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 讲义-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蓟瓒枞透琛R司鸵日海怯幸桓隽己玫姆缙端拥木衩婷玻墒抢鲜υ谏媳叨家跛赖寡舻模惨唤驳囊帕耍趺椿嵊行巳つ兀磕阋窈茫紫壤鲜褚谩H寮业囊馑季褪撬担阋持翁煜碌幕埃闶紫纫漓氲睦瘢估习傩彰穹绱酒樱紫饶闾熳拥男木鸵H绻熳蛹漓氲睦穸几悴缓茫翘煜戮椭尾缓茫绻惆讯E礼搞好了,那么天下自然就好治理了,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了。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认为礼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如在”,就是祭拜祖先的时候,好像你死去的亲人就在你的面前(这样你就会更诚敬)。有些人在清明节扫墓的时候,一边烧香,一边有说有笑,这怎么行呢?“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的时候,好像鬼神就在你面前一样。比如说,课堂上老师在和不在肯定不一样,有老师在这里大家就鸦雀无声,老师不在的时候,大家就比较轻松,说说笑笑。如师在,就是说你们在教室的时候,好像老师就在你们面前一样,是同理。“吾不与祭,如不祭”,孔子说,如果我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的话,就不如不祭。比如说祭祀这一天,我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到场,我就派一个人去祭。孔子说,我不能亲自去祭祀的话,就不能真正地表达我的诚敬之心,因为我祭祀的时候是如同我的祖先都在我的面前,而代替我去祭祀的人,他肯定不能像我那样诚敬。所以我与其派人去,不如不去。孔子的意思是说,你都派一个人去了,你的心多不诚啊。再大的事有祭祀重要吗?你真正有诚敬之心的话,不管有什么大的事,都可以推掉来参加祭祀。这实际还是讲的礼的核心是诚敬,无诚敬则无礼。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佾第三(6)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一个大夫。“与其媚于奥”,“奥”是指房子的西南角。古人认为房子的西南角有神,这是什么神?为什么居于西南方?因为古人房子的西南方为尊者所居,此外,按照八卦的方位,西南方正好在坤位上,五行里边西南属土,坤位是属土的,坤就是地,代表大地,所以这个神称土神,也叫奥神。另外,古人认为在房子的其他方位也有神。如灶神、井神。以前到了过年的时候,要迎灶神,送灶神,祭灶神是为了求得康泰富足;祭水神,祭水神是为了消灾祈福;还有瘟神,就是掌管瘟疫的,古人认为祭瘟神能保佑家人一年平安……这些神都是掌管某一个小区域的,而土神是一年四季都供着的,每天都要给他上香。王孙贾就说,那个土神好像跟我们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啊,与其去祭他,不如去祭灶神,因为祭了灶神还可以得到好处。就好比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名为总管,但实质上并没有权力。比如说,你们的班主任虽然是班级的主管,我是一个任课老师,只负责我这门课程的教学,可是期末考试是由我来打分,所以与其去和班主任搞好关系,不如去和任课老师搞好关系。孔子听了这个话以后说,“不然”, 不是这样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神都是相通的,“获罪于天”,你把天给得罪了, “无所祷也”, 那么你祭哪个都等于白祭。因为你祭祀的心不诚,对此天是知道的,什么事情,你不知,我不知,可是天知道——无论你做好事还是坏事,天都知道——所以你这样投机取巧,势利、功利,天也是知道的,因此你如何祭祀都是无用的。“无所祷也”,你祭灶神也好,你祭什么神也好,只要你的心不诚就没有用。春秋末期周天子、诸侯王表面上还是当权的,实际上实权已经落到大夫手上。当时有人认为投靠天子、诸侯王不如依附有实权的大夫,孔子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批判,指出人不应有投机之心,投机取巧或许能取得暂时的成功,但终究是要失败的。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指周朝。“监”,就是视,就是看。视于二代,“二代”指夏朝和商朝。他说周朝把夏朝和商朝都看完了,意思就是周朝是继夏朝、商朝以后的朝代,夏朝有夏朝的礼仪,商朝有商朝的礼仪,周朝建立以后,周朝就在夏朝和商朝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典章文物制度。比如清军入关,他就看明朝人的制度是怎样的,据此来建立清朝的制度。周朝学习和继承了夏朝、商朝的礼仪、文物制度,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因为综合了夏商两代的制度,加以总结,所以“郁郁乎文哉”,“郁郁”就是完备,丰盛,“文”就是指礼仪文物制度,所以周朝的礼仪制度可以说是最完备的。“吾从周”,我要是行礼的话,我就要跟从周朝来,我就要学习周礼。孔子是主张恢复周礼的,因为周礼是夏商周三代礼仪文物制度的总结,也是三朝文化的集大成。由这句也可知孔子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是非常熟悉的,不然就不能比较出优劣。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孔子是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据此,我们也就明白孟子所言不虚了。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大”在这里读tài,指太庙;“大庙”在这里指周公庙。当时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大庙,这个国家开国之君的庙就是大庙,鲁国的祖先是周公,所以鲁国的大庙就叫周公庙。现在山东曲阜、陕西岐山都有周公庙,而且非常气派、古雅。“每事问”就是说孔子进入周公庙以后,每看到一样礼器——祭祀祖宗的庙里有很多东西,有钟啊、鼎啊、香炉啊之类——都问:这个是什么啊?这个是做什么的啊?“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孰谓”,就是谁说的意思。“鄹”是鲁国的一个地名,即鄹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鄹邑的大夫,此处“鄹人”就是指孔子的父亲,“鄹人之子”就是孔子,有的人就说,谁说孔子这个人知礼啊?“入大庙,每事问”,当时孔子是以知礼而闻名的,孔子懂礼节,懂礼仪,既然懂礼,那为什么进入大庙以后什么事情都要问呢?如果你懂礼的话,何必每一样都问呢?人们就觉得奇怪了。孔子曰:“是礼也。”孔子说这就是礼啊。“是”当“这”讲。礼仪的核心就是尊敬。孔子明明什么都懂,可是他仍然每一样都要问,这个问本身就是一种谦虚诚敬的表现,即使懂得还是要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礼。问就是一种礼。而我们一般的人,懂一点点知识了,懂一点点文化了,就了不起了,这也瞧不起,那也瞧不起,认为自己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十分傲慢。人有了学问就傲慢,这叫“知障”,知识的障碍。圣人那么有学问,那么懂礼,可他仍然是很谦虚、很诚敬的,什么都问。并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敬的一种表现,所以问本身就是一种礼。
  

八佾第三(7)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在中国古代汉语里边,凡是双音节词,比如说皮革、牙齿、疾病、朋友,组成词的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有毛之皮谓之皮,无毛之皮谓之革。大牙叫牙,门牙则叫齿。小病叫疾,大病叫病。同师为朋,同志为友。再比如说形象,形就是具体的形式,象就是现象,是不具体的,既像这样,又像那样的。《易经》里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空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日月星辰,你可以说它像白狗,可以说它像箭,也可以说它像其他什么,说它像什么都可以,它是象,但不是具体的形。形是具体的,象是抽象的,它们有区别。“射不主皮”,射箭关键不在穿皮,什么叫穿皮?射箭就要打靶,这个箭靶子是用皮做的。射箭并不一定要把这个箭靶子射穿。《仪礼·乡射礼》曰:“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所以然者,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耳。”射箭主要是看人的德行,应该以射中为主而不是以把靶子穿破为能,因为人的力量有强弱不同,因此要以是否射中靶心来评判。“为力不同科”,“科”当等同讲,就是说每个人的力量是不相同的。射箭要射中靶心才算赢,而不是以射穿靶子为标准,“古之道也”,这是古来射箭的规矩。
  为什么孔子要说这个话呢?你们看朱子的注解,“‘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杨氏曰:‘中可以学而能,力不可以强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孔子是以古之道,来匡正当世的失误,当世有什么失误呢?周武王在攻打商朝的时候,就主张射箭要射穿,因为是在打仗,就要比力气大。打仗的时候肯定是力气大的占上风。周武王得天下以后,不打仗了,射箭作为礼乐之一种,就不主张射穿了。但是到了周朝末年,天下的诸侯国又纷纷起来争霸,这时候就又要比力量了,于是在射箭比赛里又兴起了以射穿靶子为优胜的风气。孔子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用这句话来匡正当时天下人争强斗胜的杀戮之心。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什么叫“告朔之饩羊”,我先说一个现代的现象大家就明白了。每年到了十一、十二月的时候,街上有卖挂历的,表示到岁末了,要过年了,新年就要来了。在夏商周时,在每一年秋冬之交,是由天子来颁发来年的历书给各个诸侯。不像现在,只要你花钱就能买到挂历,古时候的历书不是老百姓能有的。天子把来年的历书颁发给各个诸侯,然后各个诸侯将历书供在各自的大庙里边,每个月初一国君要到大庙里去祭祀,表示这个月听政的开始。“告”这里读gù,宣示、谕示的意思;“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天子颁发这个历书给诸侯时,把来年每个月的情况宣示给诸侯,这就叫告朔。诸侯每个月去祭祀这个历书的时候,要杀一只羊,“饩羊”,这个“饩”读xì,就当“活”字讲,指活的羊。
  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子贡的那个年代,虽然历书还供在大庙里边,可是国君都不亲自去祭祀了。这说明国君心里边已经没有周天子了,周天子已经没有权力了。但是,虽然国君不尊敬周天子了,不去祭祀历书了,那些管理大庙的人还是照例每个月杀一只羊,管你来不来祭,羊还是照杀不误。所以子贡就说,反正都不祭了,何必杀羊呢,多可惜啊。反正国君又不来祭祀了,何必白白地杀羊。内容没有了,徒有形式。孔子听了这个话,他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爱”当怜惜讲,端木赐啊,你可惜的就是那一只羊,而我可惜的是这个礼节。如果形式还在,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形式再把它的内容恢复起来。有这个形式存在,人们就会问,为什么要杀羊啊?因为要祭祀历书。哦,原来还有这个礼节。渐渐的,礼节就有望恢复起来。可是如果你把杀羊这个礼节都废除了,每个月大庙里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了,人们哪里还知道每个月有要去祭祀历书这个礼仪呢?孔子是在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我们今天常常说走过场,搞形式,与其搞形式,不如不搞。这样恰恰是错的,因为即使内容失落了,形式仍然有它的积极作用。
  

八佾第三(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侍奉国君,完全按照礼仪,有的人认为我在献媚。比如说,学生在外边碰到老师了,是不是应该给老师行个礼,说声“老师好”?这是应该的,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礼仪,你问候老师,老师也会回敬你。这是一种礼仪,相互尊重,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可是有很多同学看到老师往往装作没看见就走了,或者看见了也埋头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目中无人:“这是谁啊?我不认识。”相反的,有个学生很尊重老师,看到老师就说“老师好”,很谦和,本来这个学生是对的,其他同学反而觉得他在巴结老师——把正常当非常,把非常当正常。不给老师行礼明明是你不对,人家行了礼,你心里还不舒服,还认为人家是在献媚,是在讨好。所以孔子说我侍奉国君尽我的礼仪,我是对的,只是有的人以为我在献媚。圣人从容平和,如果换作别人或许就会说“小人以为谄也”,那些小人反倒觉得我是在献媚。圣人从容平和,他没有批判人家,只是解释自己;即使被冤枉了,也只是澄清事实,而不是去责备冤枉他的人。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国君要使用臣子,臣子要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孔子就说,“君使臣以礼”,国君对待臣子以礼节;“臣事君以忠”,臣子服侍国君要忠,要竭尽全力。上对下要合礼,下对上则要竭尽全力,要忠。比如,作为老师,就要依老师的礼给你们上课,给你们辅导,给你们布置作业,这就是老师的礼,老师的本分。近代的四大高僧之一,弘一大师李叔同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做老师的时候有一段对学生以礼的佳话,这在他的弟子丰子恺先生的回忆文章中有描述。有学生迟到,一般的老师都要批评,但是李叔同先生反而给迟到的学生行礼,说:“我的课不好听,让你迟到了,以后我一定尽量把课讲得更好,使你不会迟到。”有学生上课睡大觉,李叔同先生也过去给他行礼,说:“我没有使你耳目聪明,让你开智慧,反而使你在课堂睡觉,实在是我对不起你啊。”有学生上课放屁,李叔同先生也过去给他行礼:“这个课没有引出你的香,而把你的这个引出来了,请你以后到教室外边去泄气。”有这样的老师,学生还能不受教化吗?学生还会迟到吗?他还会上课睡觉吗?他还会很不文雅地在教室里放屁吗?肯定不会了。同样的道理,国君以礼节对待臣子,臣子对国君是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臣子就会竭尽全力侍奉国君。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忧伤。上古三千首诗,孔子删定成三百零五篇,在三百零五篇里,把《关雎》列为第一篇,孔子的这一做法是有深意的。为什么要把《关雎》列为第一篇呢?就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这首诗寄托了儒家崇高的人生理想,儒家的人对于人生、对于婚姻的理解都在《诗经》里边,所以孔子这么赞叹《关雎》这一首诗是有深意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说:“《论语》者,所以教人学为君子者也。”《论语》这部书就是教人学做君子的。你要做君子,首先要把《论语》学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当与窈窕淑女相配,所以如果你娶了泼妇、悍妇,那首先是因为你不是君子,你自己的修养不到家。反过来,女子所嫁的不是君子,也是因为你自己的境界不够。所以这一句话是讲男女各自的修养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构建和谐的婚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