降低了外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风险。美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在技术规范与股权比例上也有明显的限制。如规定:在美国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的外资银行,在取得一家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5%股权之前,必须得到美联储的批准。其次,外资拥有一家银行不少于2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