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齐鲁文化-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整套工序下来必须由一人连续完成,同时也是对画师作画过程中肆意潇洒、放笔纵情、不饰雕琢的创作气派的生动描述。
  “一溜栽花”是指扑灰年画的创作都选择喜庆吉祥、美满和睦的题材,以满足人们在新年期间对美好事物向往的心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7)
“大潮狂涂”是指每张年画无论是服装还是头发,全用单色抹刷,整个轮廓线也是一笔抹下,这种潇洒的涂抹姿式被称为“大”、“狂”。
  “描了勾画”是指画面的局部加工具备“兼工带写”的特点。
  “细心粉脸,眉眼巧画”是扑灰年画中人物画的关键技法,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艺术效果,区别其他年画的关键点。一般来说,画扑灰年画的人物先要把人物的脸部粉出洁白的脸型,然后在上面巧妙地勾画眉眼、五官,然后敷彩、涂明油。这会使画面人物的面部透明细嫩、富有弹性,从而增强真实的肉质感。
  “待要好看,咸菜磕画”是扑灰年画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民间画师用饭桌上的咸菜刻上不同图案,然后蘸着颜色在已完成的人物服饰上印上固定的图案,以增强服装的美感。
  九、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是当地的“三绝”之一,属于鉴赏型的民间艺术品。在中国,剪纸艺术至少存高密剪纸
  在了2000多年,高密剪纸的起源时间虽无文字记载,也无考古发现,但传说它与当地的
  扑灰年画同时兴盛,在明朝洪武初年时期已广为流传。
  高密剪纸的题材极为广泛,无论是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还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抑或是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文学人物,都是很好的题材来源。而且,无论从构思到技法,还是从内容到形式,剪纸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形神兼备、以神为主,形意结合、以意为主的审美特点,与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极为相似。
  在艺术上,高密剪纸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线条刚劲挺拔,具有浓重的金石味和灵秀细腻的韵趣。比如:在单色剪纸上表现养在笼子里的蝈蝈是很难的,但高密的剪纸艺人却能别出心裁地将蝈蝈放到笼外,并用它一双有力的后腿钩紧精巧的笼子来突出整体感。
  再比如想要剪出“八仙过海”,江南剪纸会用轻柔的细线、手绘式的五官来凸显其玲珑剔透;河北剪纸以块为主,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黑块,达到整体轮廓的完整性,凸显剪纸图案的浑厚粗犷。高密剪纸则与它们不同,以鱼纹、网纹一样的细线组成“八仙”挺拔而轻柔的衣饰,用黑黑的脸膛颜色表现“八仙”的不同神情,再加上浓重的水与飘逸的云,构成人在仙境的独特画面。
  如今高密人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一把剪刀随意剪出心里的图画,如五谷庄稼、生肖胖娃、鸡犬鹅鸭、猪马牛羊等。平日里,无论是寿诞添丁、婚嫁喜庆,还是年节,剪纸艺人们都会大显身手,在家里的门楣上、窗户上、衣柜上、箱子上……贴上剪纸,真正地体现出“无处不飞花”的景象。
  十、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是指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属高密县的姜庄镇,聂姓在这里是大姓,因此得名。据聂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为了谋生,制作“锅子花”(一种用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点放作礼花)进行销售,不久便有人效仿。
  到了清康熙年间,东西聂家庄都开始捏泥玩,并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泥塑作品等观赏品和泥玩具发展。清嘉庆年间,聂家庄的泥塑进入全盛时期,许多人都能制作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如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
  建国初期,聂家庄泥塑已经发展到50多个品种。无论是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泥玩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上,聂家庄泥塑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和剪纸艺术的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所表现的鸟兽虫鱼、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都能够在泥塑中找到。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8)
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不断向剪纸靠拢,开始注重神似、力求简约。在色彩的运用方面,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柔和与动人,用色讲究少而精,擅长以桃红和大绿为基本颜色,并能把动物与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这与扑灰年画的特点基本一致。
  此外,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的“明油”和“涮画”技法,增强了泥塑作品的亮度与晕化效果。
  第三节齐鲁曲艺
  受齐鲁文化的熏陶,齐鲁大地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曲艺也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这里的名片之一,无论是孔府乐舞,还是地方戏种柳琴戏、山东梆子,都与当地特殊的地域文化、人文特点相互融合,成为齐鲁文化的代表。
  一、孔府乐舞
  所谓孔府乐舞,就是在孔庙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乐舞,有着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的风格与特色。
  歌与舞自古以来就融为一体,“故歌之,为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也。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孔府乐舞包括祭孔舞蹈和祭孔音乐两部分。
  孔子对世人影响非常大,历代统治阶级都宣扬孔子的功德,以显耀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因此,祭孔仪式中的舞蹈就应该是最正统的乐歌和最典雅的舞容,必然与民间充满生活气息的舞蹈截然不同。
  孔府乐舞的表演者是孔府专门供养的乐舞生员,他们都来源于“乐学”。所谓“乐学”就是孔府按我国周代以来的音乐教育制度设立的传习古乐的学府,立有“太常”制度,有正规的常设机构对乐舞生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正规的专业训练。乐舞生员除了按部就班地学习祭礼乐舞之外,还要学习乐理、吟诗、作画、书法等,学有所成者还会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
  孔府乐舞的表演规模以孔子封号而定。自南齐以来,除个别朝代使用“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成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外,其他各朝代基本上沿用“轩悬之乐”与“六佾之舞”(乐队排列在东西南三面,舞列六人)。
  孔府乐舞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特磬、古瑟、古琴、洞箫、笙萧、龙笛,及金、石、革、木、丝、竹、匏、土等古代的八种乐器。演出时,编制庞大的乐队与生动的歌舞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明代以来,祭孔祀典开始固定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六项仪程,这使得祀典中的乐舞也必须固定为六个乐章:迎神奏《昭平》之章、初献奏《宣平》之章、亚献奏《秩平》之章、终献奏《叙平》之章、彻馔奏《懿平》之章、送神奏《德平》之章。
  祭孔音乐旋律古朴、节奏徐缓,属于最为方正的祭祀乐歌,从隋代到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法。如清同治年间,皇帝在重新颁定祭孔乐曲时,特别强调“管弦只一字一音,盖长言之为歌,长引其声以咏也……使声必依永,律必和声”。祭孔音乐需要一字一音的演奏,速度必然极为缓慢,由于传统观点认为“大乐必易”,因此只有这种简而无傲的音乐才能“导人心之和,宣天地之予”,进而“感格于神明”。也就是说,只有这种音乐才能符合古代祭祀内容所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山东地方戏曲
  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的狩猎、酬神、祭祀乐舞中就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音乐歌舞已非常发达。齐国的《韶》乐曾被孔子誉为闻之“三月不知肉桃花扇剧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9)
味”,民间流行的许多乐章也被保存在《诗经》中的《齐风》、《曹风》里。
  当时的山东已经出现优伶(旧时戏曲演员的俗称)。近年来,济南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就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百戏”表演的盛况。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彩绘女舞俑,姿态也非常优美。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又出现了“官本杂剧”,金代则出现了“院本”。至此,山东的戏曲艺术已初具雏形。
  元代,山东戏曲是在北方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体裁已经成熟。它与唐诗、宋词一样,曾被誉为一代之盛。当时的山东东平府就是杂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并出现了大量剧作家和作品。到了明朝,著名的戏曲《宝剑记》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学者们认定为传奇剧中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作品之一。清代,山东这片戏曲艺术的土地上又相继产生了蒲松龄的戏曲和俚曲、孔尚任的历史剧《桃花扇》、桂馥的抒情小剧《后四声猿》等。这一切都表明山东的戏曲艺术开始像奔腾向前的江河,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
  山东的地方戏曲历史久远、品种繁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山东境内流行的剧种比较知名的就有柳子戏、大弦子戏、山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吕剧、傀儡戏等数十种,约占全国戏曲总数的1/10以上。
  “柳子戏”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组成,由于柳子调通俗易懂,故称“柳子戏”,曲阜、临沂等地称“弦子戏”。戏曲史籍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东柳”指的就是柳子戏。
  “大弦子戏”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不但唱俗曲曲牌,还保存了高腔、勾儿腔、石牌腔、罗罗、青阳等声腔,只是没有“柳子调”,《孙武子擂炮兴兵》、《金麒麟》等是其传统剧目。
  山东梆子又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流行于菏泽、临沂、济宁、泰安等地。它和平调、莱芜梆子等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大约在清朝初年就已流行。传统剧目丰富多样,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壮。早期使用水弦(八楞月琴)、二弦、三弦伴奏,后来改用板胡和二胡伴奏。
  五音戏又称西路肘鼓子,主要流行于济南、淄博、章丘一带。早期所需演员不多,五人就能演出,因此又叫“五人班”。所使用的乐器只有锣鼓,每当唱段间隔时就会响起锣鼓声。如今,也用丝弦乐器伴奏。
  柳琴戏形成于山东临沂地区,因伴奏使用的弹拨乐器状似柳叶而得名。曲调粗犷质朴、明快有力,女声有多种花腔和高八度的尾音,因此群众又将其称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
  吕剧是70多年前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成的,在博兴、广饶、惠民等地极为流行,至今该地区仍称其为“蹦蹦戏”,形式活泼、曲调动听,适于表现现代生活。近年来不仅创作改编了许多优秀剧目,在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实验性改革与创造,极大地丰富了吕剧的表现力。
  山东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多为杖头木偶,主要在肥城、菏泽、宁阳、齐河、阳谷、胶东等地流行。以前有专业艺人流动演出,用当地剧种的唱腔演唱,又称“肘大吼”。此外,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即一人操纵小型木偶戏散见于街头巷尾,表演者不但要操纵木偶,还要唱小调或河北梆子。
  山东地方戏曲源远流长,虽然曾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且剧目刻本极少,只能由老艺人口传、弟子强记,原有的作品很多散佚,但是其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内容却能真实地反映出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0)
第四节婚嫁礼俗
  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也不同,其中自然包括婚嫁礼俗的差异。具体到山东地区,更有其独有的特色。一般而言,齐鲁文化中的婚嫁基本上分为议婚、订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闹房、回门等几个步骤。
  一、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古时分“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订婚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通常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男女双方当事人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俗话说:“无媒不成婚。”议婚前,需要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亲友前往女方家中求婚,也叫“提亲”(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要再次托人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如果“相冲”,这门婚姻就无法成功。
  二、订婚
  订婚在民间常被称作“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
  传小启又叫做换柬、换帖、过小帖等,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书面形式。男方请人用红纸将求亲的意思写成小帖,并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然后折成帖状,封面写上吉祥的祝词和“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表示求亲的词语。女方家接到投启后就要写允启,内容为女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话语。
  传启需要使用红漆礼盒或拜匣,男方要在盒中放押帖物,如耳坠、戒指、手镯等。有些人家在送帖时还要给女方送去一些衣物,因为亲事在传小启后就算定下了,男方送的礼物就属于“红定”。通常情况下,男方在传小启之后不能悔婚,女方则可以考察男方,不中意就可以悔婚,当地人称其为“羞男不羞女”。
  传大启又叫做换大帖、过大帖、传柬、下媒启、吃大面,是古时正式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男方的大启内容多为“不揣寒微,仰攀高门”、“久仰名门,愿结秦晋”等,下方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最后写上年月日。女方的大启内容多为“谨遵玉言,愿结秦晋”、“幸借冰言,仰答洪章”等,下放落款为“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最后为年月日。
  在古代,大启与如今的结婚证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双方互传大启后就表明共同认可这门婚约,男女已成姻眷。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算是得到社会的公认,哪一方提出退婚都是不道德的。
  三、送日子
  送日子又称看日子、查日子、送好、送娶牌等,相当于古代的“请期”。所谓的“请期”,就是男方在选定了婚礼的举行日期后求得女方的同意,此时还要送聘礼。
  通常情况下,送日子可分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个步骤。
  “要好”就是在结婚前选择吉日,比如二月二、六月六等双月双日。通常情况下,由媒人到女家讨要女方的属相、八字。对方则将写着“坤命×相×月×日×时生人”的红纸条交予媒人,由其带回男家。男家根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择定结婚的吉利月日。
  “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算出迎亲、送亲者是否存在属相上的忌讳。
  “送好”是告知女方嫁娶的好日子,同时送出聘礼。通常情况下,选定吉日后男家要将其写成婚书送往女家。所送聘礼多为红衫、蓝袄面、戒指等,需用红包袱包好,上面插着柏枝,意为“长命百岁”。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11)
女方接到写有吉日的婚书后,就开始整理嫁妆。男方也要收拾新房,做好迎娶的准备,同时通知亲朋好友。亲朋好友接到通知后便开始送喜礼。向男家送的喜礼通常以“色”为单位:一对鸡、一刀肉、一对鱼、二斤粉皮等都算作“一色礼”;向女家送喜礼称作“填箱”、“添箱”或“添花粉”,一般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