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97年5月,王尔德一出狱便离开了英国,隐居在巴黎美术街一所简朴的小旅馆内。此时,王尔德曾想重掂笔杆,但两年的牢狱生活极大地摧残了他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再加上穷困潦倒,没有生活保障,社会舆论也对他极为不利,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从事文学创作了。他曾说:“只能到一部意大利伪经所说的神界之域中去,那里至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一切纷扰和恐怖,也可以暂时地摆脱我们在世上遭到的悲惨命运。”
可怕的牢狱生活还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王尔德患了严重的偏头痛。1900年10月初他做了脑手术,手术非但没能减轻他的病痛,反而使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眼看着自己已病入膏肓,王尔德流露出想皈依天主教的愿望,因为他认为“天主教会是唯一能使我得以善终之地”。因此当11月29日,医生告诉他已经无能为力时,尽管已经说不出话来,但他还是用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的朋友请来了一个牧师,为他行了圣事。第二天咽气时,只有旅馆房东陪伴在他身边。送葬时,也只有几个人跟在送葬行列后面,而且还没有跟到底。棺材旁边放了些鲜花和花圈,送来的唯一一条铭旌是旅馆房东写的:献给我的房客。
王尔德在狱中写成的《最深处》中写道:“20世纪要是在我有生之年开始的话,英国人将怎么也无法忍受吧!”他留下这番话,终于在20世纪即将到来之前永远地离去了。
困在城堡里的思想者:卡夫卡
身份:捷克文学家
死于:1924年6月3日(终年41岁)
死因:肺结核
地点:布拉格
评价: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生前的寂寞与身后的光辉反差如此巨大的莫过于卡夫卡了。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把总体的荒诞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以芒诺式的悖论思维为基础的,把生活非现实化和把梦境现实化的辩谬文体。卡夫卡的小说从未偏离过小人物的立场,他的作品整体含义令人费解,虽然他以简短而明确的语言做了现实的描述。可以说,卡夫卡的作品是他个人困惑的写照。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有着极为坚强的性格,而且,对儿子他也一直使用家长制作风,这对卡夫卡忧郁、悲观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卡夫卡一生身体虚弱,患有严重的肺病,到1924年,已经发展成了肺结核。医生们对他的病无能为力,除了为他往喉头神经上注射酒精外别无他法。
5月初,卡夫卡的病情曾有所好转,他兴奋地向一直守护着他的朵拉狄曼特求婚。卡夫卡一生中曾先后3次恋爱,但都没有成功,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可是他最后的愿望再一次落空,因为姑娘的父亲不赞成这桩婚姻。
6月3日凌晨,卡夫卡的呼吸变得相当困难。朵拉狄曼特赶紧请来医生。医生给他注射了樟脑精,并在他脖子上放了冰袋。但这一切都不能减轻卡夫卡的病痛。他低声地呻吟着,要求医生给他注射吗啡。“杀死我,要不然您就是凶手。”注射了一针吗啡后,卡夫卡渐渐失去了知觉。当他再次醒来时,已不能辨认面前的人了。可他并没有完全丧失神志,趁医生不注意,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身上输液的橡皮管扯掉,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不愿苟延残喘的作家,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卡夫卡虽然挚爱文学创作,而且将它当作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但他并不想成名,也没怎么发表过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作品都不满意。所以,在逝世前,他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大学时期就认识的好友马克斯·布洛德,让他把自己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所幸的是,布洛德没有遵守朋友的遗愿,而是把他的所有作品予以整理出版,为我们这个世界保留了一位文学巨人。
卡夫卡的一生是孤独和寂寞的一生,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卡夫卡“作为犹太人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而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他也并非作家,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族方面。而他又说‘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正是如此痛苦的一生,玉成了卡夫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之成为在现代文学的巨人。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1)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身份:苏联诗人
死于:1930年4月14日(终年37岁)
死因:自杀
地点:莫斯科
评价:天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纪50年代过来的人最熟悉的苏联诗人。他置身于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大量的革命经验和深入的体验、实践,是他诗歌创作最直接的源泉。他的诗歌,除了早期有极小一部分未来主义诗作以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战斗的,为着人民美好的事业呐喊。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富有个性的、同时又极端负责任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他短暂而光辉的创作,和高尔基一起,坚实地站在了苏维埃文学奠基人的位置上。代表作有长诗《列宁》《好!》等。
在马雅可夫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与他一样有才华的诗人很多,有些并不亚于他,甚至高于他,如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叶赛宁和稍后一些的特瓦尔多夫斯基等。马雅可夫斯基的成名在于“莉丽娅的努力争取和斯大林###的需要”。莉丽娅上书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是最强有力的革命武器”,马雅可夫斯基随即被树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在树马雅可夫斯基为“最革命的诗人”之后,得到最多的是莉丽娅,她在物质和精神上占尽了便宜。
马雅可夫斯基爱上莉丽娅之时,正值陷入失败的初恋带给他的沉重的打击之中。对马雅可夫斯基来说,这是他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持续了15年之久。在势利父母的威逼下,心上人被迫嫁与别人。世俗的铜臭,玷污了姑娘纯洁的爱情,也使年轻的诗人领略了世事的浑浊。此后,莉丽娅成了他的诗歌唯一的女主人和第一个读者,他还把许多重要的作品献给了莉丽娅,把献词印在卷首,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对她深厚的感情。马雅可夫斯基在自杀前的绝命书中,仍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莉丽娅,爱我吧!”可见对她用情之深。
但莉丽娅却是一个颇有心计而且居心叵测的女人,可以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死与她有直接关系。她数次阻挠和破坏马雅可夫斯基与其他女人发展关系,而自己又不肯嫁给他。莉丽娅早已结婚而且很爱自己的丈夫,马雅可夫斯基不过是他们夫妇的摇钱树和挡箭牌。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之后,成为了“定格”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诗人”,更变成了他们夫妇永久不变的“保值品”了。他们吃了马雅可夫斯基一辈子。
在莉丽娅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对女性的爱转移到新结识的波伦斯卡雅身上。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次爱,也是他尝试组建家庭的最后一次失败。马雅可夫斯基是在心情最坏、最需要慰藉时与波伦斯卡雅相爱的。和莉丽娅一样,波伦斯卡雅也是个有夫之妇。1930年初,马雅可夫斯基向波伦斯卡雅提出结婚要求,并要求她同丈夫扬申离婚,同时离开剧院。对此,波伦斯卡雅回答说,她会成为他的妻子的,这一点她决心已定,不过她“需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更好更妥当地对扬申说”。至于离开剧院,她办不到,她热爱自己的事业,认为“如果辞掉工作,那么我的生活便会变得空虚,这将是无法弥补的”。在这种情况下,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有时和解,有时抱怨,有时甚至态度粗暴,互不相让。与此同时,文艺界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围攻日益加剧。诗人的神经是敏感而脆弱的,但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1930年3月下旬起,这位长期持续疲劳的钢铁汉子患了严重的流行性感冒。在病中,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过去的一些朋友,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纷纷疏远了他。痛苦折磨着他的肉体,腐蚀着他的灵魂。他需要亲情的慰藉,然而生活给予他的实在太少了。4月7日,他抱病参加了一次诗歌朗诵会。当时,有些怀有敌意的青年故意捣乱并辱骂他。他悲愤至极,在会上甚至讲到了死。他说:“当我死了的时候,你们会流着感动的眼泪读我的诗……”后来,他走下讲台,坐在讲台的台阶上,闭着眼睛,把头抵在墙上……此刻,心力交瘁的诗人已经绝望。他以为人民已经不再需要他的诗歌,而这对以人民的艺术为生命依托的诗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被人引用得最多理解得最少的诗人(2)
精神濒于崩溃的诗人想在爱情中获得拯救,像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可真正的爱情又是那么不易获得。4月14日早晨,马雅可夫斯基约波伦斯卡雅到鲁北扬卡谈话。他的心情特别不好,在波伦斯卡雅进门后就把门锁上了,不让她出这间屋子,并急不可耐地要求她立刻离开剧院,让她“从现在起,在对扬申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就住在这里,住在这间屋子里”。那天上午,剧院要排练《我们的青春》,波伦斯卡雅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导演一向要求严格,她认为自己必须于10点30分以前赶回剧院。于是,二人争执不下。马雅可夫斯基时而怒不可遏,时而失声痛哭,几乎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波伦斯卡雅并不了解马雅可夫斯基此刻的心情,在勉强使他安静下来后,便匆忙地赶着去剧院了。然而,当她刚跨出房门,屋里就传来了一声枪响,诗人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仅37岁的生命。
巨星陨落,英才早逝,世人恸哭。“我还没有活完我人间的岁月,在人间我还没有爱够可爱的东西。”诗人的呼唤分明还在我们耳边回荡,然而,他走了,永远地走了。临终前,他留下了绝命书《致所有的人》。其中明确写道:“关于我的死别赖任何人,也请别造谣生事。”他说明自己的死因是“爱的小舟在生活的暗礁上撞碎。我跟生命已交割清楚,何必再提彼此的痛苦、不幸和怨怼”。而且绝望地说“我没有出路”。看来,私生活的不如意,确实是导致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原因之一。另外,在绝命书中,马雅可夫斯基还将莉丽娅和波伦斯卡雅列为家属,并要求苏联政府为她们解决生活问题。对给他带来无限幸福与欢乐,激励他产生耀眼的灵感火花,同时又使他陷入无尽的苦恼和悲哀之中的两个女人,马雅可夫斯基真可谓用心良苦。
无冕影后:阮玲玉(1)
身份:中国电影演员
死于:1935年3月8日(终年25岁)
死因:自杀
地点:上海
评价:阮玲玉曾主演过《挂名夫妇》《故都春梦》《野草闲花》《神女》《小玩意》等20余部各具特色的影片。在影片中,她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形象。她的戏路极为宽广,从乡野村姑,到职业女性、青楼女子,无一不神形毕肖。另外,她入戏很快,只要经导演略加说明,便能准确地掌握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自然流露;而且不论正派反派,少女老妇,只要服装一换,她便能演得自然逼真,往往超出导演的预期效果。阮玲玉善演悲剧人物,而她的一生,则是一场更大的悲剧。
人决心要以死抗争,心境就会恢复安然与平静。死且不怕,遑论其他?一切都将成为过去。阮玲玉眷恋地打开抽屉,翻出她从影以来的全部剧照。这些形象,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悲惨经历:屈辱、被杀、自杀、入狱……而扮演她们的阮玲玉自己也是社会悲剧中的角色。她传神、真切的表演,正是她不幸命运的写照与再现。收好剧照,她转向自己心爱的秦琴。每当忧愁的时候,阮玲玉就坐在它面前,轻拨慢捻,寄托情思。今天,她是最后一次用它诉说心中的悲愤与不平了。琴声缠绵如缕,如泣如诉,忽而慷慨沉越,铮铮凝视天穹,那是她受伤的心在泣诉,在流血。
这晚,阮玲玉接到朋友黎灼灼的邀请,和唐季珊一同去黎家赴宴。她穿了一件绿底黑花的新旗袍,戴着红宝石耳环,显得楚楚动人。开宴时,阮玲玉与一些女明星同桌。过去她很少喝酒,今天却热情奔放,频频向大家敬酒。她连连一饮而尽,干杯之后总是深情地祝福说:“愿您长寿!”谁能猜到阮玲玉此时的心境呢?这是她同友人最后的聚会。她要把美好的祝愿留给影坛的朋友,留给人间的未来。
当她向费穆敬完酒后,面带醉意地问:“费导演,我算不算一个好人?”费穆知道她目前的处境,但还不知道她这时的隐衷,就深情地说:“不管别人说什么,你的朋友们都相信你是一个好人。我甚至认为你是个太好的人。”听到这话,抱定必死念头的阮玲玉感动得几乎要哭出来。
宴会结束后,阮玲玉再也笑不出来。她深情地久久注视着每个人的脸,紧紧握手。她的告别那样深情,她是多么留恋这些朋友和他们共同的事业啊!
回到家,唐季珊喝多了点,倒头便睡。阮玲玉一人呆坐了一会儿,到楼上看了看正在给她煮粥的妈妈。她们母女曾相依为命,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和屈辱。在这诀别之际,阮玲玉不敢多有留恋,怕失去死的勇气。于是她匆匆端着粥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了安眠药瓶。阮玲玉对这凄楚的社会已无所留恋,但又感到有千言万语要留给这可畏可憎的人世间,她提起笔,写下了遗书:
“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张达民没有一样对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送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怨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呢?想之又想,唯有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吧!我不死不能明我冤,我现在死了,总可以如他所愿……”
写到这里,她回头望了一眼睡在床上的唐季珊,又在另一张纸上给他留下了遗言,嘱托他用自己的积蓄余资抚养母亲和女儿小玉,且提防母亲别像自己一样,因哀痛走绝路。写完,阮玲玉就把八珍粥和着几十片安眠药吞了下去,昏沉沉地倒下去了。
唐季珊发现阮玲玉服药后,立即上楼叫起她阿妈,一起把阮玲玉送到日本人开的福民医院。不巧那里没有医生值班,白白耽搁了3个小时。阿妈急着要求转院,可是唐季珊却怕到别的医院后被人认出来,传出去对自己的名誉不利。阿妈没办法,只得打电话给阮玲玉的朋友林楚楚。不到10分钟,林楚楚和黎民伟赶来,叫救护车送到中国疗养院会诊治疗。第二天,也就是“三八”妇女节的这天,阮玲玉呼吸衰微,下午2时半,失去知觉,傍晚6时30分,阮玲玉停止了呼吸。一代影星就这样仓促地离开了人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冕影后:阮玲玉(2)
大殓之日,联华经理黎民伟致悼词。他哀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