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齐鲁文化-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刀肉、一对鱼、二斤粉皮等都算作“一色礼”;向女家送喜礼称作“填箱”、“添箱”或“添花粉”,一般送衣服、被褥、布料等女子婚后所用的物品,也可以送钱,称“压柜钱”。但大多数人送果盒:方形木匣内放着半斤或一斤糕点,通常为糖果和柿饼等。如果是上好的糕点,就会连同果盒一起放到柜中,作为新婚之夜新郎新娘的餐点;剩下的食品放在食盒里,作为新娘婚后拜见长辈时的礼物。男女双方的喜礼都要记入账簿,俗称“喜簿”,以作将来还礼的凭证。
  临近婚期,男家要向女家送催妆礼,也称下催妆、下催妆衣。同时探询女家送嫁妆、送亲时的人数和性别,以便早做准备。催妆后的第二天,女家要送嫁妆,也称“送艳房”。以前的嫁妆多为两铺两盖、箱柜、桌椅、脸盆、座钟和长命灯(一对)等。多数情况下,嫁妆由女家送,由男家来抬的只是少数。
  送嫁妆时,女家派两个男性亲戚跟车,称押车、挂帘子。媒人则坐在车上,称“压车头”。男家接到女家的嫁妆后,就要加紧进行迎亲的准备。
  四、铺房
  铺房是一种旧风俗,指布置洞房的最后工作。《明史·礼志九》记载:“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陈设于婿之寝室,俗谓之铺房。”
  通常情况下,当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就要帮忙婆家的人摆设新房。铺房包括安床和铺床,讲究非常多。比如:安床讲究床安置的方位及走向,床应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为山墙,靠墙便是有靠山;铺房的人必须“命好”,而“命好”的标准为“多子多福”,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者不能参与铺房。
  五、迎娶
  迎娶俗称喜事、娶媳妇。操办喜事的头目称总管或大总管,为了与丧事中的总管有所区别,人们称其为红总。婚礼的大小事宜均由他按照主人家的意图妥善安排,如写对联、下请柬、启用车轿、请乐队、请厨师、请账房先生和勤杂人员、安排迎亲、送亲、宴客等等。喜事办得是否红火、花钱是否得当、亲朋是否满意、礼仪是否周到等,都要看红总的能力。因此,红总在婚庆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常由村里懂得礼仪的长者担当。
  婚礼前要下帖请客人,部分客人还需要用马车、地排车或者胶轮小推车去接。只有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好,结婚的准备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娶亲是婚礼过程中最有情趣的环节。以前,新郎在临娶的前一天要换上新装,并在鼓乐的伴随下绕村挨户行礼,称“行家礼”,意思是恳请亲邻在婚娶过程中多多帮忙。
  婚礼前一天,女家的亲戚朋友全部到齐,为新娘“暖嫁”,也叫“暖轿”。通常在晚间请吹鼓手吹打一番,个别人家还要请戏班演出。当天晚上,新娘向父母行“辞娘礼”,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娶亲当天,礼俗非常繁多。迎娶的轿子有两乘:一乘叫“官轿”,新郎乘坐;另一乘为“花轿”,新娘乘坐。以前,迎亲队伍出发时,新郎一般要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前佩戴一朵大红花,坐进“官轿”。“花轿”由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此外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写上“小登科”。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2)
花轿快到女家门前时,新娘要吃过喜面,等待迎娶队伍。娶亲的吹鼓手此时吹打起来,三吹三打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便站在大门口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入内。这时男家的迎亲客和女家的送亲客就会替新郎周旋,请求放人。如果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会唱几支歌来满足大家的要求。新郎进入女家后,通常要先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稍事休息后由送亲客陪着进餐,等候新娘梳妆。
  新娘打扮完毕,吹鼓手再次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女家则为其十字披红(部分新郎还要到新娘闺房隔帘行礼,送女客则代为还礼)。新郎上轿后,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为“脚不沾娘家土”。新郎、新娘均在轿中坐稳后,轿头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在娶亲队伍的簇拥下返回婆家。
  六、拜堂合卺
  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就要举行拜堂合卺(合卺为古代婚礼仪式之一,指新婚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仪式。
  事实上,当花轿来到男家的村头时,锣鼓就会响起,男家接亲的人听到后即出村迎接。此时,花轿会在街心徐徐前行,有些抬轿者为了卖弄,会稳稳地颤动轿子,俗称压街、晃轿、踏街。乐手们此时也会变换着花样吹奏,以提高喜庆气氛。
  当花轿在男女老少的簇拥下来到男家大门口时,迎亲者会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放三声响炮,然后花轿才能在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此时的男家大门紧闭,以便花轿在门前停片刻,俗称勒性、憋性或顿生性,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能服从婆婆的管教。
  新娘下轿前,由两个姑娘或者两个已婚妇女掀开轿帘。在有些地方,新娘下轿前还要用熨斗盛火炭烤新娘的脚,或在轿内放一把斧头,让婆婆去“兜福”。新娘自从在娘家穿上上轿鞋后,脚就不能沾地,直到进入洞房脱鞋坐在喜床上。因此,新娘下轿时要踩着红毡走,称“倒毡”。
  新娘头上盖着蒙头红子(红盖头),在两个已婚妇女的搀扶下怀抱瓶、花等前行。此时,新娘的左右要有两人打着火把,前面有一人挑火盆。大门口放着一块捶布石,石上放着一副马鞍,鞍上有一串制钱,新娘要在女伴的搀扶下从上面迈过去,称之为“前进平安”。在二门口放有火盆,新娘来到此处时需要从火上迈过去,代表以后的生活会红红火火。
  新娘来到院内后就要“拜天地”,这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也是礼成的主要标志。一般天地桌都会摆在堂屋门前,上面放着升和斗(斗在前,升在后),里面装满高粱,蒙着红纸,斗中间插着一杆秤,升内烧一束香、前竖有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随着司礼者的喊声开始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
  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经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必须一步迈过去,因为据说踩了滴水檐,需要十二年后才能生孩子。
  新娘来到洞房门口时,新郎应拿起供桌上的秤杆将新娘的盖头挑下来(有些人是在洞房内用手揭开红盖头)。为什么用旧秤挑杆盖头呢?因为旧秤的一斤为十六两,每两一个星,共十六个星,由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之意。
  新娘进入洞房后开脸、冠戴,重新梳妆,最后踩着糕或石板上床,并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坐,民间称其为“坐帐”或“坐庐床”。至此,拜堂基本结束。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3)
举行完婚礼后,新郎会出去招待亲朋好友,新娘独自坐在新房中。傍晚时分,新郎、新娘要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在古代,“合卺”是分瓢饮用,后来改成将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换杯饮用。可以说,“合卺酒”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地喝酒。喝酒之时,通常都有闹新房者围观,气氛非常活跃。
  七、闹房
  在婚礼中,“闹房”就是闹洞房,是非常有趣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通常情况下,闹房在新婚夫妻喝交心酒时就可开始(少数地方自新娘进门时开始),并一直闹到夜半时分。
  对于闹房者,虽然“进门三天无大小”,什么人都可以与新娘闹,但有个基本规则,那就是闹房者最好是晚辈,以弟侄辈为佳。人们可以围着新娘索要烟、糖,并说俏皮话,营造欢乐的气氛。很多时候,人们会连新郎一起闹,要求新郎新娘“咬苹果”、“报户口”、唱歌,甚至“走板凳”、“烩火烧”、“啃糖”等。
  新婚之夜,洞房中的灯火必须长明。当新娘、新郎上床就寝时,关系较为亲密的小姑、小叔等可以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房中的动静,民间将此称为“听房”,这属于闹房的尾声。
  新婚第一夜,民间有“新郎先说话生男孩,新娘先说话生女孩”和“新婚之夜不说话,将来孩子是哑巴”等说法。因此,新郎都要主动和新娘说上几句话,而新娘则开箱开柜拿出里面上好的点心,与新郎共享。
  八、回门
  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回门,即婚后新郎和新娘要一同到女家去一次,或者女家来人将新娘接回去住几天。
  关于“回门”的日期,各地的风俗略有不同,一般都是婚礼完后的第三天。有些地方是在当日回门,俗称“小三天”。在济南地区,结婚后的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一同回娘家,在太阳还未落之前返回,俗称“躲瞌睡”。
  “回门”当天,两个新人还要到男家的家庙祭拜祖先,无庙者应给先人们上坟,俗称“喜坟”。祭拜祖先之前,新人还要拜见公婆和本家的亲属,俗称“分大小”或“认亲”。
  “回门”之后,新娘要把“回门”时带来的枕、鞋等分给家中的男女老少,俗称“散针线”或“送生活”,长辈通常要有回赠。此后,双方就可成亲戚互相走动了。
  第五节特殊婚嫁
  除了一般的婚嫁习俗外,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山东地区还存在多种特殊的婚嫁形式,折射出独有的齐鲁文化风格,其中包括童养、招赘、寡妇改嫁、服内结亲、冥婚等。
  一、童养
  童养媳是封建家长制下产生的畸形婚姻之一,包括下述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某一家有了男孩后,买进或抱养他人家的*作养女,待其长大后与自己的儿子成亲。其目的在于买个廉价的劳动力,结婚时还能省下一笔婚礼费用。
  第二种情况,家中没有子女,买个养女,这样既可以防老,又可在有儿子后将其转为儿媳,俗称“等郎婚”。
  如今,童养婚俗早已经成为历史,昭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招赘
  招赘俗称“倒插门”,也叫“招养老女婿”,是男方入赘到女家与妻子居住的婚姻形式。一般而言,当一个家庭没有儿子时,就会想方设法的招赘女婿入门,这样既能承继家产,传延子嗣,又能养老送终。
  招赘婚礼与一般婚礼的举行形式基本相同,只是所有仪式都在女方家举行。不过,旧社会时的赘婿是会受到人们歧视的,入赘的女婿不仅在家庭和社会中没有太高地位,还要改姓妻子的姓氏,直到三代后才能改回姓氏。因此,入赘者多为穷苦且无力娶妻的男子,或者迫于财势不得不入赘者。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4)
建国后,男子入赘女家的婚姻形式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受法律保护,使得上门女婿也能够与其他家庭成员享有同等待遇。
  三、改嫁
  改嫁包括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两种。这种婚姻形式在旧社会是受封建伦理道理观念束缚的,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不仅妇女自身顾虑重重,还会受到来自婆家、娘家与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
  通常情况下,寡妇改嫁时不能举行结婚仪式,女方也不能坐轿,而是由丈夫在夜间用车接过去,夫妻悄悄吃顿喜面即算礼成。
  在莱阳地区,寡妇改嫁被人们称为“出水”, 民间有“为寡妇写婚书有损阴德”的说法,所以没有人愿意给他们写婚书,丈夫也只好在夜间用驴骡将其接回家。
  在日照,改嫁被称为“二道门”、“半伙头”,婚礼仪式也极为简单,女方坐车而不坐轿,即便是坐轿也只能坐蓝布轿,还不能遮掩轿门。婚礼当天,女方早早被男方接到家中。来到男家后,女方直接进入厨房,至此仪式宣告结束。
  在以前的沂蒙山区和曲阜等地还有“抢寡妇”的习俗,俗称“打滚”。当寡妇有改嫁的意图时,要悄悄请人说合,切不可走漏了风声。如果被人知晓,结婚当晚的中途就有可能被其他村子的人合伙拦劫,一旦被抢走,就会成为村中光棍的媳妇。
  在以前的长岛县,寡妇想改嫁要为亡夫烧过“百日”。届时,既要通过的媒人说合,又要征得公婆同意,还要等新丈夫向公婆付足钱后方可被娶。出嫁通常在傍晚,由男方派人领亲,走至半路的僻静处时新娘需更换新衣,衣服必须素淡。新娘来到男家后,所有的祖宗牌位都要被红纸罩盖,防止“丧气”冲“神”。
  如今,改嫁是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形式之一,民间习俗也有了很大改变。
  四、冥婚
  冥婚也称“结鬼亲”,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姻形式,撮合冥婚者被人们称为“鬼媒人”。
  据史书记载:冥婚起于曹魏时期,后来民间出现了“无妻不继子,无子不继孙”的说法,冥婚由此盛行。通常情况下,没结婚的男青年死后是不能过继儿子的,这就造成“无人继承财产,无人奉祀灵位”的情况出现。此时,家人可请鬼媒人为其寻找新近亡故的未婚女子,在双方家长的同意下结为鬼亲。
  冥婚有一定婚约形式。举行婚礼时,男方需要用轿和棺木去女家迁女尸、抬牌位。届时,由男家的晚辈儿童抱着牌位行结婚礼,然后将女棺葬于男墓。在有些地方,婚礼在墓地举行,只要用两魂幡交拜即代表礼成。在临清等地,冥婚主要在清明时举行,仪式较为简单,只要移坟合墓即可。
  结为冥婚后,双方家庭会成为亲戚,和正常婚姻相似。如今,有些地方的父母依然为其夭亡的子女举行冥婚,使得这种陋俗没有从根本上断绝。
  五、服内婚
  服内成亲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
  按照旧式的礼俗,穿着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时是不能举行婚礼的。但有些人家的婚期临近,可家人又突然过世,在婚期来不及改变的情况下,就只能服内成亲。此时,婚礼需要从简,只能用轿将新娘娶来,进家门后就应脱下吉服,换上丧服守孝。
  在有些地方,如果女方父母有过世者,男方需要将花轿抬到坟地,等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吉服后再将其娶回男家,俗称“乘凶纳妇”,比较吉祥。 。。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5)
现在,虽然也有在父母丧期内结婚的,却没有从前那些陋习了,仪式都变得比较简单。
  第六节交际礼俗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齐鲁大地上的礼仪风俗更是独特,特别是人际交往的礼俗,有着明显的地域人文特色。
  一、馈赠礼俗
  中国是礼仪之邦,亲戚朋友、邻居乡里之间互送礼品平日有之,节日更甚。这种互赠礼品的风尚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时带上一份礼物,送去的就是一份浓浓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1节日馈赠
  节日馈赠俗称“送节令”。古时候在山东,青年男女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都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往女家,名为“追节”;女家的答礼多为女儿亲手所作的女红。
  通常情况下,节日馈赠的礼品有如下规定:
  立春:赠土牛,即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寒食节:以馓子、麻花为馈赠品。
  端午节:以粽子、香荷包、艾虎兜等为赠品。
  七月七:以巧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