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蒲草的记忆-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鸟不留声不知春夏秋冬。

  四厉害:窗户风,桥眼水,

  后娘心,小婆嘴(小婆指小老婆)。

  四有:水有源,树有根,

  葫芦有藤话有因。

  四不:耳不听,心不恼;

  眼不见,心不烦。

  四坏:抽大烟,开黑店;

  当赌鬼,做贼汉。

  三不幸:少年丧父,

  中年丧妻,

  老年丧子。

  三辣:辣椒辣嘴蒜辣心,

  芥末辣断鼻梁筋。

  三还:吃饭还是家常饭,

  穿衣还是粗布衣,

  知冷知热还是结发妻。

  三怕:软怕硬,硬怕愣,

  愣怕不要命。

  三宝:赖地,丑妻,破棉袄。

  三常:吃亏者常在,

  知足者常乐,

  心宽者常寿。

  两不怕:真金不怕火炼,

  好媳妇不怕人看。

  两不正:上粱不正下粱歪,

  根基不正倒下来。

  两谋:做甚谋甚,讨吃谋棍。

  两被: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两不嫌: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睡觉两暖:人暖腿,狗暖嘴。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一)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一)

  
  过罢大年,下来就是正月初五这个节日了,俗称破五,有的地方也叫送穷节。村里人在这天,一般要进行一次打扫。取意送穷,实际上是将过年时,遗留下来的一些杂物,进行清除。

  正月初七,又称人节,人节最典型的民俗活动,就是祭岁星。这里的岁星,指人的本命星,也称本命元辰。古人云: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丁,也就是人的代称,这里特指男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命星,每个人的本命星又各不相同。《北齐书&;#8226; 魏收传》里记载: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指人节),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在我家,又有这样一个说法,这天正是儿子小峰的生日。每年这天,我家总要呼朋唤友,宴请宾客,自然又是一番热闹。在这不提,以后分篇讲叙。

  民间又有这样的传说,这个传说与杨七郎有关。杨七郎是北宋名将杨业的七儿子,杨业兵困陈家谷,杨七郎突围向主帅潘仁美讨救兵。不料潘仁美公报私仇,不仅不派兵,反而将杨七郎乱箭射死,这天正是那年的正月初七。杨七郎屈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太岁,因此称为杨公忌。

  正月初八,俗称谷神节。《方朔占书》记载:岁后七日,初一鸡日,初二狗日,初三豕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

  《河曲县志》也有此说。相传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之说,故七日占人,八日占谷。村里人又有五谷杂粮之说,旧指麻、黍、稷、麦、豆。

  正月初十,旧指石止节,也称十指节,俗称老鼠娶媳妇的日子。为此,这天只烧香不点灯。小时候,听老年人讲,藏在石磨旁边,能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我也曾听过,里面确实有一种声音,可能就是老鼠娶媳妇的那种“音乐”。现在,石磨石碾早已成为文物,如今的小孩子们,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立春节,村民又称打春。日期不定,有时在腊月,有时在正月。旧俗说,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天已经结束,春天马上来到。一年之计在于春。西周时期,周天子要将务农事宜提上朝议,责令百官举行迎春仪式,与民同耕。《事物纪原》中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

  在老家流传着一首春字歌:

  春日春风动,

  春河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

  春官鞭春牛。

  讲得就是立春这一天,鞭打春牛的情景。《马邑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立春前一日,官司具春花,杂彩张乐,率农夫执犁具迎芒神、土牛于东郊,设坛于县治二门外。候立春时,致祭之官员,各执采杖,环牛而击者三。所以鞭土豪使之动,送寒气而迎岁时,劝农之始也。旧有公制,载在经制。其日,设宴于公堂,邀绅士同观,拨演俳优乐籍,男女杂陈。春牛,乃春耕之牛的略称。村民又有此说:

  一年打二春,

  野草贵如金。

  意思是说,腊月打一春,正月再打一春,将意味着今年是个好年景。

  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它是中华民族年节中,规模最大的集体娱乐节日,被外国人看作是中国的狂欢节。正月十五闹元宵,扭秧歌,耍社火,万民同乐,这与庆丰收有关。东汉末年,中国道教诞生,道教把天、地、水称为三官,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称为三元。后来,又将三元和三官相对应,上元为正月十五,中元为七月十五,下元为十月十五。这三个相对应的日子,各诞生出一位男孩儿。这三位男孩长大后,分别就是:尧、舜、禹。其中:尧做了天官,职责是赐福;舜做了地官,职责是赦罪;禹做了水官,职责是解厄。合称三元大帝。人们对天官尤为尊敬,道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称之为:

  无量火焰,

  照耀无极。

  佛经中有燃灯佛之说,被认为是佛教中最古老的古佛。佛教还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的日子,在西方是十二月三十日,就是东土的正月十五。为了纪念佛祖的神变,此日要进行燃灯*。可以说,佛教对保存中华民族古老的烟火崇拜,特别是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的习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天,也是村里一年当中二大庙会之一。从正月十四开始至十六结束,一共三天。据村里老年人回忆,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村里是人山人海,异常繁华。尤其是南观音庙和奶奶庙前,还有老爷庙前,更是商贾云集,人来人往,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来赶会。村里还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踩高跷,吹响工,点烟火,唱大戏,主要是祭拜神灵,祈求保佑家人平安,一年风调雨顺。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子,还要到东观音庙“戴枷”,敬祖请愿,祈求祖先保佑健康成长。

  天仓节,是民间祭祀仓神,也是填满仓库的节日。村里有两个天仓节,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老家也叫添仓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日填仓。可见宋代就有祭祀仓神的民俗活动,村里人讲究这天喜进厌出。进,可以理解为往家“添”钱财。出与进相对,就是尽量不要在这天花钱。特殊情况例外。

  二月二,为龙的节日,村里人俗称引钱龙,又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法。

  据说,龙原先住在天上,称天龙,与凡间的人和事没有关系。后来,杨二郎在五台山获得降龙木,才将天龙引入人间,这天正是农历二月初二。龙庙,就是人类给天龙修建的宫殿。从此,天龙为人类行云布雨,滋润万物。同时,也享受人间烟火。如人类对天龙有不恭敬的言行,天龙就要进行惩罚,降暴雨,下冰雹,发洪水。因为八卦中的第一卦称为乾,为天。于是,人们把杨二郎引天龙下凡,称为引乾龙。把杨二朗引天龙那天,称为龙抬头的日子。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时,由章嘉活佛担任向导,章嘉活佛有意给乾隆皇帝讲了这个故事,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乾龙惠民,国家兴隆,好!同时,还赏了好多钱财。章嘉活佛将这些钱财,全部分给贫困百姓,以示皇恩浩荡。从此,人们将引乾龙变成了引钱龙。

  村里人引钱龙,一般是担水引钱龙。《大同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早刻,户家按是年治水龙数,投钱于茶壶,汲水井中,随走随倾,至家则以余水合钱尽倾于贮水瓮,名为引钱龙。现在的乡俗是,早晨太阳出山之前,家家户户到村外河边或者是水井泉水边担水,打水时禁忌说话,禁忌身影投入水中,禁忌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钱龙。担水回家时,特别讲究沿路洒下的水迹要均匀,水迹太大被说成是雨涝,没有水迹被说成是干旱,翻了水桶则认为是山洪暴发。水迹均匀,则意味着风调雨顺。回到家,将水倒进水缸,钱龙才算引回家来。如今,村里没有了水井,人们也不用担水了,只要拧开水龙头,然后把水提回家。有的人家还在水缸里面放些硬币,有白色的,有黄色的。白色象征着白银,黄色象征着黄金,取意金银财宝引回家。早餐喝豆腐脑或面条,中午喝饸咯,意思是给钱龙垒窝。这天,男人们还要理发,取意为龙抬头,吉利。

  二月十九这天,村里十二岁以下的张姓男孩,都得到南观音庙“戴枷”。枷的形状,就像一个三角形,三条木棍或三条高粱秆上,缠绕着花红柳绿的有色纸。三个角下,还吊着代表天地以及本人年龄的纸环。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二)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排在春分和谷雨之间。《易通挂验》一书中是这样说得:春分加十五日为清明,万物至此皆结齐而清明,因此便称清明。清明有时在农历二月的下半月,有时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但是,一般情况是阳历四月五日。老家还有这样一个说法:

  三月清明花不开,

  二月清明花彤彤。

  指得正是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清明节的活动内容有:祭祖扫墓,踏青饮宴。《广灵县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清明日,男女插柳条,备酒脯、香楮。拜扫茔墓。老家主要是祭祀祖先。民谣有:

  清明细雨催人哀,

  漠漠幡头野花开。

  手端祭祀肩扛锹,

  都为祖坟添土来。

  因此,清明节也称鬼节。所有生者要给其祖坟填土,这儿又有一个说法,取土时须取“有空”的地方,不能随处乱挖。这天,村里人在吃食上也有讲究,过去一般是用面捏二种动物:一种是蛇,一种是燕,统称为蛇蛇燕燕。而且在捏的时候,根据一年的节气变化又有所讲究。近年来,又流行这天吃鸡蛋,取意为驱邪避毒。清明前一天,村里人称一百五日,指得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清明前几十天,或十几天,家家女人要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们缝一种叫“连连子”的东西,里面装柏树籽,取其香味,用于避邪。缝补这种东西有许多说法,如:一个孩子今年五岁,则缝七片,上面那片为蓝色,代表天;下来这片为红色,代表太阳;最后一片为白色,代表土地;最后第二片为绿色,代表大地;中间为其它色。形状也有区别,男孩儿为圆形,女孩子为三角形。缝好就戴在身上,一直戴到清明前一天,然后取下来,挂在树上。

  村里不生育的女人,还在四月初八这天,到村西奶奶庙“俏娃娃”。十二岁以下的男孩子,同时在奶奶庙戴枷,一是还愿,二是祈求送子娘娘保佑其健康长寿。

  农历五月初五,村里人称端午节,这是村里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是指正中午的太阳。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人们很容易中暑。而且,雨水明显增多,各种虫蚁蚊蝇繁殖迅速,病菌极容易滋生传播,常常危及人们生命。过去,人们以为是邪瘟恶毒在作怪。《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将端午节解释为:日吐正阳,时当中夏。饮雄黄酒,是村里人过端午节的一大习俗。《朔州志》中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其功效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中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病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朔州志》中又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门悬艾虎。端午节辟邪,小孩子是重点保护对象。《定襄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五月端午,儿童系五色线。《大同县志》又有这样的记载:端午,孩童插艾佩符,臂缠彩线。

  如今在村里,这些习俗仍然还有。节前,母亲就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形状,造型夸张,工艺精致,内装五谷柏木等香料,称之为香包。男孩子多是老虎狮子形状,女孩子多是花卉鸟类图形。传说,香包可防止病毒侵身。小时候,母亲给我缝过类似的香包,晚上睡觉时,还揣在怀里,那缕香味,经常飘在梦里。白天挂在脖子上,一摆一摆的,跟女孩子脖子上的项链差不多。

  如今,这些习俗也渐渐被村里人淡忘了。这是祖先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农历六月初六,有的地方叫开园节。《大同县志》中记载:六月六日,凡有菜园之处,俱敬龙神,延宾同享神福,曰开园。游观者,其丽不亿。过去,这天各佛寺道观里的和尚道士,都要翻晒经书。据说,这天翻晒经书,可得灵气,读起来会加深悟解,有助于成仙得道。

  进入农历六月,村里读书人也要翻晒书籍,还讲究给先生送礼,或者是请先生吃饭。所有这些习俗,都反映出村里人尊敬先生、重视文化的良好习惯。一般百姓,则将皮大衣、毛衣之类的东西,拿到太阳底下曝晒。人们都说,这天晒过的衣物,防潮,不生蛆。

  村里流传着这么几句歌谣:

  花喜鹊,

  叫喳喳,

  今天谁来呀?

  俺亲家。

  唱得正是农历六月,村民互相走亲访友的风俗习惯。

  农历六月二十六,是村里又一大庙会。关于这个庙会,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豆罗村一位放羊的,在静乐县(在忻州市的西面)看见一位神仙有求则灵,尤其是祈雨。他就用口袋偷上这位神像回村,当他走到寺庄村时,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于是,我村就和这位神仙成了神亲。

  这就是我村在这天求神祈雨的来历。

  每年这天,村里都要唱戏,弄红火。据说,这个庙会指得就是村西的老爷庙。

  听村里人说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一年,也是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村里一些年轻人请来一班唱秧歌的。过去人们常说,皱书捏戏,唱秧歌的放屁。因此,村里一些老年人认为,秧歌属于大众娱乐节目,是不能敬神的。当时邢子述老先生正好也在村里,他老人家也正在“红”的时候,他对秧歌这种娱乐形式很感兴趣,还亲自登台表演,与演员共同演唱。尽管以老先生(这里特指邢善言老人)为首的守旧派持不同意见,但畏惧其势力,只好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三)
节日:村民生活的意义(三)

  
  七夕节,指得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有的地方也称少女节,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这个神话故事,民间称天仙配,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闲余时间,常常跑到人间河中洗澡。牛郎是人间一位贫苦青年,善良勤劳,经常受兄嫂虐待。分家时,兄嫂只分给他一头老牛,令其自立门户。从此,牛郎和老牛终日为伴,白天一同下地干活,晚上一起回家休息。

  一天,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