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齐鲁文化-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谋ψ4耸保牍墓笞宥孕戮挠盗⒁卜⑸朔制纾殖闪撕芏嗯杀穑渲幸哉涓呦氖屏ψ畲蟆S捎诟呦牍有“椎墓叵到虾茫园抵信扇饲巴旃牍有“谆毓涛弧!!∽詈玫膖xt下载网

第六章 齐鲁英杰(2)
公子小白得到信息后,急忙与鲍叔牙分析国内形势,然后日夜兼程地往回赶。这时,公子纠也得到消息,在鲁庄公的帮助下也急忙赶往齐国。但他们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提前出发,为了使公子纠先回到齐国当上国君,管仲决定中途射杀小白。管仲亲自领兵前去截击小白,并射中了小白。看着小白倒在战车上,管仲以为他已经被射死,便带人返回。没想到,管仲的箭并没有射死小白,而是射在了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非常聪明,趁机装死,以免有人再次暗杀自己。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小白抢先回国,并顺利登上王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在鲍叔牙等人的帮助下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依照齐桓公的意思,曾经射杀自己的管仲也必死无疑,但鲍叔牙劝说齐桓公:“管仲乃天下奇才,为了齐国的强盛,请忘掉旧怨,重用管仲。”在鲍叔牙的极力劝阻下,齐桓公打消了杀死管仲的念头,将他接回国,封为相,主持政事,使管仲的才华得以全面施展。
  管仲当上齐国的丞相后,为了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根据齐国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国家富强离不开经济。因此他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主张废除齐国的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从而提高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此外,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并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经过一系列的改革,齐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其次,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有好的管理措施。管仲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重新划分、整顿行政区和管理机构,并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不同部门间还可以相互监督、制约,使得国家成为统一的整体。
  再者,国家是否强盛的外在表现是有强盛的军事力量。管仲认为“兵在精不在多”,而且应“寓兵于农”,这样才能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与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于是,经过一番治理,组成了三军,每军为l万人,分别由国君和二位上卿统治,每年春秋进行狩猎,从而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管仲的改革措施得到推广后,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当时,由于周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且中原各国都希望联合起来抗御戎狄侵扰,为了顺应形势,管仲向齐桓公提出了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尊王攘夷”。所谓的“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因为周王室虽然衰微,造成列国相互争战的局面,但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各国“首领”,只要举起尊王的旗帜,就能借助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顺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攘夷”是指领头伐夷,这里的夷是指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他们趁着中原各国争战之机不断入侵,对各国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如果齐国能领头伐夷,就能较为轻松地得到各国拥戴。
  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并在管仲的辅佐下北攻山戎,南征楚国,扶助王室,救邢存卫,主持会盟……最终成就一代霸业。管仲为齐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
  公元前645年,管仲身患重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询问谁可以接替相位。这位为齐桓公创立霸业呕心沥血的军事家回答:“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打算任用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他善恶分明,只要有人曾经做过错事,他就终身不忘,这样是无法辅佐朝政的。”齐桓公又问:“易牙可以吗?”管仲回答:“易牙不惜烹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毫无人性可言,不能为相。”管仲说完后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推荐为人忠厚、虚心好学、不忘公事的隰朋为相国。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病榻忠言,反而重用了易牙等人,结果酿出了一场大悲剧。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都无人收殓,以至于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

第六章 齐鲁英杰(3)
管仲生前不仅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还给后人留下了巨著——《管子》。在书中,管仲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治国思想,这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孔子曾说:“齐桓公能够成为诸侯霸主,全靠管仲的辅佐。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
  二、机智过人:晏婴
  晏子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有两大特点:一是个子矮小,“长不满六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七寸,不满六尺也就是大约140米左右;二是机智过人,善于随机应变。
  晏婴,字仲,谥号平,后人也称他为晏平仲,或尊称晏子。他生于春秋时齐国莱州夷维(今山东高密)的官宦之家,父亲晏弱是齐国的大夫。公元前556年,晏弱去世,长大成人的晏子继承父位当上了齐国的大夫。
  晏子之前,齐国曾有过两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一个是管仲。太公望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受封于齐,奠定了齐国的版图。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盟诸候,创造了煌煌大业,确立了齐国在“春秋五霸”中的首霸地位。
  晏子在担任齐国大夫时,相继辅佐了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约公元前581年—前500年)。此时齐国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不但霸业早失,在诸候国中的地位也每况愈下。晋国的军队已经打到齐国都城临淄,齐国内政也黑暗而腐朽。公元前548年,齐庄公被大臣崔杼诛杀,死于宫廷政变。崔杼与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崔杼为了专权,弹压朝臣、滥杀异已,朝中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崔杼杀了七个不服从自己的大臣后又去逼迫晏子立誓服从自己。晏子不为所动,仰天长叹:“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最后,迫于晏子的声誉,此事不了了之。
  齐国不但奸臣当道,而且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势力也开始迅速崛起。田桓子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作了许多改革,影响最大的就是“大斗出小斗进”,即用大斗借粮给老百姓,收回的时候用小斗,一大一小减轻了对民众的剥削,让百姓得到了许多实惠。再加上其他方面的改革,百姓们认为“公室骄暴,田氏慈惠”,于是“归之如流水”,给齐景公的统治造成严重冲击。此时的晏子虽然极力维护贵族等级制度,却无法使之不受动摇,也看出齐国必将归于田氏:“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
  虽然齐国内忧外患,但晏子并不甘心。为了恢复和继承先辈的业绩,也为了齐国的独立和繁荣,晏子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希望齐国能够重新强盛起来。为了实现“中兴”的目的,已经担任齐国丞相的晏子从君主方面入手,针对贵族的荒淫奢侈提出了减免赋税的主张,并竭力反对国君对百姓财力和人力的过分榨取。有一次,齐景公与晏子登高眺望。齐景公看着壮丽的山河、繁华的街市,感慨道:“我的后代能够保住这个江山该有多好啊!”晏子趁机说道:自古以来只有君利于民,百姓才会拥护,子孙才会永保江山,“今君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齐景公听后问晏子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晏子毫不客气地指出景公奢侈的情况:“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酰醢腐,不胜诂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然后非常肯定地说:“夫藏财而不用,凶也。”解决的办法就是“君人者与其请于人,不如请于已也。”在晏子的谏请下,齐景公逐渐收敛了自己的奢侈行为。

第六章 齐鲁英杰(4)
此外,晏子还极力劝谏景公减轻刑法。当时,齐国的刑罚非常苛酷,许多人都遭受削足之刑,以至于街道上“履贱踊贵”。有一天,齐景公发现晏子的住宅离集市非常近,便问晏子:“你住的地方又低矮又狭小,而且离集市非常近,整日人声嘈杂、尘土飞扬,还是换个安静宽敞一些的地方吧。”晏子回答道:“我不敢有这种奢望,况且离集市近对我也有好处啊。”景公又问:“你离集市近,知道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吗?”晏子回答:“集市上卖的假腿很贵,而鞋子却很便宜。”景公深有感触,回宫后不久就下令放宽刑罚。
  为了达到薄敛省刑的目的,晏子利用一切机会谏诤国君。有一次,景公的爱马死了,景公勃然大怒,要肢解马夫。晏子感觉景公过于残暴,但没有当面道破,而是巧妙地问齐景公:“尧舜肢解人是从身上的哪一部分开始的?”由于尧舜从没有肢解过任何人,景公顿时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下令关起马夫,然后处死。晏子接着说:“马夫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死罪,还是让我给他说清楚吧。”于是,晏子对马夫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死罪;你养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这是你的第二条死罪;你使得国君为了一匹马而杀人,百姓知道后一定会认为国君残暴,邻近的诸候听到国君随便杀人,也一定会轻视我们。你看,你养死了国君的马,使得百姓恨国君,还使得邻国轻视国君,甚至会出兵攻打我们,这是你的第三条死罪。你赶快到牢房里等死去吧。”景公听了晏子的这段话,反复思量,最终决定放了马夫。
  晏子在大力改变国内形势的情况下,还积极出使周边各国,促进齐国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由于他能言善辩,每次出使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当时,楚国正处于强盛称霸之际,为了搞好两国之间的关系,晏子曾多次出使楚国。楚王依仗自己的国力强盛,对晏子蛮横无礼,多次想侮辱他,却始终没能得逞。一次,晏子又出使楚国,楚王想奚落他身材矮小,命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迎接。晏子拒绝进门,并说:“如果出使狗国,自然会走狗门,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决不能走狗门。”楚王见状,无法再让晏子走小门,否则就是承认楚国是狗国,只好命人打开大门让晏子通过。晏子来到大殿见到楚王后,楚王还想奚落晏子,并趁机贬低齐国,问道:“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做使节呢?”面对楚王的嘲讽,晏子平静地回答:“齐国派使节是要看出使对象的,并因地因人而异。凡是聪明能干的使臣,都派往聪明能干的国君那里当使节,晏婴愚蠢无能,只能被派往楚国。”楚王听后哑口无言。
  还有一次,楚王宴饮晏子,正在两人把酒言欢之际,官兵押解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的人犯了什么法?”官兵回答:“他是齐国人,偷东西时被我们抓起来了,现在请主公制裁。”楚王看着晏子说:“我们楚国人从来不偷东西,难道齐国人历来都爱偷东西吗?”晏子回答:“据我所知,桔子生长在淮水以南为桔,生长在淮水以北为积。虽然树叶相似,但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水土不一样。齐人生活在齐国从不偷东西,到楚国就变成盗贼,这可能就是楚国的水土所致吧!”楚王弄巧成拙,不但没有打击成晏子,反奚落了自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章 齐鲁英杰(5)
公元前500年,晏子去世,齐景公非常悲痛,说:“你日夜规劝我,我仍不能改过,以至于百姓怨恨很大。今天你离去,齐国也快亡了。”果然,晏子去世后不久,齐国政权就被田成子所夺。
  晏子一生为了让齐国再度强盛起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忠君爱国,显名于诸候,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宋人曾说:“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
  三、兵学鼻祖:孙武
  春秋战国期间,诸侯间的攻伐混战既激烈又频繁。据统计:在春秋时期的240年间,战争达到480多次;战国时期的182年间,战争也不下数百次。“兵学”在此背景下产生,并在社会政治舞台上空前活跃。孙武就是这期间产生的杰出军事家。
  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字长卿,约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后人尊称为孙子。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由于祖父辈都崇尚武学,幼年的孙武受其熏陶也很喜爱兵法。长大后,他更是不断探求战争的制胜之道,以备将来能登坛拜将、沙场点兵,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但是,当时的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而纷争不断。孙武不想卷入无谓的家族斗争中,于是举家迁往南方的吴国,从此躬耕隐居,潜心研究,著述心得,时刻准备着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又叫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夺得王位,成为一代君主。为了扩充军备、建立霸业,他急需统兵打仗的军事人才。当时,孙武的好友伍子胥在吴王手下任职,在他的推荐下,孙武入宫面见吴王,并将自己撰写的十三篇兵法呈献给吴王。
  吴王看后赞口不绝,却不知孙武能否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战中,于是问道:“你的兵法我都已经看过了,不知你能否指挥一下队伍?”孙武爽快地答应了。吴王又问:“可以用妇女试一下吗?”孙武再次说:“可以。”于是,吴王让孙武操演宫中的180名宫女。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两队的队长分别是吴王的两个爱妃。之后,孙武命令所有人都拿着戟,问道:“你们知道自己的前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们回答:“知道。”孙武接着说:“当我说向前时,你们就要看前心所对的方向;我说向左时,你们要看左手的方向;向右就是看右手的方向;向后就是转向后背的方向,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齐声回答:“听明白了!”孙武又命人将执法用的斧钺竖起来,反复重申军法,然后击鼓发令,命众人向左转。但宫女们认为鼓声很好玩,听到鼓声后都捧腹大笑。孙武见状说道:“你们对军令军法不熟悉,我的规定可能是不够明确,错在将帅。”于是重新三令五申,并讲明违犯军令将受到的惩罚。宫女们再次说听明白了,孙武又开始击鼓发令。可是,宫女们仍然大笑不止。孙武高声说:“规定不明确,军令军法不熟悉,这是将帅的错;反复重申但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错。”说完下令将两位队长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妃,慌忙说:“我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她们是我的爱妃,请将军不要杀她们。”吴王的要求被孙武回绝了,他认为“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将吴王的两位爱妃斩首之后,孙武重新任命了两位队长,再次击鼓发令,此后宫女们都非常准确地执行了规定和要求,不敢出半点差池。

第六章 齐鲁英杰(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