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齐鲁文化-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颜真卿一生好学,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不但受到家庭的影响,还得到了吴郡张旭的指导。此外,他还广泛学习了历代书法名家,如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特长,并经过融合贯通创造出出类拔萃、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字体风格,后人称之为颜体。史学家范文澜认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事实上,颜真卿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书法影响非常大。他的作品《争坐位贴》、《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等都是后人临摹的对象。。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齐鲁英杰(27)
第七节宋朝时期
  齐鲁之地历来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大邦,两宋是“曲子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齐鲁词坛不仅升起了李清照、辛弃疾这样光芒四射的巨星,还点缀着其他光耀不等的群星,使其总体景观璀璨斑斓。
  一、《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
  张择端(生卒年不祥),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北宋末年画家,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据说:张择端自幼好学,两岁就开始东涂西抹。有一次,父亲写了一夜的奏章被三岁的张择端画得一塌糊涂,非常生气,转念又想儿子爱画画是件难能可贵的事,就没有打骂他,还给他准备了纸张,让其在纸张上作画。节日时,全家到郊外游玩,张择端就认真观察过路的轿夫、毛驴、担挑拉车者,回家后便在纸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人物、河流、房舍等,家人和客人看后皆不住称赞。
  清明上河图(局部)
  18岁那年,宫里招考画画的官,张择端画了一幅反映汴京节日的作品去应考。主考人是宋代画家——当时的宋徽宗赵佶,但他爱好绘画花鸟,不喜欢张择端的作品,张应试失败。金人攻陷汴京后,张择端逃离汴京,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以卖画度日。随着名气的远传,张择端被朝廷招到翰林图画院供职,专门从事绘画。后来,他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宋高宗赵构看后大喜,群官纷纷赞扬。
  《清明上河图》全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写实生动的长卷风俗画。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从郊野到城内街市(虹桥一带)的繁华景象,画面选用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全景式构图,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动态,包括经济状况、城乡关系和民情风俗等,堪称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段:
  首段是郊野的农村风光,描绘的是田野、村落,赶集的乡下人和驮运货物的骡马沿田间小路向城里行进;而达官显贵则在家丁的簇拥下前往郊外游玩,轿子上的野花和沿路萌芽的杨柳树表明此时正是清明时节。
  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车船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场面。画面自右而左,即向市区伸展,原野逐渐被房屋店铺所取代,河流折转进入画面,成为画中的主体。河边的船只忙着装卸货物、上下旅客,岸上的饭店客栈一派繁忙景象。虹桥下一只大船正欲穿过桥洞,由于桅杆太重还未完全放平,船夫们非常紧张,有的使劲撑篙,有的用竿抵住桥洞,以防桅杆撞到石桥。同时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揽住船身。邻舟与桥上的人也指指点点出主意,隐约显现出喧闹的气氛。
  随着河流画面折向商业区,一座坚实高大、气势雄伟的城门出现在中间,这就是整幅画作的后段。城门附近店家密集、街道纵横,车马行人都在匆匆赶路;护城河的宽大桥面上有许多人在凭栏观景;一队驮着货物的骆驼向城外出发。城内十字路口的商店门面非常宽大,建筑也极为考究,一些高宅深院还写着“王员外家”、“赵太丞家”等大字门牌。在街角处是说书或卖货的摊点,许多行人正在驻足观望。十字街的正面有两辆马车疾驰而来,一些牛车、手拉车、手推车、马骡、轿子等交通工具也在向各个方向行驶。

第六章 齐鲁英杰(28)
整幅画共画有农、商、士、医、卜、道、僧、妇女、胥吏、篙师、缆夫等500多人;马、牛、驴、骡、骆驼等各类牲畜50多匹;不同类型的车轿20余辆;大小船只20余艘;房屋农舍30余幢。有赶集的、买卖的、闲逛的、饮酒的、聚谈的、推舟的、拉车的、乘轿的、骑马的;大街小巷,百肆杂陈;河港池沼,船只来往;官府第宅,茅蓬村舍……整幅画面给观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清明上河图》并无作者的款印,之所以将其认作是张择端的作品,其根据是卷后金大定丙午年(1186年)张著的跋语。此外,卷后还有金代张公药、张世积;元代杨准;明代李贤、吴宽、陆完、李东阳、冯保等人的题跋诗文。这也说明此画曾被北宋、金、元、明、清代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名迹。
  二、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年),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生于官宦人家,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女词人,传世作品有《李易安集》、《漱玉词》等。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精通经史、擅长散文,母亲王氏也是李清照画像
  知书能文之人。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有很好的文采。17岁时,她写下咏史诗《语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其中一首写道:“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俸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记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这两首诗均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在文人堆里引起一阵躁动,受到前辈诗人的称赞。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四川省遂宁人。宋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在《碧鸡漫志》中评道:“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18岁时,李清照在汴京与丞相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感情笃深,常常吟诗诵词。李清照通过《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表达婚后的甜蜜,对丈夫的撒娇以及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当丈夫到外地为官时,李清照又创作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讲述离愁别绪、难舍难分,其中自有另一种甜蜜。
  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将自己所做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为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销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据元代伊世珍的《嫏环记》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同时又不甘下风,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昼夜,写出了五十阙词,李清照的这首词也被他纳入其间。随后赵明诚请好友陆德夫给予品评,陆德夫细细品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回答:“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几句。 。。

第六章 齐鲁英杰(29)
公元1127年,宋朝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双双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先后渡江南去,没想到赵明诚于第二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市),年仅49岁。李清照悲痛无比,在丈夫的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丈夫的去世使李清照大病一场,在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此时金兵正在向南侵入,皇室混乱,李清照与逃难人一起开始了避难生涯。在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之时,嫁给了名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的改嫁,史书说法不一,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艰辛。结婚之初,张汝舟对李清照照顾得很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张汝舟想占有李清照尚存的文物,而这些文物被李清照视之如命,因她与前夫赵明诚共同创作的《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此后李清照渐渐发现彼此的志向情趣大异。张汝舟见自己不能俘获李清照的心,也不能支配她的行为,便恼羞成怒、拳脚相加。李清照将人格看得比生命更珍贵,在此情况下决定与其分手。但封建社会里的女人无法离婚,无奈下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曾向李清照讲述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情,这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但依照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必须坐两年牢。李清照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上的奴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表明自己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虽然李清照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过多的打击使李清照心力交瘁,但她依然在与命运的抗争中顽强地活着。南渡后的诗文、词章、内容风格为之一变,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确立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的多是闺情,流露出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与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显现出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词的平仄、声韵、音律等文体性特征,得出诗词“别是一家”的结论,为诗和词划清了界限,使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李清照还将词人分为两派:以晏殊、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为代表的“不知”者;以晏几道、黄庭坚等为代表的“能知之”者。这种划分基本与后人所称的“婉约派”和“豪放派”相对应。李清照也被后人称作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三、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在他出生前的13年,中原已沦为金人的国土,辛弃疾的家乡也被占领。金人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南宋朝廷在求和派的控制下,不但放弃收复河山的大计,还采取丧尽民族气节的投降政策。辛弃疾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自幼目睹生灵涂炭的惨状,又经祖父辛赞的教导,年纪轻轻就心怀复国大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齐鲁英杰(30)
22岁时,辛弃疾曾组织数千人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第二年奉命南归,被高宗授予官职。当辛弃疾踌躇满志意欲壮大军队恢复中原时,却处处受到排挤,没过多久就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虽然如此,他依然心怀故土,矢志收复河山,并曾以独到的眼光写出《美芹十论》,准确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和作战方针,只是朝廷主张求和没有采纳。
  辛弃疾生性豪爽,非常看重友情,与朱熹、陈亮等人交往甚笃。朱熹死后,朝廷严禁朱熹之学,其门生、友人无人敢去送葬,而辛弃疾以61岁的年纪前往哭送。他与陈亮的交往,更广为后人所传颂。
  1178年,辛弃疾任临安大理少卿,当时同僚吴交如因病过世,但家贫无钱买棺入殓。辛弃疾知道后感叹道:“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厚赠银钱给死者的家属,并上疏皇帝,请求抚恤吴交如的遗眷。此时,“人中龙、文中虎”的永康人陈亮来到临安,上书孝宗,建议迁都建康。陈亮是一个有经济之才、坚持驱逐金人、反对道学空谈心性的杰出思想家,还是气概豪迈的大词人。陈亮非常仰慕辛弃疾,急欲相见。当时辛弃疾住在临安城郊,宅前有一条小溪,溪上有木桥。据传说:陈亮骑马来访,但马到桥前停止不进。陈亮3次挥鞭催马,马只是盘旋跳跃并不肯前进一步。陈亮大怒,拔出宝剑斩断马首,然后步行过桥。辛弃疾看到此番情景不由骇然,急忙出来迎接,此后两人结为至交。
  隆冬的一天傍晚,大雪纷飞,辛弃疾卧病在床,忽然家人来报:“东阳陈亮来访。”辛弃疾急忙下床迎接,并命家人备好酒菜,与其边饮边畅叙心曲。当两人论及时势而谈到北方沦陷地区人民的苦难时,都慨叹不已。悲愤至极,辛弃疾从墙上摘下一把宝剑,递给陈亮观看。陈亮抽剑出鞘,寒光一闪,湛如秋水,实乃好剑。辛弃疾说此剑是自己在历城起义时,一名战士的父亲所赠,真实表达了中原人民抗金的坚强意志。当追述起当年威镇山东,使金人闻风丧胆的农民领袖耿京时,辛弃疾不由唱起新近填写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随着歌声,陈亮舞起宝剑,寒光闪闪、冷气森森。歌声停歇,他收住宝剑,盛赞辛弃疾歌词的悲壮,辛弃疾则赞扬陈亮剑术精湛。
  辛弃疾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向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受打击。空怀复国强兵的本领而无处施展,心情自然很复杂、矛盾,于是他把爱国心绪投入词作中,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辛弃疾因此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词风继承了苏轼诗风,以慷慨雄奇、沉郁苍凉为主,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龙腾虎跃、生机勃勃,毫无“妮子之态”;笔下的山水等自然景物,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又有雄浑冷峻之壮烈。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他的作品体裁多种多样,风格富于变化,内容极其丰富,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主题。在这些词篇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辛弃疾把词作为呼吁恢复国土、激励抗金的武器。当南宋军民取得征战胜利时,他赋词赞颂;当朋友赴召或升迁时,他赠词激励其为恢复中原大业尽心竭力。当然,他在更多词中抒发了个人的报国心声,倾诉自己驰骋疆场的渴望,发泄报国无门的不平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此外,词中还对南宋主和派的屈辱妥协进行了尖锐批判,指出主和是误国罪行,并谴责得势佞臣对有志之士的*。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辛弃疾热爱祖国的情操。

第六章 齐鲁英杰(31)
第八节金元朝时期
  金元朝时期,山东处于边境地区,不断遭受外来的侵扰和野蛮统治,统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