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噩梦一场-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过去一样,明子相信小卡是真的看见了,因为他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谁也不能怀疑朋友对自己的忠诚。
地震将明子喂养“盎鱼”的小塑料盆也颠簸到了地下,等明子回家发现时,小鱼掉落在地面上,早已经死亡。这是他和小卡的共同财产,他将小鱼放在阳光下晒干后制成标本,装在一个自己做的小木匣子里,准备当做他一生中,最珍贵的纪念。
当然,他无法预料到,在很多年以后,这条已经死亡的小鱼,居然会在张华教授的实验室里偶然复活。
至小卡死后,又陆续发生了7次大面积的地壳活动,后面三次都成功的得到预测,人类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地壳活动的规律。但是地球物理学专家们,跟据板块移动速度和规律推算:230年后,地球将进入地质活动的高峰期,届时澳大利亚和日本群岛,将象亚特兰蒂斯一样完全沉入海底。美国西部、非洲南端,以及欧亚大陆的部分地区,也将成为海洋。而在大西洋的东部,以及太平洋的某些海域,将出现新的大陆和岛屿。而在残存的旧大陆上,将维持频繁的长达数百年的强烈震动。这将是考验人类生存的最为严峻的一个时刻,如何度过这个生死存亡的难关,已经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课题。
明子高中毕业后考进了一所大学,出于从小对大海的向往,他选择了攻读海洋生物学。但毕业后,他始终没有机会去海边,而是因成绩优越,留在学校里当了一名助教,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而且现在大多数的人们,根本就没有机会看见蓝色的大海。为了预防突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各国政府统一下达了封锁海面的*令。任何船只,都不准驶进离海岸线500海里外的海域,而在这片近海中,永远都只是一片黄色的,裹满了泥沙的浑浊。而且就连整个天空,即使在最晴朗的时候,也很少再有洁净的湛蓝。风将各处城市废墟上的水泥尘粉,和从裸露了的山体上带来的泥土,高高的扬在空中,使大地时常如同被一副巨大的,黄色纱帐笼罩着。人们外出时,不得不随时为自己准备一副口罩,用来防止空气中掺杂着的,大量的尘埃钻进鼻孔。美丽的海洋,在这个时代只是一个传说。
但明子还是把大海的故事转述给了他的女儿,就象当年他的父亲一样的细致,仿佛他真的曾经见过似的,或许比真正的蓝色海洋,还描绘得更美。灾害禁锢了人类的自由,却永远无法阻止人类那与生俱来的丰富想象,无数的人类文明,都是先从想像而开始的。
张华教授过去是他的导师,现在他是教授的助手。张华教授是水生物学方面,世界上闻名的权威专家,而他被留校,也是因为教授的全力推荐。在一次偶然的讨论中,他向张华教授提及,少年时和小卡捕获的那只小鱼。多年以来,他仍将这条小鱼称之为“盎”,因为这名字是小卡取的。这引起了教授极大的兴趣,因为这是他闻所未闻的一个物种,出于对未知事物的向往,促使他向明子提出了请求,希望明子能将小鱼的标本,拿来实验室进行生物研究
出逃(三)
多年过去了,小鱼标本仍然保存得非常完好,暗红色的躯干,在光线下发出柔和的光泽,象海绵一样具有柔软的特性。仅凭这一点,就已经让教授惊叹不已。如果不是明子事先就已经说明,张华几乎无法相信,长着如此一口相互交错着的锋利牙齿的鱼类,居然是一种植食动物。 当张华教授对小鱼标本做了仔细的观察后,认定这是一个地球上尚未被发现的物种。鉴于明子对标本的珍视,教授没对小鱼做解剖试验,而是打算先做一次X光透视。
星期三是张华教授同明子约好,一起对小鱼标本做透视观察的日子,随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提取DNA做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临时得到的通知:当天将发生级左右的地震,所有工作人员当天全部停止工作,疏散到安全地带防备危险的发生。下午4:25分,地震总算过去了,官方解除了地震警报。当张华和明子赶到实验室时,却发现昨天放在实验室里的小鱼标本已经不翼而飞。原来放置标本的桌面,如今已经空无一物。
实验室的门窗关闭完好,钥匙只有自己和张华教授才有,况且地震前教授一直都和自己在一起,并未曾离开半步。另外自己完全相信凭张华教授的人格,也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明子实在想不通,一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标本,有谁会偷偷的跑来将它拿走?而且还甘冒地震威胁的危险。
几天来,明子难免不为小鱼的丢失而感到懊丧,因为这是明子发誓要珍惜一生的纪念。这条小鱼时常让他去缅怀儿时的挚友,感慨大自然的无情,和小卡不幸的遭遇。而张华教授在和他说话时,口气也比平时显得更加的平和,语气中明显带着浓浓的歉意。他后悔当初提议明子把标本带到实验室,以致发生这样的错误。
明天是向学生讲授生物演化的课程,明子正在准备有关肺鱼的教案。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肺鱼和最初的陆上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推断有可能是某些陆上动物的远祖。尽管明子仍在为小鱼标本的丢失而烦闷,但父亲当年的话却一直提醒自己:“学习,是为了把人类的文明传承下去,并把它不断的完善,这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他的责任就是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的人们。他绝不能因个人的私事,而耽误了学生的课程。
“ 明子、明子!”外面传来的是张华教授的呼声,声音中带着强烈的震惊和喜悦。明子实在想不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居然能让已经70多岁,平时异常稳重的教授变得如此激动。出于对教授的敬重,他还是立刻放下了还没完成的教案,起身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刚到门口,他就看见了双手捧着一个玻璃缸的教授,像个孩子似的,盯着玻璃缸眉开眼笑。在他的四周,围满了好奇的人们。“你瞧,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教授说这话时,仍然激动不已。
当明子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 啊,‘盎’!”
这的确是很久以前明子喂养过的那只“盎鱼”。可它明明已经死亡,并且被做成标本放置了二十多年。但现在玻璃缸里的这只“盎鱼”,却鲜活的扭动着身躯。多牙的嘴,象暗红色的小*瓣儿般的不停地张合着,两颗突出眼眶的眼睛,四处的转动,大胆的瞧向围观它的人群。
“盎鱼”是一个从事卫生清扫的工作人员的偶然发现。当时它正在实验室内,一只专用的塑料水桶里。那是专用于倾倒清洗试验器具后的污水的桶子。实验室未得允许,一般是不准外人进入,那天清扫人员接到指令后,将污水提出去,准备倒进专门的回收池时,却发现里面有个奇怪的红色生物活体。因为是实验室里的东西,所以工作人员报告了张教授,以致出现了让张教授震惊的那一幕。
奇异生物的首次发现,和二十年多后的神奇复活,让明子和张教授成了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焦点。报纸和电视台,相继报道着这件新奇的事情。被频繁的地质灾害折磨得已渐麻木的人们,表现出了少有的激情。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究竟和他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们却兴致勃勃地,时刻关注着这件事的每一个细节。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荣誉,明子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只是心里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才行。
经过明子和张教授对“盎鱼”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盎”的基因体里,有一种神秘的基因代码,它使“盎”在遭遇生命危险时,会强制机体进入高度的休眠状态,保持重要组织不受损害,一旦遇见适应生命生长的环境,生命又会重新得以复苏。在地球上已经发现的物种中,只有地衣有相似的特性,但地衣只是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组合成的复合有机体低等植物。并且能力远远没有“盎”的完备。而象“盎鱼”这样的脊椎亚门动物,有这种惊人本领的,却是地球上首次发现。
现在,明子和张教授对标本在试验室的突然失踪,也做出了大致的结论:地震当天,标本因为地震的原因,被震离了桌面,恰好掉进了旁边盛有污水的桶中,接下来的几天,因为外界水源的刺激,就为“盎”创造了复活的条件。而二十多年前,13岁的明子看见已经死亡的盎鱼时,不过是它机体做出的一种例行反应。
当明子和张华教授,将这一发现对外界公开发布,并且认为:如果能将盎的基因体运用在医学领域,在230年后即将发生的大灾难中,为人类的生存,一定会作出极大的作用,有助于人类逃脱灭顶之灾。因为他们的呼吁,世界上许多顶尖的科学家,立即自愿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将这项艰难的科学尝试,称之为“盎鱼工程”。
随着”盎鱼“的公开,政府部门也找上了明子。原来二十多年前,在明子和小卡去河边捞鱼的前天夜里的那场雷雨中,的确有不明物体落到了地面。那是一个多棱形的,人工制作的不明金属物体,当人们发现它时,它已经因受某种控制,自动分裂成了几块,散落在了河床上。在中空的内部,什么都没发现。经过反复证实,这个物体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私人团体对空发射的人造体。它的确来自外太空,来至一个我们无法确定的,存在着智慧生物的遥远星系。但除了几块破碎的,无法进行分割的不明金属体以外,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得到。
现在政府认为这条“盎鱼”,极有可能就是当初,那个人造金属物体中存在过的物品。而且应该不止一条,只不过它恰好被明子他们捕获了而已。在它身上,说不定还存在着其他未曾发现的秘密。他们希望明子能将它交给政府特殊机构,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他们想做的和明子一样,只是希望为未来的人类,找到生命的出路。他们向明子保证,一旦研究结束,就会将“盎鱼”送回实验室。
明子回想起了由“盎鱼”身上发射出来的,对父亲的收音机,造成了异常干扰的电波。如果它真的来至外星,那这电波里是否也隐藏有什么秘密呢?
既然它可以在二十年后奇迹般的复活,难道就不会再有其他奇迹发生吗?
明子最终把“盎”交给了前来接洽的政府人员,如果“盎”真的能为人类的明天找到出路,那它就不再是属于他个人或者小卡的了。在它的身上,聚焦着全人类的希望。
276年后……
扬帆和其他的人们,陆续登上了即将飞临太空,由特殊合金制造的飞船。这种飞船可以在漫长的星际航行中,进行亚光速飞行,它装备有自动导航系统:识别一光年范围内,星际间大小星体的面积和运行状况,自动紧急规避脱险、修正飞行线路,自动分析星球表面构成物质的能力。并且能抵抗小陨石的袭击和宇宙射线的辐射。
飞船在地球轨道外陆续集结,等待指令统一出发。其中大部分人,在地球的新活跃期结束后,将重新返回地球,他们都是各个行业里挑选出来的精英,担任着在未来恢复地球文明的使命。少数人将志愿去星际中远航,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如果失败,他们就会象宇宙中的一颗尘埃,永远在遥远星际中游荡直到消亡。
扬帆站在飞船的舷窗旁,望着下方刚离开不久的地球,这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上面布满了他祖先的足迹。他的名字是祖母给他取的,据说他的许多祖先,对古代的大海都有一种莫名的神往,姓名大多都与海或者水流有关。母亲在他的小时候,曾经给他进过大海的故事:“湛蓝湛蓝的大海;美得就像头上那片蓝蓝的天空,海里游着无拘无束的鲸群……”
但大海在数百年前,还是这个故事出现的伊始,就被海底不停泛起的沙粒,和内陆河流带去的泥土染成了黄色,从那时起,他家族里的人,并没有谁真正看见过蓝色的大海。扬帆的母亲,已经在7年前死于车祸,而父亲却没来得及登上飞船,和其他不幸的人一起被留在了地面,等待大灾难的来临。
再过三个月零21天,地球上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猛烈的地壳运动,会导致遗留在上面的一些陆地生物灭绝,但经过一个恢复周期后,地球会重新进入漫长的平稳阶段,再次繁衍新的生命。这比首次预测大灾难的来临时间推辞了46年,但也足以证明了两百多年前的科学家们,对地球内部运动规律,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不论是去太空中寻找新的栖息地,还是在无数年以后,人类重新返回地球故乡,人类已经对地质运动积累了全面的经验,再没有任何自然灾害,能够偷袭人类的生命。尽管人类现在还不能制止这种灾难的发生,但扬帆相信,当人类远游后归来,这些问题也一定都能迎刃而解。
120多年前,人们发现了盎鱼身上隐藏的最后一个秘密,原来盎鱼身上发出来的电波,是一封来至外星智能生物的信件,他们巧妙的培育了一种特殊的带电鱼类,让产生的电波按他们的意志进行有规律的发送,使其成为一段在破译后,读起来颇为优美的文字。这种鱼类可已经历各种的恶劣环境,甚至是干燥成一小块,只要有一个细胞保持完整,它就可以重组生命体系,这种鱼类的名字,译成中文发音后,恰好是“盎”。信件中他们还讲述了特殊合金的制作方法,希望掌握了航天技术的智能生物,能更安全地在太空中漫游,期望有一天能和他们在宇宙中相会。他们向遥远的星际发射了很多这样的装置,这和一千多年前的地球人,向太空发射录有歌曲和人体构造图,以及太阳系示意图的钛合金光碟,表达的恰好是同一种愿望。
扬帆想起了自己的先祖明子,一位永久载入人类史册的科学家。明子是发现“盎”的神秘基因和领导开发这种基因的先驱者之一,经过他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及后来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解开了神秘基因的密码,并成功地复制到了人类的遗传基因中。使如今有幸登上了飞船的所有人类,获得了高度休眠的能力。即使在没有氧气和水的宇宙漂泊若干年年,一旦飞船智能系统探测到,适合人类生存的星体,并停留到那里,他们就可能再次复苏生命。
透过飞船的舷窗,扬帆终于有幸看见了,地球上唯一还保持蓝色的海面。在被大片黄色水域包围的大洋中心,有一圈湛蓝的色彩,像一枚晶莹的瞳孔,蓝得那样地纯净,就像那难得一见的蔚蓝天空般美丽……
宇宙中,成千上万的人造飞船正向着星空的纵深处飞去,每艘船体的外面,都喷涂着用数十种语言书写的同一句话: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我们要坚强的生存下去。
这些飞向了星际的人,他们会奔向哪里?他们是否会在星际有所新的发现?被遗留在地球上的人们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关注本文以后章节。 。 想看书来
大地教(一)
数百年前的那场地壳运动来临之前,所有的人类精英都搭载着太空船逃进了星际。留在地球上的,是大多数没有足够的太空船,来进行收容的平民。灾难来临时,留下来的人中有三分之二死于非命。接下来的洪水、瘟疫和饥荒,让幸存下来的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过得也并不好受。
无法抵抗的自然力,让早已废弃的宗教再次复兴。
各种新兴教派,在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